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启动的温控硅油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75429发布日期:2022-08-27 00:41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启动的温控硅油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部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温控硅油离合器,尤其涉及一种快速启动的温控硅油离合器。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的温控硅油离合器大多都是通过阀片打开出油孔,储油腔内的硅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经由出油孔进入到工作腔的齿槽处;由于硅油的粘性较大,硅油的粘性剪切力促使离合器的端盖和壳体跟随主动板旋转,进而驱动固定在壳体上的风扇旋转;在阀片关闭出油孔后,储油腔中的硅油不再进入工作腔的齿槽处,同时工作腔的齿槽处的硅油却在离心力作用下通过回油通道回流到储油腔内,这样工作腔的齿槽内硅油减少,离合器传递的扭矩变小,滑差增大,风扇转速降低。在工作过程中,温控硅油离合器的回油通道始终是处于常开的状态,这样在离合器处于停止状态时,其储油腔内的硅油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回油通道进入槽最外侧的回油腔内,这样会使得离合器在启动时,储油腔内的油量较少,无法快速带动风扇旋转;同时,离合器低速转态下的离心力较小,又不足以使在齿槽外侧回油腔内的硅油快速回到储油腔,大大降低离合器的耦合速度,降低离合器反应能力,增加汽车能耗。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启动的温控硅油离合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快速启动的温控硅油离合器,它包括:
5.主动组件,所述主动组件包括主动轴以及套装在所述主动轴上且能随其同步转动的主动板,所述主动板表面的边缘处设置有多道第一齿槽;
6.从动组件,所述从动组件包括可转动地套装在所述主动轴上的壳体、合盖在所述壳体上且能随其同步转动的盖体、固定在所述盖体内壁上且开设有至少一个出油孔的从动板以及安装在所述盖体上且与所述出油孔相配合的旋转机构;所述主动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和所述盖体之间,所述盖体具有与第一齿槽相配合的多道第二齿槽,所述从动板和所述盖体之间形成储油室,多道所述第一齿槽和多道所述第二齿槽之间形成工作腔,所述盖体内开设有与所述工作腔相连通的至少一组回油通道;
7.所述旋转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盖体外侧的温感元件、一端与所述温感元件相连接且另一端贯穿所述盖体的阀片轴以及抵住所述从动板表面且能在所述阀片轴带动下相对所述从动板转动以遮挡或避让所述出油孔的阀片;
8.所述从动组件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盖体的内壁上且与所述从动板相接的回油挡板,所述回油挡板与所述盖体内壁之间形成与所述储油室和所述回油通道相通的回油导向槽。
9.优化地,所述回油挡板呈环形。
10.进一步地,所述主动板或所述盖体上开设有位于所述工作腔外侧且其相配合的回油槽,所述回油槽与所述回油通道相连通。
11.优化地,所述旋转机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盖体外侧面上且与所述温感元件相连接的安装卡口。
12.优化地,所述壳体通过轴承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主动轴。
13.优化地,所述盖体背离所述主动板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散热筋条。
14.优化地,所述阀片轴的另一端安装至所述阀片的中心处。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快速启动的温控硅油离合器,通过在盖体的内壁上增设与从动板相接的回油挡板而形成回油导向槽,克服了常规离合器的结构中回油通道始终处于常开状态的缺陷,在不改变离合器功能的条件下,能够有效防止储油室内的硅油在离合器静止状态下从回油通道渗出,从而提高离合器启动速度、耦合速度,增强离合器响应能力,减少能耗。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快速启动的温控硅油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快速启动的温控硅油离合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如图1和图2所示的快速启动的温控硅油离合器,主要包括相配合的主动组件1和从动组件2。
20.其中,主动组件1包括主动轴11和主动板12等。主动轴11与发动机直接连接,会跟随发动机转动;在本实施例中,主动轴11的直径在其轴心线方向上由一端向另一端减少,从而使得主动轴11上形成多道台阶部(可用于安装其它诸如轴承的零件)。主动板12套装在主动轴11上而与其相固定,这样当主动轴 11转动时,主动板12能随其同步转动;在本实施例中,主动板12安装在主动轴11直径较小的端部(定义为外端部),它们之间通过花键等常规紧固件固定连接,实现了主动轴11旋转时,主动板12同步转动。主动板12表面的边缘处设置有多道第一齿槽121(即多道第一齿槽设置在主动板12中背离主动轴11的表面边缘处)。
