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渗透率优势通道的单井泄油面积定量计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572537发布日期:2019-12-31 19:05阅读:6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渗透率优势通道的单井泄油面积定量计算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油气勘探开发
技术领域
,特别地,涉及一种基于渗透率优势通道的单井泄油面积定量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泄油面积为油井供油面积,对于均值油气藏,泄油半径为与泄油面积相等的圆的半径。现有技术中,计算油井泄油面积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1)将油井附近视为均值地层,直接以井眼为中心,采用圆形模型,按经验取泄油半径或通过试井解释获得理论泄油半径,通过求取圆的面积得到单井泄油面积;(2)根据油井生产数据进行产量递减模拟,将模拟的油井产量递减曲线与指定的经验模板进行对比获得泄油半径,再根据圆形模型计算圆面积从而得到泄油面积;(3)根据开发区块整体面积和井数及产量按均值模型笼统估算单井的泄油面积;(4)基于启动压力梯度与生产动态资料计算泄油半径,再根据圆形等厚均值模型计算泄油面积。然而,在这些现有技术中,均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求取泄油半径上,而将井筒附近的地层均视为无限大均值等厚的假设条件下,在通过各种方法求得泄油半径后,均按圆形均值模型或水平井椭圆均值模型计算泄油面积,未考虑到实际井筒附近的储层依旧存在非均质性,井周各个方向油气渗滤能力存在差异,不能较准确的估算出各方向的真实供油范围。而且,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计算泄油半径,需要获得较多的生产动态数据,对资料获取程度要求较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问题。例如,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渗透率优势通道的单井泄油面积定量计算方法,以准确预算出生产井的地质采出程度及最终累计产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渗透率优势通道的单井泄油面积定量计算方法。所述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确定储层中油气渗透率优势方向;根据目标井周围各个邻近井的渗透率参数确定目标井渗透率优势通道;根据目标井累计产量反算并得到不同采出程度下的供油面积;将所述不同采出程度下的供油面积折算到目标井的渗透率优势通道上,得到目标井在不同采出程度下的泄油范围。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确定油气渗透率优势方向的步骤可包括:通过编制多井井间渗透率等值线图来确定油气渗透率优势方向。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确定目标井渗透率优势通道的步骤可包括:在所述渗透率等值线图上,以目标井所在位置为圆心,画任意圆;将目标井周围各个邻近井的渗透率值分别与邻近井中最大的渗透率值做比值,得到各个邻近井的渗透率比值;在所述渗透率等值线图上,分别将各个邻近井与圆心连接,得到与邻近井数量相同的连线,然后在各连线上确定各邻近井方向的渗透率控制点,其中,各邻近井方向的渗透率控制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所对应邻近井的渗透率比值乘以圆的半径;在所述渗透率优势方向上,过各个渗透率控制点作椭圆或近椭圆图形,所述椭圆或近椭圆图形为目标井的渗透率优势通道。其中,所述连线可以是以圆心为起点且经过邻近井的射线或者是以圆心和邻井为端点的线段。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目标井周围邻近井的数量可至少为3个,例如4或5个。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根据目标井累计产量反算不同开采程度下的供油面积的步骤可包括:所述根据目标井累计产量反算不同开采程度下的供油面积的步骤可包括:根据目标井累计产量和地质采出程度计算目标井动用地质储量;根据目标井动用地质储量和储层参数反算供油面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可根据式1计算所述目标井动用地质储量,式1为:g=n/e,其中,g为目标井动用地质储量,n为目标井累计产量,e为地质采出程度。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针对油藏,可根据式2反算所述供油面积,式2为:其中,a为目标井供油面积(单位为km2),g为目标井原油动用地质储量(单位为104m3),h为有效厚度(单位为m),为孔隙度,sw为含水饱和度,boi为原油体积系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针对气藏,可利用式3反算所述供油面积,式3为:其中,a为目标井供油面积(单位为km2),g为目标井天然气动用地质储量(单位为108m3),h为有效厚度(单位为m),为孔隙度,sw为含水饱和度,bgi为天然气体积系数,其他参数与油藏同。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将不同采出程度下的供油面积折算到目标井的渗透率优势通道上的步骤可包括:根据所述不同采出程度下的供油面积,沿所述目标井的渗透率优势通道作目标井在不同采出程度下的泄油范围图。