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膜-垫片-防护构件复合体、电解元件及电解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23110发布日期:2020-09-23 02:0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隔膜-垫片-防护构件复合体,其特征在于,

该隔膜-垫片-防护构件复合体具有:

隔膜,其具有离子渗透性;

垫片,其保持所述隔膜的周缘部;及

防护构件,其呈电绝缘性,且呈框状,该防护构件保持所述垫片,

所述防护构件具有框状的基体和框状的盖构件,

所述基体具有:

接受容纳部,其设于该基体的内周侧,能够接受容纳所述垫片和所述盖构件;及

支承部,其从所述接受容纳部朝向所述基体的内周侧突出地延伸,该支承部在与所述隔膜的主表面交叉的方向上支承由所述接受容纳部接受容纳的所述垫片,

所述盖构件具有能够被所述基体的接受容纳部所接受容纳的尺寸,

通过由所述基体的接受容纳部接受容纳所述垫片和所述盖构件,从而,所述垫片被夹在所述基体的支承部与所述盖构件之间。

2.一种电解槽,其特征在于,

该电解槽具有:

多个导电性分隔壁,它们都具有第1面和第2面;

多个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膜-垫片-防护构件复合体,它们分别配置在相邻的所述导电性分隔壁之间;及

密封构件,它们分别配置在所述导电性分隔壁与所述隔膜-垫片-防护构件复合体之间,

相邻的所述导电性分隔壁以一所述导电性分隔壁的第1面与另一所述导电性分隔壁的第2面相对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第1面与同该第1面相对的所述隔膜之间划定第1极室,在该第1极室收容与具有该第1面的所述导电性分隔壁电气导通的第1电极,

在所述第2面与同该第2面相对的所述隔膜之间划定第2极室,在该第2极室收容与具有该第2面的所述导电性分隔壁电气导通的第2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解槽,其中,

所述密封构件为o型圈,

各所述防护构件具有:

第1槽,其设在所述框状的基体的、与所述导电性分隔壁的第1面相面对的面,且设置为能够将所述o型圈固定在该框状的基体与该第1面之间;及

第2槽,其设在所述框状的基体的、与所述导电性分隔壁的第2面相面对的面,且设置为能够将所述o型圈固定在该框状的基体与该第2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解槽,其中,

所述密封构件为o型圈,

各所述导电性分隔壁具有:

第1槽,其设在所述第1面,且设置为能够将所述o型圈固定在该第1面与所述框状的基体之间;及

第2槽,其设在所述第2面,且设置为能够将所述o型圈固定在该第2面与所述框状的基体之间。

5.一种电解元件,其特征在于,

该电解元件具有:

隔膜,其具有离子渗透性;

垫片,其保持所述隔膜的周缘部;

防护构件,其呈框状,保持所述垫片;及

导电性分隔壁,其具有第1面及第2面,

所述防护构件具有框状的基体和框状的盖构件,

所述基体具有:

接受容纳部,其设于该基体的内周侧,能够接受容纳所述垫片和所述盖构件;及

支承部,其从所述接受容纳部朝向所述基体的内周侧突出地延伸,该支承部在与所述隔膜的主表面交叉的方向上支承由所述接受容纳部接受容纳的所述垫片,

所述盖构件具有能够被所述基体的接受容纳部所接受容纳的尺寸,

通过由所述基体的接受容纳部接受容纳所述垫片和所述盖构件,从而,所述垫片被夹在所述基体的支承部与所述盖构件之间,

所述导电性分隔壁以所述第1面与所述隔膜相对的方式配置,

所述导电性分隔壁的外周部与所述基体的支承部的内周部相接合或构成为一体,

所述框状的基体具有突出凸缘部,该突出凸缘部与所述支承部相连续,且相对于所述导电性分隔壁朝向所述第2面侧突出地设置,

所述突出凸缘部的外周部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接受容纳部的内周部的尺寸。

6.一种电解槽,其特征在于,

该电解槽具有通过多个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解元件层叠起来做成的层叠构造,

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解元件的组的各个电解元件中,一所述电解元件的所述突出凸缘部的至少一部分进一步被另一所述电解元件的所述接受容纳部所接受容纳,从而,所述另一电解元件的所述垫片和所述盖构件以被夹持的方式保持在所述一电解元件的所述突出凸缘部与所述另一电解元件的所述支承部之间,

在所述导电性分隔壁的第1面与同该第1面相对的所述隔膜之间划定第1极室,在该第1极室收容与该导电性分隔壁电气导通的第1电极,

在所述导电性分隔壁的第2面与同该第2面相对的所述隔膜之间划定第2极室,在该第2极室收容与该导电性分隔壁电气导通的第2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解槽,其中,

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解元件的组的各个电解元件中,在所述一电解元件的所述突出凸缘部与所述另一电解元件的所述盖构件之间,以夹持的方式保持有作为密封构件的o型圈。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解槽,其中,

该电解槽还具有:

