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柴油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是为汽车提供动力的装置,是汽车的心脏,决定着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稳定性和环保性,根据动力来源不同,汽车发动机可分为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电动汽车电动机以及混合动力等,常见的汽油机和柴油机都属于往复活塞式内燃机,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活塞运动的机械能并对外输出动力,汽油机转速高,质量小,噪音小,起动容易,制造成本低;柴油机压缩比大,热效率高,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都比汽油机好,汽车发动机长时间使用容易导致温度过高,会出现机油变稀或变质,供油系统气阻,烧坏点火线圈、火花塞、高压线等,会导致发动机功率下降,甚至还会发生爆燃的情况,所以需要用到冷却系统,传统的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散热效率底,汽车容易长时间处于温度较高的状态,容易损坏发动机零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中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柴油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柴油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壳体、电子阀、水泵、散热器以及风冷部件,所述发动机壳体中设有冷却通道,所述发动机壳体的上方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发动机壳体的下方设置有进液口,所述出液口通过所述冷却通道连通于所述进液口,所述电子阀配置在所述出液口处,所述电子阀包括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以及第三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连通于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二连接口通过第一连通管连通于所述散热器的上连接口,所述散热器的下连接口通过第二连通管连通于所述水泵,所述水泵通过第三连通管连通于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三连接口通过第四连通管连通于所述水泵,所述散热器一侧设有风冷部件,所述风冷部件包括转动电机、转动轴承以及风扇叶,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于所述转动轴承,至少一个所述风扇叶配置在所述转动轴承上,所述风扇叶正相对于所述散热器。
优选的,所述散热器包括上端盖、散热本体以及下端盖,所述散热本体竖直的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壳体的一侧,所述上端盖设置在所述散热本体的上端面,所述下端盖设置在所述散热本体的下端面。
优选的,所述散热本体中设有至少一个散热管道,所述散热管道贯穿于整个所述散热本体。
优选的,所述上端盖中设有上腔体,所述上连接口配置在所述上端盖上,其连通于所述上腔体,所述上端盖的下部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散热管道对应的上连通管道,所述上连通管道的上端连通于所述上腔体,其下端连通于所述散热管道。
优选的,所述下端盖设有下腔体,所述下连接口配置在所述下端盖上,其连通于所述下腔体,所述下端盖的上部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散热管道对应的下连通管道,所述下连通管道的下端连通于所述上腔体,其上端连通于所述散热管道。
优选的,所述电子阀包括阀壳体、方形塞体、弹簧以及磁性部件,所述阀壳体呈方形结构,其内部设有阀腔,所述第一连接口设置在靠近所述出液口的所述阀壳体一侧,所述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一连接口呈相对位置的设置在所述阀壳体另一侧,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于所述阀腔,所述第二连接口设置在所述阀壳体的上方,且连通于所述阀腔,所述方形塞体设置在所述阀腔中,所述磁性部件设置在所述阀腔中且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口处,所述磁性部件通过所述弹簧连接于所述方形塞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柴油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装置中通过散热器和风冷部件提高了冷却的效率,从而了提高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置中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装置中电子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11、发动机壳体;112、电子阀;1121、第一连接口;1122、第二连接口;