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泄油面积图可包括多个呈椭圆或近椭圆的图形。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目标井可包括正在生产或曾经生产过的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可包括:能够较准确的定位油气田剩余油富集区,提高新井钻探成功率,为实现油气田效益高产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撑;能够降本增效,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附图说明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基于渗透率优势通道的单井泄油面积定量计算方法的一个流程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发明示例中的某油田某油层渗透率等值线图;图3示出了图2中目标井p1各邻井方向的渗透率控制点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2中目标井p1的渗透率优势通道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发明示例中单井的地质采出程度与供油面积关系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2中目标井p1在各个采出程度下供油范围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和示例性实施例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基于渗透率优势通道的单井泄油面积定量计算方法。对于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弄清开发井生产影响范围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井间剩余油分布预测、井位部署等重大勘探开发决策。本发明对于已投产的老油气田剩余油分布研究及井间加密井位部署尤其适用,由于油气层通常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开发井的真实供油面积不是理想的均值圆形径向流模型能准确表述的,地下油气流动总是沿着渗透率优势方向优先流动,那么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井间油气流动就存在一定的方向性。本发明旨在通过简单的储层静态参数(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及单井累计产量来定量计算单井的生产影响范围,即泄油面积,为油气田勘探开发井位部署提供直接依据。另外,本发明通过单井采出程度与泄油面积之间的拟合关系,在获得单井生产影响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定量预测该井的地质采出程度及最终累计产量,可作为单井效益开发评价的一种依据。而且,对于求取单井泄油面积,现有技术均重点研究如何获取单井影响半径,求出影响半径后直接采用圆形均质模型(水平井为椭圆均质模型)来求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主张井筒附近地层具有非均质性,井筒附近油气流动并不是均质径向流;而且本发明的重点在于反算单井影响面积,再将此面积按渗透率优势通道进行分配。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基于渗透率优势通道单井泄油面积定量计算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s01:确定储层中油气渗透率优势方向。其中,可通过编制多井井间渗透率等值线图来确定油气渗透率优势方向。所述储层可以是气藏储层,也可以是油藏储层。s02:根据目标井周边井渗透率参数确定目标井渗透率优势通道。所述确定目标井渗透率优势通道的步骤可包括:在渗透率等值线图上,以目标井所在位置为圆心,画任意圆;将目标井周围各个邻近井的渗透率值分别与邻近井中最大的渗透率值做比值,得到各个邻近井的渗透率比值;在渗透率等值线图上,分别将各个邻近井与圆心连接,得到与邻近井数量相同的连线,然后在各连线上确定各邻近井方向的渗透率控制点,其中,各邻近井方向的渗透率控制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所对应邻近井的渗透率比值乘以圆的半径;在渗透率优势方向上,过各个渗透率控制点作椭圆或近椭圆图形,所述椭圆或近椭圆图形为目标井的渗透率优势通道。s03:根据单井(即目标井)累计产量反算不同采出程度下的供油面积。其中,s03和s01、s02可不分先后顺序,例如s03可在s01之前进行,也可在s01和s02之间进行,还可在s02之后进行。s04:将所述反算的供油面积折算到目标井的渗透率优势通道上,确定目标井在不同开采程度下的泄油范围。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下面结合具体示例对其进行进一步说明。图2示出了某油田某油层渗透率等值线图。图3示出了本发明示例中目标井各邻井方向的渗透率控制点的示意图,其中,(a)图示出了图2中目标井p1周边最大渗透率方向控制点的示意图,(b)图示出了图2中目标井p1周边邻近井p16方向控制点的示意图,(c)图示出了图2中目标井p1周边邻近井p12方向控制点的示意图,(d)图示出了图2中目标井p1周边邻近井p11方向控制点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2中目标井p1的渗透率优势通道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发明示例中单井的地质采出程度与供油面积关系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2中目标井p1在各个采出程度下供油范围的示意图。