21.从动组件2包括盖体21、从动板22、旋转机构23、储油室24、回油挡板 25和壳体28等。壳体28可转动地套装在主动轴11上,可转动的方式可以为通过轴承等常规的方式实现,这样主动轴11的转动不会影响壳体28。盖体21合盖在壳体28上而能随其同步转动,并与主动轴11的外端部形成一定间隔;在本实施例中,盖体21和壳体28的边缘处通过铆接、焊接等常规方式进行固定并利用密封圈实现密封,使得盖体21和壳体28同步运动(即盖体21和壳体28 之间形成容置空间,主动板12就位于该容置空间内;即主动板12设置在壳体 28和盖体21之间)。从动板22固定在盖体21的内壁上(可以采用常规的铆合固定)且开设有至少一个出油孔221(具体数量和位置根据实际要求确定即可),可见从动板22也位于容置空间内
而与主动板12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出油孔221为一个且靠近从动板22的边缘处。
22.旋转机构23安装在盖体21上且与出油孔221相配合,能够根据温度的变化实现对出油孔221的遮挡或避让。该旋转机构23包括设置在盖体21外侧的温感元件234(温感元件234可以为热敏系数不同的双金属片贴在一起构成,采用现有的片式或卷簧式等结构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温感元件234为卷簧式的,其一端与下述的阀片轴231相连接且另一端卷绕多圈后连接至盖体21上)、一端与温感元件234相连接且另一端贯穿盖体21的阀片轴231(即阀片轴231的另一端经盖体21而指向主动轴11)以及抵住从动板22表面且能在阀片轴231 带动下相对从动板22转动以遮挡或避让出油孔221的阀片232;在本实施例中,阀片轴231另一端可以呈方形以通过方孔与阀片232相连接(以安装至阀片232 的中心处),当阀片轴231以自身轴心线为旋转轴进行转动时,可以带动阀片232 相对从动板22同步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盖体21具有与第一齿槽121相配合的多道第二齿槽211,使得多道第一齿槽121和多道第二齿槽211之间形成工作腔;而从动板22和盖体21之间形成储油室24,盖体21内开设有与工作腔相连通的至少一组回油通道212(回油通道212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它一端与储油室24相连通)。
23.从动组件2还包括形成在盖体21的内壁上的回油挡板25,该回油挡板25 还向从动板22所处方向延伸而与从动板22相接;优选实现回油挡板25和从动板22的充分接触而不漏液。该回油挡板25与盖体21内壁之间形成与储油室24 和回油通道212相通的回油导向槽251(如图2所示),用于引导硅油。通过回油挡板25与储油室24环形侧壁形成回油导向槽251的结构,在不改变离合器功能的条件下,能够有效防止储油腔内的硅油在离合器静止状态下从回油通道渗出,提高离合器启动速度,耦合速度,增强离合器响应能力,减少能耗。该回油挡板25优选呈环形。
24.上述快速启动的温控硅油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25.主动轴11与发动机直连,会跟随发动机转动;主动板12与主动轴11直连,盖体21和壳体28通过轴承与主动轴11连接,主动板12位于壳体28和盖体21 之间,主动板12中与盖体21相对的表面边缘处设置有第一齿槽121,盖体21 具有与第一齿槽121相配合的第二齿槽211,使得多道第一齿槽121和多道第二齿槽211之间形成工作腔;储油室24内的硅油则作为传递力的介质,在阀片232 打开出油孔221后(温感元件234受热变形而带动阀片轴231转动,进而带动阀片232转动以打开出油孔221),硅油从储油室24内进入工作腔,通过齿槽的结构和面积及硅油自身的粘性会产生巨大的剪切力,使得主动板12带动壳体28 和盖体21一起随主动轴11旋转,而齿槽内的硅油会因为旋转带来的离心力向齿槽外周移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压力会将硅油挤进回油通道212,回到储油室24,形成循环;而阀片232关闭出油孔221后,在齿槽内的硅油逐渐回到储油室24内,齿槽间的硅油减少后,产生的剪切力也随之减小,壳体28和盖体21的转速降低,与主动板12的速度差增大。
26.在本实施例中,主动板12或盖体21(或,主动板12和盖体21)上开设有位于工作腔外侧且其相配合的回油槽29(即回油槽29与工作腔相通),使得回油槽29与回油通道212相连通;这样齿槽内的硅油会因为旋转带来的离心力向齿槽外周移动,直至移动到最外侧的回油槽29,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压力会将硅油挤进回油通道。
27.旋转机构23还包括安装在盖体21外侧面(即背离主动板12的侧面)上且与温感元件234相连接的安装卡口233,此时可以将温感元件234的另一端卷绕多圈后连接至安装卡
口233上。盖体21背离主动板12的表面(即前述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多个散热筋条26,这些散热筋条26围设在安装卡口233的四周而沿盖体21的周向间隔设置。
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