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带油泵的平衡装置。
背景技术: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带油泵的平衡装置,该带油泵的平衡装置在油泵侧分别设置有排出油的排出油路连接部和用于使从排出油路连接部排出的油经由设置于内燃机的油路返回到油泵的反馈油路连接部,在平衡装置侧设置有用于将从排出油路排出的油经由设置于内燃机的油路向平衡装置的旋转轴的轴承部供给的轴承润滑油路连接部。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14191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7.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带油泵的平衡装置中,排出油路连接部、反馈油路连接部以及轴承润滑油路连接部分别设置于不同的场所,因此,存在与设置于内燃机的油路连接繁杂的问题。
8.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容易与设置于内燃机的油路连接的带油泵的平衡装置。
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0.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带油泵的平衡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泵壳体,所述泵壳体在内部设置有泵收容室;泵结构体,所述泵结构体收容于泵收容室,当被传递旋转力时,将从吸入部引导的油从排出部向所述内燃机的油路排出;控制油室,所述控制油室在相对于泵结构体的旋转轴线的径向上设置在泵收容室与泵结构体之间,所述控制油室通过引导从排出部排出并且通过所述内燃机的油路并被调压后的油,使从泵结构体排出的油的液压变化;平衡壳体,所述平衡壳体具有将来自内燃机的旋转力向所述泵结构体传递的轴承保持部,所述轴承保持部支承沿着泵结构体的旋转轴线配置的平衡轴,所述平衡壳体在泵结构体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安装于泵壳体;以及多个油路开口部,所述多个油路开口部集中形成于平衡壳体的一侧面,与连接于内燃机的主油道的油路连接,所述多个油路开口部具有将排出部与内燃机的主油道连接的排出油路的排出油路开口部、将内燃机的主油道与控制油室连接的反馈油路的反馈油路开口部、以及将内燃机的主油道与轴承保持部连接的轴承油路的轴承油路开口部。
11.因此,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带油泵的平衡装置中,能够容易地与设置于内燃机的油路连接。
附图说明
12.图1是实施方式1的内燃机和平衡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13.图2是实施方式1的内燃机和平衡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14.图3是将实施方式1的油泵的泵罩拆卸后的状态的从油泵的旋转轴方向的平衡装置侧观察的图。
15.图4是实施方式1的平衡装置的俯视图。
16.图5是实施方式1的图4的b-b剖视图。
17.图6是实施方式1的平衡装置的立体图。
18.图7是实施方式1的图4的f-f剖视立体图。
19.图8是实施方式1的图4的f-f剖视图。
20.图9是实施方式1的图4的g-g剖视立体图。
21.图10是实施方式1的图4的g-g剖视图。
22.图11是实施方式1的图4的e-e剖视立体图。
23.图12是实施方式1的图4的e-e剖视图。
24.图13是实施方式2的平衡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实施方式1〕图1是实施方式1的内燃机和平衡装置的主视剖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内燃机和平衡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26.内燃机1具有气缸体10。
27.气缸体10在飞轮2侧的侧面纵向壁部12a与相反侧的侧面纵向壁部12b之间具有配置在三个气缸间纵向壁部1之间的四个活塞3。
28.即,为直列四缸的内燃机,气缸体10为铝合金制。
29.四个活塞3通过气缸体10和利用多个螺栓15紧固于气缸体10的五个轴承盖1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被支承为旋转自如的曲轴11,四个活塞3的图示上下方向的运动作为曲轴11的旋转而被传递。
30.平衡装置20收纳在内燃机1的下部的油盘16内。
31.平衡装置20具有:第一平衡轴21r,该第一平衡轴21r相对于内燃机1的左右中心轴线q配置在与主油道52相反的一侧,具有与设置于曲轴11的驱动齿轮11a啮合的从动齿轮21c、联动齿轮21b以及重心从旋转轴线r偏移的配重部21a;第二平衡轴21l,该第二平衡轴21l相对于内燃机1的左右中心轴线q配置在主油道52侧,具有与后述的联动齿轮21b啮合的联动齿轮21b1、重心从旋转轴线l偏移的配重部21a和泵驱动用的小齿轮42(参照图5);以及平衡壳体22,该平衡壳体22将第一平衡轴21r和第二平衡轴21l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以将各平衡轴21r、21l的配重21a整周包围的方式形成。
