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矿矿井热害防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59955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煤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矿矿井热害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矿井开采向深部延伸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矿井热害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危害矿工的身体健康,制约着矿井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大力开展热害矿井的热害调查,正确分析热害产生的原因,对于准确地划分矿井热害等级,并从根本上防治矿井热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温测量若干规定》指出平均地温梯度不超过3℃/100m的地区为地温正常区,超过3℃/100m为高温异常区。同时还指出,原岩温高于31℃的地区为一级热害区,原始岩温于37℃的地区为二级热害区。

根据东海矿五采区左十工作面的原岩温度和测定和回采工作面风流温湿度的实测可知,东海矿采掘工作面和各主要巷道的温度远远高于《煤矿安全规程》中规定的26℃限制,有些位置达到了30℃以上,热害比较严重,必须采取降温措施进行降温。

井下工作面或掘进巷道中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不仅会使矿工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而且也将降低劳动生产率,甚至使采掘工作无法进行。根据苏联学者b.h.安德留申科等人的研究资料,当矿内风温超过标准(26℃)1℃时,矿工的劳动生产率降低6~8%。为了保护矿工的身心健康,1986年,我国《煤矿安全规程》第106条规定:“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6℃,机电硐室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30℃。”空气温度超过时,要采取降温措施。国务院1982年2月13日颁布的《矿山安全条例》第53条规定:“井下工人作业地点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8℃,超过时,应采取降温和其他防护措施。”

改善矿内气候条件的措施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其一,采用非人工制冷措施;其二,采取人工制冷冷却风流措施,即矿井空气调节。对于开采深度大、或氧化强烈及地处炎热地区的浅矿井,只有采取人工冷却风流的措施才是有效的。

矿井空气调节与矿井通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矿井通风是采用机械或自然通风的方法,为矿内采掘工作面及机电硐室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以冲淡、排除有毒有害气体,以满足工作人员和生产的要求。矿井空气调节则是在加强矿井通风措施己无法达到规定的气候标准的情况下,在矿井通风的基础上,采取的措施。

改善矿内气候条件的一般方法:

通风方式及方法:

(1)加大通风强度

风量不仅是影响矿内气候条件的一个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而且是通过适当手段就能奏效的少数措施之一,有时费用也比较低。增加风量是矿井广泛采用的行之有效的降温方法。增加风量的两个优点:一是减少环境对单位风量的加热量,以降低风流的温度;二是提高风速,改善井下气候条件,增加矿工的舒适感。随着流过巷道的风量增加,从矿岩中放出的氧化热和其他热源放出的热量,分散在更大数量的空气中,使风流温度降低。

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都充分地表明,加大采掘工作面风量对于降低风温、改善气候条件,效果是明显的。但当风量加大到一定限度后,风温的降低就不太明显了。

风量的增加,虽然会使围岩的放热量加大,致使风流总的加热量增大,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风流的温升却有所降低。同时,围岩的冷却速度也加快了。因此,增加风量除了能降低风流温升外,还能为进一步降低围岩的放热强度创造条件。但是,增加风量的可能性受许多条件的制约:其一,受矿内最高允许风速和巷道横截面积的限制;其二,风机的功率与风量呈三次方关系,风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其三,当风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风温的影响就不大了。当然,增加风量时还应注意风速不能超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最高允许风速。

据实际观察和理论分析,加大风量对降低气温和湿度均有作用,不过这种作用随着风量的增加而渐渐减弱,其减弱程度依具体条件而异。另外,巷道壁面潮湿程度越高,风流的温升越小,含湿量的增量越多,通常认为干燥巷道的环境条件较好。实际上,巷道壁面越潮湿,但气温却比较低,从适宜劳动的观点出发还是有利的。总之,增加风量既能降温、降湿,又能提高风速、改善劳动条件。

(2)采用下行通风降低工作面气温

改善掘进和采煤工作面的温度条件还可以借助改变风流方向来实现,即使新风流经回风水平的巷道自上而下地流过工作面。这样,煤的氧化放热,煤岩运输过程中放热,电机车、矿井水及各种局部热源放热,便不再使新鲜风流受热而升温。此外,由于回风水平的地温比运输水平低,故风流与围岩热交换的吸热量亦将减少。在一般情况下,采用下行通风可使工作面的风温降低1~2℃。

