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煤方法及顶板管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442089阅读:7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煤方法及顶板管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煤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煤方法及顶板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煤矿粉尘是矿井五大灾害之一,井下的粉尘主要来自采煤、掘进、运输等作业场所。机械化采煤的矿井中70%~80%的粉尘是由采掘工作面产生的。近年来,随着煤矿机械化掘进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综掘机在巷道掘进中的大量应用,由于机掘巷道断面大(达到20~25m2),生产高度集中,产生的粉尘对工作面作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粉尘浓度可达300~1000mg/m3,严重危害工人的健康。现阶段我国机掘工作面通常采用机组内外喷雾降尘技术、通风除尘、湿式除尘、引射除尘器等除尘方式。但是,由于各种除尘技术的不足和局限性,仍导致机掘工作面产尘量大,能见度较低,不但危害了工作人员的健康,而且严重威胁了矿井安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机掘工作面粉尘进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干式降尘除尘技术和措施由于粉尘控制效果不佳而越来越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系统的控尘除尘理论指导和适应煤层特性及掘进工艺要求的技术创新。因此针对井下粉尘的综合防治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现有一次采全高长臂开采中,有关于使用两台采煤机同时进行开采的论述,但其只是在考虑将工作面长度增加到300米~1000米的情况下,使用两台采煤机同时采煤;其所述的采煤方法是将两台采煤机和一部刮板输送机配套使用,将长臂工作面在走向上分成两部分,一台开采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采煤的效率,增加矿井产量,但是,带来了工作面压力显现增大和刮板输送机负载剧增而产生事故增加及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对6.3~7.3米的超厚煤层进行开采,其最大的问题不是采煤的效率问题,而是超厚煤层开采过程中,因煤壁暴露多而出现片帮和冒顶现象突出的问题,现有的两台采煤机采煤的开采工艺技术,并不能有效的改进和解决超厚煤层开采中出现的片帮和冒顶问题,同样也将影响采煤效率和采煤的安全性;同时,超厚煤层工作面的布置也不适于过长,当工作面长度大于350m时,超厚煤层的支护问题将受到严峻挑战,井下维护费用也将大幅度提高。综合分析其过度增加工作面长度后采用两台采煤机同时采煤的方法并不经济。采用一台采煤机、一部刮板输送机和液压支架配套的采煤工艺,不需要将工作面布置太长,是目前综采工作面采煤的主要采煤方法,通过对这种采煤方式进行改进后虽然已经能够开采6米以下厚煤层,但是,使用该方法开采6.3~7.3m的超厚煤层时煤壁片帮和顶板冒顶现象无法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严重影响采煤的效率,无法发挥大采高一次采全高采煤方法的优势。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采煤中,对于防尘效果差;采煤的效率低;现有管理顶板昂发不能一方面减少采空区内顶板岩石的冒落,减少顶板岩石的散热量;另一方面,也不能减少采空区漏风所携带出来热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煤方法及顶板管理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采煤方法,所述采煤方法采采用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用单一中厚煤层,一次采全高倾斜长壁后退式全部跨落法采煤;包括:

采煤机割煤,刮板运输机运煤,液压支架支护顶板,推移刮板运输机;采煤机双向割煤,滚筒自旋用截齿将煤破碎,利用机组滚筒叶片和输送机铲煤板将煤自行装入刮板输送机,两侧端头采用斜切进刀割三角煤;生产过程中,按割煤—移架—推刮板输送机顺序进行。并在采煤机割煤中煤层周围布置采煤机外喷雾降尘装置、工作面运输巷胶带运输转载点防尘装置、工作面两巷降尘水幕装置及工作面煤仓落煤点及运输大巷防降尘装置。

进一步,所述的采煤方法中,将中厚超厚煤层上区段工作面回采的顶煤采用全部垮落法形成上区段采空区,将液压支架上安装的伸缩梁伸出,及时支护暴露顶板,然后将三级护帮装置全部或部分打开,护住暴露煤壁;当上半部采煤机截割10~15米距离后,在临近上区段采空区下方的下区段中布置一个接替区段回采巷道;接替区段回采巷道与上区段内侧回采平巷平行交错间隔一段距离,在接替区段工作面的另一侧布置与上区段内侧回采平巷平行的接替区段非临空区回采巷道,使接替区段工作面呈倾斜布置,之后进行接替区段工作面的回采;下区段开采后,液压支架及时移架,并将三级护帮装置全部伸出,护住暴露煤壁;两台采煤机同向开采,当截割上半部的采煤机截割到工作面端部时,截割下区段的采煤机开始向返回方向斜切进刀,改为截割上区段;所述截割到端部的上区段采煤机截割通端头部的煤层,然后从端头斜切进刀,截割下区段煤层,如此往复开采;

