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风力发电的避雷结构

文档序号:28146755发布日期:2021-12-22 19:00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风力发电的避雷结构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风力发电的避雷结构。


背景技术:

2.风能是一种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机组广泛应用于发电行业中,为了保护风力发电机组不被雷击所损坏,需要在风力发电机组上安装相应的避雷结构。传统的避雷结构的稳定性不佳,在遇到大风天气时,避雷结构容易被大风所吹落,此外,传统的避雷结构缺少缓冲减震,在大风天气中避雷结构还可能会出现断裂受损等现象,严重影响避雷结构的正常工作,有必要对此提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风力发电的避雷结构,结构稳固且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能够避免避雷结构在大风天气中被吹落或受损。
4.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风力发电的避雷结构,包括塔杆,所述塔杆上方设置有风机舱,所述风机舱的一侧设置有风机叶片,所述风机舱的上方固定设置有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上固定设置有针杆,所述针杆的下端通过电缆线接地,所述针杆的顶端设置有绝缘子,所述绝缘子上方设置有金属球,所述金属球上方设置有针尖;所述针杆的中部设置有水平的内圆盘,所述内圆盘的下端面固定设置有若干第一支撑管,所述第一支撑管下方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一支撑管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针杆的上部对称设置有两个水平的横杆,所述横杆的一端下方固定设置有第二支撑管,所述第二支撑管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管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
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管的外管壁上固定设置有水平的外圆盘,所述外圆盘的下端面固定设置有若干第三支撑管,所述第三支撑管的下方设置有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管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件。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管的内壁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相互顶压;所述第三弹性件为弹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支撑管的内壁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顶端相互顶压;所述第二弹性件为下端设置有内凹槽的弹性橡胶柱,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内壁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对应插设在所述内凹槽内。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的上端面分别对应高于所述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和第三支撑管的下端口。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管以所述针杆为中心轴周向等角度设置有四个;单侧的所述第三支撑管以该侧的第二支撑管为轴对称设置有两个。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均固定设置在第二底板上;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均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所述风机舱的上方,所述第二底板上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一底板的中心圆孔。
10.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风力发电的避雷结构,设置有三组支撑减震结构,每组支撑减震结构均由支撑杆、弹性件和支撑管组成,通过三组支撑减震结构的相互配合来对避雷结构上的针杆进行支撑和减震,整体结构稳固,综合减震效果好,可有效避免避雷结构在大风天气中被吹落或受损。
附图说明
11.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2.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各部件分解示意图一;
13.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各部件分解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15.如附图1至3所述的一种用于风力发电的避雷结构,包括竖向的塔杆1,塔杆1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所述塔杆1上方设置有风机舱2,所述风机舱2的一侧设置有风机叶片3,风机舱2内设置有风力发电机组,风机舱2的外壳涂有绝缘涂层。
16.所述风机舱2的上方固定设置有第一底板4,所述第一底板4上固定设置有针杆5,所述针杆5的下端通过电缆线接地,所述针杆5的顶端设置有绝缘子6,所述绝缘子6上方设置有金属球7,所述针杆5的顶部穿过所述绝缘子6并与所述金属球7连接,所述金属球7上方设置有针尖8。
17.所述针杆5的中部设置有水平的内圆盘9,所述内圆盘9的下端面固定设置有若干第一支撑管10,第一支撑管10竖向设置且下端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一支撑管10下方设置有第一支撑杆11,第一支撑杆11对应插设在第一支撑管10内,所述第一支撑杆11和所述第一支撑管10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2,并通过第一弹性件12相互顶压。
18.所述针杆5的上部对称设置有两个水平的横杆13,所述横杆13的一端下方固定设置有第二支撑管14,第二支撑管14竖向设置且下端有开口,所述第二支撑管14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支撑杆15,第二支撑杆15插设在第二支撑管14内。所述第二支撑杆15和所述第二支撑管14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16,并通过第二弹性件16相互顶压。
19.所述第二支撑管14的外管壁上固定设置有水平的外圆盘17。可将内圆盘9和外圆盘17设置为镂空盘体,以进一步减少风阻。所述外圆盘17的下端面固定设置有若干第三支撑管18,第三支撑管18竖向设置且下端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三支撑管18的下方设置有第三支撑杆19,第三支撑杆19插设在第三支撑管18内。所述第三支撑杆19和所述第三支撑管18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件20,并通过第三弹性件20相互顶压。
20.如附图2中所示,所述第一弹性件12为弹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1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管10的内壁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1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顶端相互顶压。所述第三弹性件20为弹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20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支撑管18的内壁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20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19的顶端相互顶压。所述第
二弹性件16为下端设置有内凹槽21的弹性橡胶柱,所述第二弹性件16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管18的内壁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15的上端对应插设在所述内凹槽21内,且第二支撑杆15的上端与内凹槽21的内壁上端相互顶压。
21.第二支撑管18的管径较大,为主要支撑结构,且距离所述针杆5较远,因此将第二弹性件20设置为带有内凹槽21的弹性橡胶柱,使第二支撑杆15和第二弹性件20之间有水平方向的弹性作用力,可以提升第二支撑管18和第二支撑杆15之间的弹性缓冲效果。第一弹性件12和第三弹性件20则分别对针杆5和第二支撑管18进行辅助支撑,将第一弹性件12和第三弹性件20设置为弹簧件,是为了使第一弹性件12和第三弹性件20的竖向弹性顶压作用更强,有利于使针杆5和第二支撑管18保持竖向平衡状态,从而提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22.所述第一支撑杆11、第二支撑杆15和第三支撑杆19的上端面分别对应高于所述第一支撑管10、第二支撑管14和第三支撑管18的下端口,使得所述第一支撑管10、第二支撑管14和第三支撑管18的下端口可以对应遮盖住第一弹性件12、第二弹性件16和第三弹性件20,防止弹性件暴露在外界环境中而锈蚀或老化。
23.所述第一支撑管10以所述针杆5为中心轴周向等角度设置有四个,稳定性更好。单侧的所述第三支撑管18以该侧的第二支撑管14为轴对称设置有两个,在精简结构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24.所述第一支撑杆11、第二支撑杆15和第三支撑杆19均固定设置在第二底板22上,结构更加一体化,整体稳定性更好,安装也更加方便。所述第一底板4和第二底板22均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所述风机舱2的上方,所述第二底板22上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一底板4的中心圆孔23,结构更加合理。
2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