1123、第三连接口;1124、阀壳体;1125、方形塞体;1126、弹簧;1127、磁性部件;113、水泵;114、散热器;1141、上端盖;11411、上腔体;11412、上连通管道;1142、散热本体;11421、散热管道;1143、下端盖;11431、下腔体;11432、下连通管道;115、风冷部件;1151、转动电机;1152、转动轴承;1153、风扇叶;116、出液口;117、进液口;118、第一连通管;119、第二连通管;120、第三连通管;121、第四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理解本发明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发明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发明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最优实施方式。
如图1至3所示,一种柴油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壳体111、电子阀112、水泵113、散热器114以及风冷部件115,所述发动机壳体111中设有冷却通道,所述发动机壳体111的上方设置有出液口116,所述发动机壳体111的下方设置有进液口117,所述出液口116通过所述冷却通道连通于所述进液口117,所述电子阀112配置在所述出液口116处,所述电子阀112包括第一连接口1121、第二连接口1122以及第三连接口1123,所述第一连接口1121连通于所述出液口116,所述第二连接口1122通过第一连通管118连通于所述散热器114的上连接口,所述散热器114的下连接口通过第二连通管119连通于所述水泵113,所述水泵113通过第三连通管120连通于所述出液口116,所述第三连接口1123通过第四连通管121连通于所述水泵113,所述散热器114一侧设有风冷部件115,所述风冷部件115包括转动电机1151、转动轴承1152以及风扇叶1153,所述转动电机1151的输出轴连接于所述转动轴承1152,至少一个所述风扇叶1153配置在所述转动轴承1152上,所述风扇叶1153正相对于所述散热器114。
发动机壳体111中的冷却液从出液口116通过第一连接口1121处进入阀腔中,再从第三连接口1123处流出,水泵113启动,再将冷却液通过管道输送进发动机壳体111中,实现循环冷却。在电子阀112中设有温度检测传感器,可以检测冷却液的温度,当冷却液的温度超高设定值时,此时,电子阀112关闭第三连接口1123,打开第二连接口1122,发动机壳体111中的冷却液从电子阀112进入到散热器114中,再从散热器114中通过水泵113进入到发动机壳体111中。转动电机1151启动,带动风扇转动,可以对散热器114中的冷却液进一步的降温。
所述散热器114包括上端盖1141、散热本体1142以及下端盖1143,所述散热本体1142竖直的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壳体111的一侧,所述上端盖1141设置在所述散热本体1142的上端面,所述下端盖1143设置在所述散热本体1142的下端面。所述散热本体1142中设有至少一个散热管道11421,所述散热管道11421贯穿于整个所述散热本体1142。所述上端盖1141中设有上腔体11411,所述上连接口配置在所述上端盖1141上,其连通于所述上腔体11411,所述上端盖1141的下部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散热管道11421对应的上连通管道11412,所述上连通管道11412的上端连通于所述上腔体11411,其下端连通于所述散热管道11421。所述下端盖1143设有下腔体11431,所述下连接口配置在所述下端盖1143上,其连通于所述下腔体11431,所述下端盖1143的上部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散热管道11421对应的下连通管道11432,所述下连通管道11432的下端连通于所述下腔体11431,其上端连通于所述散热管道11421。冷却液从上连接口进入上腔体11411中,再从上腔体11411中上连接管道11412进入对应的散热管道11421中进行散热,冷却后的冷却液通过水泵113泵送到发动机壳体111中。
所述电子阀112包括阀壳体1124、方形塞体1125、弹簧1126以及磁性部件1127,所述阀壳体1124呈方形结构,其内部设有阀腔,所述第一连接口1121设置在靠近所述出液口116的所述阀壳体111一侧,所述第三连接口1123与所述第一连接口1121呈相对位置的设置在所述阀壳体1124另一侧,所述第三连接口1123连通于所述阀腔,所述第二连接口1122设置在所述阀壳体1124的上方,且连通于所述阀腔,所述方形塞体1125设置在所述阀腔中,所述磁性部件1127设置在所述阀腔中且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口1122处,所述磁性部件1127通过所述弹簧1126连接于所述方形塞体1125。初始状态时,方形塞体1125堵塞住第二连接口1122,冷却液可以从第一连接口1121处流入,第二连接口1122处流出。磁性部件1127通过线路连接于电源,通电时可产生磁性,方形塞体1125金属材料制成,两个侧面包覆有橡胶垫,方形塞体1125被吸引,压缩弹簧1126而移动一段距离,可以打开第三连接口1123,方形塞体1125的侧面堵住第二连接口1122,冷却液从第一连接口1121流入,第二连接口1122流出。断电时,磁性部件1127失去磁性,在弹簧1126的弹力的作用下,方形塞体1125回到初始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