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源站能量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32522发布日期:2023-01-04 11:02阅读:29来源:国知局
综合能源站能量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能量回收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综合能源站能量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2.综合能源站是指多站融合、多站合一、多功能综合一体站,更多是指基础设施的组合形式。
3.现有的综合能源站能量回收系统在使用时,由于能源的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热量,此部分热量难以利用需要需散热,造成能源浪费的同时还增加了维护成本。
4.因此,如何避免能源浪费,提升能源利用率,增强综合能源站的安全性能,且节省维护成本,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综合能源站能量回收系统,可对能源在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收集并利用,避免能源浪费,提升能源利用率,且有助于增强综合能源站的散热性能,增强综合能源站的安全性能的同时节省维护成本。
7.在一些实施例中,综合能源站能量回收系统,包括:热量收集器、热量集中器、热泵和热能发电机。热量收集器可活动的安装于综合能源站的发热区处;热量集中器与热量收集器连接,被配置为集中热量收集器的热量;热泵与热量集中器连接,用于将低温热能转化为高温热能;热能发电机与热泵连接,用于利用高温热能发电。
8.可选地,热量收集器通过第一传热管与热量集中器连接。
9.可选地,热量集中器的底部设置有垫台。
10.可选地,热量集中器通过第二传热管与热泵连通。
11.可选地,热泵通过第三传热管与热能发电机连接,且第三传热管与热泵之间,以及第三传热管与热能发电机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圈。
12.可选地,热能发电机通过限位板安装在底座上。
13.可选地,综合能源站能量回收系统还包括:支架。支架设置于隔热框架的底部,且为可移动式伸缩支撑结构。
14.可选地,支架成矩形框架结构,且支架底部每一边角处对应设置一立杆。
15.可选地,立杆为套筒结构,其内设置有活动杆,且活动杆与立杆构成可伸缩支撑结构,其中,立杆的顶部设置有紧固环,用于限制活动杆的伸缩。
16.可选地,紧固环的内侧壁设置有防护垫,紧固环上固定连接有凸板,凸板上设置有紧固螺栓。
1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综合能源站能量回收系统,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18.在综合能源站内,由于能源的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热量,此部分热量难以利用需要散热,造成能源浪费的同时还增加了维护成本,而本方案在综合能源站的发热区处安装热量收集器,并将热量收集器依次与热量集中器、热泵和热能发电机连接,从而利用热量收集器收集此部分热量,热量集中器能够将热量收集器收集的热量集中,并利用与热量集中器连接的热泵将低温热能转化为高温热能,最后热能发电机利用此部分热量进行发电,进而可对能源在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收集并利用,避免能源浪费,提升能源利用率,且有助于增强综合能源站的散热性能,增强综合能源站的安全性能的同时节省维护成本。
19.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0.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21.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综合能源站能量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综合能源站能量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立杆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1、隔热框架;2、热量收集器;3、配重块;4、支架;5、活动杆;6、立杆;7、紧固环;8、防护垫;9、凸板;10、紧固螺栓;11、第一传热管;12、垫台;13、热量集中器;14、第二传热管;15、热泵;16、保温套筒;17、密封垫圈;18、第三传热管;19、热能发电机;20、底座;21、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26.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27.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8.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9.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30.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31.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3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3.结合图1-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综合能源站能量回收系统,包括:热量收集器2、热量集中器13、热泵15和热能发电机19。热量收集器2可活动的安装于综合能源站的发热区处;热量集中器13与热量收集器2连接,被配置为集中热量收集器2的热量;热泵15与热量集中器13连接,用于将低温热能转化为高温热能;热能发电机19与热泵15连接,用于利用高温热能发电。
