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塔筒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1957发布日期:2023-02-11 01:22阅读:46来源:国知局
风电塔筒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风电塔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电塔筒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风力发电塔筒(简称为风电塔筒)是风力发电机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主要用于支撑风力发电机组,同时也能吸收机组的震动。
3.风电塔筒在存放或运输时需要放置到支撑架、托架等装置上,以避免风电塔筒发生转动。
4.经过检索可知,现有的塔筒支撑装置多为固定结构的,其支撑尺寸不可调节。而塔筒的尺寸多种多样,固定结构的塔筒支撑装置使用不便,塔筒支撑装置的适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风电塔筒支撑装置,可以支撑多种尺寸的风电塔筒,从而提高了风电塔筒支撑装置的适用性,扩大了支撑范围,方便使用。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风电塔筒支撑装置,包括安装板、两个调节套管组件和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调节套管组件对称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两端,所述调节套管组件包括外管、内轴和限位螺栓,所述外管的底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外管的顶端为开口,所述外管上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内轴滑动连接于所述外管内,所述内轴沿其轴向设有多个第二限位孔,多个所述第二限位孔均能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相对,所述限位螺栓穿设所述第一限位孔和任意一个第二限位孔内,两个所述支撑板与两个所述调节套管组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支撑板的上端与所述内轴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的下端与所述安装板转动连接,且所述支撑板的转动轴与所述外管的转动轴平行,两个所述支撑板形成v形支撑槽。
8.在使用时,需要使用两套该风电塔筒支撑装置,分别放置在塔筒的两端进行支撑。通过调节内轴与外管的相对位置并通过限位螺栓实现固定,可以改变两个支撑板所形成的v形支撑槽的开口角度并形成稳定支撑结构,可以支撑多种尺寸的风电塔筒。
9.相比于现有技术,该风电塔筒支撑装置在使用时通过调节内轴与外管的相对位置并通过限位螺栓实现固定,可以改变两个支撑板所形成的v形支撑槽的开口角度,从而改变两个支撑板的支撑尺寸,可以支撑多种尺寸的风电塔筒,从而提高了风电塔筒支撑装置的适用性,扩大了支撑范围,方便使用。
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管顶端的开口处向内延伸有环形挡板,所述内轴的底端设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的圆周壁与所述外管的内壁抵接,所述环形挡板阻止所述环形凸起滑出所述外管。
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内轴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的顶端的中部。
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孔的间隔为200mm至400mm。
1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底板和限位轴,所述安装板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
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固定于所述底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安装板滑动连接于所述底板长度方向的第二端且滑动方向为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一个所述调节套管组件和所对应的支撑板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另一个所述调节套管组件和所对应的支撑板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且转动轴均垂直于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
14.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第三限位孔,所述底板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四限位孔,多个所述第四限位孔均能与所述第三限位孔相对,所述限位轴穿设于所述第三限位孔和任意一个所述第四限位孔内。
1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第二端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凸筋,所述导向凸筋的截面形状为“t”形;
16.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下表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截面形状为“t”形且所述凹槽与所述导向凸筋相配合。
1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第二端的边沿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阻止所述第二安装板滑出所述底板。
1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第四限位孔的间隔为200mm至400mm。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风电塔筒支撑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且其中一个限位螺栓被隐藏;
