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救援通道二衬模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17172发布日期:2019-07-31 22:09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救援通道二衬模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成品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救援通道二衬模板装置。



背景技术:

京张大跨段过渡段最大段面5-5上方设计有救援通道,其长度为40米,此段需二衬加强支护,根据施工组织要求,此救援通道必须在5-5断面开挖前完成开挖及二衬施工。参考图1,该图为救援通道的纵断面图,此救援通道总长 40米,左右为对称结构,其中斜坡标准段9.14米,水平标准段4.1米,水平变截段3.09米,水平加高段7.34米。图2和图3分别为图1的A-A、B-B断面尺寸图,对比两个断面可以看出,断面宽度方向相同,高度方向相差1米。为保证施工任务,针对此段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种救援通道二衬模板装置,实际使用中效果良好,此模板装置为以后类似的结构二衬施工提供了好的参考依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难题,提供了一种救援通道二衬模板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救援通道二衬模板装置,包括升降式门架组件、顶模和边模;所述升降式门架组件底部设有从动行走机构;所述顶模通过平移组件与所述升降式门架组件的顶部连接;所述边模通过支撑丝杆与所述升降式门架组件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边模顶端与所述顶模两侧铰接。

进一步,所述升降式门架组件包括底架组件、活动架组件、调高油缸和可拆卸式门架斜撑;

所述底架组件包括:

两条下纵梁:所述两条下纵梁横向并排布置;

六条外立柱:每三条外立柱竖向相间固定在同一条下纵梁上;和

四条立柱拉杆:每条立柱拉杆的两端分别与同一侧相邻的两条外立柱柱体连接;

所述活动架组件包括:

六条内立柱:每条内立柱以可滑动方式套设在一条外立柱中,且每条内立柱与外立柱之间通过插销固定;

三条门架横梁:所述每条门架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位于两侧的两条内立柱的顶部连接;和

三条上纵梁:所述三条上纵梁横向并等间距地设置在所述三条门架横梁的上方;

所述每条立柱拉杆与其上方对应的上纵梁通过调高油缸连接;所述外立柱与其上方对应的门架横梁通过所述可拆卸式门架斜撑连接。

进一步,所述底架组件还包括六条支撑丝杆;每三条支撑丝杆均匀设置在每条下纵梁的下方。

进一步,所述边模包括左模和右模;所述左模和右模的顶端分别与所述顶模的左右两侧铰接,所述左模和右模分别通过若干支撑丝杆与所述外立柱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边模还包括若干附加边模;所述左模和右模的底端设有法兰孔;所述附加边模通过所述法兰孔与所述左模和右模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从动行走机构包括四条滑柱、轮架、滚动轮、轮轴、轴承和行走铰接轴;所述每条滑柱对应所述每个调高油缸垂直地滑动穿插在所述下纵梁内;所述轮架与所述滑柱的底部通过所述行走铰接轴和轴承铰接;所述每个轮架的两端通过所述轮轴和轴承连接有两个滚动轮;所述滑柱的顶部通过脱模油缸与其上方对应的立柱拉杆连接。

进一步,所述平移组件包括两条顶部横担、轨道和两个对中油缸;所述顶部横担与所述轨道滑动连接;所述顶部横担分别横向设置在所述顶模前后两侧的下方;所述轨道分别横向设置在所述上纵梁的上方两侧;所述对中油缸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部横梁和所述顶部横担连接。

进一步,所述平移组件还包括两条附加顶部横担;所述附加顶部横担横向设置在所述顶模下方,并设置在所述两条顶部横担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所述门架采用升降式,可以适应救援通道的不同截面的施工;通过设置门架斜撑,提高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在边模设置法兰孔,可灵活地添加附加边模;通过设置对中油缸,可快捷地实现顶模对中;通过支撑丝杆连接所述边模与所述外立柱,提高结构稳定性和方便拆卸边模;通过分别设置调高油缸和脱模油缸,减少单个油缸的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救援通道的纵断面图;

图2是图1的A-A断面图;

图3是图1的B-B断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横向断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纵向断面图;

图6是图5的局部C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横向断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纵向断面图。

图中:111、下纵梁;112、外立柱;113、立柱拉杆;121、内立柱;122、门架横梁;123、上纵梁;13、销轴;14、调高油缸;15、可拆卸式门架斜撑; 2、顶模;31、左模;32、右模;33、附加边模;41、滑柱;42、轮架;43、滚动轮;44、轮轴;45、行走铰接轴;51、顶部横担;52、轨道;53、对中油缸;54、附加顶部横担;6、支撑丝杆;7、脱模油缸;81、上纵梁连接块;82、立柱连接块;83、下纵梁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4至图6,本实施例的一种救援通道二衬模板装置,包括升降式门架组件、顶模2和边模;所述升降式门架组件底部设有从动行走机构;所述顶模2通过平移组件与所述升降式门架组件的顶部连接;所述边模通过支撑丝杆6与所述升降式门架组件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边模顶端与所述顶模2两侧铰接。

优选地,所述升降式门架组件包括底架组件、活动架组件、调高油缸14 和可拆卸式门架斜撑15;

所述底架组件包括:

两条下纵梁111:所述两条下纵梁111横向并排布置;

