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盾构机,特别涉及可调节接收基座。
背景技术:
盾构机被广泛应用于隧道掘进等工程中,其始发与接收过程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较大的风险源之一。接收基座(又称“接收台”“始发基座”“基座”,以下以“基座”代替)我们形象的用火箭发射架、航天器回收甲板来做比喻,之所以用这么放大化的比喻是因为基座在盾构机始发或接收的定点定位、安全导向、稳定支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现有的基座形式为厂制加工件,运抵现场后根据测量放定的点位焊接在井下的预埋铁上,对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焊接过程较长,一但出现点位出现少许误差,切割再加固过程较繁琐,风险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调节接收基座,可修正由于测量、地质、突发状况所产生的盾构机出洞线型与基座不一致、快速调节基座轨道点位等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可调节接收基座,包括基座固定台架,所述基座固定台架包括两条沿盾构机移动方向平行设置的导向轨以及用于固定支撑导向轨的矩形的支撑轨,还包括用于调节导向轨高度的升降装置以及调节导向轨角度的角度调节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升降装置,可以分别调节两个导向轨的高度;通过设置角度调节装置,可以调节导向轨的角度,以使得导向轨适应盾构机,便于盾构机沿导向轨滑行。当由于测量、地质或突发状况产生盾构机出洞线型与机座不一致的现象时,可通过升降装置和角度调节装置在一定程度上对导向轨的位置进行调节,以使导向轨的位置与盾构机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导向轨下方并与导向轨铰接的调节丝杆以及用于调节丝杆高度的调节手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节手柄可调节丝杆的高度,又因为调节丝杆与导向轨铰接,所以调节丝杆可带动导向轨上下移动。同时,丝杆作为一种常见的机械设备,其使用方式和方法较为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升降装置的实现难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还包括用于限位调节丝杆处于竖直方向的限位管,所述限位管设置在支撑轨上并套设于调节丝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限位管可将调节丝杆限位在竖直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竖直调节装置的承重能力以及结构上的稳定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支撑轨两侧均竖直固定设置有限位板,两个限位板之间固定设置角度调节杆,所述导向轨与角度调节杆之间设置有连接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板的设置起到了固定角度调节杆的作用,又因为导向轨与角度调节杆之间连接有连接杆,所以调节丝杆、连接杆和角度调节杆可共同起到支撑导向轨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接收基座的结构的稳定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支撑轨上表面沿导向轨的长度方向固定设置有一竖直方向的固定板,所述角度调节杆固定穿设于固定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板的设置可以起到加强角度调节杆的结构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角度调节杆弯曲的作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角度调节杆两端均设置有限位导向孔,所述调节丝杆穿设于限位导向孔,所述丝杠可活动的套设有一支撑板,支撑板固定设置在限位导向孔顶部,所述调节手柄位于支撑板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调节丝杆可活动的套设有支撑板,支撑板固定设置在限位导向孔顶部,并且调节手柄位于支撑板上方,所以当转动调节手柄时,支撑板起到限制调节手柄沿调节丝杆向下移动的作用,而调节手柄转动过程中会与调节丝杆产生相对移动,从而达到带动调节丝杆竖直移动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节约成本,通过设置升降装置和角度调节装置可以使得该接收基座的位置得到调节,当盾构机的盾体移动路线发生改变时,可对应调节接收基座的位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切割再加工情况的出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接收基座的轴测图;
图2是接收基座的结构示图;
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二中的升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B部放大图。
