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动力系统及调温器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08253发布日期:2021-11-16 00:17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车辆、动力系统及调温器总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温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动力系统及调温器总成。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调温器通常为单个调温器,单个调温器用于调节动力件的温度,动力件的温度调节方式单一,无法精准控制动力件的温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动力系统及调温器总成,以解决动力件的温度调节方式单一,无法精准控制动力件的温度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温器总成,用于通过散热器调控动力件的温度,所述动力件包括第一发热元件和第二发热元件,所述调温器总成包括第一调温器、第二调温器与旁通管道,所述第一调温器内形成有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调温器上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均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发热元件连接,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发热元件连接,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连接;所述第二调温器内形成有第二容纳空间,所述第二调温器上设有第三进水口、第四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三进水口、所述第四进水口和所述第三出水口均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连通,所述第三进水口与所述散热器连接,所述第三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和所述第二发热元件连接;所述第一调温器的第二出水口通过所述旁通管道与所述第二调温器的第四进水口连接。
5.其中,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进水口的开度。
6.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发热元件的温度调节所述第二进水口的开度。其中,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四进水口的开度;和/或,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设有与所述第二控制阀间隔设置的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三进水口的开度。
7.其中,所述第二调温器上设有温控件,所述温控件与所述第二控制阀连接以及与所述第三控制阀连接,所述温控件用于根据所述动力件的温度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与所述第三控制阀的开度。
8.其中,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三控制阀联动;所述温控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时,所述第三控制阀开启;所述温控件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关闭时,所述第二控制阀开启。
9.其中,所述第二调温器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五进水口,所述第五进水口和所述第三出水口常通。
1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力系统,包括动力件如上述的调温器总成,所述第一进水
口与所述第一发热元件连接,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发热元件连接,第三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和所述第二发热元件连接。
11.其中,所述动力件为发动机,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为缸盖水套,所述第二发热元件为缸体水套。
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动力系统。
13.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调温器和第二调温器,第一调温器和第二调温器可以共同调节动力件的温度,动力件的温度调节方式多样,可以精准控制动力件的温度。而且,本技术的调温器总成内集成有旁通管路,解决了传统的单调温器需要单独增加旁通管路所导致的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温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动力系统。
19.动力系统包括动力件和调温器总成。调温器总成用于通过散热器调控动力件的温度。动力系统还包括暖风与机油冷却器。
20.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温器总成,用于通过散热器调控动力件的温度,动力件包括第一发热元件和第二发热元件,调温器总成包括第一调温器30、第二调温器20与旁通管道。
21.第一调温器30内形成有第一容纳空间301,第一调温器30上设有第一进水口1、第二进水口7、第一出水口2和第二出水口17,第一进水口1、第二进水口7、第一出水口2和第二出水口17均与第一容纳空间301连通,第一进水口1与第一发热元件连接,第二进水口7与第二发热元件连接,第一出水口2与散热器连接。
22.第二调温器20内形成有第二容纳空间201,第二调温器20上设有第三进水口3、第四进水口18和第三出水口6,第三进水口3、第四进水口18和第三出水口6均与第二容纳空间201连通,第三进水口3与散热器连接,第三出水口6分别与第一发热元件和第二发热元件连接。
23.第一调温器30的第二出水口17通过旁通管道与第二调温器20的第四进水口18连接。
