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自动降温装置的涡轮增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04903发布日期:2022-09-21 10:16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自动降温装置的涡轮增压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涡轮增压器,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自动降温装置的涡轮增压器。


背景技术:

2.涡轮增压器包括涡轮机壳体、压气机壳体、中间壳体、涡轮、泵轮、浮动轴承、排气旁通阀和执行器等,涡轮和泵轮装配在同一根轴上,通过两个浮动轴承分别安装于涡轮壳体和压缩壳体内。中间体内有润滑和冷却轴承的油道,还有防止机油漏入压气机或涡轮机中的密封装置等。
3.涡轮增压器在正常工作时,转速高达每分钟十几万转,因此必须保证增压器的转轴和轴承得到良好润滑,同时将增压器内部大量热量通过润滑油的流动带离增压器,目前,人们通常是对发动机进行停机时,通过发动机怠速运行的方式,使发动机的排气温度降低,同时将增压器的转速降低,在怠速过程中,发动机机油将增压器中间体转轴与轴承处的较多热量排出,但是这种方式需要的时间较长,影响工作效率,而且消耗能源,如果立即停机的话,会造成涡轮的磨损。
4.综上所述,故现在迫切需要一种工作效率较高的基于自动降温装置的涡轮增压器,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的涡轮增压器一般需要通过对发动机进行停机来实现对增压器进行散热,这种方式需要的时间较长,影响工作效率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作效率较高的基于自动降温装置的涡轮增压器。
6.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途径实现:一种基于自动降温装置的涡轮增压器,包括有支撑框、压缩机、涡轮机、壳体、转轴、循环组件和过滤组件,支撑框的内部左侧连接有压缩机,支撑框的内部右侧连接有涡轮机,压缩机右侧和涡轮机左侧之间连接有壳体,压缩机右侧中部与涡轮机左侧中部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有转轴,转轴位于壳体内部,支撑框的内壁后侧设有用于对壳体内的润滑油进行循环输送的循环组件,支撑框的前侧中部设有用于对润滑油进行过滤的过滤组件。
7.作为优选,循环组件包括有出油管、进油管、盘管和循环泵,壳体的后侧中部连接有出油管并连通,壳体的前侧中部连接有进油管并连通,支撑框内壁的后侧中间连接有循环泵,出油管后端与循环泵下端连接并连通,循环泵上端连接有盘管并连通,润滑油在盘管内流动时会将热量传导出去。
8.作为优选,过滤组件包括有支撑壳、旋转块、第一旋转杆、过滤筒、螺纹杆和密封盖,支撑框的前侧中部连接有支撑壳,支撑壳的顶部后侧与盘管的前端连接并连通,支撑壳的底部后侧与进油管前端连接并连通,支撑壳的中部转动式连接有第一旋转杆,第一旋转杆下部连接有旋转块,旋转块位于支撑壳内部,旋转块内均匀间隔放置有过滤筒,润滑油在流经过滤筒时,过滤筒用于对润滑油进行过滤,过滤筒与旋转块之间有阻尼,支撑壳的底部
前侧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上螺纹式连接有密封盖。
9.作为优选,还包括有用于辅助润滑油降温的水冷组件,水冷组件包括有水箱、导管、水泵、散热片、第一连接框和第一风扇,支撑框内壁的后侧上部连接有水箱,盘管的后部贯穿水箱的前部,支撑框内壁的右侧上部连接有水泵,水泵底端与水箱右侧连接并连通,水箱的左侧与水泵顶端之间连接有导管并连通,导管的上部穿出支撑框上部,支撑框的上部后侧均匀间隔连接有散热片,导管的上部贯穿散热片,支撑框内侧的上部后侧连接有第一连接框,第一连接框位于散热片的正下方,第一连接框内左右对称连接有第一风扇。
10.作为优选,还包括有用于对润滑油进行降温的风冷组件,风冷组件包括有放置框、第二连接框、第二风扇、过滤网和排气口,支撑框内侧的上部前侧连接有放置框,放置框的内侧上部连接有第二连接框,第二连接框内左右对称连接有第二风扇,放置框的内侧上部连接有过滤网,过滤网位于第二连接框上方,放置框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连接有排气口并连通,排气口的前端均穿出支撑框的前侧。
11.作为优选,还包括有用于对过滤网进行清理的清理组件,清理组件包括有防护壳、双轴电机、支撑块、绕线轮、滑轮、第一支撑杆、刮杆、第一弹簧和拉绳,支撑框的前侧上部连接有防护壳,防护壳的内侧中部连接有双轴电机,支撑框的前侧上部左右对称连接有支撑块,支撑块均位于防护壳内,双轴电机左右两侧的输出轴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支撑块转动式连接,双轴电机左右两侧的输出轴上均连接有绕线轮,支撑框的前侧上部左右对称连接有滑轮,滑轮位于防护壳外侧,支撑框顶部的左右两侧均连接有第一支撑杆,两个第一支撑杆后部之间滑动式连接有刮杆,刮杆底部与过滤网顶部接触,刮杆的前侧与两个第一支撑杆前部之间均连接有第一弹簧,绕线轮上均绕接有拉绳,拉绳的上端均与刮杆的前侧连接,拉绳绕过滑轮。
