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

文档序号:31946028发布日期:2022-10-26 04:29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

1.本发明属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动力循环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伴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和新型的动力推进技术已成为先进能源动力领域的研究热点。燃气布雷顿循环广泛的应用在燃煤电站、核能电站和舰船动力推进等领域。燃气轮机作为燃气布雷顿循环的主要利用形式,通过高效冷却技术可以使涡轮进口温度达到1500℃左右,但是燃气轮机利用空气和其他可压缩流体,在压缩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功,并且作为开式循环,高达500℃尾气余热被排放到大气中,导致循环效率降低;
3.基于能源梯级利用原理的联合循环系统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常规燃机-蒸汽联合循环系统,占地面积大,燃机余热利用率低,需要大量冷却水冷却,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具有更高的循环效率和更小的体积,与燃气轮机结合可实现更高的能源利用率。
4.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中压缩机稳定运行在二氧化碳临界点附近(304.12k,7337.1kpa),二氧化碳在临界点附近具有大热容量、低可压缩性、低粘度的特性,可以有效减小压缩过程的耗功,从而显著提高循环热效率;并且二氧化碳作为循环工质具有相对适中、无毒、稳定、储量丰富等优点;此外,二氧化碳工质在超临界状态下密度的较高使得整个循环装置特别是压缩机的尺寸显著减小。
5.目前常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都是闭式循环,只需要有中高温度热源就可以用来实现发电,然而闭式循环中透平末级排气温度较高,即使经过回热后排气的二氧化碳温度仍然保持在200℃左右,表明闭式循环中二氧化碳排气热量未能充分利用,需要大量冷却水进行冷却,增加了冷却器的体积并消耗较多的循环水泵功率。
6.高效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需要压缩机入口状态运行在二氧化碳临界点附近,然而二氧化碳临界点的略高于环境温度,因此,过高的环境温度会导致预冷器冷却效果差,导致循环性能下降。此外,降低燃气轮机空气入口温度有利于降低压缩功,提高循环系统效率,但是燃机入口也易受环境温度波动的影响,过高的环境温度造成系统的性能下降。
7.针对燃气轮机-超临界二氧化碳联合循环系统中排气的热量未能充分利用及联合循环系统易受环境温度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充分利用了排气温度提高了循环系统的热效率,而且不增加其额外的系统能耗。
8.在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强对本发明背景的理解,因此可能包含不构成在本国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9.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燃机涡轮出口排气余热用于驱动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中的涡轮机,而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中回热后排气的热量和用于驱动吸收式制冷循环,制冷循环产生的冷量依次用于燃气轮机入口空气预冷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主压缩机预冷。提出的联合循环系统实现了低温冷源、高温热源的梯级利用,提高了总循环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同时避免了过高的环境温度造成系统的性能下降,拓宽了系统稳定工况范围。
10.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包括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ⅰ、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ⅱ和底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预冷系统ⅲ,其中,
11.所述包括依次相连的预冷器x、燃机压气机m、燃机燃烧室l、燃机涡轮机j、余热锅炉换热器i、中间换热器d和发生器q;
12.所述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ⅱ包括依次相连的主压缩机a、低温回热器b、中间换热器d、再压缩压缩机c、高温回热器e、余热锅炉换热器i、高压透平机f、低压透平机g、冷却器y和预冷器v;
13.所述底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预冷系统ⅲ包括依次相连的溶液泵n、吸收器o、节流阀p、溶液换热器r、发生器q、冷凝器s、膨胀阀t、蒸发器u、溶液泵w、预冷器v和预冷器x,其中;
