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复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50347发布日期:2020-01-21 19:20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复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复采方法。



背景技术:

厚煤层矿井在进行煤炭回采时,大多选择使用放顶煤采煤法。放顶煤开采是利用采煤机回采2-3m的煤壁,利用地压对顶煤进行破碎,然后从放煤口放出的方法,具有高产高效的优势。但是厚煤层开采过程中,放顶煤采煤法具有回采率低、放煤效果差等缺点,在采空区遗留大量煤炭,加之工作面间留设煤柱难以回收,造成了大量的煤炭损失。

由于回采的不断进行,赋存状态好的资源变得越来越少,对矿井进行二次开采,可以缓解采掘关系,增加服务年限。但是在采空区中进行巷道掘进,顶板极其破碎,容易出现垮落,这是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了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复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放顶煤回采率低以及复采工作面巷道施工困难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复采方法,包括以下过程:

a、按照现有方法正常布置放顶煤回采工作面,回采结束后顶煤垮落在采空区中,在采空区两侧保护煤柱及采空区内布置复采工作面;

b、在采空区一侧的煤柱中掘进复采工作面回风巷道,并与回风上山或大巷、辅助回风上山贯通,在采空区另一侧煤柱内从运输上山或大巷掘进复采工作面运输巷道,与复采工作面回风巷道贯通,形成开切眼;

c、开采期间,运输巷道掘进工作面与回采工作面之间保持一定错距,形成前掘后采,直至工作面与回风上山或大巷、辅助回风上山贯通为止。

上述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复采方法,步骤a中复采工作面回采范围包括原放顶煤采空区遗失的顶煤,以及原两侧丢失的保护煤柱。

上述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复采方法,所述的步骤b中,复采工作面开切眼在大巷保护煤柱内沿采区上山或大巷布置。

上述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复采方法,所述的步骤c中复采工作面与运输巷道掘进工作面距离应大于工作面的超前采动影响距离。

上述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复采方法,所述的步骤c中复采工作面通风方式为“z”型通风。

本发明提供的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复采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可大幅度提高厚煤层采出率,回收采空区残煤,区段间煤柱以及大巷保护煤柱,可最大限度的回收煤炭资源,有利于煤炭资源的保护。

(2)解决生产接替紧张,维持衰老矿井生产经营。该方法可暂时解决企业无煤可采的燃眉之急。可利用原有生产系统,实现少掘巷道多出煤,使矿井采掘关系日益紧张的局面得以缓解。为矿井接替或转产争取宝贵时间,保障职工生活,有助于社会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复采方法示意图

图中:

1——放顶煤工作面;2——辅助回风上山;3——运输上山;4——采区回风上山;5——复采工作面;6——复采工作面回风巷;7——复采工作面运输巷;8——掘进工作面;9——进风标志;10——污风标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复采方法,首先按照现有方法正常布置放顶煤工作面1,回采结束后顶煤垮落在采空区中,在采空区两侧保护煤柱及采空区内布置复采工作面,复采工作面回采范围包括原放顶煤采空区遗失的顶煤,以及原两侧丢失的保护煤柱。

第二步、在采空区一侧的煤柱中掘进复采工作面回风巷道6,并与回风上山或大巷、辅助回风上山2贯通,在采空区另一侧煤柱内从运输上山或大巷掘进复采工作面运输巷道7,与复采工作面回风巷道贯通,形成开切眼,开切眼在大巷保护煤柱内沿采区上山或大巷布置。

第三步、开采期间,运输巷道掘进工作面8与复采工作面5之间保持一定错距,错距应大于工作面的超前采动影响距离。形成前掘后采,缩短复采工作面运输巷道的维护时间。直至工作面与回风上山或大巷、辅助回风上山贯通为止。复采工作面通风方式为“z”型通风。风流行走路线为运输上山或大巷3→复采工作面运输巷道7→复采工作面5→复采工作面回风巷道6→辅助回风上山或大巷2,由此避免与复采工作面回风巷道之间在原放顶煤采空区遗煤两侧形成风压差,降低自然发火几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