12.作为优选,还包括有用于驱动第一旋转杆转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有导向块、滑杆、第二弹簧、棘齿条、第三弹簧、第二支撑杆、第二旋转杆、棘轮、传动轮和传动带,支撑框前侧的上部中间连接有导向块,导向块的上部滑动式连接有滑杆,刮杆往前运动会与滑杆接触,滑杆的后部绕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导向块和滑杆连接,滑杆的前部滑动式连接有棘齿条,棘齿条与滑杆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三弹簧,支撑框前侧的上部中间连接有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位于导向块下方,第二支撑杆的前部转动式连接有第二旋转杆,第二旋转杆上部连接有棘轮,棘轮与棘齿条啮合,第二旋转杆下部与第一旋转杆上部均连接有传动轮,两个传动轮之间绕有传动带。
13.作为优选,螺纹杆为中空设置。
14.本发明对比现有技术来讲,具备以下优点:1、本发明通过循环泵能够对壳体内部的润滑油进行抽取,然后将润滑油传输至盘管内,润滑油在盘管内流动时能够将热量传导出去,达到自动降温的目的,从而无需发动机停机,工作效率较高,过滤筒能够对降温后的润滑油进行过滤。
15.2、本发明的水箱内装有水,水箱内的水能够吸收润滑油散发的热量,辅助润滑油进行降温,然后通过水泵能够将水箱内的水传输至导管内,散热片能够吸收水中的热量,达到对水进行降温的目的,使得水能够循环利用。
16.3、本发明的第二风扇会往下吹风,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对盘管内的润滑油进行降温。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发明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发明循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发明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本发明过滤组件的第一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本发明过滤组件的第二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本发明水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1为本发明水冷组件的第一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28.图12为本发明水冷组件的第二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29.图13为本发明风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4为本发明清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5为本发明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6为本发明驱动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号:1_支撑框,2_压缩机,3_涡轮机,4_壳体,5_转轴,6_循环组件,601_出油管,602_进油管,603_盘管,604_循环泵,7_过滤组件,701_支撑壳,702_旋转块,703_第一旋转杆,704_过滤筒,705_螺纹杆,706_密封盖,8_水冷组件,801_水箱,802_导管,803_水泵,804_散热片,805_第一连接框,806_第一风扇,9_风冷组件,901_放置框,902_第二连接框,903_第二风扇,904_过滤网,905_排气口,10_清理组件,1001_防护壳,1002_双轴电机,1003_支撑块,1004_绕线轮,1005_滑轮,1006_第一支撑杆,1007_刮杆,1008_第一弹簧,1009_拉绳,11_驱动组件,1101_导向块,1102_滑杆,1103_第二弹簧,1104_棘齿条,1105_第三弹簧,1106_第二支撑杆,1107_第二旋转杆,1108_棘轮,1109_传动轮,1110_传动带。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地进行说明。
35.实施例1
36.一种基于自动降温装置的涡轮增压器,参照图1-图9,包括有支撑框1、压缩机2、涡轮机3、壳体4、转轴5、循环组件6和过滤组件7,支撑框1的内部左侧栓接有压缩机2,支撑框1的内部右侧栓接有涡轮机3,压缩机2右侧和涡轮机3左侧之间连接有壳体4,压缩机2右侧中部与涡轮机3左侧中部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有转轴5,转轴5位于壳体4内部,支撑框1的内壁后侧设有循环组件6,支撑框1的前侧中部设有过滤组件7。
