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陆两栖车消声器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74464发布日期:2022-01-12 11:10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陆两栖车消声器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陆两栖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水陆两栖车消声器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水陆两栖车多采用发动机作为动力,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高温气体经排气管和消声器排出,高温气体会对排气管和消声器进行加热,导致排气管和消声器的温度极高,影响消声器的使用寿命。虽然目前也有通过风冷降温的方式来对排气管和消声器进行降温的水陆两栖车,但是通过风冷降温的方式降温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车消声器冷却系统。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发动机、消声器、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冷却管、冷却箱、轴流喷水推进器、进水管、第一排水管和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排气管的第一端连接发动机,所述第一排气管的第二端连接消声器的入口,所述第二排气管连接消声器的出口,所述冷却管套设于第一排气管上,所述冷却管的第一端设有封闭板,所述封闭板用于封闭冷却管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管之间的间隙,所述冷却管的第二端连通冷却箱,所述消声器位于冷却箱内,所述轴流喷水推进器包括推进器主泵和连接在推进器主泵上的出水管,所述进水管的第一端连接推进器主泵的靠近出水管的一端,所述进水管的第二端连接冷却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单向阀设于进水管上,所述第一单向阀用于供水从进水管的第一端向进水管的第二端流动,所述第一排水管的第一端连接冷却箱的上部。
5.进一步,所述第一排水管的第二端连接于出水管的出口端。
6.进一步,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冷凝器,所述进水管上设有第一三通,所述第一三通位于第一单向阀的背离轴流喷水推进器的一侧,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端连接冷却箱,所述第一管体与冷却箱的连接位置低于第一排水管与冷却箱的连接位置,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二端连接冷凝器的入口,所述第二管体的第一端连接冷凝器的出口,所述第二管体的第二端通过第一三通连接进水管,所述第二管体上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用于供水从第二管体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管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管体上设有第一水泵。
7.进一步,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三管体和第二水泵,所述进水管上设有第二三通,所述第二三通位于第一单向阀的背离轴流喷水推进器的一侧,所述第三管体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水泵的出水口,所述第三管体的第二端通过第二三通连接进水管,所述第三管体上设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用于供水从第三管体的第一端流向第三管体的第二端。
8.进一步,所述冷却箱上设有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与冷却箱的连接位置高于第一排水管与冷却箱的连接位置。
9.进一步,所述冷却箱上设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与冷却箱的连接位置高于第二排水管与冷却箱的连接位置。
10.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陆两栖车在水上行驶时,轴流喷水推进器的推进器主泵能将水依次经进水管、冷却管与第一排气管之间的间隙泵入冷却箱内,然后经第一排水管从冷却箱排出,在此过程中,水能够对第一排气管和消声器进行冷却。由于进水管上设有供水从进水管的第一端流向进水管的第二端的第一单向阀,在轴流喷水推进器停止工作后,冷却管与第一排气管之间的间隙内的水和冷却箱内的水无法从进水管排出,且排水管连接冷却箱的上部,在水陆两栖车从水上行驶转为陆地行驶后,冷却管与第一排气管之间的间隙内和冷却箱内仍然存留有水,水陆两栖车在陆地行驶时,冷却管与第一排气管之间的间隙内的水和冷却箱内的水仍然能对排气管和消声器进行冷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车消声器冷却系统不管在水上行驶还是在陆地行驶都能通过水对排气管和消声器进行冷却,冷却效果好,能够提高消声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水陆两栖车消声器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水陆两栖车消声器冷却系统中轴流喷水推进器的结构示意图。