所述的三级护帮装置由一级护帮板、二级护帮板和三级护帮板三部分组成,可以同时或部分打开;

所述三级护帮装置的一级护帮板、二级护帮板和三级护帮板全部伸出后长度不小于采高的二分之一;

接替区段回采巷道与上区段内侧回采平巷平行距离为15~20m;

所述接替区段回采巷道与上区段内侧回采平巷交错距离为1~3m。

进一步,在刮板输送机机头处往里1m内,槽子两帮下部各安装一排喷雾,每排4~6个喷头,水源与原有外部喷雾串联并利用同一个开关进行控制。

进一步,所述采煤机割煤中,采煤方法中,采煤机外喷雾降尘装置,利用φ10mm钢筋焊接成两个直径分别为400mm和25mm的圆形钢圈,二者用一根长100mm的z字形钢筋焊接在一块,连接钢筋与φ25mm钢圈垂直连接,与φ400mm钢圈平接,φ25mm钢圈固定套在外喷雾接头底座处,使φ400mm钢圈平面与切巷成垂直。

进一步,所述采煤机割煤中,综采工作面运输巷胶带运输转载点防尘装置,在转载点位置胶带架子两帮用1m×2m钢板成倒三角状固定,将转载点处围成一个半封闭空间,并在原有上方位置喷雾的基础上,两帮各增加两个喷头,这样形成圆锥式捕尘圈。

进一步,所述采煤机割煤中,工作面两巷降尘水幕装置,首先在原有水幕基础上,加纱网改造成水幕网,其次将喷嘴喷雾功能解除,形成低压力自流水孔,由原来的喷雾变成垂直线性淋水,出水孔直径保持在5~10mm,孔间距为50mm,淋水至水幕网上,形成一道水幕,水幕网底部及过门处上方设置水槽接水,上方水槽所接水再次淋入两帮纱网上,最后两帮下部水槽承接的淋水用水管引至水沟。

进一步,所述采煤机割煤中,工作面煤仓落煤点及运输大巷防降尘装置,采用软质布皮对溜煤嘴进行四周包裹并延伸至胶带上,时落煤直接落至胶带上避免与高速风流进行对接;另一方面在落煤点1.0m外,顺着胶带运行方向,用铁皮制成直径0.8~1.5m半圆形,两帮穿孔固定于胶带架子上形成封闭空间,封闭长度5m,空间内每隔1.5m设置一个喷雾,润湿煤体表层。

进一步,所述液压支架支护顶板的管理方法包括:用全面充填法管理顶板:

采用前进式回采和u形通风时,漏风量都比较大。而采用后退式回采,填实巷道,以及w形通风和均压通风,都可以减少采空区漏风,也可根据采空区漏风流场的变化规律,在采空区内部,每隔30~50米构筑挡风墙。

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

本发明解决了采煤中防尘效果差的问题。由于从采空区漏入回采工作面和回风道中的风流要带进大量的热量,所以它也是一个较大的热源。采用前进式回采和u形通风时,漏风量都比较大。而采本发明用后退式回采,填实巷道,以及w形通风和均压通风,都可以减少采空区漏风,也可根据采空区漏风流场的变化规律,在采空区内部,每隔30~50米构筑挡风墙,以减少采空区漏风,从而有效地控制由采空区漏风带入工作面的热湿量。

对工作面采空区进行注浆充填管理顶板,一方面减少采空区内顶板岩石的冒落,减少顶板岩石的散热量;另一方面,采空区被充填后,采空区的漏风大大降低,从而减少了采空区漏风所携带出来的热量。此外,充填物的温度比围岩和空气的温度低,可以对矿井空气起冷却作用。据相似矿井实测,采用全部充填法代替原来的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竟使工作面气温下降5~10℃。煤矿的实际情况,随着充填材料的改进,吸热降温充填材料的开发利用,将来在工作面的回采过程中或在村庄下、铁路下、河流下等处的保护煤柱下采煤时,可考虑采用采空区注浆充填管理顶板,大大降低回采工作面的温度。