14.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ⅰ中,空气经过预冷器x冷却,然后进入燃机压气机m增压与气体燃料混合进入燃烧室l燃烧,燃烧后的高温高压气体进入燃机涡轮机j膨胀做功,高温余热尾气依次进入余热锅炉换热器i、中间换热器d、发生器q放热,然后排放到大气中;
15.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ⅱ中,工质经主压缩机a压缩增压后,经过低温回热器b吸热,再进入中间换热器d吸热与再压缩压缩机c的流体混合后进入高温回热器e回热,然后通过余热锅炉换热器i一次吸收热量以变成高温高压流体,所述高温高压流体经过高压透平机f膨胀做功,再进入余热锅炉换热器i二次吸收热量,再热流体经过低压透平机g膨胀做功,做功后,相比所述高温高压流体,低压高温流体依次经过高温回热器e、低温回热器b、发生器q放热,然后一部分流体通过冷却器y和预冷器v冷却进入主压缩机a,另一部分流体进入再压缩压缩机c;
16.底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预冷系统ⅲ,制冷剂经过冷凝器s冷凝液化通过膨胀阀t进入蒸发器u,蒸发器u中的制冷剂被吸收器o中的吸收剂吸收气化成饱和态的浓溶液并提供冷量到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ⅰ中预冷器x和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ⅱ中的预冷器v,所述浓溶液经过溶液泵n加压和溶液换热器r吸热输送到发生器q中,发生器q中的浓溶液经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ⅰ、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ⅱ中的余热加热至沸腾以产生制冷剂蒸气,所述制冷剂蒸气进入冷凝器s,而发生器q中形成的浓溶液通过换热器r放热和节流阀p减压进入吸收器o。
17.所述的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中,所述预冷器x冷端出口与燃机压气机m入口相连通,燃机压气机m出口与燃烧室l入口相连通,燃烧室l出口与燃机涡轮机j入口相连通,燃机涡轮机j出口与余热锅炉换热器i尾气入口相连通,余热锅炉换热器i尾气出口与中间换热器d热端入口相连通,中间换热器d冷端出口与发生器q加
热端入口相连通。
18.所述的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中,所述主压缩机a出口与低温回热器b冷端入口相连通,低温回热器b热端出口与中间换热器d冷端入口相连通,再压缩压缩机c出口与中间换热器d热端出口、高温回热器e冷端入口相连通,高温回热器e冷端出口与低温回热器b热端入口相连通,高温回热器e热端出口与余热锅炉换热器i的一次热端入口相连通,余热锅炉换热器i一次冷端出口与高压透平机f入口相连通,高压透平机f出口与余热锅炉换热器i二次热端入口相连通,余热锅炉换热器i二次热端出口与低压透平机g入口相连通,低压透平机g出口与高温回热器e热端入口相连通,低温回热器b冷端出口与发生器q热端入口相连通,发生器q冷端出口与再压缩压缩机c入口、冷却器y热端入口相连通,冷却器y冷端出口与预冷器v热端入口相连通,预冷器v冷端出口与主压缩机a入口相连通。
19.所述的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中,所述发生器q的蒸气出口与冷凝器s入口相连通,发生器q浓溶液的出口与溶液换热器r热端入口相连通,溶液换热器r热端出口与发生器q稀溶液入口相连通,溶液换热器r冷端出口与节流阀p入口相连通,溶液泵n出口与溶液换热器r冷端入口相连通,蒸发器u热端制冷剂入口与膨胀阀t出口相连通,蒸发器u冷端制冷剂出口与吸收器o蒸气入口相连通,蒸发器u热端冷却水入口与溶液泵w出口相连通,预冷器v冷端冷却水出口与溶液泵w入口相连通,节流阀p出口与吸收器o浓溶液入口相连通,吸收器o出口与溶液泵n入口相连通。
20.所述的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中,所述主压缩机a、再压缩压缩机c、高压透平机f和低压透平机g同轴相连并通过联轴器与发电机h相连接。
21.所述的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中,所述燃机压气机m和燃机涡轮机j同轴相连并通过联轴器与发电机k相连接。
22.所述的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中,所述底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预冷系统ⅲ中的蒸发器u提供冷量并依次与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ⅰ中预冷器x、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ⅱ中的预冷器v进行热量交换,燃气轮入口温度恒定保持在15℃,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中主压缩机入口温度保持在32℃。
23.所述的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中,所述的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ⅰ和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ⅱ给底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预冷系统ⅲ中发生器q提供热量,低压高温流体作为余热源,其温度在100℃~200℃。
