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53681阅读:559来源:国知局
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捞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



背景技术:

在大修作业过程中,套铣、打捞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当需要打捞落鱼上部变形、劈裂、卷曲等情况,需要修整鱼顶或磨铣、套铣后再进行打捞,这种方式无法实现一次打捞成功,且施工时间长,工人劳动强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缩短施工时间、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的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且内部连通的筒体、母锥和套铣头,所述筒体背向所述母锥的一端设有连接部,所述母锥的内壁面自朝向所述筒体的一端至朝向所述套铣头的一端呈渐扩状,且所述母锥的内壁面设有打捞螺纹。

如上所述的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其中,所述母锥背向所述筒体的一侧的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套铣头的内壁面上设有内螺纹,通过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的旋接配合,所述母锥与所述套铣头相接。

如上所述的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其中,所述外螺纹为偏梯扣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为能与所述偏梯扣外螺纹旋接配合的偏梯扣内螺纹。

如上所述的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其中,所述套铣头与所述母锥焊接连接。

如上所述的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其中,所述母锥与所述筒体焊接连接。

如上所述的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其中,所述筒体与所述母锥为一体式结构。

如上所述的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其中,所述筒体背向所述母锥的一端的内表面呈由内向外的渐扩状,且呈渐扩状的所述筒体的内表面设有连接内螺纹形成所述连接部。

如上所述的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其中,所述母锥朝向所述筒体的一侧的内径小于所述筒体的内径,且所述母锥背向所述筒体的一侧的内径大于所述筒体的内径。

如上所述的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其中,所述套铣头的内径大于所述母锥背向所述筒体的一侧的内径。

如上所述的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其中,所述筒体的外径、所述母锥的外径及所述套铣头的外径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通过将母锥连接于筒体的下方,使得通过套铣头切削套铣后的落鱼的不规则部分可以通过打捞母锥进入到加长的筒体内,加大了打捞距离,避免了当落鱼因管裂、管劈等情况导致尺寸缩小时,落鱼进入到母锥内部后,由于不能通过设置于母锥的内壁面上的打捞螺纹形成造扣螺纹而造成无法打捞的情况,从而确保了能一次打捞成功,进而实现套铣打捞一次完成,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使得打捞落鱼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筒体;11-连接部;2-母锥;21-打捞螺纹;3-套铣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目的和效果有更清楚的理解,现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且内部连通的筒体1、母锥2和套铣头3,即筒体1、母锥2和套铣头3沿轴向贯通,筒体1背向母锥2的一端设有连接部11,连接部11用于连接其他部件,或者与另一个筒体1连接以增加筒体1的长度,筒体1的外径根据打捞井的内径选择合适的尺寸,筒体1的内径根据待打捞物(落鱼)的尺寸选择,为了便于使用,优选筒体1的外径小于打捞井的内径,筒体1的内径大于打捞物的外径,母锥2的内壁面自朝向筒体1的一端至朝向套铣头3的一端呈渐扩状,且母锥2的内壁面设有打捞螺纹21,母锥2的外周面为等径的,这样能够便于母锥2与筒体1以及套铣头3之间的连接,母锥2朝向筒体1一端的内径,且母锥2的最小内径应略小于落鱼的外径,例如打捞物的外径为60mm,则母锥2的最小内径为62mm,以确保母锥2能够造扣成功。

在使用时,通过套铣头3对上部变形、损坏、劈裂的落鱼进行切削套铣,经切削套铣后的落鱼通过母锥2进入筒体1内,由于母锥2的最小内径小于落鱼的外径,当母锥2接触落鱼完好段时,由于受尺寸限制迫使进行造扣打捞,使落物捞获,从而实现套铣打捞一次完成,使得换鱼顶工作由原来的磨铣、打捞两道工序简化套捞一体,减少了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通过将母锥2连接于筒体1的下方,使得通过套铣头3切削套铣后的落鱼的不规则部分可以通过母锥2进入到加长的筒体1内,加大了打捞距离,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将母锥2设置于筒体的上方,打捞距离只能通过母锥2的长度来确定,在落鱼因管裂、管劈等情况导致尺寸缩小时,落鱼进入到母锥2内部后,由于不能通过设置于母锥2的内壁面上的打捞螺纹21形成造扣螺纹而造成无法打捞的情况,从而确保了能一次打捞成功,进而实现套铣打捞一次完成,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使得打捞落鱼操作简单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母锥2背向筒体1的一侧的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套铣头3的内壁面上设有内螺纹,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的旋接配合,母锥2与套铣头3相接,螺纹连接的方式简单方便,从而使得套铣头3与母锥2之间的连接、拆卸简单方便,进而使得工作人员能够轻松的更换套铣头3或者母锥2。