32.平衡壳体22由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和下侧平衡壳体部件22l构成,在接合面22le抵接,并利用螺栓24固定。
33.各平衡轴21r、21l与曲轴11平行地延伸,第一平衡轴21r的旋转轴线r、第二平衡轴21l的旋转轴线l相对于通过曲轴11的旋转轴线y的垂直面在同一水平面内左右对称地配置。
34.需要说明的是,平衡壳体22利用与形成于气缸体10的下表面的多个安装孔10c拧合的多个螺栓25固定于气缸体10。
35.由此,各平衡轴21r、21l通过与设置于曲轴11的驱动齿轮11a啮合的从动齿轮21c和与联动齿轮21b啮合的联动齿轮21b1,与曲轴11同步地被旋转驱动。
36.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在靠近主油道52的第二平衡轴21l侧的平衡壳体22,集中形成有轴承润滑油路33的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反馈油路34的反馈油路开口部34a、油泵40的排出油路35的排出油路开口部35a。
37.换言之,如后述的图4所示,在从作为内燃机1的一部分的气缸体10观察平衡壳体22时,轴承润滑油路33的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反馈油路34的反馈油路开口部34a、油泵40的排出油路35的排出油路开口部35a集中设置于相对于转子103的旋转轴线p的径向上的平衡壳体22的一侧面。
38.再换言之,朝向主油道52,轴承润滑油路33的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反馈油路34的反馈油路开口部34a、油泵40的排出油路35的排出油路开口部35a集中设置于平衡壳体22。
39.即,不是在具有与设置于曲轴11的驱动齿轮11a啮合的从动齿轮21c的第一平衡轴21r侧的平衡壳体22,而是在靠近主油道52的第二平衡轴21l侧的平衡壳体22,形成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反馈油路开口部34a、排出油路开口部35a的空间有富余,容易集中形成三个开口部,并且,容易与设置于内燃机1的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反馈油路开口部34a、排出油路开口部35a所对应的连接于主油道52的油路的孔10d、10e、10f(参照图8、10、12)连接。
40.另外,如图2所示,在平衡壳体22的图示右侧,跨越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和下侧平衡壳体部件22l双方而配置,在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安装有油泵40。
41.需要说明的是,在从作为内燃机1的一部分的气缸体10观察平衡壳体22时,轴承润滑油路33的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反馈油路34的反馈油路开口部34a、油泵40的排出油路35的排出油路开口部35a也可以集中设置于转子103的旋转轴线p上的平衡装置20的侧面。
42.图3是将实施方式1的油泵的泵罩拆卸后的状态的从油泵的旋转轴方向的平衡装置侧观察的图。
43.油泵40在泵主体111内具有凹状的泵收容室119。
44.在泵收容室119内的大致中央配置有与泵轴102一体化的转子(泵结构体)103,凸轮环(泵结构体)104以使其内径中心与转子103的旋转轴线p偏心的状态配置。
45.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在与转子103一体的泵轴102的端部的从动齿轮40a(参照图2)与安装在第二平衡轴21l的端部的小齿轮42啮合,由此,转子103绕旋转轴线p被旋转驱动。
46.凸轮环104能够以枢轴销162为支点摆动,在初始状态下,通过配置在臂部141与泵主体111内的泵收容室119之间的弹簧106的设定载荷,凸轮环104被向图中逆时针方向按压,偏心量处于设定最大的状态。
47.另外,在泵收容室119,利用螺栓71安装后述的泵罩112并进行密封(参照图6)。
48.在设置于转子103的多个狭缝131分别配置有叶片(泵结构体)105,在转子103旋转时从转子103的外径伸缩,并且前端在凸轮环104的内周面滑动。
49.需要说明的是,以在停止时所有的叶片105也不缩回的方式由叶片环151支承。
50.由转子103的外周面、凸轮环104的内周面以及两张叶片105形成的空间即泵室116伴随着图示逆时针方向的转子103的旋转而容积增减。
51.在泵室116的容积增加的范围内,在泵主体111、泵罩112的侧面设置有吸入端口(吸入部)132,在泵室116的容积减少的范围内,在泵主体111、泵罩112的侧面设置有排出端口(排出部)142。
