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28207发布日期:2022-02-09 12:03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2.冷却系统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日益显著。目前,几乎所有的发动机强化都面临着如何解决高功率密度下的冷却及热平衡问题,即在提高输出功率的同时,又要兼顾油耗的经济性和排放的环保性。这些都对冷却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发高效、经济、环保的冷却系统,已成为发动机进一步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所在。因此,采用先进的冷却系统设计理念,应用增压发动机现代设计技术提出设计规范和策略,对推动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暖机速度快,可降低油耗,同时使发动机各缸冷却更均匀,降低关键区域热效应,减小爆震风险。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大循环、油冷器小循环、冷却egr小循环、增压器小循环及暖风小循环;所述暖风小循环与主循环并联设置且两者之间通过球阀控制是否连通,所述油冷器小循环、冷却egr小循环及增压器小循环均并联连通设置,所述大循环包括缸盖、球阀、出水管、散热器、进水管、电子水泵及缸体;所述缸盖扣装在缸体上并形成一个整体,所述缸体、缸体的排气侧外接的进水管、缸体的进气侧外接的出水管以及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连接的散热器,四者之间形成一个冷却液循环回路,进水管与缸体间设置有用于驱动冷却液流动的电子水泵,所述出水管与缸体间设置有用于调控冷却液流向的球阀。
5.所述缸体和缸盖形成的整体内设有多个燃烧缸,每个燃烧缸外侧均设置有水套,多个燃烧缸的水套相互连通形成波浪形通路,进水管接设在一缸外侧的水套上,出水管接设在三缸外侧的水套上,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接设在水套前后相反的两侧上以便更好地形成横流冷却。
6.所述油冷器小循环设置在电子水泵前后端,油冷器小循环包括油冷器,所述油冷器通过水泵转接座上集成的油冷器管路与电子水泵相连通进而与电子水泵共同形成油冷器小循环。
7.所述暖风小循环包括暖风,所述暖风的进水端通过管路接设在球阀上,暖风的出水端通过管路接设在电子水泵的进水端,大循环中的冷却液通过球阀的分流进入到暖风小循环中进行循环后回归电子水泵的前端。
8.所述增压器小循环包括增压器,所述增压器的进水端通过管路与电子水泵相连通,增压器的出水端通过管路接设在暖风的出水端的管路上,进而与电子水泵共同形成增压器小循环。
9.所述冷却egr小循环与大循环并联设置,冷却egr小循环包括egr冷却器,所述egr冷却器的进水端通过管路接设在二缸外侧的水套上,egr冷却器的出水端通过管路接设在暖风的出水端的管路上,进而与电子水泵和水套形成冷却egr小循环。
10.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补液小循环,所述补液小循环包括放气管路及补液壶,所述放气管路的进气端集成在缸盖的排气侧,放气管路的出气端接设在补液壶的进气端上,所述补液壶的出液端通过管路接设在水泵转接座上,以便于及时补充冷却液保证循环压力的稳定。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缸体、缸盖均采用横流冷却,使各缸冷却更均匀,可降低关键区域热效应,减小爆震风险;缸体的水套采用波浪形,可加强对缸体上部燃烧室的冷却效果;管路布置高度集成,简化安装的同时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12.在附图中: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4.图中:
15.1、补液壶;2、放气管路;3、缸盖;4、球阀;5、暖风;6、出水管;7、egr冷却器;8、增压器;9、散热器;10、进水管;11、水泵转接座;12、电子水泵;13、油冷器;14、缸体;01、一缸;02、二缸;03、三缸。
具体实施方式
16.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17.一种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大循环、油冷器小循环、冷却egr小循环、增压器小循环及暖风小循环;所述暖风小循环与主循环并联设置且两者之间通过球阀4控制是否连通,所述油冷器小循环、冷却egr小循环及增压器小循环均并联连通设置,所述大循环包括缸盖3、球阀4、出水管6、散热器9、进水管10、电子水泵12及缸体14;所述缸盖3扣装在缸体14上并形成一个整体,所述缸体14、缸体14的排气侧外接的进水管10、缸体14的进气侧外接的出水管6以及进水管10和出水管6之间连接的散热器9,四者之间形成一个冷却液循环回路,进水管10与缸体14间设置有用于驱动冷却液流动的电子水泵12,所述出水管6与缸体14间设置有用于调控冷却液流向的球阀4。
18.所述缸体14和缸盖3形成的整体内设有多个燃烧缸,每个燃烧缸外侧均设置有水套,多个燃烧缸的水套相互连通形成波浪形通路,进水管10接设在一缸01外侧的水套上,出水管6接设在三缸03外侧的水套上,所述进水管10与出水管6接设在水套前后相反的两侧上以便更好地形成横流冷却。
19.所述油冷器小循环设置在电子水泵12前后端,油冷器小循环包括油冷器13,所述油冷器13通过水泵转接座11上集成的油冷器管路与电子水泵12相连通进而与电子水泵12共同形成油冷器小循环。
20.所述暖风小循环包括暖风5,所述暖风5的进水端通过管路接设在球阀4上,暖风5的出水端通过管路接设在电子水泵12的进水端,大循环中的冷却液通过球阀4的分流进入
到暖风小循环中进行循环后回归电子水泵12的前端。
21.所述增压器小循环包括增压器8,所述增压器8的进水端通过管路与电子水泵12相连通,增压器8的出水端通过管路接设在暖风5的出水端的管路上,进而与电子水泵12共同形成增压器小循环。
22.所述冷却egr小循环与大循环并联设置,冷却egr小循环包括egr冷却器7,所述egr冷却器7的进水端通过管路接设在二缸02外侧的水套上,egr冷却器7的出水端通过管路接设在暖风5的出水端的管路上,进而与电子水泵12和水套形成冷却egr小循环。
23.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补液小循环,所述补液小循环包括放气管路2及补液壶1,所述放气管路2的进气端集成在缸盖3的排气侧,放气管路2的出气端接设在补液壶1的进气端上,所述补液壶1的出液端通过管路接设在水泵转接座11上,以便于及时补充冷却液保证循环压力的稳定。
24.工作原理:
25.该冷却系统的冷却液循环采用电子水泵12与电控调温阀协调控制的形式,为出水节温。
26.进水管10布置在缸体14的排气侧,出水管6布置在缸体14的进气侧,当电控调温阀开启时,散热器9中的冷却液通过电子水泵12驱动,由进水管10进入缸体14的水套的排气侧,同时一部分冷却液进入缸盖3的排气侧。
27.进入缸体14的冷却液从排气侧流入进气侧,实现了缸体14的横流冷却,进入缸盖3的冷却液先进入缸盖3集成排气歧管的冷却水套,然后分别进入缸盖3的各缸的水套,冷却缸盖3的燃烧室,最后从缸盖3的进气侧流回缸体14的进气侧,实现缸盖3的横流冷却,缸体14和缸盖3的冷却液汇合后,通过出水管6进入整车的散热器9,形成大循环。
28.在进行大循环时,部分冷却液在电子水泵12的驱动下将分别进入到油冷器小循环、增压器小循环及egr冷却器小循环中,经过小循环后最终汇入大循环中。
29.根据需要调节球阀4,为缸盖3及缸体14进行冷却后升温的冷却液在球阀4的分流作用下将流入暖风5为汽车内部提供温度,流经暖风5的冷却液最终仍会汇入主循环并参与主循环。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