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田尾管完井作业的液压丢手器,适用于通过液压方式对尾管进行丢手的完井作业,属于尾管不悬挂完井方面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油气田完井作业技术领域中,尾管完井技术普遍。在部分完井中,由于现场设计要求或施工及经济方面的需求,不采用尾管悬挂,而是直接将尾管送入到井底,并进行丢手的工艺方法,这就要求需用一种比悬挂器简单经济但又要安全可靠的丢手工具来实现。丢手器主要分为机械式丢手和液压式丢手两大类。液压丢手器相对来说在使用操作上比较方便、简单,实用性更强。因此国内近几年研制的通过液压方式丢手的丢失器比较多。如专利号为“CN201120295388.4”,名称为“一种丢手器”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包括上端的上接头、下端的下接头和用于在打压时配合上、下接头整体下移的滑套。此种方法优点是结构简单,缺点是把剪钉直接连接于上接头与滑套之间,在实际应用中,因上接头与下接头是连接尾管串的受力件,上接头上的剪钉孔在尾管下放过程中就会因受拉力或挤压力而变形,这就造成剪钉在变形的剪钉孔中也会受力变形,进而最终造成剪钉剪切值不稳定,这会给丢手器在应用过程中带来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尾管完井作业,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可靠性的液压丢手器。
本实用新型由包括提拉短节、内套、挡块、剪钉、密封圈、挡环、外壳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短节和所述外壳通过所述挡块卡在一起,所述提拉短节上设有与所述挡块配卡的槽;所述内套上部外侧挡住所述挡块,防止挡块径向运动,使所述提拉短节与所述外壳无轴向相对运动;所述内套下部通过所述剪钉固定在所述挡环上,所述挡环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提拉短节下端;所述提拉短节与所述外壳、内套及所述挡环之间均设有密封圈,所述内套与所述挡环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提拉短节与所述外壳分别设有传液孔,使所述内套外侧不同密封面之间与尾管外空间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可用于各种类型的井,如直井、大斜度井、水平井等,且能够确保套管内通径尺寸,不影响后续下工具进行措施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液压丢手器初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液压丢手器内套下滑后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液压丢手器内套下滑后,上提时挡块向内侧径向移动后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液压丢手器丢手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油田堵漏堵水管柱及其他尾管不悬挂完井作业中,液压丢手器上部连接钻杆,下部连接套管组成的尾管,实现将尾管送入到井底进行液压丢手作业。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液压丢手器,由提拉短节1、内套2、挡块3、剪钉5、挡环6、外壳7组成。所述提拉短节1和所述外壳7通过所述挡块3卡在一起,所述提拉短节1上设有与所述挡块3配卡的槽;所述内套2上部外侧挡住所述挡块3,防止挡块3径向移动,使所述提拉短节1与所述外壳7无轴向相对运动;所述内套2下部通过所述剪钉5固定在所述挡环6上,所述挡环6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提拉短节1下端;所述提拉短节1与所述外壳7、内套2及所述挡环6之间均设有密封圈,所述内套2与所述挡环6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提拉短节1与所述外壳7分别设有传液孔4,使所述内套2外侧不同密封面之间与尾管外空间相通。
参见图1、图2、图3、图4,本实用新型液压丢手器,使用时,先由钻杆将液压丢手器及尾管管柱送入至井底之后,向管内打压,压力作用在内套2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由于内套2外侧分别与提拉短节1和挡环6有不同密封面,使得内套2整体具有向下的压力;当压力升到一定程度,内套2剪断剪钉5,内套2下行,解除挡块3横向限制,并打开传液孔4使管内压力向管外泄压,达到管内外压力平衡;上提提拉短节1,挡块3在外力作用下垂直轴线向内侧移动,提拉短节1与外壳7脱卡,提拉短节1及内部组件可随钻具一起上行脱离外壳7,实现丢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