24.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第一调温器30和第二调温器20,第一调温器30和第二调温器20可以共同调节动力件的温度,动力件的温度调节方式多样,可以精准控制动力件的温度。而且,本技术的调温器总成内集成有旁通管路,解决了传统的单调温器需要单独增加旁通管路所导致的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2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动力件为发动机,第一发热元件为缸盖水套,第二发热元件为缸体水套。缸盖水套与第一进水口1连接,缸体水套与第二进水口7连接。本技术解决了传统的单调温器布置在发动机出水口或者入水口,无法单独控制发动机缸体进出水,发动机冷却模式单一的技术问题。如下将以发动机为例进行介绍。
26.可以理解的是,流经缸盖水套内的流动水可以通过第一进水口1进入到第一容纳空间301内,流经缸体水套内的流动水可以通过第二进水口7进入到第一容纳空间301内,第一容纳空间301内的流动水可以从第一出水口2流出并进入到散热器,流经散热器的流动水可以从第三进水口3进入第二容纳空间201内。第一容纳空间301内的流动水也可以依次经第二出水口17、旁通管道11与第四进水口18流入第二容纳空间201内,第二容纳空间201内的流动水可以从第三出水口6排出。流动水可以为冷却水。第三进水口3与散热器的出水口连接,第一出水口2与散热器的进水口连接。
27.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进水口1与缸盖水套连通,第二进水口7与缸体水套连通,则发动机与第一调温器30连接;由于第二出水口17与水泵连接,则水泵与第二调温器20连接。从而,本技术的调温器总成连接在发动机与水泵之间。
28.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调温器20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五进水口,第五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6常通。可以理解的是,第五进水口可以为两个,如在图1中,一个第五进水口4可以与暖风连接,另一个第五进水口5可以与机油冷却器连接,第三出水口6可以通过水泵与缸体水套连接,第三出水口6可以通过水泵与缸盖水套连接。由于第五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6为常通状态,流动水可以持续地从第五进水口进入,并从第三出水口6排出。
29.本技术中,第一进水口1、第二进水口7、第一出水口2、第三进水口3、第五进水口以及第三出水口6均装设在调温器总成上,本技术的调温器总成上集成有6-7个管接头,解决了目前大部分调温器上只集成有2-3个管接头,其余都分布在各管路上,集成度不高使整机成本上涨的技术问题。
30.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容纳空间301内设有第一控制阀8,第一控制阀8用于控制第二进水口7的开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容纳空间301内设有感温蜡,感温蜡可以感应发动机的温度,感温蜡在温度较高时,体积膨胀,推动第一控制阀8的开度增大,在温度较低时,体积缩小,推动第一控制阀8的开度减小,第一控制阀8对第二进水口7的开度的控制是感温蜡的体积变化来实现。本技术的第二进水口7的开度可以为0-100%,如可以为10%、30%、50%、70%、或者80%等。
3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8用于根据第一发热元件的温度调节第二进水口7的开度。如,第一控制阀8可以根据缸盖水套的温度调节第二进水口7的开度。具体的,在第一发热元件,如缸盖水套的温度升高时,感温蜡膨胀,第一控制阀8控制第二进水口7打开,且可以控制第二进水口7的开度逐渐增大;在第一发热元件,如缸盖水套的温度降低时,感温蜡收缩,第一控制阀8控制第二进水口7的开度逐渐减小,且可以控制第二进水口7关闭。可以理解的是,感温蜡可以感应从缸盖水套流出的流动水的温度,即感温蜡通过感应从
缸盖水套流出的流动水的温度,来感应缸盖水套的温度。
32.本技术中,在流经缸盖水套的流动水的温度小于缸体水套的开启温度时,第一控制阀8控制第二进水口7关闭;在流经缸盖水套的流动水的温度大于等于缸体水套的开启温度时,第一控制阀8控制第二进水口7导通,并控制第二进水口7的开度;可选地,第二进水口7可以全部打开。第一控制阀8与第一容纳空间301内的零件可以形成机械控制组件13。第一控制阀8为可以为电子阀门或者机械阀门。
3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容纳空间201内设有第二控制阀9,第二控制阀9用于控制第四进水口18的开度;和/或,第二容纳空间201内设有与第二控制阀9间隔设置的第三控制阀10,第三控制阀10用于控制第三进水口3的开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控制阀9控制的第四进水口18的开度可以为0-100%,如可以为10%、30%、50%、70%、或者80%等。第二控制阀9可以为电子阀门。第三控制阀10控制的第三进水口3的开度可以为0-100%,如可以为10%、30%、50%、70%、或者80%等。第三控制阀10为电子阀门。第二控制阀9和第三控制阀10可以形成电子阀组件12。
3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调温器20上设有温控件,温控件与第二控制阀9连接以及与第三控制阀10连接,温控件用于根据动力件的温度控制第二控制阀9与第三控制阀10的开度。如,温控件可以根据发动机的温度控制第二控制阀9与第三控制阀10的开度。可以理解的是,温控件可以单独控制第二控制阀9的开度,或者单独控制第三控制阀10的开度,或者同时控制第二控制阀9和第三控制阀10的开度。
3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容纳空间201内设有感温蜡,第二调温器20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温控件连接,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发动机的温度,温控件根据温度传感器获取的发动机的温度(当前温度),计算需求温度与当前温度的差值,并根据该差值控制感温蜡的膨胀或收缩,根据感温蜡的膨胀或收缩,控制第二控制阀9和第三控制阀10的开度。即温控件可以主动控制感温蜡的膨胀或收缩,并可以控制感温蜡的膨胀量或收缩量,进而可以精确控制第二控制阀9和第三控制阀10的开度。而且,本技术的常通的第五进水口还可以用于使得流动水持续冲刷温控件,使得温控件上的感温蜡温度均匀。