52.吸入端口132从油盘16吸起油,排出端口142向内燃机1的主油道52排出油而执行泵作用。
53.需要说明的是,油泵40的理论排出量由各泵室116的容积变化的大小(最大容积部与最小容积部的容积差)、即偏心量决定,能够根据偏心量使理论排出量可变。
54.在由泵主体111的底部和泵罩112包围泵收容室119的内周面、凸轮环104的外周面、枢轴销162、密封部242、以及转子103的旋转轴线p方向的两侧面的空间,形成液压控制室115。
55.主油道52的油经由后述的反馈油路34而被未图示的调压阀调压后的油的液压作用于液压控制室115,由此,液压力以枢轴销162为支点向图中顺时针方向作用于凸轮环104,通过与弹簧106的作用力的平衡来调整偏心量。
56.即,当液压控制室115内的液压升高而液压力变大时,克服弹簧106的作用力而使凸轮环104以枢轴销162为支点向顺时针方向移动,使偏心量减少,使理论排出量减少,防止过大的液压上升。
57.需要说明的是,主油道52的油的液压由未图示的液压传感器监视,未图示的控制单元根据内燃机1的转速、负载、油温度、冷却水温度等运转条件,计算所需的液压,并对调压阀进行指示,由此无级且连续地对液压进行反馈控制,实现降低燃料消耗。
58.图4是实施方式1的平衡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1的图4的b-b剖视图,图6是实施方式1的平衡装置的立体图,图7是实施方式1的图4的f-f剖视立体图,图8是实施方式1的图4的f-f剖视图,图9是实施方式1的图4的g-g剖视立体图,图10是实施方式1的图4的g-g剖视图,图11是实施方式1的图4的e-e剖视立体图,图12是实施方式1的图4的e-e剖视图。
59.如上所述,平衡壳体22由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和下侧平衡壳体部件22l这两个部件构成,下侧平衡壳体部件22l利用接合面22le与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抵接,并利用多个螺栓24紧固固定。
60.第二平衡轴21l的联动齿轮21b1的端部21d在平衡壳体22的外部露出。
61.联动齿轮21b1的端部21d在齿轮齿隙、传递误差测定时进行夹持,另外,作为承插嵌合部使用。
62.形成于联动齿轮21b1的端部21d的基准孔21e用于通过安装未图示的定位夹,在将平衡装置20安装于气缸体10之前的期间,即便颠倒,第二平衡轴21l也保持为不会因重力而旋转。
63.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第一平衡轴21r的联动齿轮21b也是同样的结构,起到同样的作用。
64.另外,如图4所示,平衡装置20具备:第一平衡轴21r,该第一平衡轴21r经由驱动齿轮11a传递设置于内燃机1的曲轴11的旋转力,并且具有与驱动齿轮11a啮合的从动齿轮
21c,该从动齿轮21c在油泵40的转子103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设置在比平衡壳体22的前后中心轴线o靠安装油泵40的泵罩112和平衡壳体22的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的安装面22ub侧的位置;以及第二平衡轴21l,该第二平衡轴21l在相对于油泵40的转子103的旋转轴线p的径向上,配置在第一平衡轴21r与轴承润滑油路33的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反馈油路34的反馈油路开口部34a、油泵40的排出油路35的排出油路开口部35a之间,将第一平衡轴21r的旋转力向油泵40的转子103传递。
65.另外,通过使第一平衡轴21r和第二平衡轴21l以2倍速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利用第一平衡轴21r和第二平衡轴21l抵消左右方向的离心力,从而能够应用于四缸的内燃机。
66.第二平衡轴21l隔着配重部21a,通过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的一对轴承保持部22ud、22ud和下侧平衡壳体部件22l的一对轴承保持部22ld、22ld,经由两个半分割的平面轴承(轴承)30、3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平衡壳体22。
67.另外,如图2所示,第一平衡轴21r也以同样的结构旋转自如地被支承。
6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平衡轴21r的配重部21a和第二平衡轴21l的配重部21a在第一平衡轴21r和第二平衡轴21l的旋转中始终位于彼此相同的高度。
69.4个腿部23从平衡壳体22的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在前后左右的四个角部的部位处向上方延伸。
70.垫片保持中空销26从各腿部23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
71.需要说明的是,各垫片保持中空销26被压入固定在形成于各腿部23的孔中。