在风的流向与运煤方向一致的顺流通风(又称同向通风)条件下,采区进风道和回采工作面,由于不存在外运的煤和运输机械这两个热源,致使这些地点的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将上行风改为下行风,对降低风温是有益的,然而,对于下行通风的缺点也不应忽视,特别是在有瓦斯和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中,应有可靠的安全措施。下行风的优缺点如下:

1)采煤过程中涌出的瓦斯密度比空气小,其自然流动的方向和上行风一致,在正常风速下,瓦斯分层流动在局部积存的可能性较小。下行风的方向与瓦斯自然流动方向相反,瓦斯和空气混合能力较大,在正常风速下,也不易出现瓦斯分层流动和局部积存现象。

2)煤在运输过程中所释放出的瓦斯,被上行风流带入工作面,而下行风流则把这部分瓦斯涌出带入采区的回风道中,故上行风比下行风工作面风流中的瓦斯浓度要大些。

3)上行风的方向与煤炭运输的方向相反,所产生的煤尘受到逆风的冲击,容易飞扬,而且运煤巷飞扬的煤尘,都被上行风带入工作面,故上行风比下行风工作面风流中的煤尘浓度大。

4)采用上行风时,风流经过的路线较长,风流被地温加热的程度较大,又因运输巷内运输设备散发的热量也加入到进风流中,故上行风比下行风工作面的气温高。

5)在工作面进风流与回风流能量差的作用下,顶板裂缝中的一部分瓦斯流向回风巷较多,故回风巷比进风巷的顶板瓦斯涌出量要大。采用下行风时,运输设备在回风巷运转,安全性较差。

6)采用上行风,采区进风流和回风流之间产生的自然风流与机械风压的作用方向相同,采用下行风,则其作用相反。故下行风比上行风所需要的机械风压要大。主要通风机一旦因故停转,工作面的下行风流就有停风或反向的可能。

7)工作面一旦起火,所产生的火风压和下行风工作面的机械风压作用方向相反,会使工作面的风量减小,瓦斯浓度增加,故下行风在起火点瓦斯爆炸的可能性比上行风要大。

根据有关资料可知,进入采煤工作面的风流温度,在下行通风时比上行通风低2.0~2.5℃。当工作面入风温度和风速相同时,下行通风或上行通风的工作面排风流的最终温度主要取决于煤层倾角,倾角每增加10度,下行风便比上行风降1℃。

(3)改革通风方式

不同的通风方式对于矿井气候条件有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在薄煤层里,工作面的供风量受到了限制,致使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在通常的u形通风中,供风量较少,温升较大,加上采空区的漏风,使回采工作而和回风道中的气候条件更为恶化。

采区回风道中的气候状况,可借助于y型通风来予以改善。也就是说,在回采工作面的出口处,补充一股新鲜风流与采面的回风流相混合。但是,y形通风不能使采面本身的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只有采用三条巷道通风时(w形通风),才能改善采面的气候状况。从通风的观点,w形通风实际上是将回采工作面的长度缩短一半,这不仅可减小采面通风阻力,加大采面风量,同时减小了围岩的散热面积和对风流的加热量。

由于w形逆风要增开一条腰巷(中间巷),这要增加掘进工程和维护费用。因而,采用w形通风时,不能单纯从改善气候条件的观点予以评价。

(4)缩短进风线路长度

在井田走向长度一定时,因采用的通风系统不同,导致进风线路的长度也不相同。

(5)以低岩石巷道为进风巷道

在高温矿井的通风系统设计时,尽量使新鲜风流出上水平流入回来工作面,而由下水平回风。这是出为上水平的岩温要低于下水平的岩温。而巷道围岩温度越低,则风流通过巷道的温升亦越小。例如,在新汶孙村矿,-210m水平(岩温为21.5℃)夏李风流通过1000m巷道的温升为-1.92℃,而在-600米水平则为+0.5。