本发明的阶梯式一次采全高采煤新工艺的采用,能实现超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采出率。其主要优点为:

①采用阶梯式一次采全高开采,可减少一次性暴露煤壁的高度,提高工作面推进速度,减少顶板采动压力的影响,从而有效解决超厚煤层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片帮和冒顶问题。

②采用阶梯式一次采全高开采,可将一次采全高采煤煤层的厚度从现在的7m提高到8m,是开采技术的重大突破。

③采用阶梯式一次采全高开采超厚煤层采用两台采煤机同时截割,每一台采煤机截割的高度都控制在4.0米以内,这样可有效解决现有采煤机截割超厚煤层时功率偏低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采煤机的截割速度,从而提高矿井产量。

采用阶梯式一次采全高采煤方法开采超厚煤层,能够弥补现有厚煤层一次采全高采煤方法的不足,为厚煤层一次采全高技术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种可行的采煤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采煤方法及顶板管理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前后部刮板输送机喷雾优化改造效果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割煤机喷雾降尘装置优化改造效果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载点喷雾降尘装置优化改造效果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尘水幕降尘装置优化改造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详细描述。

一种采煤方法,所述采煤方法包括:

工作面采用单一中厚煤层一次采全高倾斜长壁后退式全部跨落法的综合机械化采煤;具体包括:

s101:采煤机割煤;

s102:刮板运输机运煤;

s103:液压支架支护顶板;

s104:推移刮板运输机;

采煤机双向割煤,滚筒自旋用截齿将煤破碎,利用机组滚筒叶片和输送机铲煤板将煤自行装入刮板输送机,两侧端头采用斜切进刀割三角煤;生产过程中,按割煤—移架—推刮板输送机顺序进行。

所述液压支架支护顶板的管理方法包括:用全面充填法管理顶板:

所述的采煤方法中,将中厚超厚煤层上区段工作面回采的顶煤采用全部垮落法形成上区段采空区,将液压支架上安装的伸缩梁伸出,及时支护暴露顶板,然后将三级护帮装置全部或部分打开,护住暴露煤壁;当上半部采煤机截割10~15米距离后,在临近上区段采空区下方的下区段中布置一个接替区段回采巷道;接替区段回采巷道与上区段内侧回采平巷平行交错间隔一段距离,在接替区段工作面的另一侧布置与上区段内侧回采平巷平行的接替区段非临空区回采巷道,使接替区段工作面呈倾斜布置,之后进行接替区段工作面的回采;下区段开采后,液压支架及时移架,并将三级护帮装置全部伸出,护住暴露煤壁;两台采煤机同向开采,当截割上半部的采煤机截割到工作面端部时,截割下区段的采煤机开始向返回方向斜切进刀,改为截割上区段;所述截割到端部的上区段采煤机截割通端头部的煤层,然后从端头斜切进刀,截割下区段煤层,如此往复开采;

所述的三级护帮装置由一级护帮板、二级护帮板和三级护帮板三部分组成,可以同时或部分打开;

所述三级护帮装置的一级护帮板、二级护帮板和三级护帮板全部伸出后长度不小于采高的二分之一;

接替区段回采巷道与上区段内侧回采平巷平行距离为15~20m;

所述接替区段回采巷道与上区段内侧回采平巷交错距离为1~3m。

由于从采空区漏入回采工作面和回风道中的风流要带进大量的热量,所以它也是一个较大的热源。采用前进式回采和u形通风时,漏风量都比较大。而采用后退式回采,填实巷道,以及w形通风和均压通风,都可以减少采空区漏风,也可根据采空区漏风流场的变化规律,在采空区内部,每隔30~50米构筑挡风墙,以减少采空区漏风,从而有效地控制由采空区漏风带入工作面的热湿量。