进一步,外螺纹为偏梯扣外螺纹,内螺纹为能与偏梯扣外螺纹旋接配合的偏梯扣内螺纹,通过偏梯扣外螺纹和偏梯扣内螺纹的旋接配合,能够保证套铣头3与母锥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和密封性,同时,能够确保套铣头3与母锥2连接处的畅通,使得通过套铣头3切削套铣后的落鱼的不规则部分能够顺利的通过套铣头3进入母锥2。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套铣头3与母锥2焊接连接,焊接的连接方式能够保证套铣头3与母锥2之间的连接强度,并提高了套铣头3与母锥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母锥2与筒体1焊接连接,焊接的连接方式能够保证筒体1与母锥2之间的连接强度,并提高了筒体1与母锥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筒体1与母锥2为一体式结构,即将筒体1与母锥2一体铸造成型,从而有效确保了筒体1与母锥2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筒体1背向母锥2的一端的内表面呈由内向外的渐扩状,即筒体1的上端内表面由上至下呈缩颈状,且呈渐扩状的筒体1的内表面设有连接内螺纹形成连接部11,这样的结构,能够保证筒体1与其他部件或者另一筒体1之间连接的密封性以及连接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母锥2朝向筒体1的一侧的内径小于筒体1的内径,且母锥2背向筒体1的一侧的内径大于筒体1的内径,即母锥2的上端内径小于筒体1的内径,其下端内径大于筒体1内径,由于母锥2的最小内径(上端内径)是根据井下落鱼的规则部分的尺寸确定的,这样的结构,使得通过套铣头3切削套铣后的落鱼的不规则部分能够顺利通过母锥2进入筒体1,落鱼规则部分则会在母锥2的打捞螺纹21的作用下进行造扣,避免了落鱼卡置于筒体1内,导致筒体1无法重复使用的情况。

进一步,套铣头3的内径大于母锥2背向筒体1的一侧的内径,即套铣头3的内径大于母锥2下端的内径(母锥2的最大内径),这样,使得落鱼经套铣头3切削套铣后能够顺利通过套铣头3进入母锥2,不会出现落鱼卡置在套铣头3内造成套铣头3无法使用的情况。

进一步,筒体1的外径、母锥2的外径及套铣头3的外径相等,这样的结构,使得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仅需在确定筒体1的尺寸后,即可确保母锥2或者套铣头3不会卡置在打捞井套管内,另外,筒体1的外径、母锥2的外径及套铣头3的外径相等还能使得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的外观美观。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的装配过程: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选取合适尺寸的筒体1(其外径小于打捞井套管内径、其内径大于待打捞物外径)、母锥2(最小内径小于落鱼外径)以及套铣头3,并分别在筒体1的上端加工由上至下呈缩颈状的连接部11,在母锥2的内壁面加工打捞螺纹21,在母锥2的下端外周面加工偏梯扣外螺纹,在套铣头3的上端内壁面加工偏梯扣内螺纹;

装配时,将母锥2的上端焊接在筒体1的下端,此时该母锥2的朝向筒体1的内径(母锥2的最小内径)小于筒体1的内径,该母锥2的背向筒体1的内径(母锥2的最大内径)大于筒体1内径,然后通过偏梯扣外螺纹与偏梯扣内螺纹的旋接配合,使套铣头3连接于母锥2的下端,即可完成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的简单装配。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可选择将多个筒体依次连接形成加长筒体。

以杜813-26-49井打捞隔热管为例,在常规打捞数次无果后,采用该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成功将该井损坏、劈裂的隔热管取出,节省了大量工序,在此后又成功应用10井次,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与常规修井工具的使用相比,更注重实用性和工序简化,其效果和效益明显高于常规类工具,并可以根据不同的打捞尺寸,制作相应的打捞工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鱼顶套铣打捞工具,通过将母锥连接于筒体的下方,使得通过套铣头切削套铣后的落鱼的不规则部分可以通过母锥进入到加长的筒体内,加大了打捞距离,避免了当落鱼因管裂、管劈等情况导致尺寸缩小时,落鱼进入到母锥内部后,由于不能通过设置于母锥的内壁面上的打捞螺纹形成造扣螺纹而造成无法打捞的情况,从而确保了能一次打捞成功,进而实现套铣打捞一次完成,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使得打捞落鱼操作简单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而且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各组成部分并不仅限于上述整体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各技术特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项单独采用或选择多项组合起来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理所当然地涵盖了与本案发明点有关的其它组合及具体应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