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开式路面取芯空心钻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16970发布日期:2019-07-31 22:02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开式路面取芯空心钻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旋开式路面取芯空心钻头。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取芯机钻头均为圆形、整体式钻头,整体式钻头在对路面病害处取芯后,由于芯样破坏取出困难,需要取芯人员频繁敲打钻头,不仅对芯样破坏,不利于反应实际情况,还对钻头有一定的损坏,多次敲打易造成钻头变形。

中国专利99237825.7公开了一种“可打开式冲击钻头”,其结构合理,取土方便,由于刃口部分可更换,使得钻头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但其存在如下问题:

(1)芯样在拆卸过程中易被人为破损。

(2)部件较多且部件之间的固定不够牢靠,影响钻头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开式路面取芯空心钻头,其通过固定凸块与固定凹槽的扣合,使半圆筒与钻杆的固定更加牢靠,能适应更高强度的取样作业,且芯样不易被人为损坏,从而能更加充分的反映路面病害情况。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旋开式路面取芯空心钻头,包括有钻杆、半圆筒和插销,所述钻杆包括有钻杆主体,所述钻杆主体的下端面装设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轴线与钻杆主体的轴线平行,所述旋转轴上装设有两个半圆筒,所述两个半圆筒镜像对称设置,所述两个半圆筒都包括有半圆筒主体,所述半圆筒主体的下端面装设有钻头,所述半圆筒主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两个半圆筒的固定部交叉间隔设置,所述两个半圆筒的连接部交叉间隔设置,所述两个半圆筒通过固定部与旋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插装插销,所述两个半圆筒通过连接部相互扣合,所述相互扣合的连接部通过插销插装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钻杆的下端面开设有固定凹槽,所述半圆筒的上端面开设有固定凸块,所述两个半圆筒扣合时,固定凸块卡入固定凹槽中,使半圆筒与钻杆的固定更加牢靠。

进一步的,所述钻头的材质为硬质合金,硬质合金具有硬度高、耐磨、强度和韧性较好、耐热、耐腐蚀等一系列优良性能,特别是它的高硬度和耐磨性,即使在500℃的温度下也基本保持不变,在1000℃时仍有很高的硬度。

进一步的,所述钻杆主体的下端面开设有销孔,所述插销与销孔螺纹连接,所述螺纹连接使插销的固定更加牢靠。

进一步的,所述半圆筒的外径与钻杆的外径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固定凸块与固定凹槽的扣合,使半圆筒与钻杆的固定更加牢靠,能适应更高强度的取样作业。

(2)芯样的拿取更加方便,且芯样不易被人为损坏,从而能更加充分的反映路面病害情况。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半圆筒扣合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半圆筒打开时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钻杆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半圆筒的立体图。

图中:

1.钻杆,2.半圆筒,3.插销

11.钻杆主体,12.固定凹槽,13.旋转轴,14.销孔

21.半圆筒主体,22.固定部,23.连接部,24.钻头,25.固定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一种旋开式路面取芯空心钻头,包括有钻杆1、半圆筒2和插销3,所述钻杆1包括有钻杆主体11,所述钻杆主体11的下端面装设有旋转轴13,所述旋转轴13的轴线与钻杆主体11的轴线平行,所述旋转轴13上装设有两个半圆筒2,所述两个半圆筒2镜像对称设置,所述两个半圆筒2都包括有半圆筒主体21,所述半圆筒主体21的下端面装设有钻头24,所述半圆筒主体21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固定部22和连接部23,所述两个半圆筒2的固定部22交叉间隔设置,所述两个半圆筒2的连接部23交叉间隔设置,所述两个半圆筒2通过固定部22与旋转轴13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23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插装插销3,所述两个半圆筒2通过连接部23相互扣合,所述相互扣合的连接部23通过插销3插装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钻杆1的下端面开设有固定凹槽12,所述半圆筒2的上端面开设有固定凸块25,所述两个半圆筒2扣合时,固定凸块25卡入固定凹槽12中,使半圆筒2与钻杆1的固定更加牢靠。

进一步的,所述钻头24的材质为硬质合金。

进一步的,所述钻杆主体11的下端面开设有销孔14,所述插销3与销孔14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半圆筒2的外径与钻杆1的外径相等。

具体使用方法:

工作时,将钻杆1上端与钻机连接,将两个半圆筒2扣合并通过插销3牢靠固定,即可进行钻取作业,

钻取完成后,将钻头提升至工作面上,固定钻杆1上端,将插销3拔出,然后将扣合的两个半圆筒2打开,即可方便的取出芯样。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