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16l不锈钢复合铜阴极板导电梁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实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316l不锈钢复合铜阴极板导电梁。
背景技术:2.电解反应实验是化工实验之一。人们在进行电解反应时需要使用到、电解槽、电解液、阴极板、阳极板以及导电梁等,其中,316l不锈钢复合铜阴极板导电梁是人们进行电解反应时用的导电梁之一,现有的316l不锈钢复合铜阴极板导电梁除了导电头外全部用不锈钢包裹,进而防止了铜梁被腐蚀,进而增加了316l不锈钢复合铜阴极板导电梁的使用寿命,但它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3.现有的316l不锈钢复合铜阴极板导电梁为一体式构造,导致受损的极板部件无法从现有的316l不锈钢复合铜阴极板导电梁上拆分下来,进而增加了材料的浪费。
4.因此,现有的316l不锈钢复合铜阴极板导电梁,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16l不锈钢复合铜阴极板导电梁,通过设置第一铜棒和连接组件结构,解决了现有的316l不锈钢复合铜阴极板导电梁中的极板部件无法进行拆分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本实用新型为一种316l不锈钢复合铜阴极板导电梁,包括极板组件,极板组件的内侧表面设置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的一侧连接有接电组件,连接组件包含有上盖板和下盖板,上盖板的下表面和下盖板的上表面均等间距开设有第三弧形凹槽,极板组件包含有第一铜板和第一铜棒,第一铜板的内侧侧表面等间距连接的第一铜棒,均插接在第三弧形凹槽的内侧,接电组件包含有第二铜棒和第二铜板,第二铜板的内表面等间距连接的第二铜棒均插接在第三弧形凹槽的内侧。
8.进一步地,上盖板位于下盖板的上表面上,第三弧形凹槽的内侧壁上连接有第二弧形橡胶垫,具体地,第三弧形凹槽的存在,第一铜棒和第二铜棒与连接组件之间的连接。
9.进一步地,上盖板的下表面前后两侧对称连接有第三插轴,下盖板的上表面前后两侧对称开设有第三插孔,第三插轴的均插接在第三插孔的内侧,具体地,第三插孔的存在,便于使用者确定第三插轴和下盖板之间的位置,进而便于使用者确定上盖板和下盖板之间的位置。
10.进一步地,第一铜板的内侧表面等间距开设有第一插孔,第一铜棒的左右两端面对称连接有第一插轴,第一铜棒一端面上的第一插轴插接在第一插孔的内侧,具体地,第一插孔的存在,便于使用者确定第一插轴和第一铜板之间的位置,进而便于使用者确定第一铜板和第一铜棒之间的位置。
11.进一步地,第二铜板的内表面等间距连接有第四插轴,第二铜棒的左右两端面对称开设有第四插孔,第四插轴插接在第二铜棒一端面上的第四插孔的内侧,第二铜棒另一端面上的第四插孔和第一铜棒另一端面上的第一插轴插接,第二铜板的外表面前后对称开设有接线孔,第一铜棒和第二铜棒的长度尺寸均等于第二弧形橡胶垫长度的一半,具体地,第四插孔的存在,便于使用者确定第四插轴和第二铜棒之间的位置,进而便于使用者确定第二铜板和第二铜棒之间的位置,且第四插孔的存在,便于使用者确定第一插轴和第二铜棒之间的位置,进而便于使用者确定第二铜棒和第一铜棒之间的位置,接线孔的存在,用于第二铜板和外界线缆之间的连接。
12.进一步地,连接组件和接电组件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护组件,防护组件包含有上不锈钢板和下不锈钢板,上不锈钢板的下表面四个角落均连接有第二插轴,下不锈钢板的上表面四个角落均开设有第二插孔,第二插轴均插接在第二插孔的内侧,具体地,第二插孔的存在,便于使用者确定第二插轴和下不锈钢板之间的位置,进而便于使用者确定上不锈钢板和下不锈钢板之间位置。
13.进一步地,上不锈钢板的下表面一侧和下不锈钢板的上表面一侧均前后对称开设有第一弧形凹槽,第一弧形凹槽的内侧壁上连接有第一弧形橡胶垫,具体地,第一弧形凹槽的存在,用于外界线缆贯穿防护组件,第一弧形橡胶垫的存在,增加了外界线缆与防护组件之间的密封性,防护组件将连接组件和接电组件包裹起来,防止了连接组件和接电组件腐蚀。
14.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铜棒和连接组件结构,连接组件的一侧连接有接电组件,连接组件包含有上盖板和下盖板,上盖板的下表面和下盖板的上表面均等间距开设有第三弧形凹槽,极板组件包含有第一铜板和第一铜棒,第一铜板的内侧侧表面等间距连接的第一铜棒,均插接在第三弧形凹槽的内侧,如此设计,使得使用者将上盖板和下盖板进行拆分后,使用者将第一铜棒和第二铜棒进行拆分,进而使得第一铜板和连接组件分开,进而使用者完成连接组件和极板组件之间的拆分,进而使得该装置中的极板组件受损不能正常使用时,使用者将受损的极板组件从该装置上拆分下来,将完好的极板组件连接在连接组件上,使得该装置能够正常工作,进而避免将受损的极板组件的该装置完全丢弃,进而降低了该装置有用部件的浪费,节约了资源。