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49826发布日期:2023-03-15 00:35阅读:32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和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领域的发展,汽车越来越普及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终端体验的问题,例如车辆的排气,由于废气中带有一定的热量,为了避免影响周围部件的正常使用,需要对排气系统进行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发动机,在进气管和排气管之间形成间隙,空气从外界进入进气管内,与排气管中的废气进行热交换,减少热量向周边传递,进而避免排气管对周边零部件产生热害影响。
4.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5.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主体;排气管组件,所述排气管组件包括:排气管和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包裹在所述排气管的外侧且所述进气管的内壁和所述排气管的外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排气管的一端和所述发动机主体连通且另一端和外界连通,所述进气管的一端和外界连通且另一端和所述发动机主体连通。
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发动机,在进气管和排气管之间形成间隙,空气从外界进入进气管内,与排气管中的废气进行热交换,减少热量向周边传递,进而避免排气管对周边零部件产生热害影响。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气管的排气方向和所述进气管的进气方向相反。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管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均处于进气管的周侧面上且在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进气口和外界连通,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发动机主体连通。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进气口为多个,多个第一进气口在所述进气管的周向上间隔设置。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管包括:至少两个管体,至少两个管体在周向方向上环绕所述排气管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管体和至少另一个所述管体之间相互焊接,任意一个所述管体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出气口。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管体包括:主体和翻边,所述翻边形成于所述主体的两端,至少一个所述管体的所述翻边和至少另一个所述管体的所述翻边之间相互焊接。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管上设置有出气接头,所述出气接头相对所述进气管凸起且和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发动机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和所述出气接头连通且另一端和所述发动机主体连通。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动机主体上间隔设置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发动机还包括:空气滤清器,所述空气滤清器固定于所述发动机主体,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一端和所述连接管连通且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所述排气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管的至少部分结构构造为门槛梁。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管及所述排气管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在门槛梁内。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气管和进气管的剖视图。
21.附图标记:
22.100、发动机;
23.10、发动机主体;11、第二进气口;
24.20、排气管;
25.30、进气管;31、空气通道;32、第一进气口;33、第一出气口;34、管体;341、主体;342、翻边;35、出气接头;
26.40、连接管;
27.50、空气滤清器。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29.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100,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发动机100的车辆。
30.结合图1和图2所示,发动机100包括发动机主体10和排气管20组件,汽车运行过程中,燃料进入发动机主体10,并在发动机主体10内燃烧,由此提供给汽车前进的动力。排气管20组件包括:排气管20和进气管30,进气管30包裹在排气管20的外侧,并且进气管30的内壁和排气管20的外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排气管20的一端和发动机主体10连通,并且排气管20的另一端和外界连通,进气管30的一端和外界连通,并且进气管30的另一端和发动机主体10连通。具体地,排气管20组件由排气管20和进气管30构成,排气管20的一端和发动机主体10连通,排气管20的另一端和外界连通,发动机100燃烧产生的废气从发动机主体10排出后,进入排气催化器,之后进入与催化器连接的排气管20,排气管20沿车身从车前向车尾方向布置,废气沿排气管20内部通道流至车身尾部并排出。
31.以及,进气管30包裹在排气管20的外周侧,进气管30的内壁与排气管20的外壁之间存在间隙,即,进气管30的内径大于排气管20的外径,在进气管30与排气管20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在进气管30和排气管20之间形成空气通道31,进气管30的一端与外界连通,进气管30的另一端与发动机主体10连通,空气从进气管30与外界连通的一端进入进气管30,在空气通道31内流通,从进气管30与发动机主体10连通的一端进入发动机主体10。发动机100工作后,空气被源源不断吸入发动机主体10内部进行燃烧,之后作为废气流经排气管20并排出车外。
32.其中,进气管30通常为薄壁件,结构简单易生产,质量轻并且成本低;可根据需求布置在排气管20不同区域,灵活方便。
