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油注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0795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气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采油注气装置,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注气开采因为天然气可以与原油任意混合,产出后也不增加额外的油气分离的负担,所以最早被应用于现场。一般注天然气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像注水一样的做法,将天然气直接注入油层,另一种是在油层的顶部注气。针对不同的油藏,选择的方法得当,可以获得很高的采收率。

现有的采油注气装置,不能将注入的天然气进行循环使用,容易导致天然气的浪费,不利于开采成本的节约,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油注气装置,可以有效地解决现有的采油注气装置,不能将注入的天然气进行循环使用,容易导致天然气的浪费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油注气装置,包括泵筒和上接头,所述泵筒的内部设有柱塞,所述柱塞的两侧均设有游动阀,其中一个所述游动阀的底部设有固定阀,所述泵筒的顶部安装有上接头,所述上接头的一侧安装有第一气管,所述第一气管的一侧安装有第二气管,所述第二气管与第一气管的连接处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气管的中部安装有油气分离器,所述油气分离器的一侧设有压力表,所述压力表的一侧设第一阀门,所述压力表的一侧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气管的一端与上接头一侧的出气口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阀门和压力表均与第二气管安装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均为单向阀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油气分离器通过法兰与第二气管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油气分离器的一侧设有原油出口。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种采油注气装置,能够将开采出的油气混合液进行油气分离,然后将天然再次气注入泵筒内,实现天然气的循环使用,避免浪费,大大降低开采成本,实用性更强,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接头;2、第一阀门;3、压力表;4、油气分离器;5、出气口;6、第一气管;7、第二阀门;8、泵筒;9、游动阀;10、柱塞;11、固定阀;12、第二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采油注气装置,包括泵筒8和上接头1,泵筒8的内部设有柱塞10,柱塞10的两侧均设有游动阀9,其中一个游动阀9的底部设有固定阀11,泵筒8的顶部安装有上接头1,上接头1的一侧安装有第一气管6,第一气管6的一侧安装有第二气管12,第二气管12与第一气管6的连接处设有第二阀门7,第二气管12的中部安装有油气分离器4,油气分离器4的一侧设有压力表3,压力表3的一侧设第一阀门2,压力表3的一侧设有第一阀门2,第二气管12的一端与上接头1一侧的出气口5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阀门2和压力表3均与第二气管12安装固定,利用第一阀门2控制油气混合液在第二气管12内的流量,压力表3可以对第二气管12内的压力进行指示。

进一步的,第一阀门2和第二阀门7均为单向阀门,防止油气混合液和天然气回流到泵筒8内。

进一步的,油气分离器4通过法兰与第二气管12固定连接,使得油气分离器4可以快速的与第二气管12进行安装。

进一步的,油气分离器4的一侧设有原油出口,油气混合液进过油气分离器4分离后,原油可以通过原油出口流出。

具体时,在石油开采时,可以通过第一气管6往油井内注入天然气,在石油随着泵筒8开采流出时,天然气也会随着流出,打开第一阀门2,使得油气混合液流入第二气管12内,其油气混合液流量可以利用压力表3进行直观的指示,人员可以依据压力表的指示数值,转动第一阀门2,调节第二气管12内油气混合液的流量,第二气管12内的油气混合液流经油气分离器4时,使得天然气和原油进行分离,然后天然气随着第二气管12流入第一气管6内,实现天然气的循环使用。

该种采油注气装置,能够将开采出的油气混合液进行油气分离,然后将天然再次气注入泵筒8内,实现天然气的循环使用,避免浪费,大大降低开采成本,实用性更强,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