72.另外,在平衡壳体22的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配置有:轴承润滑油路33,该轴承润滑油路33具有用于从主油道52向4个平面轴承30供给润滑用的油的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以及反馈油路34,该反馈油路34具有用于控制油泵40的排出量的反馈油路开口部34a。
73.需要说明的是,在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压入有定位用中空销27,在反馈油路开口部34a压入有定位用中空销28。
74.在气缸体10的下表面设置有:与4个垫片保持中空销26松动嵌合的4个安装孔10c(参照图1);以及与定位用中空销27及定位用中空销28紧密嵌合的定位孔10d、10e(参照图8、10)。
75.定位用中空销27以及定位用中空销28通过与定位孔紧密嵌合,形成油路的间隙密封部a(参照图8、10),并且进行平衡装置20的定位。
76.并且,为了向主油道52供给油泵40排出的油,在平衡壳体22的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配置有具有排出油路开口部35a的排出油路35。
77.在该排出油路开口部35a也压入有中空销43。
78.在气缸体10的下表面设置有嵌合孔10f(参照图12)。
79.中空销43经由o型环99嵌合插入于嵌合孔10f(参照图12)。
80.通过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的定位用中空销27、反馈油路开口部34a的定位用中空销28以及排出油路开口部35a的中空销43的中心间距离最长的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和反馈油路开口部34a的定位用中空销27和定位用中空销28进行定位。
81.由此,通过中心间距离最长的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和反馈油路开口部34a的定位用中空销27和定位用中空销28,定位精度提高,并且,排出油路开口部35a的中空销43经由o型环99与连接于主油道52的气缸体10的油路的孔10f连接,因此,通过松动的嵌合,不会
妨碍定位精度。
82.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反馈油路开口部34a、排出油路开口部35a在油泵40的转子103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设置在比平衡壳体22的前后中心轴线o靠油泵40和平衡壳体22的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的安装面22ub侧的位置。
83.由此,能够将轴承润滑油路33、反馈油路34、排出油路35形成得较短,能够减少油的泄漏、压力损失。
84.并且,在平衡壳体22的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设置有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反馈油路开口部34a、排出油路开口部35a。
85.由此,能够直接安装于内燃机1,因此,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以及部件数量的增加。
86.在图6中,用箭头表示轴承润滑油路路径(虚线)、反馈油路路径(实线)、排出油路路径(单点划线)。
87.在此,在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与下侧平衡壳体部件22l的接合面,形成有构成各油路的一部分的轴承润滑油路33的油槽53j、反馈油路34的油槽53f、排出油路35的油槽53d(参照图7-12)。
88.需要说明的是,各油槽沿着与泵轴102一体化的转子103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从安装油泵40的泵罩112和平衡壳体22的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的安装面22ub朝向平衡壳体22的前后中心轴线o,按照轴承润滑油路的油槽53j、反馈油路的油槽53f、排出油路的油槽53d的顺序形成。
89.由此,在作为高压的油的轴承润滑油路33的油槽53j与排出油路35的油槽53d之间形成有反馈油路的油槽53f,因此,能够抑制从反馈油路的油槽53f的泄漏,能够提高油泵40的排出压力的控制性。
90.另外,平衡壳体22由安装于内燃机1的铅垂方向上侧的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和在相对于油泵40的转子103的旋转轴线p的径向上经由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安装于内燃机1的下侧平衡壳体部件22l构成。
91.由此,能够应用于上下分割壳体的平衡装置。
92.并且,在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与下侧平衡壳体部件22l的接合面,形成有构成各油路的一部分的轴承润滑油路33的油槽53j、反馈油路34的油槽53f、排出油路35的油槽53d。