37.参照图3、图6和图7,循环组件6包括有出油管601、进油管602、盘管603和循环泵604,壳体4的后侧中部连接有出油管601并连通,壳体4的前侧中部连接有进油管602并连通,支撑框1内壁的后侧中间栓接有循环泵604,出油管601后端与循环泵604下端连接并连通,循环泵604上端连接有盘管603并连通,启动循环泵604,能够通过出油管601能够对壳体4内部的润滑油进行抽取,然后将润滑油传输至盘管603内,润滑油在盘管603内流动时能够
将热量传导出去,达到自动降温的目的。
38.参照图1、图7、图8和图9,过滤组件7包括有支撑壳701、旋转块702、第一旋转杆703、过滤筒704、螺纹杆705和密封盖706,支撑框1的前侧中部连接有支撑壳701,支撑壳701的顶部后侧与盘管603的前端连接并连通,支撑壳701的底部后侧与进油管602前端连接并连通,支撑壳701的中部转动式连接有第一旋转杆703,第一旋转杆703下部连接有旋转块702,旋转块702位于支撑壳701内部,旋转块702内均匀间隔放置有过滤筒704,过滤筒704与旋转块702之间有阻尼,润滑油会通过支撑壳701进入过滤筒704中,过滤筒704能够对降温后的润滑油进行过滤,支撑壳701的底部前侧连接有螺纹杆705,螺纹杆705为中空设置,螺纹杆705上螺纹式连接有密封盖706。
39.当人们需要使用该涡轮增压器时,首先将该涡轮增压器安装在汽车靠近排气歧管的位置,当汽车的发动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废气,使得废气进入支撑框1内,从而驱动压缩机2和涡轮机3工作,从而提升燃烧效率,此时转轴5会随之进行旋转,壳体4内部的润滑油能够吸收大量的热量,此时人们可以启动循环泵604,循环泵604通过出油管601能够对壳体4内部的润滑油进行抽取,然后将润滑油传输至盘管603内,润滑油在盘管603内流动时能够将热量传导出去,达到自动降温的目的,然后润滑油会通过支撑壳701进入过滤筒704中,过滤筒704能够对降温后的润滑油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润滑油会通过支撑壳701和进油管602回到壳体4内,如此循环,能够达到润滑油自动降温的目的,当汽车的发动机停止工作时,人们可以关闭循环泵604,使得润滑油停止在盘管603内流动,过滤筒704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更换,此时人们将第一旋转杆703转动90度,第一旋转杆703带动旋转块702和过滤筒704转动90度,使得下一个过滤筒704转动到盘管603与进油管602之间,如此往复,当四根过滤筒704都使用完后,人们可以转动密封盖706,使得密封盖706往下运动远离螺纹杆705,然后即可利用工具将需要更换的过滤筒704取出,再将新的过滤筒704放回旋转块702内,旋转第一旋转杆703,即可带动旋转块702和过滤筒704旋转,使得人们能够将四根过滤筒704全部更换,更换完成后,将密封盖706反转回原位即可,密封盖706起防尘作用,避免灰尘通过螺纹杆705进入支撑壳701内部。
40.实施例2
41.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参照图1、图2、图3、图10、图11和图12,还包括有水冷组件8,水冷组件8包括有水箱801、导管802、水泵803、散热片804、第一连接框805和第一风扇806,支撑框1内壁的后侧上部连接有水箱801,盘管603的后部贯穿水箱801的前部,水箱801内的水能够吸收润滑油散发的热量,辅助润滑油进行降温,支撑框1内壁的右侧上部栓接有水泵803,水泵803底端与水箱801右侧连接并连通,水箱801的左侧与水泵803顶端之间连接有导管802并连通,导管802的上部穿出支撑框1上部,支撑框1的上部后侧均匀间隔连接有散热片804,导管802的上部贯穿散热片804,启动水泵803,能够通过导管802对水箱801内的水进行抽取,此时水在导管802内流动,散热片804能够吸收水中的热量,支撑框1内侧的上部后侧焊接有第一连接框805,第一连接框805位于散热片804的正下方,第一连接框805内左右对称连接有第一风扇806。
42.初始时,水箱801内有一定量的水,当润滑油在盘管603内流动时,水箱801内的水能够吸收润滑油散发的热量,辅助润滑油进行降温,同时,人们可以启动水泵803和第一风扇806,水泵803能够通过导管802对水箱801内的水进行抽取,此时水在导管802内流动,散
热片804能够吸收水中的热量,第一风扇806能够往上吹风,从而对散热片804进行散热,然后水泵803会将降温后的水重新传输至水箱801中,如此往复,能够增强润滑油的降温效果,当润滑油停止在盘管603内流动时,人们可以关闭水泵803和第一风扇806。