图中,1、导向轨;2、支撑轨;21、固定板;22、限位板;3、升降装置;31、气缸;32、可移动底座;33、调节丝杆;34、调节手柄;35、支撑板;36、限位管;4、角度调节装置;41、角度调节杆;411、第二固定螺孔;412、限位导向孔;42、连接杆;43、固定件;431、通孔;44、调节销轴;5、宽度调节装置;51、宽度调节杆;511、第一固定螺孔;52、移动杆;521、限位螺孔;53、限位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1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可调节接收基座,包括机座固定台架,机座固定台架包括两条沿盾构机移动方向平行设置的导向轨1以及用于固定支撑导向轨1的矩形的支撑轨2,支撑轨2上设置有用于调节导向轨1高度的升降装置3、调节导向轨1角度的角度调节装置4以及用于调节两个导向轨1之间的距离的宽度调节装置5。
如图2和图3所示,宽度调节装置5包括沿垂直于导向轨1的长度方向固定设置在支撑轨2上表面的宽度调节杆51以及分别套设在宽度调节杆51两端并与宽度调节杆51滑移连接的移动杆52。其中,宽度调节杆51沿自身长度方向竖直设置有若干第一固定螺孔511,移动杆52沿自身长度方向竖直设置有若干间距与第一固定螺孔511的间距相同的限位螺孔521,宽度调节杆51和移动杆52通过固定穿设于第一固定螺孔511和限位螺孔521的限位螺栓53固定连接。当需要调节两个移动杆52之间的距离时,可先卸下限位螺栓53,然后调节移动杆52的位置至预定位置,然后再通过限位螺栓53将移动杆52与宽度调节杆51固定。
升降装置3包括竖直设置的气缸31,气缸31的活塞杆的顶端与导向轨1铰接,气缸31的底部设置有可移动底座32,可移动底座32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移动杆52之间并与紧邻的两个移动杆52固定连接。当移动杆52相对宽度调节杆51移动时,可带动可移动底座32移动,从而使得位于上述宽度调节装置5两端的气缸31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即达到了调节两个导向轨1之间的宽度的目的;当气缸31的活塞杆动作时,可带动位移活塞杆顶端的导向轨1上下移动,从而达到了调节导向轨1的高度的目的,同时,此处设定位于支撑轨2同侧的气缸31受控于同一动作指令动作,位于支撑轨2不同侧的气缸31受控于不同动作指令动作。
支撑轨2上表面沿盾构机移动方向固定设置有一竖直方向的固定板21,上述宽度调节杆51固定穿设于固定板21底部。支撑轨2两侧均竖直固定设置有限位板22。上述角度调节装置4包括沿盾构机移动方向均匀水平固定设置在支撑轨2上方的多组角度调节杆41以及连接角度调节杆41和导向轨1的连接杆42。其中,角度调节杆4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导向轨1的长度方向并且角度调节杆4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对应的限位板22,角度调节杆41的中间位置固定穿设于固定板21。
上述连接杆42一端铰接导向轨1,另一端通过固定件43固定连接角度调节杆41。上述角度调节杆41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竖直方向的第二固定螺孔411,固定件43设置有一竖直方向的通孔431,固定件43通过穿设于通孔431于第二固定螺孔411的调节销轴44固定连接角度调节杆41,固定件43与连接杆42铰接。
当需要调节导向轨1的角度时,可通过调节销轴44将固定件43固定在角度调节杆41不同的位置,当固定件43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可通过连接杆42带动导向轨1移动,从而使导向轨1沿气缸31的活塞杆顶端旋转,即实现了导向轨1的角度调节。
上述角度调节杆41的两端均设置有竖直方向的限位导向孔412,限位导向孔412为条形孔状,限位导向孔412的长度方向与角度调节杆41的长度方向平行,气缸31沿竖直方向穿设于限位导向孔412,当气缸31带动导向轨1移动时,可沿限位导向孔412移动。限位导向孔412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对气缸31起到了支撑作用,增强了气缸31的结构的稳定性。
由以上所述内容可知,通过设置升降装置3、角度调节装置4和宽度调节装置5可以使得该接收基座的位置得到调节,当盾构机的盾体移动路线发生改变时,可对应调节接收基座的位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切割再加工情况的出现。
实施例二: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升降装置3包括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在可移动底座32的上表面的限位管36、沿竖直方向穿设于限位管36和上述限位导向孔412的调节丝杆33以及用于改变调节丝杆33的高度的调节手柄34。其中调节手柄34设置有与调节丝杆33适配的螺纹孔,调节丝杆33还可活动的套设有一支撑板35,支撑板35固定设置在限位导向孔412的顶部,当旋拧调节手柄34时,可带动调节丝杆33上下移动,从而达到调节导向轨1的高度的目的。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