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盾构隧道工作井洞门的连续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4805发布日期:2019-04-29 12:42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用于盾构隧道工作井洞门的连续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盾构隧道工作井洞门的连续墙。



背景技术:

目前在隧道建设或修建水下隧道时,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地面交通、地下管线、周边建筑的影响,多选择技术先进的盾构法等非开挖工法。

对于盾构隧道,原有常规的进出洞方法为:洞门范围连续墙的结构配筋采用普通钢筋,盾构机在进、出洞之前,为了防止产生过大震动,影响施工安全,需人工凿除洞门范围连续墙结构,切除普通钢筋,该方法的弊端主要有:

1、在进洞时,为了减少对始发工作井的洞门背面的地层的扰动,需采用人工方法凿除洞门范围连续墙结构,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费时,人工成本高;

2、需提前对洞门背后软弱地层或渗透性强的地层进行地基加固或止水,当加固范围存在密集管线特别是大型管涵时,加固施工难以实施,加固及止水效果不理想;

3、盾构机刀盘抵达接收工作井的洞门前需要提前凿除洞门范围连续墙结构,造成隧道洞门范围掌子面一段时间内临空而支护缺失,在水土压力作用下,对于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层或地基加固效果差时,可能引起涌水涌泥甚至坍塌,存在极大的风险。

上述论述表明,目前常规的洞门范围连续墙结构及进出洞方法存在施工难度大、工期长、不环保、经济性差、安全风险大等系列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需要提供一种用于盾构隧道工作井洞门的连续墙,该连续墙能够使得在盾构隧道时,脱离开人力凿墙的动作,而由盾构机直接完成,降低了施工难度、缩短了施工工期,且保证了施工安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连续墙包括:

第一墙面、第二墙面及第三墙面;

所述第二墙面处于所述第一墙面与所述第三墙面之间,所述第二墙面采用高抗拉强度、低抗剪强度的第一筋材制成,所述第一墙面及所述第三墙面采用由普通钢筋形成的第二筋材制成,所述第一筋材与所述第二筋材搭接紧固在一起。

作为所述连续墙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一筋材为玻璃纤维钢筋。

作为所述连续墙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一墙面及所述第三墙面均为双层结构,每层结构均包括平行设置的多根第一加强筋。

作为所述连续墙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一墙面及所述第三墙面均包括表层结构及内层结构,所述表层结构包括间隔布置且彼此平行的第一筋条及第二筋条,所述内层结构包括间隔布置且彼此平行的第三筋条及第四筋条。

作为所述连续墙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表层结构还包括多根连接在所述第一筋条与所述第二筋条之间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倾斜布置;所述内层结构还包括多根连接在所述第三筋条与所述第四筋条之间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倾斜布置。

作为所述连续墙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二加强筋交叉布置。

作为所述连续墙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二墙面为双层结构,每层结构均包括平行设置的多根第三加强筋。

作为所述连续墙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二墙面包括表层结构及内层结构,所述表层结构包括间隔布置且彼此平行的第五筋条及第六筋条,所述内层结构包括间隔布置且彼此平行的第七筋条及第八筋条。

作为所述连续墙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表层结构还包括多根连接在所述第五筋条与所述第六筋条之间的第四加强筋,所述第四加强筋倾斜布置;所述内层结构还包括多根连接在所述第七筋条与所述第八筋条之间的第四加强筋,所述第四加强筋倾斜布置。

作为所述连续墙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四加强筋交叉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依据以上实施例中的连续墙,当该连续墙使用于洞口范围连续墙时,在盾构机进洞靠近该连续墙的内侧或者出洞靠近连续墙的外侧时,盾构机的刀盘可直接对采用高抗拉强度、低抗剪强度的第一筋材制成的第二墙面进行破除并清理成碎渣,在上述破除的过程中不会引起很大震动,能够保证破除过程的顺利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在盾构隧道时,可脱离开人力凿墙的动作,而由盾构机直接完成,降低了施工难度、缩短了施工工期,且保证了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盾构隧道工作井洞门的连续墙的装配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盾构隧道工作井洞门的连续墙的主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盾构隧道工作井洞门的连续墙的纵剖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盾构隧道工作井洞门的连续墙的横剖视图;

图5示出了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盾构隧道工作井洞门的连续墙在始发工作井的施工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盾构隧道工作井洞门的连续墙在接收工作井的施工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第一墙面;200-第二墙面;300-第三墙面;400-第一加强筋;500-第二加强筋;600-第三加强筋;700-第四加强筋;410-第一筋条;420-第二筋条;430-第三筋条;440-第四筋条;610-第五筋条;620-第六筋条;630-第七筋条;640-第八筋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盾构隧道工作井洞门的连续墙。

请参考图1-4,该连续墙包括第一墙面100、第二墙面200及第三墙面300。

其中,第二墙面200处于第一墙面100与第三墙面300之间,第二墙面200采用高抗拉强度、低抗剪强度的第一筋材制成,第一墙面100及第三墙面300采用由普通钢筋形成的第二筋材制成,第一筋材与第二筋材搭接紧固在一起。

如此,由于上述连续墙中第二墙面200的设置,使得当该连续墙使用于洞口范围连续墙时,在盾构机进洞靠近该连续墙的内侧或者出洞靠近连续墙的外侧时,盾构机E的刀盘G可直接对采用高抗拉强度、低抗剪强度的第一筋材制成的第二墙面200进行破除并清理成碎渣,在上述破除的过程中不会引起很大震动,能够保证破除过程的顺利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在盾构隧道时,可脱离开人力凿墙的动作,而由盾构机E直接完成,降低了施工难度、缩短了施工工期,且保证了施工安全。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筋材可选择玻璃纤维钢筋,或者具有类似性能的材料。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筋材可选择Q195、Q235、20钢或45钢等。

