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6367发布日期:2019-04-13 02:03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隧道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隧道在施工过程中易坍塌,不仅影响施工进度,也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因此,需要采用施工支护架等装置对隧道进行加固支护,避免隧道严重变形或坍塌。

目前常用的隧道施工支护方式主要为锚索支护,具有安装和拆卸过程操作繁琐、使用的灵活性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隧道支护结构,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隧道支护结构,包括门式支撑架(10)、刹车机构(20)和高度调整单元(30);

所述门式支撑架(10)包括左支腿(11)、右支腿(12)以及固定安装于所述左支腿(11)和所述右支腿(12)顶部的支撑平台(13);所述左支腿(11)的底部安装左自锁轮(14),所述右支腿(12)的底部安装右自锁轮(15);所述左支腿(11)的左侧面安装若干个左踏板(16);所述右支腿(12)的右侧面安装若干个右踏板(17);

所述刹车机构(20)包括横撑(21)、第1螺杆(22)、第1固定螺母(23)、第1旋转手柄(24)和齿条(25);所述横撑(21)固定安装于所述左支腿(11)和所述右支腿(12)之间;所述第1固定螺母(23)垂直向固定安装于所述横撑(21)上面;所述第1螺杆(22)垂直向设置,所述第1螺杆(22)的底部依次穿过所述第1固定螺母(23)和所述横撑(21)后,延伸到所述横撑(21)的下面,在所述第1螺杆(22)的末端固定安装所述齿条(25);在所述第1螺杆(22)的顶端固定安装所述第1旋转手柄(24);

所述高度调整单元(30)的设置数量为两个,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平台(13)的左右两侧;每个所述高度调整单元(30)均包括下支撑筒(31)、上支撑筒(32)、上支撑筒高度调节机构以及弧形板(33);其中,所述下支撑筒(31)的底部与所述支撑平台(13)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撑筒(32)的底部滑动设置于所述下支撑筒(31)的筒内;所述上支撑筒(32)的顶部固定安装所述弧形板(33);所述上支撑筒高度调节机构包括第2螺杆(34)、第2固定螺母(35)、第1锥形齿轮(36)、第2锥形齿轮(37)、连杆(38)和第2旋转手柄(39);

所述第2固定螺母(35)设置于所述上支撑筒(32)的筒内,并且,所述第2固定螺母(35)与所述上支撑筒(32)的内壁固定焊接;所述第2螺杆(34)与所述第2固定螺母(35)传动连接而形成丝杆螺母副;所述第2螺杆(34)的底部固定安装水平设置的所述第1锥形齿轮(36);所述第2锥形齿轮(37)垂直设置,且与所述第1锥形齿轮(36)啮合;所述第2锥形齿轮(37)通过所述连杆(38)与所述第2旋转手柄(39)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弧形板(33)为钢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隧道支护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隧道支护结构的高度可进行灵活调整,从而适用于不同高度和具有不同障碍物的隧道,使用灵活性高、使用范围广;

(2)安装和拆卸过程操作非常简单;在安装时,只需要调高各个高度调整单元30的高度,既可实现弧形板紧固支撑隧道内壁;在拆卸时,只需要调低高度调整单元30的高度,再松开刹车机构20,既可顺利推动支护结构到其他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隧道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隧道支护结构,参考图1,包括门式支撑架10、刹车机构20和高度调整单元30。下面对这三个部分分别详细介绍:

(一)门式支撑架10

门式支撑架10为整个支护结构的支撑基础,包括左支腿11、右支腿12以及固定安装于左支腿11和右支腿12顶部的支撑平台13;左支腿11和右支腿12均可采用工字型钢制成。左支腿11的底部安装左自锁轮14,右支腿12的底部安装右自锁轮15;通过设置左右自锁轮,使整个隧道支护结构方便灵活的移动。左支腿11的左侧面安装若干个左踏板16;右支腿12的右侧面安装若干个右踏板17。通过设置踏板,在将隧道支护结构推动到需要支护的位置时,工作人员脚踩踏板向上逐层攀爬,当到达最顶层的踏板时,工作人员可对后续介绍的高度调整单元30进行操作。

(二)刹车机构20

当隧道支护结构推动到需要支护的位置时,通过操作刹车机构20,提高整个装置的稳定性,防止操作人员作业时装置进行滑动。

具体的,刹车机构20包括横撑21、第1螺杆22、第1固定螺母23、第1旋转手柄24和齿条25;横撑21固定安装于左支腿11和右支腿12之间;第1固定螺母23垂直向固定安装于横撑21上面;第1螺杆22垂直向设置,第1螺杆22的底部依次穿过第1固定螺母23和横撑21后,延伸到横撑21的下面,在第1螺杆22的末端固定安装齿条25;在第1螺杆22的顶端固定安装第1旋转手柄24。其使用原理为:当隧道支护结构移动过程中,通过第1旋转手柄24反向旋转第1螺杆22,从而使第1螺杆22上升,进而使齿条25远离地面,保证整个隧道支护结构的顺利行进。当隧道支护结构移动到位时,通过第1旋转手柄24正向旋转第1螺杆22,从而使第1螺杆22下降,进而使齿条25逐渐靠近地面并最终插入到地面内,保证整个隧道支护结构的稳定停靠。

