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矿化石标本三维图像采集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37483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图像采集辅助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岩矿化石标本三维图像采集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开采资源的多种多样,越来越多的岩矿被人类所发现,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展示岩矿种类,科研人员会将各类岩矿做成标本以便于保存和研究,其中岩矿的三维图像是研究岩矿样貌、纹理的一项工作,现如今针对岩矿的三维图像采集大都采用扫描设备进行扫描,然而当在野外工作工程中,并没有专业的扫描设备来进行三维图像采集工作,由于岩矿表面结构较为复杂,纹理不清晰,人为的手绘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绘制出的图像不够准确,现如今缺少方便进行野外岩矿三维图像采集的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岩矿化石标本三维图像采集辅助装置,通过本实用新型,可简单方便的将岩矿的三维图形采集下来并进行保存,无需电力消耗,为野外岩矿的三维图像采集提供了极大便利。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岩矿化石标本三维图像采集辅助装置,包括矩形框架和两个立板,在所述矩形框架的内表面之间设有十字连接杆,在所述十字连接杆上表面中部设有底盘,在所述十字连接杆各个分杆的上表面上分别设有滑道A,在所述十字连接杆各个分杆上表面的滑道A内分别设有与所述滑道A间隙配合的限位卡块,在所述矩形框架两侧上表面分别设有滑道B,在所述两个立板1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矩形框架两侧上表面上的滑道B相适配的滑动件,所述两立板通过两侧的滑动件卡放在矩形框架两侧上表面上的滑道B内实现与矩形框架10的间隙配合,在所述两立板的内表面上分别设有卡槽,在所述两立板1内表面的开槽内分别设有卡放盒,在所述卡放盒内设有塑形泥,在所述矩形框架两侧上表面的滑道B一侧设有刻度。

所述的岩矿化石标本三维图像采集辅助装置,在所述两立板上的卡槽一侧设有开口。

所述的岩矿化石标本三维图像采集辅助装置,所述的卡放盒 为可拆卸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岩矿化石标本三维图像采集辅助装置,通过设置底盘和限位卡块,可有效的对岩矿标本进行卡放;通过设置可滑动的立板和塑形泥,再对岩矿标本表面进行按压过程中塑形泥可形成岩矿标本的表面图形,从而实现对岩矿标本三维图像的采集;通过设置刻度,可较为精确的控制两立板的移动距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单方便的将岩矿的三维图形采集下来并进行保存,无需电力消耗,为野外岩矿的三维图像采集提供了极大便利。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立板,2.卡槽,3.开口,4.卡放盒,5.塑性泥,6.十字连接杆,7.限位卡块,8.底盘,9.滑道A,10.矩形框架,11.滑动件,12.滑道B,13.刻度。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结合附图1所给出的岩矿化石标本三维图像采集辅助装置,在所述矩形框架10的内表面之间设有十字连接杆6,在所述十字连接杆6上表面中部设有底盘8,在所述十字连接杆6各个分杆的上表面上分别设有滑道A9,在所述十字连接杆6各个分杆上表面的滑道A9内分别设有与所述滑道A9间隙配合的限位卡块7,在所述矩形框架10两侧上表面分别设有滑道B12,在所述两个立板1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矩形框架10两侧上表面上的滑道B12相适配的滑动件11,所述两立板11通过两侧的滑动件11卡放在矩形框架10两侧上表面上的滑道B12内实现与矩形框架10的间隙配合,在所述两立板1的内表面上分别设有卡槽2,在所述两立板1上的卡槽2一侧设有开口3,在所述两立板1内表面的开槽2内分别设有可拆卸的卡放盒4,在所述卡放盒4内设有塑形泥5,在所述矩形框架10两侧上表面的滑道B12一侧设有刻度13。

实施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岩矿化石标本三维图像采集辅助装置,在野外进行岩矿标本的三维图像采集时,可将岩矿标本放置在底盘8上部,通过移动十字连接杆6上表面滑道A9内的限位卡块7可将岩矿标本稳定卡放在底板8上;岩矿标本固定放置完毕后,通过观察矩形框架10两侧的刻度13缓缓向内移动两立板1,使得立板1上卡放盒4内的塑形泥5完全贴合在岩矿标本两侧表面,贴合一定时间后缓缓将两立板1向外移动,卡放盒4内的塑形泥5可将岩矿标本两侧表面的纹理形状保存下来,通过立板1上卡槽2上的开口3可将卡放盒4取出,并将卡放盒4连同塑形泥5封装保存;当岩矿标本两侧三维图像采集完毕后,移动限位卡块7,将岩矿标本翻转放置,从而对岩矿标本另外两侧面进行三维图像的采集;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单方便的将岩矿的三维图形采集下来并进行保存,无需电力消耗,为野外岩矿的三维图像采集提供了极大便利。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