六条外立柱112:每三条外立柱112竖向相间固定在同一条下纵梁111上;和

四条立柱拉杆113:每条立柱拉杆113的两端分别与同一侧相邻的两条外立柱112柱体连接;

所述活动架组件包括:

六条内立柱121:每条内立柱121以可滑动方式套设在一条外立柱112中,且每条内立柱121与外立柱112之间通过插销固定;

三条门架横梁122:所述每条门架横梁122的两端分别与位于两侧的两条内立柱121的顶部连接;和

三条上纵梁123:所述三条上纵梁123横向并等间距地设置在所述三条门架横梁122的上方;

所述每条立柱拉杆113与其上方对应的上纵梁123通过调高油缸14连接;所述外立柱112与其上方对应的门架横梁122通过所述可拆卸式门架斜撑15 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架组件还包括六条支撑丝杆6;每三条支撑丝杆6均匀设置在每条下纵梁111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边模包括左模31和右模32;所述左模31和右模32的顶端分别与所述顶模2的左右两侧铰接,所述左模31和右模32分别通过六条支撑丝杆6与所述外立柱112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边模还包括两个附加边模33;所述左模31和右模32的底端设有法兰孔;所述两个附加边模33分别通过所述法兰孔与所述左模31和右模 32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从动行走机构包括四条滑柱41、轮架42、滚动轮43、轮轴 44、轴承(图未示)和行走铰接轴45;所述每条滑柱41对应所述每个调高油缸14垂直地滑动穿插在所述下纵梁111内;所述轮架42与所述滑柱41的底部通过所述行走铰接轴45和轴承铰接;所述每个轮架42的两端通过所述轮轴44 和轴承连接有两个滚动轮43;所述滑柱41的顶部通过脱模油缸7与其上方对应的立柱拉杆113连接。

优选地,所述平移组件包括两条顶部横担51、轨道52和两个对中油缸53;所述顶部横担51与所述轨道52滑动连接;所述顶部横担51分别横向设置在所述顶模2前后两侧的下方;所述轨道52分别横向设置在所述上纵梁123的上方两侧;所述对中油缸5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部横梁和所述顶部横担51连接。

优选地,所述平移组件还包括两条附加顶部横担5451;所述附加顶部横担 5451横向设置在所述顶模2下方,并设置在所述两条顶部横担51之间。

优选地,救援通道二衬模板装置还包括同时与所述调高油缸14、脱模油缸 7、对中油缸53连接的泵站(图未示)和十联多路换向阀(图未示)。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首先,通过控制所述十联多路换向阀和泵站,启动所述调高油缸14,使所述活动架组件整体通过所述内外立柱112之间的相对滑动上升到合适的高度,同时带动所述顶模2上升到合适的高度;再插上所述销轴13固定;

下一步,驱动所述从动行走机构,带动所述升降式门架组件沿救援通道前行,行走到指定位置后,调节所述下纵梁111下方的支撑丝杆6,使其支撑固定整个模板装置;

下一步,通过控制所述十联多路换向阀和泵站,启动所述对中油缸53,使所述顶部横担51相对所述轨道52滑动,进而带动所述顶模2平移到指定的对中位置;

下一步,将所述左模31和右模32通过支撑丝杆6与所述外立柱112固定连接;

下一步,通过控制所述十联多路换向阀和泵站,启动所述脱模油缸7,使整个升降式门架组件升高到指点的位置,调节所述下纵梁111下方的支撑丝杆 6,使其支撑固定整个模板装置;再进行浇筑;

最后,旋松与边模连接的支撑丝杆6,脱下边模;再旋松所述下纵梁111 下方的支撑丝杆6,再通过控制所述十联多路换向阀和泵站,启动所述脱模油缸7,使整个升降式门架下降,使顶模2脱模。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门架组件采用升降式,可以适应救援通道的不同截面的施工;通过设置门架斜撑,提高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在边模设置法兰孔,可灵活地添加附加边模;通过设置对中油缸,可快捷地实现顶模对中;通过支撑丝杆连接所述边模与所述外立柱,提高结构稳定性和方便拆卸边模;通过分别设置调高油缸和脱模油缸,减少单个油缸的压力;通过设置从动行走机构,使装置在救援通道行走时适应平底面和斜底面之间的过渡。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7,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当截面高度为最高截面时,通过调节所述调高油缸使所述活动架组件整体上升到指定位置后,插入销轴固定,并更换长度更长的可拆卸式门架斜撑15;而在固定连接上所述左模31和右模32,再通过所述左模31和右模32的底端的法兰孔固定附加边模33,使实施例二的二衬模板装置的边模相对于实施例一的二衬模板装置增高,符合施工要求。

实施例三:

请参考图8,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将两个二衬模板装置串联一起使用;具体地,通过上纵梁连接块81连接两个模板装置的上纵梁123,通过立柱连接块82连接两个模板装置的外立柱112,通过下纵梁连接块83连接两个模板装置的下纵梁111。

在施工实际操作中,必须先将两个二衬模板装置分别对好位后,再安装两者之间的连接件;脱模前须拆除两套模板之间的连接件,然后再分别脱模。

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将两个救援通道二衬模板装置串联一起,同时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和装置结构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三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