93.由此,由于在与重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各油槽,因此,能够抑制油泄漏,并且能够减少加工而形成。
94.如图1所示,各腿部23分别利用从下方侧拧合于4个(图中为两个,在未图示的相同截面中还有两个)安装孔10c的螺栓25将平衡装置20紧固固定于气缸体10。
95.4个安装孔10c配置在曲轴11的轴承部附近。
96.即,如图2所示,位于气缸间纵向壁部13以及轴承盖14的紧侧方。
97.这样,在将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容第一平衡轴21r和第二平衡轴21l的平衡壳体22跨过曲轴11以及曲轴11的轴承部而安装于气缸体10的下表面时,由于将4个安装孔10c配置在曲轴11的轴承部的附近,因此,曲轴11以及曲轴11的轴承部被平衡壳体22、4个腿部23、气缸体10的下表面包围。
98.在后轮驱动汽车中,该被包围的空间大多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内燃机1的
长度方向、即曲轴11的旋转轴线y方向,因此,动力转向单元4通过内燃机1的前侧、即气缸体10的与飞轮2相反的一侧的正下方,油盘16内的布局空间成为在曲轴11的旋转轴线y方向上狭窄的空间,但平衡装置20从避开动力转向单元4的内燃机1的中央配置在后侧,因此,能够避免与动力转向单元4的干涉。
99.需要说明的是,在4个垫片保持中空销26的外周,以保持有c形状的垫片17的状态进行紧固。
100.该垫片17用于驱动齿轮11和从动齿轮21c的齿隙调整,从多种厚度的垫片中选择使用。
101.油泵40利用两个螺栓41固定于平衡壳体22的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
102.需要说明的是,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的与油泵40接合的接合面22ub和下侧平衡壳体部件22l的与油泵40接合的接合面22lb共同加工,形成为与油泵40抵接,以免产生间隙。
103.另外,如图5所示,利用能够一体旋转地安装于第二平衡轴21l的图示右侧(内燃机1的后侧)的后端部的小齿轮42,驱动油泵从动齿轮40a(参照图2),将经由未图示的滤油器从吸入端口132吸入的油从排出端口142排出,经由形成于平衡壳体22的排出油路35向气缸体10的主油道52供给油。
104.并且,如图8所示,为了密封轴承润滑油路33的加工孔,设置有球塞4。
105.即,利用4个垫片保持中空销26,经由垫片17进行驱动齿轮11与从动齿轮21c的齿隙调整。
106.由此,能够利用由4个垫片保持中空销26保持的垫片17进行驱动齿轮11与从动齿轮21c的齿隙调整,并且能够利用中空销27和中空销28容易地进行定位,向内燃机1的组装变得容易。
107.接着,说明作用效果。
108.以下列举实施方式1的带油泵的平衡装置20的作用效果。(1)不是在具有与设置于曲轴11的驱动齿轮11a啮合的从动齿轮21c的第一平衡轴21r侧,而是在靠近主油道52的第二平衡轴21l侧的平衡壳体22,形成轴承润滑油路33的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反馈油路34的反馈油路开口部34a、油泵40的排出油路35的排出油路开口部35a。
109.因此,形成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反馈油路开口部34a、排出油路开口部35a的空间有富余,容易形成三个开口部,并且,容易与设置于内燃机1的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反馈油路开口部34a、排出油路开口部35a所对应的连接于主油道52的气缸体10的油路的孔10d、10e、10f连接。
110.(2)设置于平衡壳体22的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反馈油路开口部34a、排出油路开口部35a在油泵40的转子103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设置在比平衡壳体22的前后中心轴线o靠油泵40和平衡壳体22的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的安装面22ub侧的位置。
111.因此,能够将轴承润滑油路33、反馈油路34、排出油路35形成得较短,能够减少油的泄漏、压力损失。
112.(3)在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与下侧平衡壳体部件22l的接合面,形成有构成各油路的一部分的轴承润滑油路33的油槽53j、反馈油路34的油槽53f、排出油路35的油槽53d,各油槽沿着与泵轴102一体化的转子103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从安装有油泵40的泵罩112和
平衡壳体22的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的安装面22ub朝向平衡壳体22的前后中心轴线o,按照轴承润滑油路的油槽53j、反馈油路的油槽53f、排出油路的油槽53d的顺序形成。
