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缸套以及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49683发布日期:2023-03-15 00:33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缸套以及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缸套以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活动对车辆动力性、经济性、适应性等要求的提高,车辆及其零部件的轻量化、安全性、适用性、动力性成为了一个获得广泛关注的提升方向。
3.现有技术(cn114542316a,公开日2022.05.27)公开了气缸套结构,该气缸套包括气缸套上部、气缸套下部、支撑台阶、o型圈槽以及多个扫气孔。多个扫气孔均匀设置于气缸套下部上,且多个扫气孔用以发动机扫气。其中,多个扫气孔在气缸套下部上的高度位于活塞下止点的位置。该结构虽然可以满足二冲程发动机扫气量的需求,但是对称结构的气孔不利于气体多方位、角度排出或进入,会形成气体对流,影响进排气的效率,相同高度的进排气孔,不能有效控制进排气的量和根据需要逐渐控制进排气的量。
4.因此,如何降低气体对流,从而提升进排气效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缸套以及发动机,该气缸套不仅提升进排气的效率,同时还有效控制进排气的量。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方案:
7.一种气缸套,包括套体以及气道,至少五个气道设于套体的周向侧壁上,全部气道均位于套体的同一高度,且任意两个气道的长度方向不共线,使经过气道的气流方向不同,以降低气体对流。
8.优选地,全部气道包括第一气道,第一气道具有沿套体径向延伸的轴线,其余气道关于轴线对称设置。
9.优选地,全部气道还包括:距离第一气道最远的第二气道和第三气道,第二气道和第三气道两者的轴向延伸方向相交于套体的内侧,且夹角为25
°‑
45
°

10.优选地,位于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之间、以及位于第一气道和第三气道之间的其余气道的两侧不平行。
11.优选地,气道位于套体的中部位置。
12.优选地,第一气道以及紧邻第一气道的两个气道的高度与其余气道的高度不一致。
13.优选地,还包括定位销孔,定位销孔设于套体的周向外壁,用于定位气缸套以防止气缸套转动。
14.一种发动机,包括气缸体以及活塞,还包括如上述的气缸套,气缸套设于气缸体内,活塞设于气缸套内,用于开启或关闭气口。
15.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技术气缸套的全部气道均位于套体的同一高度,且任意
两个气道的长度方向不共线,使经过气道的气流方向不同,降低进排气的气体对流。同时各个气道的大小和高低都不同,可以根据发动机的运行,及时补充进气量或排出气体,提升效率,能够多角度实现进排气量,稳定发动机的工况。这样一来,该设备不仅提升进排气的效率,同时还有效控制进排气的量。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的气缸套结构主视图;
18.图2为本技术的气缸套结构剖面图;
19.图3为本技术的气缸套结构俯视图。
20.其中:
21.1为套体、2为第一气道、3为第二气道、4为第三气道、5为第四气道、6为第五气道、7为第六气道、8为第七气道、9为第八气道、10为第九气道、11为第十气道、12为第十一气道、13为定位销孔。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3,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25.本技术一种气缸套,包括套体1以及气道,气缸套为一个圆筒形零件,置于机体的气缸体孔中,上由气缸盖压紧固定。活塞在其内孔做往复运动,气缸套布置有气道,由活塞启闭,实现配气。
26.由于燃料的燃烧以及活塞和气缸内壁的摩擦,气缸套在工作过中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把热量传递出去,气缸套的温度会持续升高,容易造成活塞环烧结、气缸套迅速磨损等不良后果,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减少发动机的寿命。因此,气缸套能否得到良好的冷却对发动机的稳定高效运行至关重要。
27.因此本技术的气缸套至少五个气道设于套体1的周向侧壁上,全部气道均位于套体1的同一高度,且任意两个气道的长度方向不共线,使经过气道的气流方向不同,以降低气体对流。
28.其中全部气道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可以任意设置,只要实现使经过全部气道的
气流方向不同即可。
2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全部气道包括第一气道2,第一气道2具有沿套体1径向延伸的轴线,其余气道关于轴线对称设置。
30.也就是说,第一气道2是独立的,由于任意两个气道的长度方向不共线,且其余气道关于第一气道2的轴线对称设置,因此,其余气道的气流方向与垂直于套体1的外侧壁方向具有一定的夹角。这样一来,全部气道位于不同的方位,有利于气流多方位、多角度进入或排出,从而提高进排气效率。
31.全部气道还包括距离第一气道2最远的第二气道3和第三气道4,第二气道3和第三气道4两者的轴向延伸方向相交于套体1的内侧,且夹角为25
°‑
45
°

