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及后悬架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19572发布日期:2022-01-22 13:16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及后悬架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震动能量回收装置及后悬架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2.车辆悬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缓冲和吸收来自车辆的振动,传递驱动力和制动力。悬架系统部件主要由弹性元件、导向结构、减震器和横向稳定杆等部件组成,车辆行驶时,遇到路面不平的情况,悬架系统的弹性元件和减震器产生上下往复运动(压缩和回弹),保证车辆的平稳行驶。
3.现有技术中,悬架上下往复运动的能量白白浪费掉,没有被回收利用,不利于节约能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辆振动能量回收装置,能够解决技术问题:将车辆振动产生的能量回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悬架系统;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包括上下依次布置的上连接板、弹性件和下连接板,所述弹性件与所述下连接板连接;
6.所述上连接板上绕所述弹性件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柔性连接件,所述下连接板上绕所述弹性件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柔性连接件;
7.多个所述第一柔性连接件与多个所述第二柔性连接件上下相对布置,且各所述第一柔性连接件与各所述第二柔性连接件均通过连杆连接;
8.所述下连接板可上下振动以驱动所述弹性件与所述上连接板抵触伸缩,所述下连接板可水平摆动以驱动各所述连杆倾斜,使所述上连接板转动。
9.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连接板的下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块。
10.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连接板的下部固定连接有轴承;
11.所述缓冲块位于所述轴承的中部,且与所述轴承间隔布置;
12.所述第一柔性连接件设置于所述轴承的外边缘的上连接板上。
13.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缓冲块沿上下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缓冲块的边缘具有多个圆周状的凹槽。
14.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柔性连接件和所述第二柔性连接件均为柔性材质的连杆葫芦;
15.所述连杆葫芦包括上柔性边和与所述上柔性边平行布置的下柔性边,所述上柔性边与所述下柔性边之间连接有柔性轴,所述柔性轴的中部设有上下延伸的贯穿孔,所述连杆的一端插设在所述贯穿孔内。
16.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连接板为上托盘,所述下连接板为弹簧座,所述上托盘
和所述弹簧座的上下方向截面均为三角状;
17.所述第一柔性连接件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第一柔性连接件分别设置在三角状的所述上托盘的边角处;
18.所述第二柔性连接件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第二柔性连接件分别设置在三角状的所述弹簧座的边角处;
19.所述连杆设置有三个,各所述连杆均竖直布置,且各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柔性连接件和第二柔性连接件。
20.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座的中部具有在所述弹簧压缩时与所述缓冲块抵接的凸台。
21.一种后悬架系统,包括上述的车辆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和后轴节;
22.所述后轴节的一侧连接有后纵臂和后前束臂;
23.所述后轴节的上部连接有后上臂,所述后轴节的下部连接有后下臂,所述车辆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包括下连接板,所述下连接板设置在后下臂上,所述后下臂上还连接有后稳定杆拉杆和后稳定杆。
24.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后悬架系统。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6.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包括上下依次布置的上连接板、弹性件和下连接板,其中,弹性件与下连接板连接;上连接板上绕弹性件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柔性连接件,下连接板上绕弹性件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柔性连接件;多个第一柔性连接件与多个第二柔性连接件上下相对布置,各第一柔性连接件与各第二柔性连接件通过连杆连接;在下连接板振动的时候,可以驱动弹性件与上连接板抵触伸缩,下连接板的可水平摆动以驱动各连杆倾斜,使上连接板转动。下连接板具体连接在车辆的悬架系统上,在车辆路面不平的情况时,下连接板受到上下的振动力以及左右水平倾斜引起的摇摆力等复合力的作用,使下连接板在振动的同时产生摇摆以及倾斜的驱动力,连杆压缩第二柔性连接件倾斜,带动连杆的另外一端压缩第一柔性连接件倾斜,最终使上连接板具有转动的驱动力,驱动上连接板转动,以将下连接板的振动和摆动转化为上连接板的转动,这样,将上连接板与其他部件连接,即可实现振动能量的回收,例如与发动机部件连接,即可实现发电。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振动能量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振动能量回收装置的振动转化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上连接板与轴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上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图4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连杆葫芦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后悬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4.图中,1、后纵臂;2、后减振器;3、后前束臂;4、后上臂;5、馈能装置总成;51、上连接板;52、轴承;53、缓冲块;54、连杆;55、弹性件;56、第二柔性连接件;57、下连接板;58、第一柔性连接件;6、后下臂;7、后稳定杆拉杆;8、后稳定杆;9、后轴节;10、连杆葫芦;101、上柔性
