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井作业井场防污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3486发布日期:2018-12-07 22:09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修井作业井场防污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修井作业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修井作业井场防污染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油水井的修井作业中,为防止油、水落地造成污染,目前都是在搭建管桥时在管桥下铺设防渗膜。提出的管、杆内外壁会沾满油、水、蜡,将管、杆摆放到管杆桥上后,油、水会不断的往下滴落在防渗膜上。提出的油管、抽油杆进行地面清蜡时,主要是通过蒸汽的热量将管、杆内外的死油、死蜡融化后清理干净,地清出来的油、水、蜡会落到管桥下铺设的防渗膜上,防渗膜四周要用掩体将污水遮挡起来,这种方法往往由于井场地势不平或防渗膜被大风吹烂等原因,难免油水不落地,无法确保井场环境不受污染,并且使用过的防渗膜无法重复利用,带有油泥、蜡的防渗膜不但回收处理非常困难,而且处理的成本也很高。

而且,现有的油管桥大都为采用15座管桥凳子搭建而成,其在搭建完成后高度固定,压上油管后,管桥高度不能调整,而且受地形限制,不容易搭平。提油管时,需要二、三岗配合将油管撬至油管桥上,二岗再将油管滚至管桥后端并摆排整齐;下油管时,需要三岗先将油管滚至滑道旁,再与二岗配合将油管抬至油管滑车上,如此重复直至全井油管提、下完成。若管桥未搭平,油管不易滚动,施工人员摆排油管就很困难,还会出现管桥倒塌的危险因素。该种方法全靠人力拉排、滚动才能完成油管的提、下,工人劳动强度大,危险因素较多,操作程序复杂,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修井作业井场防污染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修井作业井场存在的污染严重,采用防渗膜防污染费时费力,易破损,无法重复使用,带有油泥、蜡的防渗膜回收处理困难且成本高,油管桥的高度不能调节,受地形限制不易搭平,需要人工拉排、滚动完成油管的移动,劳动强度大,危险因素多,操作繁琐,施工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修井作业井场防污染装置,包括接油板、油管桥和两个沿前后向呈间隔分布的油污罐,在两个油污罐之间设有能放置油管的油管桥,油管桥包括至少两组沿前后向间隔分布的管桥本体,管桥本体包括复合梁和液压支腿,复合梁的左部下侧和右部下侧均设有能通过液压控制调节长度的液压支腿;每两相邻的管桥本体之间均设有呈倾斜状且能将油污导入油污罐内的接油板,油污罐的上端面设有低于管桥本体的油污入口,接油板的最下端位于油污入口的上方。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复合梁可包括主梁、副梁、连接筋和斜拉筋,两根液压支腿分别固定于主梁的左部下侧和右部下侧,对应两个液压支腿之间位置的主梁下侧平行分布有副梁,副梁的左右两端均通过外扩的连接筋与主梁固定在一起,主梁和副梁之间固定有呈波折线状分布的斜拉筋,且每根斜拉筋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位置的主梁和副梁固定在一起。

上述每两根斜拉筋之间均可设有纵向筋,纵向筋的上端与主梁固定在一起,纵向筋的下端与副梁固定在一起。

上述位于后侧的油污罐后侧上方可设有挡污板。

上述挡污板可包括沿左右向依次分布的分挡板,每两相邻的分挡板的端部均设有交叠部,每块分挡板的下部均与清水罐通过能限位分挡板开启角度的铰接限位件铰接在一起。

上述位于前侧的油污罐内可设有清水罐。

上述清水罐内可设有潜水泵,清水罐的顶部设有防污盖板。

上述油管桥可包括三组沿前后向间隔分布的管桥本体,位于前侧两个相邻的管桥本体之间的接油板呈前低后高倾斜状,位于后侧两个相邻的管桥本体之间的接油板呈前高后低倾斜状,前侧接油板的前端位于前侧油污罐的油污入口的上方,后侧接油板的后端位于后侧油污罐的油污入口的上方。