21.图2为图1中的风电塔筒支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风电塔筒支撑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3中的风电塔筒支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风电塔筒支撑装置所使用的外管与内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风电塔筒支撑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图6中的风电塔筒支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100、安装板;110、第一安装板;120、第二安装板;121、第三限位孔;122、凹槽;200、调节套管组件;210、外管;211、第一限位孔;212、环形挡板;220、内轴;221、第二限位孔;222、环形凸起;230、限位螺栓;300、支撑板;400、底板;410、第四限位孔;420、导向凸筋;430、限位板;500、限位轴。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也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风电塔筒支撑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且其中一个限位螺栓被隐藏。图2为图1中的风电塔筒支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风电塔筒支撑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风电塔筒支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风电塔筒支撑装置所使用的外管与内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风电塔筒支撑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的风电塔筒支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风电塔筒支撑装置,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安装板100、两个调节套管组件200和两个支撑板300,其中,安装板100是安装和支撑其他部件的结构,两个调节套管组件200可以进行调节以改变外管210与内轴220的相对位置,两个支撑板300可以随着调节套管组件200的调节而改变所形成的v形支撑槽的开口角度。
34.如图1和图2所示,两个调节套管组件200对称设置于安装板100的两端,调节套管组件200包括外管210、内轴220和限位螺栓230,外管210的底端转动连接于安装板100上,一般地,安装板100上可以设置耳板,耳板设置转轴,这样就可以实现转动连接。外管210的顶端为开口,外管210上设有第一限位孔211,第一限位孔211靠近开口设置即可。
35.如图1和图2所示,内轴220滑动连接于外管210内,内轴220可以从外管210顶端的开口处插入到外管210内,实现滑动连接。内轴220沿其轴向设有多个第二限位孔221,在内轴220相对于外管210滑动时,多个第二限位孔221均能与第一限位孔211相对。
36.如图1和图2所示,限位螺栓230穿设于第一限位孔211和任意一个第二限位孔221内,从而实现外管210与内轴220的相对固定。当然地,限位螺栓230是穿过外管210的,并且用螺母进行紧固,避免限位螺栓230脱落。
37.如图1和图2所示,两个支撑板300与两个调节套管组件200一一对应设置,支撑板300的上端与内轴220的上端转动连接,支撑板300的上端可以设置转轴,以实现二者的转动连接。支撑板300的下端与安装板100转动连接,同样可以通过耳板、转轴等实现转动连接。支撑板300的两处转动轴与外管210的转动轴平行,这样,可以使外管210、内轴220和支撑板300一起相对运动,两个支撑板300形成v形支撑槽,风电塔筒就放置在这个v形支撑槽,从而实现对风电塔筒的支撑。
38.在使用时,需要使用两套该风电塔筒支撑装置,分别放置在塔筒的两端进行支撑。通过调节内轴220与外管210的相对位置并通过限位螺栓230实现固定,可以改变两个支撑板300所形成的v形支撑槽的开口角度并形成稳定支撑结构,可以支撑多种尺寸的风电塔筒。
39.相比于现有技术,该风电塔筒支撑装置在使用时通过调节内轴220与外管210的相
对位置并通过限位螺栓230实现固定,可以改变两个支撑板300所形成的v形支撑槽的开口角度,从而改变两个支撑板300的支撑尺寸,可以支撑多种尺寸的风电塔筒,从而提高了风电塔筒支撑装置的适用性,扩大了支撑范围,方便使用。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外管210顶端的开口处向内延伸有环形挡板212,内轴220的底端设有环形凸起222,环形凸起222的圆周壁与外管210的内壁抵接,环形挡板212阻止环形凸起222滑出外管210,也就是说,当环形凸起222滑动到环形挡板212处时,是与环形挡板212抵接的,使得整个内轴220不会从外管210中滑出。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内轴220转动连接于支撑板300的顶端的中部,这样通过一个调节套管组件200就可以使相应的支撑板300实现转动,便于调节。当然地,调节套管组件200要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以承受风电塔筒的重量。
42.风电塔筒的直径一般在3m至5m之间,尺寸较大。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二限位孔221的间隔为200mm至400mm,使得最小调节间隔为200mm至400mm。当然,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此不做限定。
43.另外,在具体实施时,当内轴220上最上端的第二限位孔221与第一限位孔211相对时(即图3的状态),两个支撑板300之间的角度最大,大约设计为120度即可,当内轴220上最下端的第二限位孔221与第一限位孔211相对时(即图1的状态),两个支撑板300之间的角度最小,大约设计为60度即可。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还包括底板400和限位轴500,安装板100包括第一安装板110和第二安装板120,第一安装板110固定于底板400长度方向的第一端,第二安装板120滑动连接于底板400长度方向的第二端且滑动方向为底板400的长度方向,一个调节套管组件200和所对应的支撑板300转动连接于第一安装板110上,另一个调节套管组件200和所对应的支撑板300转动连接于第二安装板120上,且转动轴均垂直于底板400的长度方向,也就是说,第二安装板120是可以靠近或远离第一安装板110的,从而使得第二安装板120上的支撑板300可以靠近或远离第一安装板110上的支撑板300,进一步改变两个支撑板300所能支撑的风电塔筒的尺寸。
45.第二安装板120上设有第三限位孔121,底板400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四限位孔410,多个第四限位孔410均能与第三限位孔121相对,限位轴500穿设于第三限位孔121和任意一个第四限位孔410内,使得第二安装板120调整到位后可以与底板400实现相对固定。底板400的两侧都可以设置第四限位孔410,从两侧对第二安装板120与底板400进行限位固定,更加牢固稳定。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底板400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凸筋420,导向凸筋420的截面形状为“t”形,第二安装板120的下表面设有凹槽122,凹槽122的截面形状为“t”形且凹槽122与导向凸筋420相配合,使第二安装板120的下表面与底板400的上表面抵接,从而使得底板400与第二安装板120之间形成卡接结构,第二安装板120不会在底板400上发生倾翻,实现对风电塔筒的稳定支撑。在安装时,将第二安装板120从导向凸筋420的一端套入即可。另外,导向凸筋420也可以设置多个,以增加第二安装板120与底板400之间的结构强度,连接更加牢固。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底板400第二端的边沿设有限位板430,限位板43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在底板400的第二端,限位板430高于底板400的上表面,可以对第二安装板
120进行限位,从而阻止第二安装板120滑出底板400。
48.同理,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四限位孔410的间隔为200mm至400mm。当然,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此不做限定。
4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