边;102、下柔性边;103、柔性轴;104、贯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37.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振动能量回收装置的优选实施例,具体参阅图1至图7所示,包括上下依次布置的上连接板51、弹性件55和下连接板57,其中,弹性件55与下连接板57连接;上连接板51上绕弹性件55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柔性连接件58,下连接板57上绕弹性件55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柔性连接件56;多个第一柔性连接件58与多个第二柔性连接件56上下相对布置,各第一柔性连接件58与各第二柔性连接件56通过连杆54连接;在下连接板57振动的时候,可以驱动弹性件55与上连接板51抵触伸缩,下连接板57可水平摆动以驱动各连杆54倾斜,使上连接板51转动。下连接板57具体连接在车辆的悬架系统上,在车辆路面不平的情况时,下连接板57受到上下的振动力以及左右水平倾斜引起的摇摆力等复合力的作用,使下连接板57在振动的同时产生摇摆以及倾斜的驱动力,连杆54压缩第二柔性连接件56倾斜,带动连杆54的另外一端压缩第一柔性连接件58倾斜,最终使上连接板51具有转动的驱动力,驱动上连接板51转动,以最终将下连接板57的振动和摆动转化为上连接板51的转动,这样,将上连接板51与其他部件连接,即可实现振动能量的回收,有利于节约能约。例如与发动机部件连接,即可实现发电。
38.其中,参考图1、图3-图5所示,在上连接板51的下部固定设有缓冲块53,缓冲块53在弹性件55压缩到一定长度的时候与下连接板57抵接,用于缓解下连接板57受到的冲击力。进一步的,本技术中的缓冲块53为橡塑材质,具有弹性伸缩功能;同时为进一步的加强缓冲块53的弹性缓冲伸缩功能,本实施例中,缓冲块53沿上下方向延伸布置,与下连接板57的上下往复振动方向相同,缓冲块53的边缘具有多个圆周状的凹槽,多个凹槽的布置能够使缓冲块53具有更加优良的弹性收缩功能。
39.同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缓冲块53可以设置为条状或者螺旋状等具有弹性伸缩的结构;以及,缓冲块53可以布置为缓冲弹簧等弹性结构件,以能够实现弹性缓冲的作用。
40.进一步的,参考图3至图5所示,在上连接板51的下部还固定连接有轴承52,轴承52能够随上连接板51的转动而转动,缓冲块53位于轴承52的中部,缓冲块53主要与下连接板57的上部抵接缓冲,缓冲块53的位置与下连接板57相对应,本实施例中的缓冲块53与轴承52间隔布置,相互之间没有连接关系;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柔性连接件58设置于轴承52的外边缘的上连接板51上,第一柔性连接件58用于传递连杆54的倾斜趋势以及该倾斜趋势带来
的旋转力,多个第一柔性连接件58设置于上连接板51的边缘便于对上连接板51进行多点受力驱动,以实现驱动上连接板51旋转。
41.其中,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连接板51为上托盘,下连接板57为弹簧座,上托盘和弹簧座的上下方向截面均为三角状;第一柔性连接件58设置有三个,三个第一柔性连接件58分别设置在三角状的上托盘的边角处;第二柔性连接件56相对应设置有三个,三个第二柔性连接件56分别设置在三角状的弹簧座的边角处,三个第一柔性连接件58与三个第二柔性连接件56上下一一对应。本实施例中,连杆54也设置为三个,连杆54竖直设置,连杆54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柔性连接件58和第二柔性连接件56。本技术中,布置三个第一柔性连接件58、三个第二柔性连接件56和三个连杆54能够实现对上托盘的三个受力点的驱动。
42.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连接板51和下连接板57的形状也可以设置为圆形以及多边形等结构;第一柔性连接件58、第二柔性连接件56和连杆54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四个或者五个等多个。
43.进一步的,本技术中弹性件55为弹簧,弹簧座的中部具有在弹簧压缩时与缓冲块抵接的凸台,弹簧的下部套设在凸台外边缘的弹簧座上,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缓冲块55与凸台上下相对,且均位于弹簧的内侧,同时与弹簧不产生干涉。
44.其中,本技术中的第一柔性连接件58和第二柔性连接件56的作用是:一方面用于连接连杆54,另外一方面,第一柔性连接件58和第二柔性连接件56需要在连杆54倾斜的时候具有多方向的伸缩,以适应连杆54的倾斜的需求。第一柔性连接件58和第二柔性连接件56具体可以为柔性材质的连接球,例如橡塑材料的连接球。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柔性连接件58和第二柔性连接件56均为柔性材质的连杆葫芦10;连杆葫芦10具体包括上柔性边101和与上柔性边101平行布置的下柔性边102,上柔性边101与下柔性边102之间连接有柔性轴103,柔性轴103的中部设有上下延伸的贯穿孔104,连杆54的一端插设在贯穿孔104内,在连杆54倾斜时,可以挤压柔性轴103弹性变形伸缩,在连接连杆54的基础上满足连杆54倾斜的需求。
45.当汽车在不平路面行驶时,弹簧座安装在车辆后悬架系统的后下臂6上,后下臂6上下往复运动,带动弹簧座上下往复运动以及摇摆运动和上下跳动产生复合力,弹簧座的运动通过连杆54传递到上托盘上,使上托盘旋转运动,进而带动发电机旋转运动,从而实现悬架振动能量的回收。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振动能量回收装置馈能机构较简单,且能量回收效率高,能量输入稳定性高。
46.一种后悬架系统的实施例,包括车辆振动能量回收装置5和后轴节9;后轴节9的一侧连接有后纵臂1和后前束臂3;后减振器2设置在车辆上,后轴节9的上部连接有后上臂4,后轴节9的下部连接有后下臂6,车辆振动能量回收装置5包括下连接板57,下连接板57设置在后下臂6上,后下臂6上还连接有后稳定杆拉杆7和后稳定杆8。
47.一种车辆的实施例,包括车辆振动能量回收装置。
4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