34.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综合能源站能量回收系统,在综合能源站内,由于能源的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热量,此部分热量难以利用需要散热,造成能源浪费的同时还增加了维护成本,而本方案在综合能源站的发热区处安装热量收集器2,并将热量收集器2依次与热量集中器13、热泵15和热能发电机19连接,从而利用热量收集器2收集此部分热量,热量集中器13能够将热量收集器2收集的热量集中,并利用与热量集中器13连接的热泵15将低温热能转化为高温热能,最后热能发电机19利用此部分热量进行发电,进而可对能源在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收集并利用,避免能源浪费,提升能源利用率,且有助于增强综合能源站的散热性能,提升综合能源站的安全性能的同时节省维护成本。
35.可选地,热量收集器2安装于隔热框架1上。这样,通过将热量收集器2安装在隔热框架1上,可避免热量收集器2收集的热量向外界传递,提升热量收集效率,且可增强热量收集器2安装的稳定性,使热量收集器2能够更加稳定地进行热量收集。
36.可选地,隔热框架1的一侧面设置有配重块3,且配重块3位于热量收集器2的对立面。这样,通过在隔热框架1上安装位于热量收集器2对立面的配重块3,利用配重块3有助于增强安装在隔热框架1上的热量收集器2的平衡性,使热量收集器2可更加稳定地安装于综合能源站的发热区处进行热量收集,且也可使热量收集器2与发热设备更稳定的接触,提高热量收集效率以及热量收集过程的稳定性。
37.可选地,热量收集器2通过第一传热管11与热量集中器13连接。这样,可使热量收集器2收集的热量平稳且高效地向热量集中器13中传递,使热量集中器13能够好的集中热量收集器2的热量,且利用第一传热管11可避免热量在传热过程中的损失,避免热量浪费,提高传热效果。
38.可选地,热量集中器13的底部设置有垫台12。这样,垫台12用于对热量集中器13进行支撑固定,可使热量集中器13安装得更加稳固,且可降低地表温度对热量集中器13的影响,保证热量集中器13可高效的集中热量。
39.可选地,热量集中器13通过第二传热管14与热泵15连通。这样,可使热量集中器13
中的热量平稳且高效地向热泵15中传递,且利用第二传热管14可避免热量在传热过程中的损失,避免热量浪费,提高传热效果,从而热泵15可将全部低温热能转化为高温热能,提高能源利用率。
40.可选地,第一传热管11与第二传热管14均采用耐高温硅橡胶材料制作而成的软管。这样,硅橡胶制作的软管具备较好的弹性形变能力,从而使第一传热管11与第二传热管14的安装不会影响工作人员调整热量收集器2、热量集中器13以及热泵15的位置。
41.可选地,第一传热管11与第二传热管14的外壁均套设有保温套筒16。这样,可进一步增强第一传热管11与第二传热管14的保温性能,避免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提高能源利用率。
42.可选地,第一传热管11可拆卸地设置于热量收集器2与热量集中器13之间,第二传热管14可拆卸地设置于热量集中器13与热泵15之间。这样,使第一传热管11能够以较为灵活的方式连接在热量收集器2与热量集中器13之间,第二传热管14在热量集中器13与热泵15之间的连接也较为灵活,从而便于拆卸安装的同时,也便于拆卸运输,有助于控制运输成本。
43.可选地,热泵15通过第三传热管18与热能发电机19连接,且第三传热管18与热泵15之间,以及第三传热管18与热能发电机19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圈17。这样,可使热泵15中的热量平稳且高效地向热能发电机19中传递,从而热泵15可连续为热能发电机19提供热量用于发电,且利用密封垫圈17可避免热量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泄漏的情况,避免热量浪费。
44.可选地,热能发电机19通过限位板21安装在底座20上。这样,可使热能发电机19的安装更加稳固,提升热能发电机19安装的稳定性。
45.可选地,限位板21成对设置,且成对的限位板21夹持热能发电机19的侧壁设置。这样,可使热能发电机19夹持在成对的限位板21之间,可防止在发电过程中因热能发电机19自身的震动而导致热能发电机19发生位置偏移的情况。
46.可选地,综合能源站能量回收系统还包括:支架4。支架4设置于隔热框架1的底部,且为可移动式伸缩支撑结构。这样,通过在隔热框架1的底部安装可移动式伸缩支撑结构的支架4,便于对热量收集器2的高度以及位置进行调整,提升调整热量收集器2的便捷性,保证热量收集器2可更好地安装在综合能源站的发热区处收集热量。
47.可选地,支架4成矩形框架结构,且支架4底部每一边角处对应设置一立杆6。这样,提升支架4整体结构的稳固性,保证支架4可稳定的对隔热框架1以及隔热框架1上的热量收集器2进行支撑。
48.可选地,立杆6为套筒结构,其内设置有活动杆5,且活动杆5与立杆6构成可伸缩支撑结构,其中,立杆6的顶部设置有紧固环7,用于限制活动杆5的伸缩。这样,便于在对活动杆5进行伸缩调整完成后,利用紧固环7可固定调整后的活动杆5,使立杆6的结构更加稳定,提升立杆6支撑隔热框架1以及隔热框架1上的热量收集器2的稳定性。
49.可选地,立杆6的底部安装有移动轮。这样,便于通过移动立杆6对热量收集器2的位置进行调整。
50.可选地,紧固环7的内侧壁设置有防护垫8,紧固环7上固定连接有凸板9,凸板9上设置有紧固螺栓10。这样,在调整好热量收集器2的放置位置以及安装高度后,拧动紧固螺栓10,利用紧固螺栓10锁紧紧固环7,使支架4的结构更加稳定,提升支架4支撑隔热框架1以
及隔热框架1上的热量收集器2的稳定性。
51.可选地,紧固环7与其上的凸板9构成卡箍紧固结构。这样,卡箍紧固结构的结构以及紧固方式均较为简单,易于操作,降低了紧固难度,提高紧固的便捷性,且卡箍紧固的方式较为牢固,保证了支架4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52.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