所述基于渗透率优势通道单井泄油面积定量计算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编制多井渗透率等值线图;第二步根据开发井周边井的渗透率数值大小确定其优势渗流通道(即渗透率优势通道);第三根据单井累计产量反算不同采出程度下本井的供油面积大小,第四步将第三步计算的供油面积折算到优势渗流通道上,最终确定出单井在各种采出程度下的泄油面积。(1)第一步:根据渗透率横向差异性确定储层中油气渗流主体方向,即渗透率优势方向。在同一压力系统中,地下油气流动总是沿着渗透率优势方向优先流动,渗透率优势方向的确定方法是编制多井井间渗透率等值线图。如2图所示,渗透率相对高值的条带的方向为储层渗透率优势方向;图2中以p开头参数表示某油田开采某油层的各个井,例如p7、p17等;图2中与各个以p开头参数邻近的数字表示各个井的渗透率,例如p7井的渗透率为523md,p17井的渗透率为615md。(2)第二步:根据周边井渗透率参数(即渗透率)确定渗流通道。具体步骤如下:1)以目标井为圆心,画任意圆形,其半径记为r,将圆心与周边最大渗透率值的井相连,连线与圆相交的点作为目标井周边最大渗透率方向的控制点。如图3中的(a)图所示,p1为目标井,p17为目标井周边渗透值最大的井,p1与p17的连线与圆的交点即为目标井周边最大渗透率方向的控制点。这一步主要是确定渗流通道的方向,进一步地,圆的半径可不超过周边最小井距,以方便分析;当然圆的半径可以大于周边最小井距,只是看起来不直观。2)分别将目标井周围邻近的井的渗透率值与井周最大渗透率值做比值,得到邻井相对于井周最大渗透率的一个相对值,见表1。表1p1井邻井渗透率比值表井号渗透率,md渗透率比值备注p161470.2147/615p125590.9559/615p113880.6388/615p176151.0615/6153)分别将邻井与圆心连线,以圆心为出发点,在连线上按渗透率比值比例确定该邻井方向(也可称为邻近井方向)的渗透率控制点,该点到圆心的距离为渗透率比值乘以圆半径r,见图3中的(b)、(c)和(d)图。4)在渗透率等值线图上,在第一步确定的渗透率优势方向上,过邻井渗透率控制点作椭圆或近椭圆形状,则该图形为目标井的渗透率优势通道,如图4所示的椭圆形状。优势通道需要在渗透率优势方向上结合控制点共同确定,如果只是控制点确定,当周边井点较少时可能不准确或具有多解性,在第一步确定的渗透率优势方向约束下会更加严谨,即当边缘井周围邻近控制点少时,需要根据渗透率等值线图(即渗透率优势方向)来约束。鉴于油藏的实际平面非均质性,流体渗流总会朝一个主方向流动;垂直主方向也会有流动现象,但这是次要行为,因此选择椭圆或近椭圆形状是比较合理的。(3)第三步:根据单井累计产量及单井储层参数反算不同采出程度下的供油面积,即当前生产状况下的供油范围。该步骤中的单井是指目标井,是当前正在生产或曾经生产过的井。具体反算步骤如下:1)根据单井累计产量和假设的采出程度计算单井动用地质储量g。g=n/e,式中g为单井动用地质储量,n为单井累计产量,e为地质采出程度。2)根据单井动用地质储量和储层参数反算供油面积。在储层有油藏的情况下,式中a为单井供油面积(单位为km2),h为有效厚度(单位为m),为孔隙度,sw为含水饱和度,boi为原油体积系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单井的地质采出程度与供油面积关系如图5所示。表2某井不同采出程度下供油面积反算结果表(4)第四步:根据第三步反算的各采出程度下对应的供油面积数值,沿渗透率优势通道作目标井的泄油范围图,形状为椭圆或近椭圆形,见图6(图6中仅示出了对应部分采出程度下的泄油范围)。即如图6所示,在多井井间渗透率等值线图做出了与图4所示图形相似的多个椭圆或近椭圆形状,每个椭圆或近椭圆形状都对应了第三步反算出的一个采出程度下的供油面积数值,图6中任意一个椭圆和图4中椭圆的长轴都在同一直线上、短轴也都在同一直线上,图6中椭圆的大小可根据所对应的供油面积数值来确定。第三步反算的供油面积只是一个数值大小,第四步将第三步反算的供油面积在优势通道上以图形的方式显示出来,即多个椭圆或近椭圆分别对应不同采出程度下供油面积。如图6所示,每个椭圆或近椭圆图形不仅代表了泄油范围,还代表了泄油面积。本发明还可以根据井间干扰试验动态获得当前生产井的实际影响范围,结合当前累计产量,可以倒推出生产井当前的地质采出程度,预测生产井最终累计产量。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针对的是油气田可以是油藏或气藏,上述的供油面积、供气面积、泄油面积在是对两种情况下相应概念的统称,例如,在气藏的情况下,供油面积表示的含义是供气面积。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清楚这些名词不会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且不会造成技术方案和保护范围的不清楚。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基于渗透率优势通道的单井泄油面积定量计算方法的优点可包括:(1)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计算泄油半径,需要获得较多的生产动态数据,对资料获取程度要求较高;而本发明采用的方法仅需要获得简单的储层静态参数和单井累计产量即可,资料获取容易。(2)本发明可以根据得到的泄油范围图来较准确的定位油气田剩余油富集区(在井间泄油范围以外的油气藏区域即为剩余油富集区),提高新井钻探成功率,为实现油气田效益高产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撑。(3)本发明能够降本、增效,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尽管上面已经通过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