113.因此,在作为高压的油的轴承润滑油路33的油槽53j与排出油路35的油槽53d之间形成有反馈油路的油槽53f,因此,能够抑制从反馈油路的油槽53f的泄漏,能够提高油泵40的排出压力的控制性。
114.(4)平衡装置20具备:第一平衡轴21r,该第一平衡轴21r经由驱动齿轮11a传递设置于内燃机1的曲轴11的旋转力,并且具有与驱动齿轮11a啮合的从动齿轮21c,该从动齿轮21c在油泵40的转子103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设置在比平衡壳体22的前后中心轴线o靠安装油泵40的泵罩112和平衡壳体22的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的安装面22ud侧的位置;以及第二平衡轴21l,该第二平衡轴21l在相对于油泵40的转子103的旋转轴线p的径向上,配置在第一平衡轴21r与轴承润滑油路33的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反馈油路34的反馈油路开口部34a、油泵40的排出油路35的排出油路开口部35a之间,将第一平衡轴21r的旋转力向油泵40的转子103传递,并且,使第一平衡轴21r和第二平衡轴21l以2倍速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利用第一平衡轴21r和第二平衡轴21l抵消左右方向的离心力。
115.因此,能够将平衡装置20应用于四缸的内燃机。
116.(5)平衡壳体22由安装于内燃机1的铅垂方向上侧的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和在相对于油泵40的转子103的旋转轴线p的径向上经由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安装于内燃机1的下侧平衡壳体部件22l构成。
117.因此,能够应用于上下分割壳体的平衡装置。
118.(6)平衡壳体22由安装于内燃机1的铅垂方向上侧的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和在相对于油泵40的转子103的旋转轴线p的径向上经由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安装于内燃机1的下侧平衡壳体部件22l构成,在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与下侧平衡壳体部件22l的接合面,形成有构成各油路的一部分的轴承润滑油路33的油槽53j、反馈油路34的油槽53f、排出油路35的油槽53d。
119.因此,由于在与重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各油槽,因此,能够抑制油泄漏,并且能够减少加工而形成。
120.(7)在平衡壳体22的上侧平衡壳体部件22u设置有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反馈油路开口部34a、排出油路开口部35a。
121.因此,能够直接安装于内燃机1,因此,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以及部件数量的增加。
122.(8)具备被压入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的定位用中空销27、被压入反馈油路开口部34a的定位用中空销28、以及保持垫片17的4个垫片保持中空销26。
123.因此,能够利用定位用中空销27和定位用中空销28容易地进行定位,能够容易地进行向内燃机1的组装,并且能够利用由4个垫片保持中空销26保持的垫片17进行驱动齿轮11与从动齿轮21c的齿隙调整。
124.(9)将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反馈油路开口部34a、排出油路开口部35a中的、中心间距离最长的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和反馈油路开口部34a的定位用中空销27和定位用中空销28经由间隙密封部a与连接于主油道52的气缸体10的油路的孔10d、10e连接,排出油路开口部35a的中空销43经由o型环99与连接于主油道52的气缸体10的油路的孔10f连接。
125.因此,通过中心间距离最长的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3a和反馈油路开口部34a的定位用中空销27和定位用中空销28,定位精度提高,并且,排出油路开口部35a的中空销43经由o型环99与连接于主油道52的气缸体10的油路的孔10f连接,因此,由于是松动的嵌合,因此不会妨碍定位精度。
126.〔实施方式2〕图13是实施方式2的平衡装置的示意图。