上述还可包括与管桥本体一一对应的底座,所有的液压支腿的下端均固定安装在相应的底座上。

上述液压支腿上可设有锁紧装置。

上述复合梁的左端上侧或/和右端上侧可设有限位部件。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构思巧妙,设计合理,通过设置能对应油管前后两端的油污罐可使位于油管内的油污能沿油管的两端分别落入相应的油污罐内,通过接油板的设置可接拢位于油管外壁上的油污,并能将其导入到相应的油污罐内,从而实现地清作业中油污的全方位回收,防止油污对作业环境造成污染,接油板可重复使用,且具有清洗方便,拼装省力,成本低廉的特点,通过在复合梁的下方增设两根液压支腿,可对复合梁的高度、水平度和倾斜角度进行调节,从而使油管桥具有油管存放、运送和自动排放的作用,无需人工排列和多人操作,仅需一人即可完成液压管路控制,可解放劳动力,降低人员成本,使油管桥还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且排放效率高的特点,其安置可不受地形的约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满足复杂工况需求。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接油板,2为油污罐,3为液压支腿,4为主梁,5为副梁,6为连接筋,7为斜拉筋,8为纵向筋,9为挡污板,10为清水罐,11为底座,12为限位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3所示,该修井作业井场防污染装置包括接油板1、油管桥和两个沿前后向呈间隔分布的油污罐2,在两个油污罐2之间设有能放置油管的油管桥,油管桥包括至少两组沿前后向间隔分布的管桥本体,管桥本体包括复合梁和液压支腿3,复合梁的左部下侧和右部下侧均设有能通过液压控制调节长度的液压支腿3;每两相邻的管桥本体之间均设有呈倾斜状且能将油污导入油污罐2内的接油板1,油污罐2的上端面设有低于管桥本体的油污入口,接油板1的最下端位于油污入口的上方。

使用过程中,可将本实用新型用于修井作业,具体为将油管桥安置在需要排放油管的位置,并使油管摆放移动的起始端和终止端分别位于油管桥的左右两侧,调节液压管路可使位于左侧的所有的液压支腿3的高度能实现同步调节,以及使位于右侧的所有的液压支腿3的高度能实现同步调节,然后可根据油管的排布方向,使对应油管起始端一侧的液压支腿3的高度高于对应油管终止端一侧的液压支腿3的高度,此时,复合梁将呈由对应油管起始端一侧向下倾斜至对应油管终止端一侧,当通过操作使油管落至对应油管起始端一侧的复合梁的端部时,位于前后两侧的油污罐2应能分别对应油管的前后两端,油管将在重力作用下沿复合梁的倾斜方向滚动至对应油管终止端一侧的复合梁的端部,在该过程中,会有部分油管内的油污从油管的端部漏出至相应的油污罐2内,粘附在油管外壁上的油污将会在滚动过程中掉落至接油板1上,并自接油板1进入相应的油污罐2内;在使用时,可在对应油管终止端一侧的复合梁的上端增设限位部件12,由此可通过限位阻挡油管前行,防止油管从此处滑脱;多根油管可分别或同时(不堆叠状态)放置于复合梁上,其将依次或同步运动至相应的终止处,在前的油管可对在后的油管起到限位,从而可使其能依次排列在复合梁上;当油管桥的作业地形呈高低不平时,可根据地形设置各个液压支腿3的初始高度,通过调节液压管路,可使各个液压支腿3的高度调节能均以设定的初始高度为参照;在油管运送完成后,可通过调节液压支腿3,从而使复合梁呈水平分布,此时油管可静置于复合梁上,便于油管的安放;之后可对油管进行地清作业,操作者可将蒸汽枪头对准油管杆体,将附着在油管杆体上的死蜡融化清理干净,蒸汽冷凝成水会与油、蜡一块流下并沿油管的前后两端分别滴落至前后两侧的油污罐2内,接油板1的设置可便于接拢位于油管外壁上的油污,并能将其导入到相应的油污罐2内,油污罐2内的污水可通过离心泵泵入罐车内,进行集中回收处理,高效环保;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构思巧妙,设计合理,通过设置能对应油管前后两端的油污罐2可使位于油管内的油污能沿油管的两端分别落入相应的油污罐2内,通过接油板1的设置可接拢位于油管外壁上的油污,并能将其导入到相应的油污罐2内,从而实现地清作业中油污的全方位回收,防止油污对作业环境造成污染,接油板1可重复使用,且具有清洗方便,拼装省力,成本低廉的特点,通过在复合梁的下方增设两根液压支腿3,可对复合梁的高度、水平度和倾斜角度进行调节,从而使油管桥具有油管存放、运送和自动排放的作用,无需人工排列和多人操作,仅需一人即可完成液压管路控制,可解放劳动力,降低人员成本,使油管桥还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且排放效率高的特点,其安置可不受地形的约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满足复杂工况需求。根据需求,油污入口应能与管桥本体的横向长度相匹配,由此可确保油污入口能覆盖所有位于油管桥上的油管的端部所在的范围,防止由油管端部漏出的油污滴落在油污入口以外的地方;油污罐2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方罐等;接油板1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液压支腿3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修井作业井场防污染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3所示,复合梁包括主梁4、副梁5、连接筋6和斜拉筋7,两根液压支腿3分别固定于主梁4的左部下侧和右部下侧,对应两个液压支腿3之间位置的主梁4下侧平行分布有副梁5,副梁5的左右两端均通过外扩的连接筋6与主梁4固定在一起,主梁4和副梁5之间固定有呈波折线状分布的斜拉筋7,且每根斜拉筋7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位置的主梁4和副梁5固定在一起。由此可使复合梁具有良好的抗弯强度。

