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煤矿施工用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煤矿工程可以为社会开采出更多的煤炭能源,煤炭是一种易燃的物质,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安全防护,做好安全技术防范、加强安全管理、重视安全教育以强化员工安全意识,是保证采矿安全的主要措施,目前,在对矿井内施工人员进行防护时,大多通过矿井内设置的支撑架对施工人员进行防护,但是其防护效果不佳,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坍塌等事故,矿井内顶部会有大量落石砸下,仅仅支撑架并不能将施工人员全身进行保护,一些碎石仍然会落在施工人员身上,且支撑架不具备减震功能,落石砸下后,容易砸损支撑架,不但对施工人员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还影响了支撑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煤矿施工用防护装置,解决了在对矿井内施工人员进行防护时,大多通过矿井内设置的支撑架对施工人员进行防护,但是其防护效果不佳,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坍塌等事故,矿井内顶部会有大量落石砸下,仅仅支撑架并不能将施工人员全身进行保护,一些碎石仍然会落在施工人员身上,且支撑架不具备减震功能,落石砸下后,容易砸损支撑架,不但对施工人员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还影响了支撑架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煤矿施工用防护装置,包括防护舱,所述防护舱的上表面与盖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盖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动装置,所述滑动装置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
所述第一固定块的正面通过第一销轴与连接杆的底端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顶端通过第二销轴与第二固定块的正面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上表面与顶板内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防护舱的左右两侧面均设置有支撑装置。
所述防护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的底端与底座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伸缩装置滑动连接在两个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滑槽开设在底座内壁的左侧面。
优选的,所述滑动装置包括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滑块的左侧面通过第一弹簧与第一滑槽内壁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块的上表面与第一固定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防护板,所述防护板的右侧面与防护舱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防护板内壁的右侧面设置有若干个滑轮。
优选的,所述伸缩装置包括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上表面与防护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的下表面通过若干个第二弹簧与底座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滑动连接在两个第二滑槽内。
优选的,所述防护舱的左右两侧面分别通过四个合页与四个门板的左右两侧面铰接,且两个门板的相对面搭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块和第一滑槽的形状均设置有t形,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开设有四个安装孔,所述顶板内壁的上表面通过伸缩杆与盖板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新型煤矿施工用防护装置,通过设置防护舱、盖板、顶板、门板、第一滑块、第一滑槽、连接杆、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施工人员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矿井内后,当矿井内发生突发事故时,施工人员可以有效的进入到防护舱内,再合上四个门板,矿井内顶部落石砸下时,落石首先砸在顶板上,使得顶板向下移动并且分别挤压两个连接杆,使得两个连接杆转动的同时向下移动,使得两个连接杆分别通过两个第一固定块带动两个第一滑块左右移动,使得两个第一滑块有效的挤压两个第一弹簧,其次两个第一弹簧的弹力挤压两个第一滑块,使得两个第一滑块分别通过两个连接杆支撑同一个顶板,使得两个第一弹簧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有效的对防护舱内的施工人员和顶板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延长了顶板及防护舱的使用寿命,施工人员位于防护舱内,使得防护舱、顶板和门板可全方位有效的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
2、该新型煤矿施工用防护装置,通过设置防护舱、盖板、顶板、底座、第二滑块、第二滑槽、第二弹簧、防护板和滑轮,当落石砸向顶板时,使得顶板会通过两个连接杆和两个第一滑块挤压防护舱,使得防护舱通过第二滑块向下挤压若干个第二弹簧,使得若干个第二弹簧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从而达到二次减震的效果,使得本实用新型采用多级减震的方式提高了对施工人员的保护性能,且防护板在支撑矿井两侧的侧壁时,滑轮可以在侧壁进行滚动,提高了二次减震的效果,防护板还防止矿井两侧坍塌时直接挤压防护舱,进一步提高了防护的效果。