第1末端元件,其配置为与第1电解元件的所述导电性分隔壁的第2面相对,该第1电解元件配置在所述层叠构造的一端部;及

第2末端元件,其配置为与第2电解元件的所述隔膜相对,该第2电解元件配置在所述层叠构造的另一端部,

所述第1末端元件具有:

第1隔膜,其具有离子渗透性;

第1垫片,其保持所述第1隔膜的周缘部;

第1防护构件,其呈框状,保持所述第1垫片;及

第1导电性分隔壁,其具有第1面和第2面,

所述第1防护构件具有框状的第1基体和框状的第1盖构件,

所述第1基体具有:

第1接受容纳部,其设于该第1基体的内周侧,能够接受容纳所述第1垫片和所述第1盖构件;及

第1支承部,其从所述第1接受容纳部朝向所述第1基体的内周侧突出地延伸,该第1支承部在与所述第1隔膜的主表面交叉的方向上支承由所述第1接受容纳部接受容纳的所述第1垫片,

所述第1盖构件具有能够被所述第1基体的第1接受容纳部所接受容纳的尺寸,

通过由所述第1基体的第1接受容纳部接受容纳所述第1垫片和所述第1盖构件,从而,所述第1垫片被夹在所述第1支承部与所述第1盖构件之间,

所述第1导电性分隔壁以该第1导电性分隔壁的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1隔膜相对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1导电性分隔壁的外周部与所述第1基体的第1支承部的内周部相接合或构成为一体,

通过所述第1电解元件的所述突出凸缘部的至少一部分进一步被所述第1末端元件的所述第1接受容纳部所接受容纳,从而,所述第1末端元件的所述第1垫片和所述第1盖构件以被夹持的方式保持在所述第1电解元件的所述突出凸缘部与所述第1末端元件的所述第1支承部之间,

所述第2末端元件具有:

第2导电性分隔壁,其具有第1面和第2面;及

第2突出凸缘部,其与所述第2导电性分隔壁的外周部相接合或设为一体,且向所述第2导电性分隔壁的第2面侧突出地延伸,

至少在所述第2突出凸缘部的顶端部,所述第2突出凸缘部的外周部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第2电解元件的所述接受容纳部的内周部的尺寸,

通过所述第2末端元件的所述第2突出凸缘部的至少一部分进一步被所述第2电解元件的所述接受容纳部所接受容纳,从而,所述第2电解元件的所述垫片和所述盖构件以被夹持的方式保持在所述第2末端元件的所述第2突出凸缘部与所述第2电解元件的所述支承部之间,

还在所述第1末端元件的所述第1导电性分隔壁的第1面与所述第1隔膜之间划定第1极室,在该第1极室收容与该第1导电性分隔壁电气导通的第1电极,

还在所述第1电解元件的导电性分隔壁的第2面与所述第1末端元件的所述第1隔膜之间划定第2极室,在该第2极室收容与所述第1电解元件的导电性分隔壁电气导通的第2电极,

还在所述第2末端元件的所述第2导电性分隔壁的第2面与所述第2电解元件的所述隔膜之间划定第2极室,在该第2极室收容与该第2导电性分隔壁电气导通的第2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解槽,其中,

分别在所述第1电解元件的突出凸缘部与所述第1末端元件的所述第1盖构件之间、以及在所述第2末端元件的所述第2突出凸缘部与所述第2电解元件的盖构件之间,以夹持的方式保持有作为密封构件的o型圈。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解槽,其中,

所述第1末端元件的框状的第1基体、所述第2末端元件的第2突出凸缘部、以及各所述电解元件的框状的基体都呈电绝缘性。

11.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解槽,其中,

所述第1末端元件的框状的第1基体、所述第2末端元件的第2突出凸缘部、以及各所述电解元件的框状的基体都含有导电性材料,

该电解槽还具有:

第1电绝缘构件,其以防止所述第1末端元件的所述框状的第1基体与所述第1电解元件的所述框状的基体之间短路的方式配置;

第2电绝缘构件,其以防止所述第2末端元件的所述第2突出凸缘部与所述第2电解元件的所述框状的基体之间短路的方式配置;及

第3电绝缘构件,其以针对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解元件的组的各个电解元件而言防止一所述电解元件的所述框状的基体与另一所述电解元件的所述框状的基体之间短路的方式配置。


技术总结
一种隔膜-垫片-防护构件复合体,其具有:隔膜,其具有离子渗透性;垫片,其保持隔膜的周缘部;及防护构件,其呈电绝缘性,且呈框状,该防护构件保持垫片,防护构件具有框状的基体和框状的盖构件,基体具有:接受容纳部,其设于该基体的内周侧,能够接受容纳垫片和盖构件;及支承部,其从接受容纳部朝向基体的内周侧突出地延伸,该支承部在与隔膜的主表面交叉的方向上支承由接受容纳部接受容纳的垫片,盖构件具有能够被基体的接受容纳部所接受容纳的尺寸,通过由基体的接受容纳部接受容纳垫片和盖构件,从而,垫片被夹在基体的支承部与盖构件之间。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康行;宫川泰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式会社德山
技术研发日:2019.03.12
技术公布日:2020.09.22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