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俯视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俯视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防护组件的俯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防护组件的仰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接电组件的仰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5中第二铜板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组件的俯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极板组件的俯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25.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6.1、极板组件;11、第一铜板;12、第一插孔;13、第一插轴;14、第一铜棒;2、防护组件;21、上不锈钢板;22、第一弧形橡胶垫;23、第一弧形凹槽;24、下不锈钢板;25、第二插轴;26、第二插孔;3、连接组件;31、上盖板;32、第三插轴;33、第三弧形凹槽;34、第二弧形橡胶垫;35、第三插孔;36、下盖板;4、接电组件;41、第四插轴;42、第四插孔;43、第二铜棒;44、第二铜板;45、接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8.请参阅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316l不锈钢复合铜阴极板导电梁,包括极板组件1,极板组件1的内侧表面设置有连接组件3,连接组件3的一侧连接有接电组件4,连接组件3包含有上盖板31和下盖板36,上盖板31的下表面和下盖板36的上表面均等间距开设有第三弧形凹槽33,极板组件1包含有第一铜板11和第一铜棒14,第一铜板11的内侧侧表面等间距连接的第一铜棒14,均插接在第三弧形凹槽33的内侧,接电组件4包含有第二铜棒43和第二铜板44,第二铜板44的内表面等间距连接的第二铜棒43均插接在第三弧形凹槽33的内侧,具体地,使用者将上盖板31从下盖板36上拆分下来后,使用者第一铜棒14施加远离第二铜棒43的外力,使得第一铜棒14和第二铜棒43作背向移动,直至使得第一插轴13完全脱离第四插孔42内为止,同时,使得第一铜板11和第二铜板44分开,进而使用者完成极板组件1和连接组件3之间的拆分;反之,使用者将极板组件1连接在连接组件3上。
29.其中如图7所示,上盖板31位于下盖板36的上表面上,第三弧形凹槽33的内侧壁上连接有第二弧形橡胶垫34,上盖板31的下表面前后两侧对称连接有第三插轴32,下盖板36的上表面前后两侧对称开设有第三插孔35,第三插轴32的均插接在第三插孔35的内侧,具体地,使用者将第三插轴32一一对准第三插孔35,接着,使用者对上盖板31施加靠近下盖板36方向的外力,使得上盖板31向靠近下盖板36的方向移动,带动第三插轴32向靠近第三插孔35的方向移动,直至使得第三插轴32完全进入第三插孔35的内侧为止,此时,上盖板31的下表面和下盖板36的上表面接触,至此,使用者完成连接组件3的组装;反之,使用者完成连接组件3的拆分。
30.其中如图8所示,第一铜板11的内侧表面等间距开设有第一插孔12,第一铜棒14的左右两端面对称连接有第一插轴13,第一铜棒14一端面上的第一插轴13插接在第一插孔12的内侧,具体地,使用者将第一铜棒14一端上的第一插轴13对准第一插孔12,接着,使用者对第一铜板11和第一铜棒14施加相向的外力,使得第一铜板11和第一铜棒14作相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插轴13向靠近第一插孔12的方向移动,直至使得第一插轴13完全进入第一插孔12的内侧为止,至此,使用者完成第一铜棒14和第一铜板11之间的连接;反之,使用者完成第一铜棒14和第一铜板11之间的拆分。
31.其中如图6、7、8所示,第二铜板44的内表面等间距连接有第四插轴41,第二铜棒43
的左右两端面对称开设有第四插孔42,第四插轴41插接在第二铜棒43一端面上的第四插孔42的内侧,第二铜棒43另一端面上的第四插孔42和第一铜棒14另一端面上的第一插轴13插接,第二铜板44的外表面前后对称开设有接线孔45,第一铜棒14和第二铜棒43的长度尺寸均等于第二弧形橡胶垫34长度的一半,具体地,使用者将第二铜棒43一端面上的第四插孔42对准第四插轴41,接着,使用者对第二铜板44和第二铜棒43施加相向的外力,使得第二铜板44和第二铜棒43作相向移动,直至使得第四插轴41完全插入第四插孔42的内侧为止,至此,使用者完成第二铜棒43和第二铜板44之间的连接;反之,使用者完成第二铜棒43和第二铜板44之间的拆分。
32.其中如图1、3、4所示,连接组件3和接电组件4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护组件2,防护组件2包含有上不锈钢板21和下不锈钢板24,上不锈钢板21的下表面四个角落均连接有第二插轴25,下不锈钢板24的上表面四个角落均开设有第二插孔26,第二插轴25均插接在第二插孔26的内侧,上不锈钢板21的下表面一侧和下不锈钢板24的上表面一侧均前后对称开设有第一弧形凹槽23,第一弧形凹槽23的内侧壁上连接有第一弧形橡胶垫22,具体地,使用者将第二插轴25一一对准第二插孔26,接着,使用者对上不锈钢板21施加靠近下不锈钢板24方向的外力,使得第二插轴25向第二插孔26靠近,直至使得第二插轴25完全进入第二插孔26的内侧为止,此时,上不锈钢板21的下表面和下不锈钢板24的上表面接触,至此,使用者完成防护组件2的组装;反之,使用者完成防护组件2的拆分。
3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均属于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