(6)尽量使新鲜风流避开局部热源的影响,

矿内的各种局部热源,如机电设备,运输中的煤和矸石,氧化以及采空区的漏风等都会对风流加热。如果能使新鲜风流避开这些局部热源,可以使风流的温升降低。采用下行通风或顺流通风等措施,都会使各种局部热源置于回风流中。

根据东海矿五采区的实际生产情况,采区变电所、泵站等发热量大的机电设备以及煤仓全部处在工作面的进风侧,掘进一条专用排热的回风通道,采取独立回风,使机电设备散发的热量直接排入回风流,避免使整个采区进风流增温。

另外,尽量减少采掘工作面的空机运转时间,尽可能避免将散热量大的机电设备布置在采掘工作面的进风巷,以减少机电设备散热造成矿井空气温度升高。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不能使新鲜风流避开局部热源的影响,造成风流气温过高,对生产造成危害;而且现有技术中,矿井空调降温的投资大,运行费用高,设备可靠性低,使工作面温度不能有效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煤矿矿井热害防治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煤矿矿井热害防治方法,所述煤矿矿井热害防治方法采取加强通风等非矿井空调降温为主的方法进行热害治理;具体包括:

减少通风路线的长度:

使新鲜风流避开局部热源;

下行通风降温;

适当加大风量降温;

减少采空区漏风;

预冷煤层;

移动制冷设备局部降温;

个体防护。

进一步,使新鲜风流避开局部热源的方法包括:掘进一条专用排热的回风通道进行独立回风,使机电设备散发的热量直接排入回风流。

进一步,预冷煤层中,

在回风平巷中,向煤壁打钻孔,将低温水通过钻孔注入煤体中,使回采工作面周围的岩体受到冷却;通过煤层注水钻孔并利用水的压力将温度较低的冷冻水注入即将回采的煤层中,依靠压力水在煤体裂隙中的渗透、压差、毛细和分子扩散运动,使水沿着煤的裂隙向运输平巷的方向流动,增加煤体的水份,使煤体预先冷却。

进一步,移动制冷设备局部降温中,

采用人工制冷降温,选用移动式制冷设备;

在工作面进风侧,将移动制冷设备放在大型设备的下风侧,并最好能在制冷机的后面接保温风筒,延伸到工作面,使冷风直接进入工作面。

进一步,,个体防护中,

穿着冷却服进行个体防护。

进一步,所述下行通风降温;具体包括:

矿井设置多个进风井,将井下用风工作地点分为多个用风段,每个用风段设有至少一个进风井供该用风段内的用风工作地点用风;采用多处进风井向井下分段进冷风的通风方式,给井下各用风工作地点供风;

所述矿井用风段根据井下风流温度变化,设多段;每个用风段的进风井设在一处或多处;每处进风井设一个或多个;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矿井第一用风段供风由原进风井进风,井下风流温度随着通风距离的加长而不断增加,当井下风流温度到达临界温度27℃前,设下一个用风段和下一段进风井;改由下一段进风井进冷风为下一个用风段供风;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矿井井下所有用风地点均供得冷风;

当地面环境温度≥23℃时,对进入各段进风井的空气进行降温处理,降温处理的方法为:在地表下变温层、恒温层内设置数条通风降温风道,各段的进风井均连接至少一条或数条通风降温风道,通风降温风道的出风温度<23℃,气流由通风降温风道进入各段进风井入风口;

所述通风降温风道在地下的变温层、恒温层内的排布方向为倾斜、水平或者垂直;通风降温风道在地下的变温层、恒温层内的排布方式为直线、曲线或者结合。

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本发明适当的增加了进入工作面的风量;

根据前述的理论分析和降温效果评价,如果对现有的生产工作面,风量增加到1200~1300m3/min左右,预计工作面温度可降低1~2.0℃。

本发明防止了采空区漏风,根据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可知,工作面的风量有一大部分进入采空区,使工作面的有效风量减少。因此,应当采区措施避免采空区漏风,特别是在风流刚进入工作的下隅角更要注意防止漏风。

本发明使大型设备单独回风:对于采区内的大型发热设备如变电所等,应单独回风,或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布置在回风巷中,避免这些设备散发出来的热随风流进入工作面。