3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气道3与第三气道4的轴向延伸方向相交于套体1的内侧,夹角可具体为40
°

33.位于第一气道2和第二气道3之间、以及位于第一气道2和第三气道4之间的其余气道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壁不平行。
34.具体地,40
°
角度的设计,有助于气体的进气和排出,不同大小和高度的设计,有助于控制进排气的时间和进排气量的控制;不同位置及角度错开设计,主要目的为降低气体对流,提升进排气的效率。
3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气道位于套体1的中部位置。
36.气道设计靠近缸套上端时,燃烧的气体过早的排出,气体燃烧不充分,可能造成发动机功率下降;同时气道设计靠近缸套下端时,进气孔存在进气量不足;气道设计靠近缸套下端时,排气孔中燃烧的废气无法完全排出;因此经过计算,气道设计靠近中间位置,可以有效的改善进气量和排气量,从而满足发动机的扫气量需求。
37.第一气道2以及紧邻第一气道2的两个气道的高度与其余气道的高度不一致。
3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气道具体为11个,第一气道2宽为22mm,高度为33mm;第十气道11与第十一气道12的高度为32mm,宽度为14mm;第九气道10与第八气道9的高度为14mm,宽度方向的两侧面成11.5
°
夹角;第七气道8与第六气道7的高度为14mm,宽度方向的两侧面成10
°
夹角;第五气道6与第四气道5的高度为14mm,宽度方向的两侧面成9.7
°
夹角;第三气道4与第二气道3的高度方向的两侧面与孔1的中心轴线方向成40
°
夹角,宽度为20mm,设计这些大小不同,且侧面形成一定角度的扫气孔,提高扫气效率,可以更好的满足发动机的扫气量需求。
39.进一步地,各个气道的大小以及高低不同,能够有效控制进排气的量和根据需要逐渐控制进排气量,同时根据发动机的运行,及时补充进气量或排出气体,多角度实现进排气量,稳定发动机的工况。
40.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定位销孔13,定位销孔13设于套体1的周向外壁,用于定位气缸套以防止气缸套转动。
41.定位销孔13与第一气道2轴线的垂线方向成8
°
夹角。
42.定位销孔13的作用是一方面便于套体1的安装,使气缸套上气道的位置与机体的气孔位置一一对应;另一方面是防止套体1转动。
43.本技术主要制造一个结构简单合理,可以满足二冲程发动机且能够满足扫气量的需求的气缸套。在气缸套中间部位铣削出不同形状的气口,气口侧面均有不同方向的倾角,
可以改变进气和排气方向,提高换气效果。
44.两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包括两个行程。
45.具体地,第一冲程时活塞自下止点向上移动,气道同时被关闭后,进入气缸的混合气被压缩;气道设计成40
°
倾角,有利于可燃混合气体流入曲轴箱。
46.第二冲程时活塞压缩到上止点附近时,高压柴油经过喷油器喷入气缸,火花塞点燃可燃混合气,燃气膨胀推动活塞下移作功。移到排气道废气排出,活塞继续下移,进气受压缩经过扫气道进入气缸进行扫气,祛除废气,进行换气过程;扫气过程中这些不同大小和高度的气道,有助于进排气的时间和进排气量的控制,并且这些不同位置和角度的错开设计,在排气和进气的过程中降低气体对流,从而提升扫气的效率,可以更好的满足发动机的扫气量需求。
47.本技术一种发动机,包括气缸体以及活塞,还包括上述的气缸套,所述气缸套设于所述气缸体内,所述活塞设于所述气缸套内,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气道。
4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49.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