对工作面采空区进行注浆充填管理顶板,一方面减少采空区内顶板岩石的冒落,减少顶板岩石的散热量;另一方面,采空区被充填后,采空区的漏风大大降低,从而减少了采空区漏风所携带出来的热量。此外,充填物的温度比围岩和空气的温度低,可以对矿井空气起冷却作用。据相似矿井实测,采用全部充填法代替原来的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竟使工作面气温下降5~10℃。煤矿的实际情况,随着充填材料的改进,吸热降温充填材料的开发利用,将来在工作面的回采过程中或在村庄下、铁路下、河流下等处的保护煤柱下采煤时,可考虑采用采空区注浆充填管理顶板,大大降低回采工作面的温度。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

(1)采煤方法

工作面采用单一中厚煤层一次采全高倾斜长壁后退式全部跨落法的综合机械化采煤。

(2)采煤工艺

采煤工艺:采煤机割煤—刮板运输机运煤—液压支架支护顶板—推移刮板运输机,采用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

工作面采用mg300/720电牵引采煤机及sgz800/800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运输。采煤机双向割煤,滚筒自旋用截齿将煤破碎,利用机组滚筒叶片和输送机铲煤板将煤自行装入刮板输送机,两侧端头采用斜切进刀割三角煤。生产过程中,按割煤—移架—推刮板输送机顺序进行,采煤机与移刮板输送机的间隔距离为24米(即16组支架)。

1)综合防尘

(1)各皮带转载点、溜子头、煤仓口等处要安设喷雾装置,破碎机必须安设防尘罩和喷雾装置(或除尘器),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转载点落差应小于0.5m,若超过0.5m必须安装溜槽或导向板。各转载点举要安设固定、可调的喷雾装置。喷雾装置喷雾要成雾状(喷雾压力大于0.7mpa),喷射位置合理,使用正常。溜煤眼放煤口都必须安装喷雾装置或除尘器,作业时进行喷雾降尘或用除尘器除尘,喷雾压力不得低于8mpa。防尘系统及综合防尘设施必须完善齐全,且保证正常使用。

(2)采煤机必须使用内外喷雾装置,内喷雾压力不小于2mpa,外喷雾压力不小于4.0mpa,如果内喷雾装置不能正常喷雾,外喷雾压力不得小于8.0mpa,水压不足必须使用高压喷雾泵,加强维护保证正常使用,雾化要好,采煤时必须先开水后开机,停采时必须先停机后停水,如无水或喷雾装置损坏必须停机。

(3)当工作面遇岩石厚度超过200mm时,长度超过5m时,严禁采煤机直接切割岩石;遇岩石放炮前要对放炮附近20m范围内架间、架子顶梁上、煤壁等地点进行洒水降尘。爆破时要开启放炮区段及前、后10组架间喷雾。打眼必须采用湿式打眼,爆破必须使用水炮泥。

(4)施工单位每天检修班对工作面要清扫煤尘一次,两顺每个原班要清洗一次煤尘,防止煤尘堆积。

(5)工作面必须每架安设移架自动喷雾装置,降柱、移架时同步喷雾,破碎机必须安设防尘罩和喷雾装置,工作面架间喷雾及挡煤板喷雾使用使用时必须成雾状。

2)综采工作面粉尘浓度检测

综采工作面粉尘浓度检测的仪器和方法与综掘工作面检测的仪器和方法相同,当采煤机割煤时进行采样,采样地点设在距采煤机回风侧10m处,运顺口和回顺口的采用地点为距工作面端头10m处。粉尘浓度检测结果见表1。

表1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根据表1粉尘浓度检测结果可以看出,n2717采煤工作面全尘和呼尘浓度都远高于国家卫生标准,而两个顺槽的粉尘浓度略高于国家卫生标准,这说明粉尘随着风流沿着工作面逐渐进行沉降,只有少数小粒径粉尘随风流运动,因此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把采煤机割煤时产生的粉尘及时的捕捉,就能够取得很好的降尘效果,对于两个顺槽处的刮板输送机转载点、皮带转载点、煤仓落煤点、运输大巷装载点和两巷的水幕除尘装置进行改进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综合防尘效果。

