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中冷器气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高温中冷器气室。
背景技术:2.为了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降低油耗及尾气排放污染,涡轮增压正得到重视和利用,而中冷器是涡轮增压系统中重要的部件之一,由于这个散热器位于发动机和增压器之间,所以又称作中间冷却器,简称中冷器。
3.中冷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中冷器的内部需要长期承受高温高压气体的冲击。
技术实现要素:4.现有的大多数中冷器气室的耐高温效果较差,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耐高温中冷器气室,具有当气体经由进气管进入到进气内腔后,气体在继续流动的过程中产生分流,进而实现对气体中含有热量的分散,从而提高中冷器气室的耐高温功能,通过进气导流板与出气导流板的设置,用于加速气体在进气内腔与出气内腔里面的流动,进而降低气体中含有的热量对气室主体的影响,当气体经由出气内腔输送至出气管的过程中,气体在继续流动的过程中产生分流,进而实现对气体中含有的热量的分散,从而提高中冷器气室的耐高温功能的特点。
5.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高温中冷器气室,包括气室主体,所述气室主体的内侧设置有进气内腔,所述气室主体的内侧设置有出气内腔,所述气室主体的前端设置有进气管,所述气室主体的前端设置有出气管,所述气室主体的内侧设置有气室隔板,所述气室隔板的左侧设置有出气导向块,所述气室隔板的右侧设置有进气导向块,所述气室主体的内侧设置有进气导流板,所述气室主体的内侧设置有出气导流板,所述气室主体底部的外圈设置有连接底板,所述连接底板的内侧开设有连接卡槽。
6.其中,所述进气内腔与出气内腔对称设置于气室隔板左、右两端的位置;通过进气内腔与出气内腔的设置,用于气体流入、流出主片。
7.其中,所述进气管与出气管均为圆柱形结构设置,所述进气管与出气管的直径相同,所述进气管与出气管以气室主体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进气管的底端贯穿气室主体前部的壁体并与进气内腔相互连通,所述出气管的底端贯穿气室主体前部的壁体并与出气内腔相互连通;通过进气管的设置,用于气体流入进气内腔,通过出气管的设置,用于气体经由出气内腔后的流出。
8.其中,所述气室隔板为长方形结构设置,所述气室隔板的长度与进气内腔的宽度相同,所述气室隔板的底端与气室主体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位置,所述气室隔板的顶端与气室主体内侧的壁体固定密封连接,所述气室隔板前、后两端均与气室主体内侧的壁体固定密封连接;通过气室隔板的设置,用于将气室主体的内腔分为进气内腔与出气内腔两个区域,同时通过气室隔板的设置,用于加强气室主体的整体强度,进而提高气室主体使用的安全性。
9.其中,所述进气导向块为三角形结构设置,所述进气导向块的高度与气室隔板的高度相同,所述进气导向块的前、后两端均与进气内腔内侧的壁体固定密封连接,所述进气导向块的底端与气室主体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位置;当气体经由进气管进入到进气内腔后,气体在继续流动的过程中触碰到进气导向块产生分流,进而实现对气体中含有热量的分散,从而提高中冷器气室的耐高温功能。
10.其中,所述进气导流板的右端与进气内腔内侧的壁体成倾斜角固定安装,所述进气导流板的前、后两端均与进气内腔内侧的壁体固定密封连接,所述出气导流板的左端与出气内腔内侧的壁体成倾斜角固定安装,所述出气导流板的前、后两端均与出气内腔内侧的壁体固定密封连接;通过进气导流板与出气导流板的设置,用于加速气体在进气内腔与出气内腔里面的流动,进而降低气体中含有的热量对气室主体的影响。
11.其中,所述出气导向块为三角形结构设置,所述出气导向块的高度与气室隔板的高度相同,所述出气导向块的前、后两端均与出气内腔内侧的壁体固定密封连接,所述出气导向块的底端与气室主体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位置;当气体经由出气内腔输送至出气管的过程中,气体在继续流动的过程中触碰到出气导向块产生分流,进而实现对气体中含有的热量的分散,从而提高中冷器气室的耐高温功能。
12.其中,所述连接底板为回字形结构设置,所述连接底板内圈的尺寸与气室主体外圈的尺寸相匹配,所述连接底板的底端与气室主体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位置,所述连接卡槽为长方形结构的凹型槽;通过连接底板与连接卡槽的设置,用于方便气室主体与主片的连接固定。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气室隔板的设置,用于将气室主体的内腔分为进气内腔与出气内腔两个区域,同时通过气室隔板的设置,用于加强气室主体的整体强度,进而提高气室主体使用的安全性,当气体经由进气管进入到进气内腔后,气体在继续流动的过程中产生分流,进而实现对气体中含有热量的分散,从而提高中冷器气室的耐高温功能,通过进气导流板与出气导流板的设置,用于加速气体在进气内腔与出气内腔里面的流动,进而降低气体中含有的热量对气室主体的影响,当气体经由出气内腔输送至出气管的过程中,气体在继续流动的过程中产生分流,进而实现对气体中含有的热量的分散,从而提高中冷器气室的耐高温功能,通过连接底板与连接卡槽的设置,用于方便气室主体与主片的连接固定。