请结合参考图2-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一墙面100及第三墙面300均为双层结构,每层结构均包括平行设置的多根第一加强筋400。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加强筋400采用上述第二筋材制成,用于保证整个连续墙的结构强度。

具体的,第一墙面100及第三墙面300均包括表层结构及内层结构,表层结构包括间隔布置且彼此平行的第一筋条410及第二筋条420,内层结构包括间隔布置且彼此平行的第三筋条430及第四筋条440。

进一步的,第一筋条410、第二筋条420可以采用粗细不同的第一加强筋400,也可以采用粗细相同的第一加强筋400。同理,第三筋条430、第四筋条440也可以采用粗细不同的第一加强筋400,也可以采用粗细相同的第一加强筋400。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当采用粗细不同的第一加强筋400时,针对始发工作井而言,请参考图1-2,此时由于表层结构面向盾构机E,而内层结构面向待掘开的隧道,因此表层结构的第一筋条410及第二筋条420可以细于内层结构的第三筋条430、第四筋条440。而对于接收工作井而言,此时由于表层结构面向工作井,而内层结构面向待掘开的隧道,因此此时的表层结构的第一筋条410及第二筋条420可以粗于内层结构的第三筋条430、第四筋条440。

请参考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表层结构还包括多根连接在第一筋条410与第二筋条420之间的第二加强筋500,第二加强筋500倾斜布置;内层结构还包括多根连接在第三筋条430与第四筋条440之间的第二加强筋500,第二加强筋500倾斜布置。

由此,通过第二加强筋500的设置有利于使得第一墙面100及第三墙面300趋于完整,以提高第一墙面100及第三墙面300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第二加强筋500交叉布置,此时第二加强筋500呈“米”字形或者“×”形布置,进一步提升了结构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二加强筋500采用上述第二筋材制成,用于保证整个连续墙的结构强度

请继续结合参考图2-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二墙面200为双层结构,每层结构均包括平行设置的多根第三加强筋600。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三加强筋600采用上述第一筋材制成,用于保证整个连续墙的结构强度,并且为盾构机E的直接破除提供条件。

具体的,第二墙面200包括表层结构及内层结构,表层结构包括间隔布置且彼此平行的第五筋条610及第六筋条620,内层结构包括间隔布置且彼此平行的第七筋条630及第八筋条640。

进一步的,第五筋条610、第六筋条620可以采用粗细不同的第三加强筋600,也可以采用粗细相同的第三加强筋600。同理,第七筋条630、第八筋条640也可以采用粗细不同的第三加强筋600,也可以采用粗细相同的第三加强筋600。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当采用粗细不同的第三加强筋600时,针对始发工作井而言,此时由于表层结构面向盾构机E,而内层结构面向待掘开的隧道,因此表层结构的第五筋条610及第六筋条620应当细于内层结构的第七筋条630、第八筋条640。而对于接收工作井而言,此时由于表层结构面向工作井,而内层结构面向待掘开的隧道,因此此时的表层结构的第五筋条610及第六筋条620应当粗于内层结构的第七筋条630、第八筋条640。

请参考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表层结构还包括多根连接在第五筋条610与第六筋条620之间的第四加强筋700,第四加强筋700倾斜布置;内层结构还包括多根连接在第七筋条630与第八筋条640之间的第四加强筋700,第四加强筋700倾斜布置。

由此,通过第四加强筋700的设置有利于使得第二墙面200趋于完整,以提高第二墙面200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第四加强筋700交叉布置,此时第四加强筋700呈“米”字形或者“×”形布置,进一步提升了结构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四加强筋700采用上述第一筋材制成,用于保证整个连续墙的结构强度,并且为盾构机的直接破除提供条件。

下面将结合图5-8描述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连续墙来进行盾构作业的过程,该过程可大体分为下述两大步骤:

一、施工隧道始发或接收工作井和洞门:

首先施工工作井围护连续墙A,将隧道洞门范围连续墙C内的普通钢筋采用第一筋材予以替换,替换原则为等截面替换;待工作井围护连续墙A达到设计强度后,开挖工作井土方并支护,开挖至工作井基坑底设计标高后,采用顺作法逐层浇筑工作井内衬结构B,浇筑内衬结构B时预留隧道始发或接收洞口并预埋相关预埋件。

二、盾构机始发或接收过程:

盾构机进洞(始发)方法:

吊装拼装盾构机E,并安放至始发工作井中的接收台座H上,盾构机E尾部千斤顶M支撑在后部的负环管片N上,负环管片N则由安装于内衬结构B的反力支架L进行支撑固定,调整盾构机E姿态,盾构机E尾部的千斤顶M加压伸长,将盾构机E向前推进,盾构机E前方的刀盘G抵达洞门范围连续墙C内侧后开始转动并持续切削洞门范围连续墙C,彻底将洞门范围连续墙C破除并清理碎渣后,开始沿着隧道设计轴线F向前掘进并拼装隧道衬砌管片D,完成始发过程。

盾构机出洞(接收)方法:

盾构机E掘进至刀盘G抵达洞门范围连续墙C外侧,刀盘G持续切削洞门范围连续墙C,彻底将洞门范围连续墙C切削破除后,盾构机E向前推进出洞,进入接收井并就位于接收台座H上,完成接收过程。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