3)综合防降尘措施优化技术方案

综采工作面的主要产尘工序有采煤机割煤、落煤、装煤、液压支架移架、运输转载、运输机落煤等。随着采煤工艺的改进,现在大截深、大功率、大运量机械采煤设备的使用,以及随着采区的延伸,煤流在工作面运输距离的加长,转载点数量的增加,使得工作面及巷道空气中的煤尘含量居高不下。实测该矿综采工作面粉尘浓度高达102.81mg/m3,远远高于煤矿安全规程第739条规定所允许的最高浓度10mg/m3。由于粉尘它本身成分和它的特性,对于作业场所的工作人员以及工作面环境的安全性都有极大的威胁。为此,采用有效的防尘和降尘措施,抑制尘源,截断尘流,标本兼治,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现场采取的主要防尘措施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产尘点采用机组喷雾和支架间喷雾洒水的方法进行降尘,根据井下实际粉尘浓度的情况,提出对综采工作面煤尘进行综合治理的措施。

4)综采工作面刮板输送机转载点防尘装置:

(1)原有现状:在转载机头处上方安装喷雾装置,并将喷雾装置方位朝向对准落煤点,这种措施能够润湿输送机表面一部分煤体,起到一部分防尘效果,但综采工作面生产期间出煤量大,且工作面下安全出口处往往风速较高,输送机运送煤体较厚,下部煤体无法被润湿,在转载下落时煤体飘散,未被润湿的煤体中细微煤体颗粒掺杂在进风流中进入工作面。

(2)优化方案:在刮板输送机机头处往里1m范围内,槽子两帮下部各安装一排喷雾,每排4~6个喷头,水源与原有外部喷雾串联并利用同一个开关进行控制(如图2所示)。

这样上部安装喷雾将输送机表层煤体润湿,下部改造安装的喷雾将表层以下煤体进行润湿,全方位降低了工作面前后部刮板输送机处煤尘浓度。

5)综采割煤机外喷雾降尘装置

(1)原有现状:割煤机前后摇臂处各设置一处外喷雾装置,喷雾朝向截齿,因割煤机所处切巷位置风速较大,割煤机滚筒割煤产生的煤尘以及外喷雾产生的水雾一同被风流带走经过切巷回入上副巷,造成割煤期间切巷及上副巷靠近切巷位置煤尘大且空气湿度高,严重影响作业职工安全健康。

(2)优化方案:利用φ10mm钢筋焊接成两个直径分别为400mm(钢圈用软质纱网包绕)和25mm(此数据取决于外喷雾接头直径)的圆形钢圈,二者用一根长100mm的z字形钢筋焊接在一块,连接钢筋与φ25mm钢圈垂直连接,与φ400mm钢圈平接,φ25mm钢圈固定套在外喷雾接头底座处,使φ400mm钢圈平面与切巷成垂直(如图3所示)。此措施利用防尘网的原理捕捉随高速风流飘扬的水雾和煤尘,使煤尘与水雾混合形成质量大的水煤沉落,能够切实有效地降低割煤产生的煤尘与水雾。

6)综采工作面运输巷胶带运输转载点防尘装置

(1)原有现状:胶带机头转载点处固定架子,架子上安装喷头1~2只,对准落煤点,出煤期间开启喷雾降尘,当煤量过大,一方面由于水雾与煤尘撞击产生的细微水尘,另一方面未被润湿的煤体飞扬,转载点前后煤尘浓度往往偏高。

(2)优化方案:在转载点位置胶带架子两帮用1m(宽)×2m(长)钢板成“倒三角”状固定,将转载点处围成一个半封闭空间(如图4所示),并在原有上方位置喷雾的基础上,两帮各增加两个喷头,这样形成“圆锥式”捕尘圈,能够极大提高捕尘效果。

7)工作面两巷降尘水幕装置

(1)原有现状:工作面上下副巷口以里,安全出口以外20~50m范围内各安装1道水幕,进行全断面降尘。此措施因喷水量大,水幕附近无法作业、行人,风量较大时,大量水雾随风飘向更远处,导致附近人员衣服经常被淋湿,大部分管理人员为避免被淋湿往往缩短甚至停开水幕,起不到应有的降尘效果,且大量废水引流困难。