14.图中,1、发动机;2、消声器;3、第一排气管;4、第二排气管;5、冷却管;6、冷却箱;7、轴流喷水推进器;8、进水管;9、第一排水管;10、第一单向阀;11、封闭板;12、推进器主泵;13、出水管;14、第一管体;15、第二管体;16、冷凝器;17、第一三通;18、第一水泵;19、第二单向阀;20、第三管体;21、第二水泵;22、第二三通;23、第三单向阀;24、第二排水管;25、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1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发动机1、消声器2、第一排气管3、第二排气管4、冷却管5、冷却箱6、轴流喷水推进器7、进水管8、第一排水管9和第一单向阀10,所述第一排气管3的第一端连接发动机1,所述第一排气管3的第二端连接消声器2的入口,所述第二排气管4连接消声器2的出口,发动机1工作时产生的尾气依次经第一排气管3、消声器2和第二排气管4排出。
17.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排气管3位于冷却管5内,第一排气管3和冷却管5之间具有供水通过的间隙。所述冷却管5的第一端设有封闭板11,所述封闭板11用于封闭冷却管5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管3之间的间隙,以使水不会从冷却管5的第一端漏出。所述冷却管5的第二端与冷却箱6连通,所述消声器2位于冷却箱6内,消声器2与冷却箱6之间具有容纳水的空间。所述第二排气管4的出口从冷却箱6的上端穿出。所述轴流喷水推进器7包括推进器主泵12和连接在推进器主泵12上的出水管13,在推进器主泵12工作时,水从轴流喷水推进器7的进水口进入推进器主泵12,然后从出水管13排出,以此产生推力来驱动水陆两栖车。所述进
水管8的第一端连接推进器主泵12的靠近出水管13的一端,推进器主泵12靠近出水管13的一端具有较大的水压,能够将水压入进水管8内。所述进水管8的第二端连接冷却管5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单向阀10设于进水管8上,所述第一单向阀10用于供水从进水管8的第一端向进水管8的第二端流动,进水管8内的水无法通过单向阀向进水管8的第一端流动。所述第一排水管9的第一端连接冷却箱6的上部,进入进水管8的水能够经第一排气管3和冷却管5之间的间隙进入冷却箱6内,然后从第一排水管9排出。
18.将第一排水管9的第二端连接于出水管13的出口端,出水管13的出口端具有高速的水流,高速水流能够产生一定的吸力,将冷却箱6内的水经第一排水管9吸出,能保证冷却箱6内的水能从第一排水管9顺利排出。
19.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一管体14、第二管体15和冷凝器16,所述进水管8上设有第一三通17,所述第一三通17位于第一单向阀10的背离轴流喷水推进器7的一侧,以使从第二管体15流向第一三通17的水不会经第一单向阀10流向进水管8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管体14的第一端连接冷却箱6,所述第一管体14与冷却箱6的连接位置低于第一排水管9与冷却箱6的连接位置,所述第一管体14的第二端连接冷凝器16的入口,所述第二管体15的第一端连接冷凝器16的出口,所述第二管体15的第二端通过第一三通17连接进水管8,所述第二管体15上设有第一水泵18。在水陆两栖车在陆上行驶时,启动第一水泵18,在第一水泵18的泵送作用下,冷却箱6内的水依次流经第一管体14、冷凝器16、第二管体15、进水管8和第一排水管9和冷却管5之间的间隙后回到冷却箱6,第一水泵18能够使水在冷却箱6、第一管体14、冷凝器16、第二管体15、进水管8和第一排水管9与冷却管5之间的间隙内不断循环,在水流经冷凝器16时,冷凝器16能够对水进行降温,能够提高对排气管和消声器2的冷却效果。
20.所述第二管体15上设有第二单向阀19,所述第二单向阀19用于供水从第二管体15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管体15的第二端,水无法通过第二单向阀19流向第二管体15的第一端。水陆两栖车在水上行驶时,轴流喷水推进器7的推进器主泵12泵入进水管8的水无法经第二管体15、冷凝器16和第一管体14进入冷凝器16,水只能经进水管8和第一排水管9与冷却管5之间的间隙进入冷却箱6,能保证流经第一排水管9与冷却管5之间的间隙的水量,能保证对第一排气管3形成较好的冷却效果。
21.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三管体20和第二水泵21,所述进水管8上设有第二三通22,所述第二三通22位于第一单向阀10的背离轴流喷水推进器7的一侧,所述第三管体20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水泵21的出水口,所述第三管体20的第二端通过第二三通22连接进水管8,所述第三管体20上设有第三单向阀23,所述第三单向阀23用于供水从第三管体20的第一端流向第三管体20的第二端,使水不会经第三单向阀23流向第三管体20的第一端。使用时保证第二水泵21位于水陆两栖车的舱底,在水陆两栖车在水上行驶舱内积水时或水陆两栖车在陆地上行驶遇到暴雨天气而导致舱内积水时,启动第二水泵21,第二水泵21将舱内积水泵入进水管8,然后经进水管8、第一排气管3与冷却管5之间的间隙进入冷却箱6内,在冷却箱6内的水达到第一排水管9的高度后,冷却箱6内的水从第一排水管9排出。在排除舱内积水的同时,还能提高对排气管和消声器2的冷却效果。
22.所述冷却箱6上设有第二排水管24,所述第二排水管24与冷却箱6的连接位置高于第一排水管9与冷却箱6的连接位置。当水陆两栖车在水上行驶过程中,第一排水管9的排水速度无法满足需求时,第二排水管24能够起到辅助排水的作用。
23.所述冷却箱6上设有出气管25,所述出气管25与冷却箱6的连接位置高于第二排水管24与冷却箱6的连接位置。冷却箱6内的水温升高过后会产生大量水蒸气,出气管25用于排出冷却箱6内的水蒸气。
24.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