127.对实施方式2的平衡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128.与实施方式1不同,油路开口部为排出油路开口部35a和压入有中空销201的返回油路开口部200a这两个,返回油路200在平衡壳体22内通过分支阀202使油向轴承润滑油路33和反馈油路34分支,在反馈油路34内通过调压阀203调压后的油向控制油室115供给,除此之外,为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129.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由于油路开口部为两个,因此,与内燃机1的主油道52连接的气缸体10的油路的孔也为两个,因此,平衡装置20与内燃机1的连接变得更容易。
130.〔其他实施方式〕以上,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结构,在不脱离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131.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对平衡壳体22分为上下两部分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分为左右两部分。
132.另外,中空销27、28、43压入平衡壳体22,也可以压入气缸体10的油路的孔10d、10e、10f。
133.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掌握的技术思想记载如下。
134.在其一个方式中,带油泵的平衡装置具备:泵壳体,所述泵壳体在内部设置有泵收容室;泵结构体,所述泵结构体收容于所述泵收容室,当被传递旋转力时,将从吸入部引导的油从排出部向所述内燃机的油路排出;控制油室,所述控制油室在相对于所述泵结构体的旋转轴线的径向上设置在所述泵收容室与所述泵结构体之间,所述控制油室通过引导从所述排出部排出并且通过所述内燃机的油路并被调压后的油,使从所述泵结构体排出的油的液压变化;平衡壳体,所述平衡壳体具有将来自所述内燃机的旋转力向所述泵结构体传递的轴承保持部,所述轴承保持部支承沿着所述泵结构体的旋转轴线配置的平衡轴,所述平衡壳体在所述泵结构体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安装于所述泵壳体;以及多个油路开口部,所述多个油路开口部集中形成于所述平衡壳体的一侧面,与连接于所述内燃机的主油道的油路连接,所述多个油路开口部具有将所述排出部与所述内燃机的主油道连接的排出油路的排出油路开口部、将所述内燃机的主油道与所述控制油室连接的反馈油路的反馈油路开口部、以及将所述内燃机的主油道与所述轴承保持部连接的轴承油路的轴承油路开口部。
135.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中,所述多个油路开口部在所述泵结构体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设置在比所述平衡壳体的前后中心轴线靠安装所述泵壳体和所述平衡壳体的安装面侧的位置。
136.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中,所述平衡壳体具备第一平衡壳体和第二平衡壳体,在所述第一平衡壳体与所述第二平衡壳体的接合面,构成所述轴承润滑油路的一部分、所述反馈油路的一部分以及所述排出油路的一部分的各个油槽沿着所述泵结构体的旋
转轴线的方向,按照构成所述轴承油路的一部分的油槽、构成所述反馈油路的一部分的油槽、构成所述排出油路的一部分的油槽的顺序形成。
137.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平衡轴具备:第一平衡轴,所述第一平衡轴经由驱动齿轮传递设置于所述内燃机的曲轴的旋转力,所述第一平衡轴在所述泵结构体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设置在比所述平衡壳体的左右中心轴线靠安装所述泵壳体和所述平衡壳体的安装面侧的位置,并具有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以及第二平衡轴,所述第二平衡轴在相对于所述泵结构体的旋转轴的径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平衡轴与所述多个油路开口部之间,将所述第一平衡轴的旋转力向所述泵结构体传递。
138.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平衡壳体具有:铅垂方向上侧的第一平衡壳体,所述铅垂方向上侧的第一平衡壳体在相对于所述泵结构体的旋转轴线的径向上安装于所述内燃机;以及铅垂方向下侧的第二平衡壳体,所述铅垂方向下侧的第二平衡壳体在相对于所述泵结构体的旋转轴线的径向上经由所述第一平衡壳体安装于所述内燃机。
139.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中,构成所述排出油路的一部分、所述反馈油路的一部分以及所述轴承油路的一部分的各个油槽形成于所述铅垂方向上侧的第一平衡壳体与所述铅垂方向下侧的第二平衡壳体之间的接合面。