3、该新型煤矿施工用防护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滑块、第一滑槽、第一弹簧、底座、伸缩杆和防护舱,当两个连接杆分别通过两个第一固定块带动两个第一滑块左右移动,因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的形状均设置为t形,使得第一滑块在第一滑槽内滑动时更加稳定,且第一滑块不会脱离第一滑槽,因设置有伸缩杆,当顶板上下移动时,伸缩杆有效的起到了限位的作用,防止顶板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出现摆动现象,提高了顶板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滑槽左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防护舱、2盖板、3第一滑槽、4滑动装置、41第一弹簧、42第一滑块、5第一固定块、6第一销轴、7连接杆、8第二固定块、9第二销轴、10伸缩杆、11顶板、12支撑装置、121防护板、122滑轮、13伸缩装置、131第二弹簧、132第二滑块、14第二滑槽、15底座、16门板、17合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煤矿施工用防护装置,包括防护舱1,防护舱1的上表面与盖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盖板2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第一滑槽3,防护舱1的左右两侧面分别通过四个合页17与四个门板16的左右两侧面铰接,且两个门板16的相对面搭接,第一滑槽3内滑动连接有滑动装置4,通过设置第一弹簧41,两个第一滑块42有效的挤压两个第一弹簧41,其次两个第一弹簧41的弹力挤压两个第一滑块42,使得两个第一滑块42分别通过两个连接杆7支撑同一个顶板11,使得两个第一弹簧41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有效的对防护舱1内的施工人员和顶板11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滑动装置4包括第一滑块42,第一滑块42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3内,第一滑块42的左侧面通过第一弹簧41与第一滑槽3内壁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第一滑块42的上表面与第一固定块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滑块42和第一滑槽3,当两个连接杆7分别通过两个第一固定块5带动两个第一滑块42左右移动,因第一滑块42和第二滑块132的形状均设置为t形,使得第一滑块42在第一滑槽3内滑动时更加稳定,且第一滑块42不会脱离第一滑槽3,滑动装置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5,因设置有伸缩杆10,当顶板11上下移动时,伸缩杆10有效的起到了限位的作用,防止顶板11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出现摆动现象,提高了顶板11的稳定性,第一滑块42和第一滑槽3的形状均设置有t形,底座15的下表面开设有四个安装孔,顶板11内壁的上表面通过伸缩杆10与盖板2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第一固定块5的正面通过第一销轴6与连接杆7的底端活动连接,连接杆7的顶端通过第二销轴9与第二固定块8的正面活动连接,第二固定块8的上表面与顶板11内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支撑装置12包括防护板121,防护板121的右侧面与防护舱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防护板121内壁的右侧面设置有若干个滑轮122,通过设置防护板121和滑轮122,防护板121在支撑矿井两侧的侧壁时,滑轮122可以在侧壁进行滚动,提高了二次减震的效果,防护板121还防止矿井两侧坍塌时直接挤压防护舱1,进一步提高了防护的效果,防护舱1的左右两侧面均设置有支撑装置12。
防护舱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伸缩装置13,伸缩装置13包括第二滑块132,第二滑块132的上表面与防护舱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滑块132的下表面通过若干个第二弹簧131与底座15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滑块132滑动连接在两个第二滑槽14内,通过设置第二弹簧131,防护舱1通过第二滑块132向下挤压若干个第二弹簧131,使得若干个第二弹簧131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从而达到二次减震的效果,使得本实用新型采用多级减震的方式提高了对施工人员的保护性能,伸缩装置13的底端与底座15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伸缩装置13滑动连接在两个第二滑槽14内,第二滑槽14开设在底座15内壁的左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步骤为:
s1、当矿井内发生突发事故时,施工人员可以有效的进入到防护舱1内,再合上四个门板16,矿井内顶部落石砸下时,落石首先砸在顶板11上,使得顶板11向下移动并且分别挤压两个连接杆7,使得两个连接杆7转动的同时向下移动,使得两个连接杆7分别通过两个第一固定块5带动两个第一滑块42左右移动,使得两个第一滑块42有效的挤压两个第一弹簧41,其次两个第一弹簧41的弹力挤压两个第一滑块42,使得两个第一滑块42分别通过两个连接杆7支撑同一个顶板11;
s2、当落石砸向顶板11时,使得顶板11会通过两个连接杆7和两个第一滑块42挤压防护舱1,使得防护舱1通过第二滑块132向下挤压若干个第二弹簧131,使得若干个第二弹簧131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s3、当防护舱1的上下移动的过程中,防护板121支撑矿井两侧的侧壁,滑轮122可以在侧壁进行滚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