(三)高度调整单元30

高度调整单元30的作用为:当隧道支护结构移动到位时,工作人员通过手动操作高度调整单元30,进而调节每个弧形板的高度,使弧形板紧密贴合于隧道壁的下面,实现对隧道壁的紧固支撑。本申请中,弧形板的弧度与被支护的隧道内壁的弧度相对应,并且,弧形板采用两段结构,从而可实现对隧道壁的牢固支撑。

高度调整单元30的设置数量为两个,分别固定安装于支撑平台13的左右两侧;每个高度调整单元30均包括下支撑筒31、上支撑筒32、上支撑筒高度调节机构以及弧形板33;

其中,弧形板33为钢板,其弧度可根据被支护的隧道内壁的弧度进行设计。下支撑筒31的底部与支撑平台13的顶部固定连接;上支撑筒32的底部滑动设置于下支撑筒31的筒内;上支撑筒32的顶部固定安装弧形板33;上支撑筒在外力作用下可相对于下支撑筒31进行滑动,进而调节上支撑筒的高度,最终调节了弧形板33的高度。

上支撑筒高度调节机构包括第2螺杆34、第2固定螺母35、第1锥形齿轮36、第2锥形齿轮37、连杆38和第2旋转手柄39;

第2固定螺母35设置于上支撑筒32的筒内,并且,第2固定螺母35与上支撑筒32的内壁固定焊接;第2螺杆34与第2固定螺母35传动连接而形成丝杆螺母副;第2螺杆34的底部固定安装水平设置的第1锥形齿轮36;第2锥形齿轮37垂直设置,且与第1锥形齿轮36啮合;第2锥形齿轮37通过连杆38与第2旋转手柄39固定连接。因此,当隧道支护结构移动到位时,在隧道支护结构调节装配过程中,工作人员站于踏板上,手动转动第2旋转手柄39,第2旋转手柄39转动时,通过连杆38带动第2锥形齿轮37转动;当第2锥形齿轮37转动时,带动第1锥形齿轮36转动;当第1锥形齿轮36转动时,带动第2螺杆34转动,当第2螺杆34转动时,带动第2固定螺母35进行直线升降运动,从而最终带动弧形板33进行升降运动,调节了弧形板33的高度,使弧形板33紧密贴于隧道壁的下面,实现对隧道壁的紧固支撑。当对某个隧道壁的支护完成时,工作人员站于踏板上,手动反向转动第2旋转手柄39,从而使弧形板33的高度降低,使弧形板33远离隧道壁,即可移动隧道支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高度调整单元30采用齿轮传动方式,具有传动机构强度高以及稳定性高的优点,从而延长整个设置的工作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隧道支护结构,其使用方式为:

(1)根据待支护的隧道的弧度,选取对应的弧形板;在隧道洞口外面组装完成隧道支护结构;

(2)对刹车机构20进行操作,使刹车机构20的齿条25远离地面;对高度调整单元30进行操作,使弧形板的位置低于隧道壁的高度,并且,弧形板的位置可避开支护结构在隧道中行进时的障碍物,保证支护结构可顺利在隧道中行走,并到达需要支护的位置;

(3)推动隧道支护结构在隧道中行进,直到到达需要支护的位置

(4)对刹车机构20进行操作,使刹车机构20的齿条25插入到地面内,保证整个装置的稳固性;

(5)工作人员脚踩踏板向上逐层攀爬,当到达最顶层的踏板时,工作人员转动高度调整单元30的第2旋转手柄39,使弧形板上升,最终使弧形板33紧密贴于隧道壁的下面,实现对隧道壁的紧固支撑。

(6)当对某个隧道壁的支护完成时,工作人员站于踏板上,手动反向转动第2旋转手柄39,从而使弧形板33的高度降低,使弧形板33远离隧道壁;然后,对刹车机构20进行操作,使刹车机构20的齿条25上升而离开地面,保证整个装置的顺利移动。

(7)推动隧道支护结构到下一个支护位置,或者,将隧道支护结构从隧道中推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隧道支护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隧道支护结构的高度可进行灵活调整,从而适用于不同高度和具有不同障碍物的隧道,使用灵活性高、使用范围广;

(2)安装和拆卸过程操作非常简单;在安装时,只需要调高各个高度调整单元30的高度,既可实现弧形板紧固支撑隧道内壁;在拆卸时,只需要调低高度调整单元30的高度,再松开刹车机构20,既可顺利推动支护结构到其他位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