140.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中,在所述铅垂方向上侧的第一平衡壳体与所述铅垂方向下侧的第二平衡壳体的接合面,沿着所述泵结构体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依次形成有构成所述轴承油路的一部分的油槽、构成所述反馈油路的一部分的油槽、构成所述排出油路的一部分的油槽。
141.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中,所述泵壳体安装于所述铅垂方向上侧的第一平衡壳体,所述排出油路开口部、所述反馈油路开口部以及所述轴承油路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铅垂方向上侧的第一平衡壳体。
142.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中,在所述排出油路开口部、所述反馈油路开口部以及所述轴承油路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中空的筒状部件。
143.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中,在所述排出油路开口部、所述反馈油路开口部以及所述轴承油路开口部分别压入有所述中空的筒状部件。
144.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中,所述排出油路开口部、所述反馈油路开口部以及所述轴承油路开口部各自的中心间距离最长的两个开口部的所述中空的筒状部件经由间隙密封部与连接于所述内燃机的主油道的油路连接,剩下的一个所述中空的筒状部件经由o型环与连接于所述内燃机的主油道的油路连接。
145.在其一个方式中,带油泵的平衡装置能够固定于内燃机,在该带油泵的平衡装置安装有油泵,所述油泵具有:泵壳体,所述泵壳体在内部设置有泵收容室;泵结构体,所述泵结构体收容于所述泵收容室,当被传递旋转力时,将从吸入部引导的油从排出部向所述内燃机的油路排出;以及控制油室,所述控制油室在相对于所述泵结构体的旋转轴线的径向上设置在所述泵收容室与所述泵结构体之间,所述控制油室通过引导从所述排出部排出并且通过所述内燃机的油路并被调压后的油,使从所述泵结构体排出的油的液压变化,所述带油泵的平衡装置具备:平衡壳体,所述平衡壳体具有将来自所述内燃机的旋转力向所述泵结构体传递的轴承保持部,所述轴承保持部支承沿着所述泵结构体的旋转轴线配置的平
衡轴,所述平衡壳体在所述泵结构体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安装于所述泵壳体;以及多个油路开口部,所述多个油路开口部形成于所述平衡壳体,并且朝向所述内燃机的主油道开口,与所述内燃机的油路连接,所述多个油路开口部具有将所述排出部与所述内燃机的主油道之间相连的排出油路的排出油路开口部、以及与所述控制油室和所述轴承部中的至少一方和所述主油道之间相连的返回油路的返回油路开口部。
146.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必须具备已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可以将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在某实施方式的结构上增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关于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替换。
147.本技术要求2019年9月18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169208号的优先权。包括2019年9月18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169208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摘要在内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照而作为整体被引入本技术中。
148.附图标记说明
149.1内燃机11曲轴11a驱动齿轮20平衡装置21c从动齿轮21c1从动齿轮的泵壳体侧的端面21r第一平衡轴21l第二平衡轴22平衡壳体22u上侧平衡壳体部件(第一平衡壳体)22l下侧平衡壳体部件(第二平衡壳体)22le上侧平衡壳体部件与下侧平衡壳体部件的接合面22ub泵壳体与平衡壳体的安装面22ud轴承保持部22ld轴承保持部27轴承润滑用中空销28反馈油路用中空销30平面轴承(轴承)33轴承润滑油路33a轴承润滑油路开口部34反馈油路34a反馈油路开口部35排出油路35a排出油路开口部43排出油路用中空销40油泵52主油道53d排出油路的油槽53f反馈油路53j轴承润滑油路的油槽99o型环103转子(泵结构体)104凸轮环(泵结构体)105叶片(泵结构体)111泵主体(泵壳体)112泵罩(泵壳体)115控制油室119泵收容室132吸入端口(吸入部)142排出端口(排出部)200返回油路200a返回油路开口部a间隙密封部o平衡壳体的前后中心轴线p转子的旋转轴线q内燃机的左右中心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