3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控制阀9和第三控制阀10联动;温控件控制第二控制阀9关闭时,第三控制阀10开启;温控件控制第三控制阀10关闭时,第二控制阀9开启。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控制阀9和第三控制阀10可以同时部分开启,第二控制阀9和第三控制阀10的开度可以不同,或者也可以相同。当然,第二控制阀9和第三控制阀10也可以切换开启,如第二控制阀9关闭时,第三控制阀10开启;第三控制阀10关闭时,第二控制阀9开启。
37.在温度传感器感应的发动机的温度小于发动机的最适温度时,温控件控制第二控制阀9开启,第三控制阀10关闭,第二控制阀9控制第四进水口18导通,并控制第四进水口18的开度,调控流经旁通管道11的流动水量,控制动力系统内流通的流动水量,可以更加精准地调控发动机的温度;在温度传感器感应的发动机的温度大于等于发动机的最适温度时,温控件控制第三控制阀10开启,第三控制阀10控制第三进水口3导通,并控制第三进水口3的开度,调控流经散热器的流动水量,控制动力系统内流通的流动水量,可以更加精准地调控发动机的温度。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三控制阀10开启时,第二控制阀9部分开启,或者关闭。即第三进水口3和第四进水口18可以同时部分开启,或者在第三进水口3开启的过程中,第四进水口18关闭。
38.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第一调温器30为机械调温器,上述的第二调温器20为电子调温器。本技术的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调温器30可以为电子调温器,第一调温器30的调节方式可以参考第二调温器20,本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3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调温器总成还包括密封圈14,密封圈14套设在第二进水口7上,用于密封第二进水口7与缸体水套。
40.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三进水口3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出水口2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如,预设夹角小于等于45
°
。如可以为5
°
、15
°
、20
°
、45
°
等。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进水口3与第一出水口2大致位于同一个方位。
41.本技术中,设置第三进水口3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出水口2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使得散热器进水接口和散热器出水接口在同一方向,利于胶管的装配。这也解决了传统的单调温器上只有一个散热器进水接口或者一个散热器出水接口,且由于发动机水套特性,通常散热器进水接口和散热器出水接口不在同一方向,不利于胶管的装配的技术问题。
4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三进水口3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出水口2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相同。这更加有利于胶管的装配。
43.根据上文可知,本技术至少包括如下3种流通情况:
44.第一种:
45.第一控制阀8闭合,第二进水口7关闭,温控件通过控制第二控制阀9开启,控制第四进水口18导通,旁通管道11导通,温控件通过控制第三控制阀10关闭,控制第三进水口3关闭。
46.流经缸盖水套的流动水从第一进水口1进入第一容纳空间301,然后流经旁通管道11进入第二容纳空间201内,与流经暖风从第五进水口4进入第二容纳空间201的流动水,以及与流经机油冷却器从第五进水口5进入第二容纳空间201的流动水汇合,然后从第三出水口6排出,进入水泵。
47.第二种:
48.第一控制阀8开启,第二进水口7导通,温控件通过控制第二控制阀9开启,控制第四进水口18导通,旁通管道11导通,温控件通过控制第三控制阀10闭合,控制第三进水口3关闭。
49.流经缸盖水套的流动水从第一进水口1进入第一容纳空间301,与流经缸体水套的从第二进水口7进入第一容纳空间301内的流动水汇合,然后流经旁通管道11流入第二容纳空间201内,与流经暖风从第五进水口4进入第二容纳空间201的流动水,以及与流经机油冷却器从第五进水口5进入第二容纳空间201的流动水汇合,然后从第三出水口6排出,进入水泵。
50.第三种:
51.第一控制阀8开启,第二进水口7导通,温控件通过控制第二控制阀910关闭,控制第四进水口18关闭,旁通管道11关闭,温控件通过控制第三控制阀10开启,控制第三进水口3导通。
52.流经缸盖水套的流动水从第一进水口1进入第一容纳空间301,与流经缸体水套的从第二进水口7进入第一容纳空间301内的流动水汇合,然后从第一出水口2进入散热器,流
经散热器的流动水从第三进水口3进入第二容纳空间201,与流经暖风从第五进水口4进入第二容纳空间201的流动水,以及与流经机油冷却器从第五进水口5进入第二容纳空间201的流动水汇合,然后从第三出水口6排出,进入水泵。
5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种流通情况和第二种流通情况均为小循环,第三种流通情况为大循环。在大循环开启时,小循环关闭。
54.本技术的调温器总成内部集成有小循环通道,连通发动机的出水口与水泵的入水口,相比于传统的单调温器减少了一路小循环管路,降低了成本及减少占用的空间。而且,本技术可以在在发动机大负荷时,控制大循环开启,控制小循环关闭,有利于散热。
55.本技术通过调温器总成来集成所有的进水口和所有的出水口,所有的进水口和所有的出水口有充足的空间容置,调温器的体积可以设置较小,相比于传统的单调温器,传统的单调温器上集成了所有的进水口和所有的出水口,传统的单调温器体积过大,结构过于复杂。本技术的调温器体积较小,结构简单。而且,本技术调温器总成上设置有连接缸体水套的第二进水口7与连接缸盖水套的第一进水口1,第一进水口1与第二进水口7均可以设置较短,解决了传统的单调温器只设置一个连接发动机的进水口所导致的传统单调温器进水口的管口太长,增加成本及占用额外空间的技术问题。
56.本技术上设有三个控制阀,实现动力系统的三种流通路径,可以精准控制发动机水温,提高发动机性能。本技术的调温器总成可以安装散热器前,调温器总成上布置的第一进水口1与第二进水口7,缩短了发动机与散热器进出水口之间管路的长度,且散热器进出水口的接口位置朝向一致或者基本一致有利于装配;本调温器总成布置于水泵与发动机缸体出水口之间,第一进水口1直接与缸盖水套连接,第二进水口7直接与缸体水套连接,节约了成本与空间。
57.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