24.所述的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中,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ⅰ给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ⅱ中余热锅炉换热器i提供热量,高温余热尾气作为余热源,其温度为500℃。
25.所述的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中,所述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ⅰ的工质为二氧化碳,整个循环过程处于超临界状态。
26.本文中,低压高温流体指的是和高温高压流体相比,压力相对较低温度相对较高的流体,所述稀溶液是比饱和态的浓溶液浓度小的溶液。
27.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28.发明利用燃机余热依次用于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更低等级的余热用于制冷,产生
的冷量用于燃机压气机和二氧化碳循环压缩机预冷,解决了常规循环系统易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的问题,可实现燃气轮入口温度恒定保持在15℃左右,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中主压缩机入口温度保持在32℃左右。不仅充分利用燃机系统中的余热,不增加其额外的系统能耗,而且提高了联合循环系统的热效率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29.通过阅读下文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本发明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说明书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
30.在附图中:
31.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的模块示意图;
32.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的系统示意图;
33.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的温熵示意图;
34.其中,标号名称为:ⅰ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ⅱ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ⅲ底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预冷系统;a主压缩机;b低温回热器;c再压缩压缩机;d中间换热器;e高温回热器;f高压透平机;g低压透平机;h发电机;i余热锅炉换热器;j燃机涡轮机;k发电机;l燃机燃烧室;m燃机压气机;n溶液泵;o吸收器;p节流阀;q发生器;r溶液换热器;s冷凝器;t膨胀阀;u蒸发器;v预冷器;w溶液泵;x预冷器;y冷却器;1'预冷器入口;2'燃机压气机入口;3'燃烧器空气入口;4'燃机涡轮机入口;5'余热锅炉换热器入口;6'中间换热器热端入口;7'发生器热端入口;8'大气环境入口;1主压缩机入口;2低温回热器冷端入口;3汇流点;3a中间换热器冷端入口;3b再压缩压缩机出口;4余热锅炉换热器一次热端入口;5高压透平机入口;6余热锅炉换热器二次热端入口;7低压透平入口;9低温回热器热端入口;8高温回热器热端入口;10发生器入口;11分流点;11a冷却器热端入口;11b再压缩压缩机入口;12预冷器热端入口;01冷凝器热端入口;02膨胀阀入口;03蒸发器热端制冷剂入口;04吸收器冷端制冷剂入口;05溶液泵入口;06溶液换热器冷端入口;07发生器稀溶液入口;08溶液换热器热端入口;09节流阀入口;010吸收器浓溶液入口;011常温冷却水入口;012常温冷却水出口;013低温冷却水入口;014低温冷却水出口;015预冷器低温冷却水入口;016溶液泵入口;017常温冷却水入口;018常温冷却水出口。
35.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解释。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参照附图1至图3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
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37.需要说明的是,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技术人员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词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或“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书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38.为便于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为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且各个附图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