43.参照图1、图2、图3和图13,还包括有风冷组件9,风冷组件9包括有放置框901、第二连接框902、第二风扇903、过滤网904和排气口905,支撑框1内侧的上部前侧连接有放置框901,放置框901的内侧上部焊接有第二连接框902,第二连接框902内左右对称连接有第二风扇903,第二风扇903会往下吹风,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对盘管603内的润滑油进行降温,放置框901的内侧上部连接有过滤网904,过滤网904位于第二连接框902上方,放置框90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连接有排气口905并连通,排气口905的前端均穿出支撑框1的前侧。
44.当润滑油在盘管603内流动时,水箱801内的水能够吸收润滑油散发的热量,辅助润滑油进行降温,同时,人们可以启动第二风扇903,第二风扇903会往下吹风,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对盘管603内的润滑油进行降温,热气会通过排气口905往外排出,过滤网904能够对空气进行过滤,避免大量的灰尘进入放置框901内,当润滑油停止在盘管603内流动时,人们可以关闭第二风扇903。
45.参照图1、图2、图3和图14,还包括有清理组件10,清理组件10包括有防护壳1001、双轴电机1002、支撑块1003、绕线轮1004、滑轮1005、第一支撑杆1006、刮杆1007、第一弹簧1008和拉绳1009,支撑框1的前侧上部连接有防护壳1001,防护壳1001的内侧中部连接有双轴电机1002,支撑框1的前侧上部左右对称焊接有支撑块1003,支撑块1003均位于防护壳1001内,双轴电机1002左右两侧的输出轴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支撑块1003转动式连接,双轴电机1002左右两侧的输出轴上均连接有绕线轮1004,支撑框1的前侧上部左右对称连接有滑轮1005,滑轮1005位于防护壳1001外侧,支撑框1顶部的左右两侧均连接有第一支撑杆1006,两个第一支撑杆1006后部之间滑动式连接有刮杆1007,刮杆1007底部与过滤网904顶部接触,刮杆1007往前运动能够将过滤网904上的灰尘往前刮动,达到清理的目的,刮杆1007的前侧与两个第一支撑杆1006前部之间均连接有第一弹簧1008,绕线轮1004上均绕接有拉绳1009,拉绳1009的上端均与刮杆1007的前侧连接,拉绳1009绕过滑轮1005。
46.过滤网904使用一段时间后,过滤网904上会沾有较多的灰尘,此时人们可以启动双轴电机1002,控制双轴电机1002的输出轴正转,带动绕线轮1004正转,使得绕线轮1004对拉绳1009进行收卷,拉绳1009能够拉动刮杆1007往前运动,第一弹簧1008压缩,滑轮1005能够对拉绳1009进行导向,刮杆1007能够将过滤网904上的灰尘往前刮动,避免过滤网904被堵塞,然后控制双轴电机1002的输出轴反转,带动绕线轮1004反转,使得绕线轮1004放松拉绳1009,第一弹簧1008恢复原状,带动刮杆1007往后运动复位,从而带动拉绳1009往后运动复位,然后关闭双轴电机1002,再由人工将集中好的灰尘处理掉即可。
47.参照图1、图2、图3、图15和图16,还包括有驱动组件11,驱动组件11包括有导向块1101、滑杆1102、第二弹簧1103、棘齿条1104、第三弹簧1105、第二支撑杆1106、第二旋转杆1107、棘轮1108、传动轮1109和传动带1110,支撑框1前侧的上部中间焊接有导向块1101,导向块1101的上部滑动式连接有滑杆1102,刮杆1007往前运动会与滑杆1102接触,滑杆1102的后部绕有第二弹簧1103,第二弹簧1103的两端分别与导向块1101和滑杆1102连接,滑杆1102的前部滑动式连接有棘齿条1104,棘齿条1104与滑杆1102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三弹簧1105,支撑框1前侧的上部中间焊接有第二支撑杆1106,第二支撑杆1106位于导向块1101下
方,第二支撑杆1106的前部转动式连接有第二旋转杆1107,第二旋转杆1107上部连接有棘轮1108,棘轮1108与棘齿条1104啮合,第二旋转杆1107下部与第一旋转杆703上部均连接有传动轮1109,两个传动轮1109之间绕有传动带1110,棘齿条1104往前运动会带动棘轮1108转动,从而能够带动第一旋转杆703、旋转块702和过滤筒704转动,达到自动更换过滤筒704的目的。
48.当刮杆1007往前运动时,会与滑杆1102接触,从而挤压滑杆1102往前运动,第二弹簧1103压缩,滑杆1102带动棘齿条1104往前运动,棘齿条1104带动棘轮1108转动90度,从而带动第二旋转杆1107转动90度,第二旋转杆1107通过传动轮1109和传动带1110能够带动第一旋转杆703转动90度,第一旋转杆703带动旋转块702和过滤筒704转动90度,达到自动更换过滤筒704的目的,当刮杆1007往后运动复位时,会与滑杆1102分离,第二弹簧1103恢复原状,带动滑杆1102和棘齿条1104往后运动复位,此时棘轮1108会挤压棘齿条1104往左运动,第三弹簧1105压缩,当滑杆1102和棘齿条1104停止运动时,第三弹簧1105恢复原状,带动棘齿条1104往右运动复位重新与棘轮1108啮合。
49.以上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