33.具体来说,空气通道31的一端与大气连通,空气通道31的另一端与发动机主体10连通,因受到发动机主体10内部吸气压力,空气通过空气通道31被发动机100吸入,空气通道31中的空气会持续不断流动,空气流经排气管20外壁与进气管30内壁之间,废气流经排气管20内壁,空气温度低于废气温度,在空气的流动过程中,空气和废气会通过排气管20进行热交换,将废气的部分热量传递至空气通道31内的空气中。发动机100停机后,不再吸入气体,空气通道31的空气也会停止流动。此时废气也不再排出,无需再进行热交换降温。这种按需工作的方式不会造成能量浪费,能效优。
34.此外,废气的部分热量可通过热辐射,即电磁波的方式向周围传递。进气管30包裹在排气管20的外侧,这样可以阻隔及反射部分电磁波,降低废气辐射热流的传递。因此,可减少排气管20的热量向周边零部件传递,适当减小排气管20与周边零部件的距离,适用于空间紧凑或排气管20周边相对密闭靠自然风流动散热无法满足热害要求的情况,提升空间利用率。如布置在电池包周边的排气管20,排气管20与电池包之间的空间距离减小或者将排气管20集成于车身地板门槛梁中,则可增大电池包体积提升电池包容量,增加混动车型的续航里程,提升产品竞争力。
35.由此,在进气管30和排气管20之间形成间隙,空气从外界进入进气管30内,与排气管20中的废气进行热交换,减少热量向周边传递,进而避免排气管20对周边零部件产生热害影响。
36.如图1所示,排气管20的排气方向和进气管30的进气方向相反。具体地,废气从发动机主体10内排出,经排气管20排向外界,即,排气管20的排气方向是从排气管20向外界;空气从外界进入空气通道31内,再进入发动机主体10,即,进气管30的方向是从外界向进气管30,如此,这样设置可以使废气和空气进行充分的换热,从而可以实现对废气的降温。
37.其中,进气管30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32和第一出气口33,第一进气口32和第一出气口33均处于进气管30的周侧面上且在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进气口32和外界连通,第一出气口33和发动机主体10连通。具体地,在进气管30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32和第一出气口33,第一进气口32围位于进气管30靠近车尾部一侧的周侧面上,第一出气口33位于进气管30背离车尾部一侧的周侧面上,第一进气口32与第一出气口33在进气管30的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进气口32与外界连通,空气从第一进气口32进入进气管30,第一出气口33与发动机主体10连通,空气在空气通道31内流通,从第一出气口33进入发动机主体10。发动机100运行过程中,空气从第一进气口32进入进气管30,在空气通道31内空气和废气会通过排气管20进行热交换,之后空气会从第一出气口33排出空气通道31,进入发动机主体10内。
38.进一步地,第一进气口32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进气口32在进气管30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即,在进气管30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气口32,可以保证空气的流通速度,由此带走更多的废气热量,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39.更进一步地,结合图2所示,进气管30包括:至少两个管体34,至少两个管体34在周向方向上环绕排气管20设置,至少一个管体34和至少另一个管体34之间相互焊接,任意一个管体34上设置有第一出气口33。具体地,进气管30可以由至少两个管体34构成,以便包裹在排气管20周侧,便于安装。至少两个管体34在周向方向上环绕排气管20设置,管体34之间相互焊接,在任意一个管体34上设置有第一出气口33,第一进气口32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多个管体34上,也可以设置在其中一个管体34上。管体34可以为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
40.如图2所示,管体34包括:主体341和翻边342,翻边342形成于主体341的两端,至少一个管体34的翻边342和至少另一个管体34的翻边342之间相互焊接。管体34由主体341和翻边342构成,翻边342设置于主体341的两侧,管体34与管体34之间通过翻边342焊接连接在一起,由此至少两个管体34形成一个整体,构成进气管30。
41.根据图1所示,进气管30上设置有出气接头35,出气接头35相对进气管30凸起,并且出气接头35和第一出气口33连通,发动机100还包括:连接管40,连接管40的一端和出气接头35连通,并且连接管40的另一端和发动机主体10连通。具体地,进气管30上设置有出气接头35,出气接头35凸起于进气管30,出气接头35与第一出气口33连通,连接管40的一端与出气接头35连通,连接管40的另一端和发动机主体10连通,空气通道31内的空气从第一出气口33、出气接头35进入连接管40,之后进入发动机主体10。空气经连接管40至发动机主体10的过程中,会与周边大气进气热交换,散发掉大部分热量。
42.结合图1所示,发动机主体10上间隔设置有第二进气口11和第二出气口;发动机100还包括:空气滤清器50,空气滤清器50固定于发动机主体10,空气滤清器50的一端和连接管40连通,并且空气滤清器50的另一端和第二进气口11连通,排气管20的一端和第二出气口连通。具体地,发动机100还包括空气滤清器50,空气滤清器50固定在发动机主体10上,发动机100起动工作时,外部空气进入空气滤清器50,空气滤清器50对空气进行过滤后,空气进入发动机主体10内。发动机主体10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口11和第二出气口。第二进气口11和第二出气口之间相互间隔设置,空气滤清器50的一端和连接管40连通,并且空气滤清器50的另一端和第二进气口11连通,第二出气口与排气管20的一端连通,空气进入空气通道31后,从第一出气口33、出气接头35进入连接管40,通过空气滤清器50过滤后,空气再进入发动机主体10。
43.或者,进气管30的至少部分结构构造为门槛梁。也就是说,进气管30设置在门槛梁内部的安装空间内,进气管30的布置可以完全不占用电池包的空间,使电池空间最大化。并且,进气管30由于被门槛梁20包裹,也可以降低一部分热辐射,使得排气管20对周围零部件的热辐射下降,提高周围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44.又或者,进气管30及排气管20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在门槛梁内。同理,进气管30及排气管20设置在门槛梁内部的安装空间内,进气管30及排气管20的布置可以完全不占用电池包的空间,使电池空间最大化。并且,排气管20由于被门槛梁20包裹,也可以降低一部分热辐射,使得排气管20对周围零部件的热辐射下降,提高周围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45.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发动机100。进气管30和排气管20以空气作为冷却介质,相较专门的冷却介质,其无需定期维护,并且不要求进气管30和排气管20完全密封,无泄漏风险;利用发动机100进气动力作为冷却空气流动动力源,发动机100停机后排气停止,同时进气管30与排气管20之间的空气停止循环流动,系统简便高效,能耗优;排气管20与周边零部件可紧凑布置,提升整车空间利用率。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4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