39.为了更好地理解,如图1至图2所示,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包括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ⅰ、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ⅱ和底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预冷系统ⅲ;所述的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预冷器x、燃机压气机m、燃机燃烧室l、燃机涡轮机j、余热锅炉换热器i、中间换热器d、发生器q;所述的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主压缩机a、低温回热器b、中间换热器d、再压缩压缩机c、高温回热器e、余热锅炉换热器i、高压透平机f、低压透平机g、冷却器y、预冷器v;所述的底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预冷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溶液泵n、吸收器o、节流阀p、溶液换热器r、发生器q、冷凝器s、膨胀阀t、蒸发器u、溶液泵w、预冷器v、预冷器x。
40.所述的预冷器x冷端出口与燃机压气机m入口相连通,燃机压气机m出口与燃烧室l入口相连通,燃烧室l出口与燃机涡轮机j入口相连通,燃机涡轮机j出口与余热锅炉换热器i尾气入口相连通,余热锅炉换热器i尾气出口与中间换热器d热端入口相连通,中间换热器d冷端出口与发生器q加热端入口相连通。
41.所述的主压缩机a出口与低温回热器b冷端入口相连通,低温回热器b热端出口与中间换热器d冷端入口相连通,再压缩压缩机c出口与中间换热器d热端出口、高温回热器e冷端入口相连通,高温回热器e冷端出口与低温回热器b热端入口相连通,高温回热器e热端出口与余热锅炉换热器i热一次热端入口相连通,余热锅炉换热器i一次冷端出口与高压透平机f入口相连通,高压透平机f出口与余热锅炉换热器i二次热端入口相连通,余热锅炉换热器i二次热端出口与低压透平机g入口相连通,低压透平机g出口与高温回热器e热端入口相连通,低温回热器b冷端出口与发生器q热端入口相连通,发生器q冷端出口与再压缩压缩机c入口、冷却器y热端入口相连通,冷却器y冷端出口与预冷器v热端入口相连通,预冷器v冷端出口与主压缩机a入口相连通。
42.所述发生器q的蒸气出口与冷凝器s入口相连通,发生器q浓溶液的出口与溶液换热器r热端入口相连通,溶液换热器r热端出口与发生器q稀溶液入口相连通,溶液换热器r冷端出口与节流阀p入口相连通,溶液泵n出口与溶液换热器r冷端入口相连通,蒸发器u热端制冷剂入口与膨胀阀t出口相连通,蒸发器u冷端制冷剂出口与吸收器o蒸气入口相连通,蒸发器u热端冷却水入口与溶液泵w出口相连通,预冷器v冷端冷却水出口与溶液泵w入口相连通,节流阀p出口与吸收器o浓溶液入口相连通,吸收器o出口与溶液泵n入口相连通;
43.所述的主压缩机a、再压缩压缩机c、高压透平机f、低压透平机g同轴相连并通过联轴器与发电机h相连接;所述的燃机压气机m、燃机涡轮机j同轴相连并通过联轴器与发电机
k相连接。
44.所述的底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预冷系统中的蒸发器u提供冷量并依次与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中预冷器x、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中的预冷器v进行热量交换;燃气轮入口温度恒定保持在15℃左右,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中主压缩机入口温度保持在32℃左右。
45.所述的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给底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预冷系统中发生器q提供热量,余热源温度在100℃~200℃之间;
46.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给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中余热锅炉换热器i提供热量,余热源温度在500℃左右。
4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主循环发电系统循环工质为二氧化碳,整个循环过程处于超临界状态。
48.在一个实施例中,低压高温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依次经过高温回热器、低温回热器、发生器放热,然后一部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通过冷却器和预冷器冷却进入主压缩机,另一部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进入再压缩压缩机,制冷剂经过冷凝器冷凝液化通过膨胀阀进入蒸发器。
4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循环间冷系统中用水作为吸收剂、氨水作为制冷剂,或者水为制冷剂、溴化锂作为吸收剂,产生的冷却水温度为0℃左右。