14.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气室主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进气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出气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气室主体;2、进气内腔;3、出气内腔;4、进气管;5、出气管;6、气室隔板;7、进气导向块;8、出气导向块;9、进气导流板;10、出气导流板;11、连接底板;12、连接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21.请参阅图1-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耐高温中冷器气室,包括气室主体1,所述气室主体1的内侧设置有进气内腔2,所述气室主体1的内侧设置有出气内腔3,所述气室主体1的前端设置有进气管4,所述气室主体1的前端设置有出气管5,所述气室主体1的内侧设置有气室隔板6,所述气室隔板6的左侧设置有出气导向块8,所述气室隔板6的右侧设置有进气导向块7,所述气室主体1的内侧设置有进气导流板9,所述气室主体1的内侧设置有出气导流板10,所述气室主体1底部的外圈设置有连接底板11,所述连接底板11的内侧开设有连接卡槽12。
22.本实施方案中:所述进气内腔2与出气内腔3对称设置于气室隔板6左、右两端的位置;通过进气内腔2与出气内腔3的设置,用于气体流入、流出主片。
23.所述进气管4与出气管5均为圆柱形结构设置,所述进气管4与出气管5的直径相同,所述进气管4与出气管5以气室主体1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进气管4的底端贯穿气室主体1前部的壁体并与进气内腔2相互连通,所述出气管5的底端贯穿气室主体1前部的壁体并与出气内腔3相互连通;通过进气管4的设置,用于气体流入进气内腔2,通过出气管5的设置,用于气体经由出气内腔3后的流出。
24.所述气室隔板6为长方形结构设置,所述气室隔板6的长度与进气内腔2的宽度相同,所述气室隔板6的底端与气室主体1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位置,所述气室隔板6的顶端与气室主体1内侧的壁体固定密封连接,所述气室隔板6前、后两端均与气室主体1内侧的壁体固定密封连接;通过气室隔板6的设置,用于将气室主体1的内腔分为进气内腔2与出气内腔3两个区域,同时通过气室隔板6的设置,用于加强气室主体1的整体强度,进而提高气室主体1使用的安全性。
25.所述进气导向块7为三角形结构设置,所述进气导向块7的高度与气室隔板6的高度相同,所述进气导向块7的前、后两端均与进气内腔2内侧的壁体固定密封连接,所述进气导向块7的底端与气室主体1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位置;当气体经由进气管4进入到进气内腔2后,气体在继续流动的过程中触碰到进气导向块7产生分流,进而实现对气体中含有热量的分散,从而提高中冷器气室的耐高温功能。
26.所述进气导流板9的右端与进气内腔2内侧的壁体成倾斜角固定安装,所述进气导流板9的前、后两端均与进气内腔2内侧的壁体固定密封连接,所述出气导流板10的左端与出气内腔3内侧的壁体成倾斜角固定安装,所述出气导流板10的前、后两端均与出气内腔3内侧的壁体固定密封连接;通过进气导流板9与出气导流板10的设置,用于加速气体在进气内腔2与出气内腔3里面的流动,进而降低气体中含有的热量对气室主体1的影响。
27.所述出气导向块8为三角形结构设置,所述出气导向块8的高度与气室隔板6的高度相同,所述出气导向块8的前、后两端均与出气内腔3内侧的壁体固定密封连接,所述出气导向块8的底端与气室主体1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位置;当气体经由出气内腔3输送至出气管5的过程中,气体在继续流动的过程中触碰到出气导向块8产生分流,进而实现对气体中含有的热量的分散,从而提高中冷器气室的耐高温功能。
28.所述连接底板11为回字形结构设置,所述连接底板11内圈的尺寸与气室主体1外圈的尺寸相匹配,所述连接底板11的底端与气室主体1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位置,所述连接卡槽12为长方形结构的凹型槽;通过连接底板11与连接卡槽12的设置,用于方便气室
主体1与主片的连接固定。
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装置时,先通过连接底板11与连接卡槽12,将气室主体1与主片进行连接固定,通过气室隔板6的设置,用于将气室主体1的内腔分为进气内腔2与出气内腔3两个区域,同时通过气室隔板6的设置,用于加强气室主体1的整体强度,进而提高气室主体1使用的安全性,当气体经由进气管4进入到进气内腔2后,气体在继续流动的过程中触碰到进气导向块7产生分流,进而实现对气体中含有热量的分散,从而提高中冷器气室的耐高温功能,当气体经由出气内腔3输送至出气管5的过程中,气体在继续流动的过程中触碰到出气导向块8产生分流,进而实现对气体中含有的热量的分散,从而提高中冷器气室的耐高温功能,通过进气管4的设置,用于气体流入进气内腔2,通过出气管5的设置,用于气体经由出气内腔3后的流出,通过进气导流板9与出气导流板10的设置,用于加速气体在进气内腔2与出气内腔3里面的流动,进而降低气体中含有的热量对气室主体1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