(2)优化方案:首先在原有水幕基础上,加纱网改造成水幕网,其次将喷嘴喷雾功能解除,形成低压力自流水孔,由原来的喷雾变成垂直线性淋水(出水孔直径不宜过大,应保持在5~10mm,孔间距为50mm),淋水至水幕网上,形成一道真正意义上的水幕,水幕网底部及过门处上方设置水槽接水,上方水槽所接水再次淋入两帮纱网上,最后两帮下部水槽承接的淋水用水管引至水沟(如图5所示),这样风流中的粉尘遇水幕网形成水煤泥随后被淋水冲刷掉。

一方面避免遇水后的粉尘继续飞扬;另一方面避免了因喷雾造成附近及过往人员淋湿衣服,过门上方接水槽的设置避免了淋水淋至过往人员身上。

8)工作面煤仓落煤点及运输大巷防降尘装置

(1)原有现状:煤仓上方设置喷雾,下方由给煤机连接转溜煤嘴装洒至胶带上,溜煤嘴距胶带高度1.0m,下方设置喷雾对准落煤点,进行降尘,目前因煤仓溜煤量大,若转载点设置的喷雾以数量多、出水量大能够起到一定的降尘目的,但这样易造成煤体过湿,影响转运及煤质,另一方面因落煤口距胶带距离远,且胶带大巷一般为进风大巷,风速较高,落煤期间及转运期间煤尘易飞扬。

(2)优化方案:一方面消除落煤产尘源,因安全因素,溜煤嘴无法延伸至胶带上,对此采用软质布皮对溜煤嘴进行四周包裹并延伸至胶带上,这样落煤直接落至胶带上避免与高速风流进行对接,解除此产尘源;另一方面在落煤点1.0m外,顺着胶带运行方向,用铁皮制成直径0.8~1.5m(直径以胶带架子宽度为基准)半圆形,两帮穿孔固定于胶带架子上形成封闭空间,封闭长度5m以上,空间内每隔1.5m设置一个喷雾,润湿煤体表层,这样避免了煤体落至胶带上后运输过程中与迎面高速风流对接引起的煤尘飞扬。

9)其他防尘措施

为进一步的降低综采工作面的煤尘浓度,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结合上述措施还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煤层注水。即在回采之前预先在煤层中打若干钻孔,通过钻孔注入压力水,使水渗入到煤体内部,增加煤的水分和尘粒之间的粘着力,并降低煤的强度和脆性,减少采煤时煤尘的生成量。煤层注水在整个回采过程中起着连续的防尘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但工程量较大,耗水量大,影响煤质。

在工作面的进风处设置挡风帘,尽量减少风流进入采空区。在工作面上端口也设置风帘,引导风流避免在此处产生涡流。

定期对进风巷巷道和回风巷道进行人工喷雾洒水,降低巷道壁的集尘。10)

综合防降尘优化注意事项

刮板输送机下部安装的喷头外沿应与输送机挡板内帮保持在一个切面上,避免伸出挡板后被输送的碴块撞坏。

煤仓看守人员应加强巡视,避免大块物料进入煤仓造成封闭铁皮的损坏。

各地点喷雾喷头及出水量控制应根据工作面防尘供水压力及出煤量进行确定,避免水量小不能充分润湿煤体和水量大导致煤体过湿情况的出现。

本发明用全面充填法管理顶板

由于从采空区漏入回采工作面和回风道中的风流要带进大量的热量,所以它也是一个较大的热源。采用前进式回采和u形通风时,漏风量都比较大。而采用后退式回采,填实巷道,以及w形通风和均压通风,都可以减少采空区漏风,也可根据采空区漏风流场的变化规律,在采空区内部,每隔30~50米构筑挡风墙,以减少采空区漏风,从而有效地控制由采空区漏风带入工作面的热湿量。

对工作面采空区进行注浆充填管理顶板,一方面减少采空区内顶板岩石的冒落,减少顶板岩石的散热量;另一方面,采空区被充填后,采空区的漏风大大降低,从而减少了采空区漏风所携带出来的热量。此外,充填物的温度比围岩和空气的温度低,可以对矿井空气起冷却作用。据相似矿井实测,采用全部充填法代替原来的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竟使工作面气温下降5~10℃。煤矿的实际情况,随着充填材料的改进,吸热降温充填材料的开发利用,将来在工作面的回采过程中或在村庄下、铁路下、河流下等处的保护煤柱下采煤时,可考虑采用采空区注浆充填管理顶板,大大降低回采工作面的温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