如附图1、2、3所示,每两根斜拉筋7之间均设有纵向筋8,纵向筋8的上端与主梁4固定在一起,纵向筋8的下端与副梁5固定在一起。由此可进一步增强复合梁的抗弯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

如附图1、2、3所示,位于后侧的油污罐2后侧上方设有挡污板9。在地清作业时,可通过挡污板9阻挡从油管尾部喷出的油、水、蜡向后方喷洒,使其均能落入油污罐2内。根据需求,挡污板9可呈向前侧上方倾斜状。

如附图1、2、3所示,挡污板9包括沿左右向依次分布的分挡板,每两相邻的分挡板的端部均设有交叠部,每块分挡板的下部均与清水罐10通过能限位分挡板开启角度的铰接限位件铰接在一起。由此可便于分挡板的加工和安装,使用时,分挡板呈开启状态,当使用完毕,可将分挡板向内翻转回位,此时,所有的分挡板可均座于油污罐2上,交叠部的设置可使其遮挡无死角,具有良好的挡污效果。根据需求,所有交叠部的交叠前后次序均一致,由此可便于操作者能轻松省力的完成所有分挡板的开启和回位操作;铰接限位件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阻尼铰链或拆装撑杆等。

如附图1、2、3所示,位于前侧的油污罐2内设有清水罐10。使用时,可在清水罐10内装入清水,并置入现有的潜水泵,由此可便于操作者随时进行清水抽取作业,满足提管时灌液使用;将清水罐10套装在油污罐2内可节省占地空间,提高整个设备的集成度。

如附图1、2、3所示,清水罐10内设有潜水泵,清水罐10的顶部设有防污盖板。潜水泵的设置可便于用户直接进行清水的抽取作业,防污盖板的设置可防止油污进入清水罐10。根据需求,潜水泵和防污盖板均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

如附图1、2、3所示,油管桥包括三组沿前后向间隔分布的管桥本体,位于前侧两个相邻的管桥本体之间的接油板1呈前低后高倾斜状,位于后侧两个相邻的管桥本体之间的接油板1呈前高后低倾斜状,前侧接油板1的前端位于前侧油污罐2的油污入口的上方,后侧接油板1的后端位于后侧油污罐2的油污入口的上方。由此可使两个接油板1呈尖顶形,便于接拢位于油管外壁上的油污,并能将其导入到相应的油污罐2内。

如附图1、2、3所示,还包括与管桥本体一一对应的底座11,所有的液压支腿3的下端均固定安装在相应的底座11上。由此可便于增大油管桥的接触面积,加强油管桥的稳定性。根据需求,所有的底座11也可以连接成整体。

根据需求,液压支腿3上设有锁紧装置。由此可增强油管桥的安全性。根据需求,锁紧装置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

如附图1、2、3所示,复合梁的左端上侧或/和右端上侧设有限位部件12。使用时,限位部件12应位于对应油管终止端位置的复合梁的端部。根据需求,限位部件12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限位立柱等,其可通过便于拆卸的安装方式设置于复合梁的对应端部,如在复合梁的对应端部设有竖直方向的盲插孔等,也可在复合梁的对应端部设置便于收纳限位部件12的空间,如在复合梁的对应端部设有能使限位立柱穿入的收纳孔等;由此可便于用户能通过拔插的方式方便快捷的进行收纳和拆装作业。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