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气歧管导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38260发布日期:2022-09-07 00:42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进气歧管导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进气管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进气歧管导流结构。


背景技术:

2.进气歧管在汽车发动机中主要用于连接整车进气系统和发动机,均匀分配气体到各缸进行燃烧。
3.现有的发动机用进气歧管主要包括有带稳压箱的本体及分别与本体的稳压箱连通的多组进气支管;而多组进气支管受稳压箱深度及进气惯性的影响,越远离稳压箱进气口的进气支管其压力越大,这样易造成各进气支管的进气不均衡及进气紊乱,造成燃料混合气燃烧不充分,影响输出功率,降低整机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进气歧管导流结构。
5.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6.一种进气歧管导流结构,包括进气总管、多个进气支管、连接所述进气总管和所述多个进气支管的稳压箱、以及设置于所述稳压箱内的导流板;
7.所述多个进气支管沿稳压箱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多个进气支管与稳压箱的连接面的对面箱壁设置为倾斜状;
8.所述导流板至少设置为一个,且自进气总管端口至远端进气总管逐渐向下倾斜。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稳压箱内腔边角以及进气支管与稳压箱连接处均设置为圆角。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进气歧管为侧面进气的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所述对面箱壁的倾斜角度为自进气总管端口至远端进气总管逐渐向下倾斜1-5
°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进气歧管为侧面进气的自然吸气发动机进气歧管,所述对面箱壁的倾斜角度为自进气总管端口至远端进气总管先向上倾斜再向下倾斜,且所述向上倾斜和向下倾斜的角度为2-8
°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向上倾斜跨越的对面箱壁长度小于向下倾斜跨越的对面箱壁长度。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进气歧管为中间进气的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所述对面箱壁的倾斜角度为自进气总管端口至两侧远端的进气总管向下倾斜,且倾斜角度为3-10
°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导流板呈八字形对称分布于稳压箱内,并以中间进气的进气总管作为对称中心轴线。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进气歧管为集成中冷器的进气歧管,所述稳压箱与多个进气支管之间设置有中冷器,所述对面箱壁为圆弧面,且圆弧面自进气总管端口至远端进气总管逐渐向下倾斜。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靠近所述进气总管侧的圆弧面距离中冷器30-80mm,远离所述进气总管侧的圆弧面距离中冷器5-30mm。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8.1)本实用新型导流结构根据进气歧管进气方式设置在稳压箱内部,导流结构包括稳压箱形状倾斜角度及设置于稳压箱内的导流板,导流板引导进气端气体流至支路气管;
19.2)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导流结构的优化,使得从进气口的气流能够均匀的穿过稳压箱到达各支管出口,从而提高发动机响应速度和进气效率,其结构简单、可靠、便于量产,满足发动机国六及更高指标要求。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侧面进气的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导流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侧面进气的自然吸气发动机进气歧管导流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间进气的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导流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集成中冷器的进气歧管导流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进气总管;2、进气支管;3、稳压箱;31、对面箱壁;4、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技术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7.实施例1
28.如图1所示,提供一种侧面进气的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导流结构,包括进气总管1、四个进气支管2、连接所述进气总管1和所述四个进气支管2的稳压箱3、以及设置于所述稳压箱3内的导流板4;
29.所述四个进气支管2沿稳压箱3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四个进气支管2与稳压箱3的连接面的对面箱壁31设置为倾斜状,且倾斜角度为自进气总管1端口至远端进气总管1逐渐向下倾斜1-5
°

30.所述导流板4设置为一个,且自进气总管1端口至远端进气总管1逐渐向下倾斜;
31.所述稳压箱3内腔边角以及进气支管2与稳压箱3连接处均设置为圆角。
32.实施例2
33.如图2所示,提供一种侧面进气的自然吸气发动机进气歧管导流结构,包括进气总管1、四个进气支管2、连接所述进气总管1和所述四个进气支管2的稳压箱3、以及设置于所述稳压箱3内的导流板4;
34.所述四个进气支管2沿稳压箱3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四个进气支管2与稳压箱3的连接面的对面箱壁31设置为倾斜状,倾斜角度为自进气总管1端口至远端进气总管1先向上倾斜2-8
°
,再向下倾斜2-8
°
,且向上倾斜跨越的对面箱壁31长度小于向下倾斜跨越的对面箱壁31长度,拐点为靠近进气总管1的第一个进气支管2和第二个进气支管2之间;
35.所述导流板4设置为一个,且自进气总管1端口至远端进气总管1逐渐向下倾斜,并设置为弧形;
36.所述稳压箱3内腔边角以及进气支管2与稳压箱3连接处均设置为圆角。
37.实施例3
38.如图3所示,提供一种中间进气的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导流结构,包括进气总管1、四个进气支管2、连接所述进气总管1和所述四个进气支管2的稳压箱3、以及设置于所述稳压箱3内的导流板4;
39.所述四个进气支管2沿稳压箱3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四个进气支管2与稳压箱3的连接面的对面箱壁31设置为倾斜状,倾斜角度为自进气总管1端口至两侧远端的进气总管1向下倾斜3-10
°

40.所述导流板4设置为两个,且自进气总管1端口至远端进气总管1逐渐向下倾斜,两个所述导流板4呈八字形对称分布于稳压箱3内,并以中间进气的进气总管1作为对称中心轴线;
41.所述稳压箱3内腔边角以及进气支管2与稳压箱3连接处均设置为圆角。
42.实施例4
43.如图4所示,提供一种集成中冷器的进气歧管导流结构,包括进气总管1、四个进气支管2、连接所述进气总管1和所述四个进气支管2的稳压箱3、以及设置于所述稳压箱3内的导流板4,所述稳压箱3与四个进气支管2之间设置有中冷器;
44.所述四个进气支管2沿稳压箱3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四个进气支管2与稳压箱3的连接面的对面箱壁31设置为倾斜状,所述对面箱壁31为圆弧面,且圆弧面自进气总管1端口至远端进气总管1逐渐向下倾斜,靠近所述进气总管1侧的圆弧面距离中冷器30-80mm,远离所述进气总管1侧的圆弧面距离中冷器5-30mm;
45.所述导流板4并排设置为两个,且自进气总管1端口至远端进气总管1逐渐向下倾斜,可以引导气体均匀的进气不同气缸,使得各缸的均匀性更好;
46.所述稳压箱3内腔边角以及进气支管2与稳压箱3连接处均设置为圆角。
47.本实用新型导流结构根据进气歧管进气方式设置在稳压箱3内部,导流结构包括稳压箱3形状倾斜角度及设置于稳压箱3内的导流板4,导流板4引导进气端气体流至支路气管;
48.通过对导流结构的优化,使得从进气口的气流能够均匀的穿过稳压箱3到达各支管出口,从而提高发动机响应速度和进气效率,其结构简单、可靠、便于量产,满足发动机国六及更高指标要求。
4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