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属于地铁站通风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地铁具有高速、安全、准时、载客量大等特点,是解决现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世界上已有几十个大中城市广泛使用地铁作为主要公共交通工具。由于地铁站台与隧道主要处于地下,排热降温必要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目前,国际上除寒冷地区采用机械通风作为地铁排热降温的主要手段外,热带及亚洲大部分地区均采用空调来作为地铁站台排热降温的主要手段。
目前,国内地铁车站轨行区内广泛采用的排烟方案是利用车站两端隧道风机房和风道内设置的隧道风机、风阀,通过风阀的启闭实现车站左右两侧隧道的机械通风和排烟;轨行区内的排热方案则是在车站两端各设置一台排热风机,通过设置在轨行区顶部的轨顶风道和站台板底部的轨底风道对车站左右两侧的隧道进行机械排热。由于需要在车站两端设置机房、风机及相应的风阀,机械设备结构复杂,而且通风效果不好,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正常工况时,利用列车在隧道内运行产生的活塞效应,排除车站轨行区内积聚的热空气,实现车站隧道内的通风换气,达到对隧道进行降温除湿的目的,确保正常工况时隧道内新风量、人员舒适性及温湿度的要求;当车站轨行区内发生火灾时,通过自然排烟,满足隧道内火灾时的疏散及排烟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包括:
设置在车站轨行区上部的多个自然排热排烟风亭,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沿所述车站轨行区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每个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之间间隔20~40米,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沿站台横向对称布置,且保证列车停靠在站台上每节车厢对应的风口不少于一个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
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的下半部分设于地面以下,其底部设有排风口,所述排风口位于所述车站轨行区的上方,用于利用列车在所述车站轨行区内运行产生活塞效应,将车站轨行区内的热风或烟气排入到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内;
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的顶部设有常闭电动排风口,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的上半部分两侧壁上设有常开排风口,所述常闭电动排风口和常开排风口用于将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内的热风或烟气排出,实现车站轨行区的降温除湿或排烟。
进一步地,所述排风口的总面积大于等于所述车站轨行区总面积的5%。
进一步地,所述常开排风口和所述常闭电动排风口的总面积之和大于等于所述排风口的总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常闭电动排风口为双开门结构,所述双开门结构的两边与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的顶部活动连接,从而实现所述双开门结构由中间向两边打开。
进一步地,所述常开排风口的底部满足防淹要求。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之间间隔30米。
进一步地,所述车站轨行区靠近站台的一侧设有屏蔽门。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利用设置在轨行区上部的多个自然排热排烟风亭实现了对浅埋全高站台门制式地铁车站轨行区内的自然排烟、自然排热及隧道通风,与传统方案相比,减小了地面风亭的占地面积,降低了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同时由于省去了车站排热风机及机房的设置,进而降低了工程的造价。
(2)本实用新型的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正常工况时,利用列车在隧道内运行产生的活塞效应,排除车站轨行区内积聚的热空气,实现车站隧道内的通风换气,达到对隧道进行降温除湿的目的,确保正常工况时隧道内新风量、人员舒适性及温湿度的要求;当车站轨行区内发生火灾时,通过自然排烟,满足隧道内火灾时的疏散及排烟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地铁车站轨行区内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地铁车站轨行区内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车站轨行区、2-自然排热排烟风亭、3-排风口、4-常开排风口、5-常闭电动排风口、6-站台、7-屏蔽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地铁车站轨行区内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地铁车站轨行区内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地铁车站轨行区内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主要由设置在车站轨行区1上部的多个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组成。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靠近轨行区侧的排风口3间距按照保证轨行区任何一处30m范围内均有一个,且列车停靠在站台6时每节车厢对应的风口不少于一个进行布置;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靠近轨行区侧的排风口3面积按照保证每条轨行区对应的排风口3面积之和不小于该轨行区总面积的5%进行设计。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是由靠近轨行区侧的排风口3、出地面侧的侧面常开排风口4及顶部常闭电动排风口5组成;其中,出地面侧的常开排风口4与常闭电动排风口5的面积之和不应小于靠近轨行区侧排风口3的面积,且常开侧排风口底部应满足防淹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利用设置在轨行区上部的多个自然排热排烟风亭实现了对浅埋全高站台门制式地铁车站轨行区内的自然排烟、自然排热及隧道通风,与传统方案相比,减小了地面风亭的占地面积,降低了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同时由于省去了车站排热风机及机房的设置,进而降低了工程的造价。
由于轨行区采用自然排烟,火灾时所需的自然排烟口面积大于正常工况时所需的隧道通风口面积。正常工况时,车站轨行区1内积聚的热空气,依靠列车在隧道内运行产生的活塞效应,通过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上的排风口3后经常开排风口4排至室外,实现车站轨行区1内的通风换气,从而达到对隧道进行降温除湿的目的,确保正常工况时隧道内新风量、人员舒适性与温湿度度的要求;车站轨行区1内发生火灾时,轨行区内聚集的热烟气,由于热压作用,通过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上的排风口3后经常开排风口4及常闭电动排风口5排至室外,满足隧道内火灾时的疏散及排烟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正常工况时,利用列车在隧道内运行产生的活塞效应,排除车站轨行区内积聚的热空气,实现车站隧道内的通风换气,达到对隧道进行降温除湿的目的,确保正常工况时隧道内新风量、人员舒适性及温湿度的要求;当车站轨行区内发生火灾时,通过自然排烟,满足隧道内火灾时的疏散及排烟要求。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