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电机组叶片内腔气流道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37076发布日期:2023-01-14 07:59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电机组叶片内腔气流道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风机叶片内腔气流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风电机组叶片内腔气流道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风机叶片,是风力发电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它通常由外壳、腹板、梁帽、挡雨环、人孔盖、避雷系统等组成;其中,风机叶片的外壳是用木头和纤维布制成的,由两瓣外壳和腹板支架组成,风机叶片的重量一般在6吨到20吨不等,为了防止转速过快,产生的惯性打破风机自身的平衡,造成叶片折段破损,因而风机叶片在转动时总是慢悠悠的;受到环境气候的影响,风机叶片在冬季容易出现结冰现象,当风机叶片表面大量积冰时,叶片原有的气动外形将发生改变,会降低机组的风能利用系数,从而造成发电功率降低,严重时还可造成风电机组无法正常启动。
3.通过在风机叶片内部制造热循环气流,利用风机叶片的内腔温度辐射,可以达到风机叶片表面防冰、除冰效果,然而由于风机叶片长度较长且内腔不是均一的,使得气流从叶根传递到叶尖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热量的过度损耗,因而检测风机叶片内腔气流的流通情况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风电机组叶片内腔气流道检测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风电机组叶片内腔气流道检测装置,包括叶片壳体,所述叶片壳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腹板,且腹板将叶片壳体的内腔分隔为前缘通道和后缘通道,所述前缘通道与后缘通道在叶片壳体靠近叶尖处连通,所述腹板位于前缘通道的一侧设置有送风组件,所述腹板的两侧沿叶根向叶尖方向均依次固定安装有第一气流量传感器、第二气流量传感器、第三气流量传感器、第四气流量传感器,所述腹板的两侧均设置有与第一气流量传感器适配的第一导流组件,所述腹板的两侧均设置有与第三气流量传感器、第四气流量传感器适配的第二导流组件。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送风组件叶片壳体内向叶尖处送风,第一导流组件使气流较集中作用于第一气流量传感器上,实现一级气流量检测,气流再经第二气流量传感器到达第三气流量传感器,实现二级、三级气流量检测,之后气流经第二导流组件作用后流经第四气流量传感器,实现单侧最后一级气流量检测,多点位的检测结果有利于观察比较风机叶片内腔气流量的流通情况,进而有利于更好的实施热气流进行防冰、除冰工作。
7.进一步的,所述送风组件包括固定安装于腹板上的鼓风机,且鼓风机位于腹板靠近前缘通道且靠近叶根的一侧,所述腹板位于前缘通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加热器,且加热器的输入端与鼓风机的出风口连通,所述腹板位于前缘通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导热管,且导热管与加热器的输入端连通。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鼓风机向加热器内送风,经加热器处理后,通过导热管将热气流送向叶片壳体的叶尖方向。
9.进一步的,所述腹板位于前缘通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挡风板,且挡风板位于导热管远离加热器的一端,所述挡风板将前缘通道分隔为两段空腔。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防止冷空气经前缘通道流向叶片壳体的叶尖方向。
11.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管的周向外壁上固定安装有保温套。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减少导热管上的热量散发。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流量传感器、第二气流量传感器、第三气流量传感器和第四气流量传感器呈线性等间距分布。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各点位的气流量检测结果变化较均匀。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组件包括两个呈对称分布固定安装于腹板上的第一导流板,且同侧的两个第一导流板分别位于第一气流量传感器的两侧,所述第一导流板呈钝角v型结构,且同侧的两个第一导流板折角相对分布。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将导热管输出的热气流收束于第一气流量传感器处,提高热气流的流通效率。