本发明减少了通风路线长度:改造原有的开拓系统,如果在五采区采用立井回风,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通风路线的长度,从地面进入井下的空气温度变化就小。冬季地面气温低,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工作面的入风温度,夏季时地面气温较高,可以考虑在入风井口附近放置冰块(可以在冬季采集并储存)来降低风流温度,从而来改善工作面的气候条件。

本发明采用移动制冷设备:如果工作面的温度过度,其它方法降温还达不到要求时,用制冷机降温,从效益角度来讲,根椐实际生产的热害情况,来选择适当的降温设备。解决了降温能力太小,达不到降温效果,降温能力过大,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问题。

本发明进行了个体防护。

本发明的热害防治方法改变矿井传统一处(矿井地面广场主、副井)进风,供整个井下用风的通风方式,将矿井用风分为数个用风段,采用多处进风井向井下分段进冷风的方式给井下供风。这样在井下温度达到一定值前,由下一段进风井进冷风,能把矿井热害环境扼制在生成之前,从而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矿井热害的产生;

本发明的热害防治方法由于采取多处进风井给井下分段供冷风方式,缩短了空气在井下的通风距离和滞留时间,减少了井下风流沿途的空气污染,提高了井下,特别是采、掘工作面的空气质量,改善了井下生产环境;

本发明的热害防治方法在地面温度高于23℃时,对入井空气采取降温措施,在现有降温技术之外,提出一种高效、节能、利用自然环境降温的方案,即根据地壳温度变化特性,利用地表浅层温度较低的变温层和恒温层给矿井入井空气吸热降温。即在地表下(水体下)变温层至恒温层做一倾斜、水平、垂直通风降温风道,给矿井进风降温。让进入矿井的空气首先通过风道降温冷却,然后给矿井供风,使入井空气温度控制在23℃以下;

本发明的热害防治方法投资少,仅需建设各采区进风井、降温风道,节省了井下制冷降温系统供电、制冷、散热、空冷和管路等大量装备和能源消耗,有效节省了投资、运行费用和维修费用;

本发明的热害防治方法由于采用分段供风,每段通风的距离均小于原矿井通风距离,通风阻力相对减少,能改善矿井通风状况,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煤矿矿井热害防治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煤矿矿井热害防治方法,采取加强通风等非矿井空调降温为主的方法进行热害治理;具体包括:

s101:减少通风路线的长度;

s102:使新鲜风流避开局部热源的影响;

s103:下行通风降温;

s104:适当加大风量降温;

s105:减少采空区漏风;

s106:预冷煤层;

s107:移动制冷设备局部降温;

s108:个体防护。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煤矿矿井热害防治方法,首先采取加强通风等非矿井空调降温为主的方法进行热害治理。

(1)减少通风路线的长度

东海矿五采区采深较大,又因为是斜井开拓,加之五采区在井田边界上所以通风路线较长,地面的冷空气进入到工作面之前,经过距离很长的巷道预热,使空气流的温度升高较多。由测试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在同一季节,不论地表气温多少,到达四段绞车道1#测点时的温度相差不到1℃,因此,应考虑缩短五采区的通风路线,这样可大大的缩短了通风路线的长度,同时风阻也会减少,相应的工作面的风量会有所增加,可以较大程度上改善工作面的气候状况。

(2)使新鲜风流避开局部热源的影响:

矿内的各种局部热源,如机电设备,运输中的煤和矸石,氧化以及采空区的漏风等都会对风流加热。如果能使新鲜风流避开这些局部热源,可以使风流的温升降低。采用下行通风或顺流通风(风流方向与煤炭运输方向一致)等措施,都会使各种局部热源置于回风流中。

从五采区左十工作面的沿程风流测试数据可以看出,新鲜风流会经过采区内的各种局部热源,如机电设备,干式变压器、液压泵站以及运输中的煤和矸石等,使风流升温很大,从测试的数据中可知,沿风流方向干式变压器的两端温度相差近5℃,而这部分热量都随着新鲜风流进入工作面运输平巷当中。如果能使新鲜风流避开这些局部热源,可以使风流的温升降低。掘进一条专用排热的回风通道,采取独立回风,使机电设备散发的热量直接排入回风流,避免使整个采区进风流增温。