50.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燃机余热预冷的联合循环系统中,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中环境温度的空气经过预冷器x冷却,然后进入燃机压气机m增压与气体燃料混合进入燃烧室l燃烧,燃烧后的高温高压气体进入燃机涡轮机j膨胀做功,高温余热尾气依次进入余热锅炉换热器i、中间换热器d、发生器q放热,然后排放到大气中。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中工质经主压缩机a压缩增压后,经过低温回热器b吸热,再进入中间换热器d吸热与再压缩压缩机c的流体混合后进入高温回热器e回热,然后通过余热锅炉换热器i一次吸收热量,变成的高温高压流体经过高压透平机f膨胀做功,再进入余热锅炉换热器i二次吸收热量,再热流体经过低压透平机g膨胀做功,做功后压力较低温度较高的流体依次经过高温回热器e、低温回热器b、发生器q放热,然后一部分流体通过冷却器y和预冷器v冷却进入主压缩机a,另一部分流体进入再压缩压缩机c。底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预冷系统中制冷剂经过冷凝器s冷凝液化通过膨胀阀t进入蒸发器u,蒸发器u中的制冷剂被吸收器o中的吸收剂吸收气化成饱和态并提供冷量,用于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中预冷器x和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中的预冷器v,吸收器o中形成的浓溶液经过溶液泵n加压和溶液换热器r吸热输送到发生器q中,发生器q中的浓溶液经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中的余热加热至沸腾,产生的纯制冷剂蒸气进入冷凝器s,而发生器q中形成的浓溶液通过换热器r放热和节流阀p减压进入吸收器o。
5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ⅰ中环境温度的空气经过预冷器x冷却,从预冷器入口1'到燃机压气机入口2',经由燃机压气机入口2'进入燃机压气机增压与燃烧器空气入口3'的气体燃料混合进入燃烧室燃烧,燃烧后的高温高压气体经由燃机涡轮机入口4'进入燃机涡轮机膨胀做功,高温余热尾气经由余热锅炉换热器入口5'、中间换热器热端入口6'、发生器热端入口7'依次进入余热锅炉换热器、中间换热器、发生器放热,然后经由大气环境入口8'排放到大气中。
5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中低温、低压的二氧化碳经由主压缩机入口1经主压缩机压缩增压后,经过低温回热器冷端入口2通过低温回热器吸热,再经由中间换热器冷端入口3a进入中间换热器吸热与再压缩压缩机的流体在汇流点3混合后进入高温回热器回热,然后通过余热锅炉换热器一次热端入口到余热锅炉换热器一次吸收热量,变成的高温高压二氧化碳流体经由高压透平机入口5经过高压透平机膨胀做功,再经由余热锅炉换热器二次热端入口进入余热锅炉换热器二次吸收热量,再热二氧化碳流体经由低压透平入口7经过低压透平机膨胀做功,做功后压力较低温度较高的二氧化碳流体依次经由高温回热器热端入口8、低温回热器热端入口9、发生器入口10经过高温回热器、低温回热器、发生器放热,然后一部分二氧化碳流体在分流点11通过经由冷却器热端入口11a到冷却器和预冷器热端入口12到预冷器冷却经由主压缩机入口1进入主压缩机,另一部分二氧化碳流体在分流点11经由再压缩压缩机入口11b进入再压缩压缩机。
5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预冷系统的工作方式以溴化锂溶液作为吸收剂、水作为制冷剂为例,吸收器中形成的溴化锂稀溶液经由溶液泵入口05经过溶液泵加压和经由溶液换热器冷端入口06到溶液换热器吸热经由发生器稀溶液入口07输送到发生器中,发生器中的稀溶液经顶循环和中间循环发电系统的余热加热至沸腾产生的纯的水蒸汽经由冷凝器热端入口01进入冷凝器中向环境放热,放热后的制冷剂水经由膨胀阀入口02通过膨胀阀的减压经由蒸发器热端制冷剂入口03进入蒸发器,蒸发器中的水被经由吸收器冷端制冷剂入口04的吸收器中的溴化锂溶液吸收气化成饱和态并提供冷量产生低温冷却水,所产生低温冷却水被依次用于预冷顶循环燃气轮机入口和中间循环主压缩机入口(014-015-016),升温后冷却水经由溶液泵入口05经过溶液泵加压后再经由低温冷却水入口013进入蒸发器冷却完成预冷过程,发生器中剩余的溴化锂浓溶液通过溶液换热器热端入口08到溶液换热器的放热和经由节流阀入口09到节流阀减压经由吸收器浓溶液入口010回到吸收器。
54.从图3可知,数字表示流体的循环流动路线,随着流体在顶循环燃机发电系统ⅰ、中间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ⅱ和底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预冷系统ⅲ,充分利用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中余热,不仅充分利用燃机系统中的余热,不增加其额外的系统能耗,而且提高了联合循环系统的热效率和稳定性。
55.尽管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应用领域,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仅仅是示意性的、指导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启示下和在不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种的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保护之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