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减弱盾构螺旋机喷涌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54606发布日期:2020-01-10 16:06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减弱盾构螺旋机喷涌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盾构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减弱盾构螺旋机喷涌的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盾构法以其高自动化、安全环保、施工工效高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土压平衡盾构机通过土仓内的被动土压与掘削面上的土压、水压基本平衡,使得掘削面与盾构面处于稳定状态,其采用皮带机+编组列车的形式进行出渣。

土压平衡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特别是富水地层中掘进,在高水头压力的作用下,螺旋机尾部易频繁发生喷涌,给掘进安全、工期及文明施工带来不利影响,成为困扰盾构施工的一大难点。目前土压平衡盾构机螺旋机喷涌尚无十分有效的解决办法,主要采用做好渣土改良、螺旋机敞开排放等方法,喷涌发生后需花费大量人力、时间进行清理。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盾构螺旋机尾部易频繁发生喷涌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减弱盾构螺旋机喷涌的装置,在盾构螺旋机掘进前,通过按钮开关打开气动闸阀,将土仓中的高压水提前有组织地外排,以降低土仓内水压和水量,避免掘进过程中螺旋机频繁喷涌,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用于减弱盾构螺旋机喷涌的装置,包括连接法兰、直角弯头、手动闸阀、气动闸阀、镀锌钢管、软连接和球阀,所述手动闸阀通过连接法兰和直角弯头连接在盾构螺旋机尾部右上侧的预留口上,所述气动闸阀和手动闸阀之间设置一道软连接,便于装置适当调整角度,所述手动闸阀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球阀,作为装置被泥渣堵塞时冲洗的接口,所述气动闸阀的另一端通过镀锌钢管接至拖车的水平皮带上,所述镀锌钢管作为该装置的排水通道,对地层内积水进行引导、排放。

上述的一种用于减弱盾构螺旋机喷涌的装置,所述气动闸阀采用气管a中盾构机提供的高压气源作为开启动力,再通过气管b连接两位三通换向阀控制,可以通过按钮控制开闭。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减弱盾构螺旋机喷涌的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在盾构螺旋机掘进前,通过按钮开关打开气动闸阀,将土仓中的高压水提前有组织地外排,以降低土仓内水压和水量,避免掘进过程中螺旋机出现频繁喷涌现象,从而加快施工进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减弱盾构螺旋机喷涌的装置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减弱盾构螺旋机喷涌的装置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中:1-连接法兰,2-直角弯头,3-手动闸阀,4-气动闸阀,5-镀锌钢管,6-软连接,7-球阀,8-气管a,9-气管b。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减弱盾构螺旋机喷涌的装置整体结构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包括连接法兰1、直角弯头2、手动闸阀3、气动闸阀4、镀锌钢管5、软连接6和球阀7,所述手动闸阀3通过连接法兰1和直角弯头2连接在盾构螺旋机尾部右上侧的预留口上,所述气动闸阀4和手动闸阀3之间设置一道软连接6,便于装置适当调整角度,所述手动闸阀3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球阀7,作为装置被泥渣堵塞时冲洗的接口,所述气动闸阀4的另一端通过镀锌钢管5接至拖车的水平皮带上,所述镀锌钢管5作为该装置的排水通道,对地层内积水进行引导、排放。

气动闸阀采用气管a8中盾构机提供的高压气源作为开启动力,再通过气管b9连接两位三通换向阀控制,可以通过按钮控制开闭。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主要通过以下使用步骤来解决盾构螺旋机尾部易频繁发生喷涌的技术问题:

步骤一:将直角弯头2、手动闸阀3、软连接6、气动闸阀4和镀锌钢管5依次采用连接法兰1连接在盾构螺旋机尾部右上侧的预留口上,镀锌钢管5的出口位置接至拖车的水平皮带上;

步骤二:开启盾构螺旋机进行掘进,当发现地层中水量较大或者存在承压水时,打开气动闸阀4,控制气管a8和气管b9,盾构螺旋机中的高压水将通过螺旋机上的预留口进入到装置中,把水引导到拖车水平的皮带上,排至渣斗中;

步骤三:当土仓中水压减小至可以正常掘进时,关闭气动闸阀4,恢复正常掘进,打开盾构螺旋机尾部闸门进行出渣;

步骤四:当装置堵塞时,若堵塞的是装置的进水口,则关闭手动闸阀3,利用泡沫管或高压水管连接至靠近盾构螺旋机的球阀7,进行清洗疏通;若堵塞的是后面闸阀位置或管段,则打开手动闸阀3,利用泡沫管或高压水管连接至远离盾构螺旋机的球阀7,进行清洗疏通;

步骤五:靠近盾构螺旋机安装的球阀7也可作为往盾构螺旋机尾部打高分子聚合物的入口,以改善盾构螺旋机尾部渣土的物理特性。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