另外,尽量减少采掘工作面的空机运转时间,尽可能避免将散热量大的机电设备布置在采掘工作面的进风巷,以减少机电设备散热造成矿井空气温度升高。

(3)下行通风降温:

改善掘进和采煤工作面的温度条件还可以借助改变风流方向来实现,即使新风流经回风水平的巷道自上而下地流过工作面。这样,煤的氧化放热,煤岩运输过程中放热,电机车、矿井水及各种局部热源放热,便不再使新鲜风流受热而升温。此外,由于回风水平的地温比运输水平低,故风流与围岩热交换的吸热量亦将减少。在一般情况下,采用下行通风可使工作面的风温降低1~2℃。

在风的流向与运煤方向一致的顺流通风(又称同向通风)条件下,采区进风道和回采工作面,由于不存在外运的煤和运输机械这两个热源,致使这些地点的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将上行风改为下行风,对降低风温是有益的,然而,对于下行通风的缺点也不应忽视,特别是在有瓦斯和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中,应有可靠的安全措施。

由于东海矿属于高瓦斯矿井,如果东海矿能将瓦斯问题处理好,下行通风对降低东海矿的热害问题也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办法。

(4)适当加大风量降温:

风量不仅是影响矿内气候条件的一个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而且是通过适当手段就能奏效的少数措施之一,有时费用也比较低。增加风量是矿井广泛采用的行之有效的降温方法。增加风量的两个优点:一是减少环境对单位风量的加热量,以降低风流的温度;二是提高风速,改善井下气候条件,增加矿工的舒适感。随着流过巷道的风量增加,从矿岩中放出的氧化热和其他热源放出的热量,分散在更大数量的空气中,使风流温度降低。

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都充分地表明,加大采掘工作面风量对于降低风温、改善气候条件,效果是明显的。但当风量加大到一定限度后,风温的降低就不太明显了。

风量的增加,虽然会使围岩的放热量加大,致使风流总的加热量增大,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风流的温升却有所降低。同时,围岩的冷却速度也加快了。因此,增加风量除了能降低风流温升外,还能为进一步降低围岩的放热强度创造条件。但是,增加风量的可能性受许多条件的制约:其一,受矿内最高允许风速和巷道横截面积的限制;其二,风机的功率与风量呈三次方关系,风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其三,当风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风温的影响就不大了。

据实际观察和理论分析,加大风量对降低气温和湿度均有作用,不过这种作用随着风量的增加而渐渐减弱,其减弱程度依具体条件而异。另外,巷道壁面潮湿程度越高,风流的温升越小,含湿量的增量越多,通常认为干燥巷道的环境条件较好。实际上,巷道壁面越潮湿,但气温却比较低,从适宜劳动的观点出发还是有利的。总之,增加风量既能降温、降湿,又能提高风速、改善劳动条件。

(5)减少采空区漏风:

在实测的五采区左十回采工作面的入风量已经达到了926m3/min,但是采空区漏风比较严重(高档普采面),到了工作面的中部风量减少到594m3/min,可见,工作面漏风非常严重。所以可以在考虑适当增加通过工作面的风量的同时,尽量减少采空区的漏风。防止更多的风进入采空区,从而减缓采空区矸石和残煤的氧化。工作面进入采空区的风少了,工作面的有效风量就多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工作面的风流状态。

(6)预冷煤层: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预冷煤层可降低煤体的原岩温度,对于回采工作面,可以在回风平巷中(走向长壁采煤时高于运输平巷),向煤壁打钻孔,将低温水通过钻孔注入煤体中,使回采工作面周围的岩体受到冷却。通过煤层注水钻孔并利用水的压力将温度较低的冷冻水注入即将回采的煤层中,依靠压力水在煤体裂隙中的渗透、压差、毛细和分子扩散运动,使水沿着煤的裂隙向运输平巷的方向流动,从而增加了煤体的水份,使煤体得到预先冷却。

实践证明,预冷煤层,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比采用制冷设备更为经济有效,并可兼收降尘之利。

(7)移动制冷设备局部降温:

如果采用通风措施无法解决的高温热害就必须采用人工制冷降温,而采煤工作面人工降温又具有需冷量大、连续供冷时间长、且供冷地点不断变化的特点。这就要求选用井下移动方便、供冷能力大、适应井下环境的矿井降温设备。根据东海矿的实际,如果采用人工制冷降温,应选用移动式制冷设备。

在工作面进风侧,可将移动制冷设备放在大型设备(如工作面移动泵站、变压器等)的下风侧,并最好能在制冷机的后面接保温风筒,延伸到工作面,使冷风直接进入工作面,从而改善工作面的大气环境。

(8)个体防护:

对于高温采掘工作面,缩短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采用四六制作业方式,可有效的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减少高温事故的发生。同时发放高温补贴、防中暑的饮料和药品等。

由于技术和经济上的原因,不宜采取风流冷却措施时,可让矿工穿上冷却服,以实行个体保护。研究表明,穿着冷却服是保护个体免受恶劣气候环境危害的有效措施。它的作用是:当环境的温度较高时,可以防止其对身体的对流和辐射传热;使人体在体力劳动中历产生的新陈代谢热能,较容易地传给冷却服中的介质。此外,冷却服工作时,不应产生有毒、有害以及易燃易爆物质。由于冷却服需贴身穿着,还要防止皮肤受凉或局部过冷。

进一步,,个体防护中,

穿着冷却服进行个体防护。

进一步,所述下行通风降温;具体包括:

矿井设置多个进风井,将井下用风工作地点分为多个用风段,每个用风段设有至少一个进风井供该用风段内的用风工作地点用风;采用多处进风井向井下分段进冷风的通风方式,给井下各用风工作地点供风;

所述矿井用风段根据井下风流温度变化,设多段;每个用风段的进风井设在一处或多处;每处进风井设一个或多个;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矿井第一用风段供风由原进风井进风,井下风流温度随着通风距离的加长而不断增加,当井下风流温度到达临界温度27℃前,设下一个用风段和下一段进风井;改由下一段进风井进冷风为下一个用风段供风;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矿井井下所有用风地点均供得冷风;

当地面环境温度≥23℃时,对进入各段进风井的空气进行降温处理,降温处理的方法为:在地表下变温层、恒温层内设置数条通风降温风道,各段的进风井均连接至少一条或数条通风降温风道,通风降温风道的出风温度<23℃,气流由通风降温风道进入各段进风井入风口;

所述通风降温风道在地下的变温层、恒温层内的排布方向为倾斜、水平或者垂直;通风降温风道在地下的变温层、恒温层内的排布方式为直线、曲线或者结合。

本发明通过前面的分析,东海煤矿在以后的生产中,针对矿井热害问题,应首先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适当的增加进入工作面的风量;

根据前述的理论分析和降温效果评价,如果对现有的生产工作面,风量增加到1200~1300m3/min左右,预计工作面温度可降低1~2.0℃。

(2)防止采空区漏风

根据左十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可知,工作面的风量有一大部分进入采空区,使工作面的有效风量减少。因此,应当采区措施避免采空区漏风,特别是在风流刚进入工作的下隅角更要注意防止漏风。

(3)使大型设备单独回风:

对于采区内的大型发热设备如变电所等,应单独回风,或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布置在回风巷中,避免这些设备散发出来的热随风流进入工作面。

(4)减少通风路线长度:

可以考虑改造原有的开拓系统,如果在五采区采用立井回风,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通风路线的长度,从地面进入井下的空气温度变化就小。冬季地面气温低,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工作面的入风温度,夏季时地面气温较高,可以考虑在入风井口附近放置冰块(可以在冬季采集并储存)来降低风流温度,从而来改善工作面的气候条件。

(5)移动制冷设备:

如果工作面的温度过度,其它方法降温还达不到要求时,可以考虑用制冷机降温,从效益角度来讲,我们应根椐实际生产的热害情况,来选择适当的降温设备。降温能力太小,达不到降温效果,降温能力过大,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6)个体防护:

在热环境工作下的工人,应注意个体防护,工作时多带些水和饮料,准备防暑药。如果在工作中感觉身体不适,应立即停止工作到低温场所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