1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流组件包括多个呈平行分布固定安装于腹板上的第二导流板,且第二导流板位于第三气流量传感器与第三气流量传感器之间,所述第二导流板呈波浪形结构。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气流经过多个第二导流板形成的波浪形通道,延长了气流通过时间,有利于提高叶片壳体在叶尖处的防冰、除冰效果。
19.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0.(1)本技术在第一气流量传感器、第二气流量传感器、第三气流量传感器和第四气流量传感器的作用下,可以在风机叶片内腔实现多点位的检测气流通情况,有利于更好的实施热气流进行防冰、除冰工作;
21.(2)本技术在第一气流量传感器和第一导流组件的作用下,能够将导热管输出的热气流收束于第一气流量传感器处,提高热气流的流通效率;
22.(3)本技术在第三气流量传感器、第四气流量传感器和第二导流组件的作用下,能够延长气流通过的时间,有利于提高在叶片壳体叶尖处的防冰、除冰效果。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的图1中a的放大图;
25.图3为本技术的送风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导流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导流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的气流流通的流向示意图。
29.图中标号说明:
30.1、叶片壳体;2、腹板;3、第一气流量传感器;4、第二气流量传感器;5、第三气流量
传感器;6、第四气流量传感器;7、鼓风机;8、加热器;9、导热管;10、挡风板;11、保温套;12、第一导流板;13、第二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4.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请参阅图1-6,一种风电机组叶片内腔气流道检测装置,包括叶片壳体1,叶片壳体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腹板2,且腹板2将叶片壳体1的内腔分隔为前缘通道和后缘通道,前缘通道与后缘通道在叶片壳体1靠近叶尖处连通,腹板2位于前缘通道的一侧设置有送风组件,送风组件包括固定安装于腹板2上的鼓风机7,且鼓风机7位于腹板2靠近前缘通道且靠近叶根的一侧,腹板2位于前缘通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加热器8,且加热器8的输入端与鼓风机7的出风口连通,腹板2位于前缘通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导热管9,且导热管9与加热器8的输入端连通,鼓风机7向加热器8内送风,经加热器8处理后,通过导热管9将热气流送向叶片壳体1的叶尖方向,导热管9的周向外壁上固定安装有保温套11,能够有效减少导热管9上的热量散发;腹板2位于前缘通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挡风板10,且挡风板10位于导热管9远离加热器8的一端,挡风板10将前缘通道分隔为两段空腔,能够有效防止冷空气经前缘通道流向叶片壳体1的叶尖方向。
36.腹板2的两侧沿叶根向叶尖方向均依次固定安装有第一气流量传感器3、第二气流量传感器4、第三气流量传感器5、第四气流量传感器6,且呈线性等间距分布,使各点位的气流量检测结果变化较均匀。
37.腹板2的两侧均设置有与第一气流量传感器3适配的第一导流组件,第一导流组件包括两个呈对称分布固定安装于腹板2上的第一导流板12,且同侧的两个第一导流板12分别位于第一气流量传感器3的两侧,第一导流板12呈钝角v型结构,且同侧的两个第一导流板12折角相对分布,能够将导热管9输出的热气流收束于第一气流量传感器3处,提高热气流的流通效率。
38.腹板2的两侧均设置有与第三气流量传感器5、第四气流量传感器6适配的第二导
流组件,第二导流组件包括多个呈平行分布固定安装于腹板2上的第二导流板13,且第二导流板13位于第三气流量传感器5与第三气流量传感器5之间,第二导流板13呈波浪形结构,热气流经过多个第二导流板13形成的波浪形通道,延长了气流通过时间,有利于提高叶片壳体1在叶尖处的防冰、除冰效果。
39.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鼓风机7向加热器8内送风,经加热器8处理后,通过导热管9将热气流送向叶片壳体1的叶尖方向,第一导流板12能够将导热管9输出的热气流收束于第一气流量传感器3处,提高热气流的流通效率,且实现了一级气流量检测,热气流再经第二气流量传感器4到达第三气流量传感器5,实现二级、三级气流量检测,之后热气流经过多个第二导流板13形成的波浪形通道,延长了气流通过时间,有利于提高叶片壳体1在叶尖处的防冰、除冰效果;热气流经腹板2与叶片壳体1在叶尖处的连通口流入后缘通道,同理,依次经过第四气流量传感器6、第三气流量传感器5、第二气流量传感器4和第一气流量传感器3,实现气流流量和风速的检测,有利于更好的实施防冰、除冰措施。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