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混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18487发布日期:2020-07-29 02:13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井下混配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井下混配器。



背景技术:

在超稠油油藏开采中,在采出液从井底流动至井口的过程中,采出液温度降低、粘度成指数式增加,使得在油管及油嘴处极易形成稠油块,进而堵塞油管或油嘴,影响采油作业的顺利进行。为解决上述问题,通常采用掺稀降粘的方式解决采出液粘度大、流动摩阻大的问题;对于采出液粘度较大的井,可通过安装井下混配器优化混配效果。

现有的井下混配器布置位置在泵吸入口以下,其通过采出液流动来带动混配器动作,即混配器无其他动力来源,导致在流体无法流动时混配器也无法转动工作,不能起到带动流体运动、混配稀稠油的目的,其混配效果差,同样无法有效解决稠油在油管及油嘴处形成堵塞的问题,且能量消耗大。同时,现有的井下混配器通常采用叶轮搅拌结构,其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损坏后也不易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超稠油掺稀生产、混配效果好,且结构简单的井下混配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井下混配器,包括连接杆和搅拌组件,所述连接杆与外部抽油杆连接,并在抽油杆的带动下轴向移动;所述搅拌组件包括切割采出液的切割部件和/或改变采出液流向的导向部件,所述切割部件及导向部件设于所述连接杆的外表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切割部件包括多个带有切割角的切割凸部,多个所述切割凸部沿所述连接杆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切割角指向所述连接杆的上端和/或下端;所述导向部件为相邻所述切割凸部之间形成的导流通道。

所述切割部件为多组,多组所述切割部件沿连接杆的轴向间隔布置;相邻所述切割部件的切割凸部沿所述连接杆的轴向错开布置。

所述切割凸部为菱形凸部、正方形凸部或六边形凸部。

当所述切割凸部为菱形凸部时,所述菱形凸部的长对角线沿所述连接杆的轴向设置。

所述导向部件包括多个向采出液施加周向旋转力的螺旋形通道,多个所述螺旋形通道沿所述连接杆的周向间隔布置。

所述切割部件的外径小于外套油管的内径。

所述切割部件的端部设有防止外套油管损坏的圆弧倒角。

所述连接杆的两端设有与抽油杆或相邻井下混配器连接的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包括依次连接的螺接段、第一过渡连接段、螺接驱动段及第二过渡连接段,所述第二过渡连接段与所述连接杆连接。

所述螺接驱动段为与外部扳手配合的多边形驱动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设置有连接杆及搅拌组件,连接杆与外部抽油杆连接,井下混配器可随抽油机上、下冲程运动,即将井下混配器巧妙的设置为杆式,并连接在泵吸入口以上的抽油杆上,由于抽油杆通过抽油机驱动,使得井下混配器具有外部动力源,其避免了通过采出液流动来被动带动混配器工作的现象,其使得稠油在无法流动时混配器仍可继续工作,其混配效果好,有效解决了稠油在油管及油嘴处形成堵塞的问题。同时,井下混配器不会影响抽油杆的功能,其同时具备抽油杆与混配器的功能。

同时,搅拌组件包括切割部件和/或导向部件,切割部件及导向部件设于连接杆的外表面,其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本实用新型通过切割采出液、改变采出液流向的方式,使得采出液被不断切割、分离、再融合,以搅拌采出液,提高稀稠油混配效果。当采出液波动引起过多稠油进泵、并进入油管时,通过搅动作用迫使采出液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并使油管内稠油与稠油段相邻的粘度低的采出液相混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稠油粘度,减少了稠油堵塞油管情况的发生。当采出液中有稠油块时,切割稠油块使其与周围密度较低采出液相混合,以消除稠油块。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的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主视图。

图7是图6的a-a截面的剖视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

1、连接杆;2、搅拌组件;21、切割部件;211、切割凸部;212、圆弧倒角;22、导向部件;221、导流通道;222、螺旋形通道;3、连接头;31、螺接段;32、第一过渡连接段;33、螺接驱动段;34、第二过渡连接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井下混配器,包括连接杆1和搅拌组件2。连接杆1与外部的抽油杆连接,连接杆1在抽油杆的带动下轴向移动,使得井下混配器上、下冲程运动,此时井下混配器与采出液发生相对运动。同时,为满足抽油杆承载能力,连接杆1的直径与抽油杆的直径相同。本实用新型将井下混配器巧妙的设置为杆式,并连接在泵吸入口以上的抽油杆上,由于抽油杆通过抽油机驱动,使得井下混配器具有外部动力源,其避免了通过采出液流动来被动带动混配器工作的现象,其使得稠油在无法流动时混配器仍可继续工作,其混配效果好,有效解决了稠油在油管及油嘴处形成堵塞的问题,且不会消耗能量。同时,井下混配器不会影响抽油杆的功能,其同时具备抽油杆与混配器的功能。

同时,搅拌组件2包括切割部件21和导向部件22。其中,切割部件21切割采出液,导向部件22改变采出液的流向,切割部件21及导向部件22设于连接杆1的外表面,其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在其他实施例中,搅拌组件2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如可仅设置导向部件22或切割部件21。

本实用新型通过切割采出液、改变采出液流向的方式,使得采出液被不断切割、分离、再融合,以搅拌采出液,提高稀稠油混配效果。当采出液波动引起过多稠油进泵、并进入油管时,通过搅动作用迫使采出液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并使油管内稠油与稠油段相邻的粘度低的采出液相混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稠油粘度,减少了稠油堵塞油管情况的发生。当采出液中有稠油块时,切割稠油块使其与周围密度较低采出液相混合,以消除稠油块及稠油颗粒。

如图3所示,切割部件21包括多个带有切割角的切割凸部211。多个切割凸部211沿连接杆1的周向间隔布置;同时,切割凸部211的切割角指向连接杆1的上端和下端,以向采出液提供轴向切割作用力。导向部件22为相邻切割凸部211之间形成的导流通道221。采出液在切割凸部211的切割及导流通道221改变流道的作用下被不断切割、融合,其有效保证了混配效果。切割凸部211及导向部件22的设置数量只要能够保证采出液有效切割即可,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其他实施例中,切割凸部211的切割角也可仅指向连接杆1的上端或下端。

进一步地,切割部件21为多组,多组切割部件21沿连接杆1的轴向间隔布置。相邻切割部件21的切割凸部211沿连接杆1的轴向错开布置。以使得采出液得到充分有效切割,进一步提高采出液的混配效果。

本实施例中,切割凸部211为菱形凸部。菱形凸部的长对角线沿连接杆1的轴向设置,以减小阻力,保证切割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切割凸部211只要能够保证切割角能有效切割采出液即可,如切割凸部211也可设置为正方形凸部或六边形凸部等。

进一步地,切割部件21的外径小于外套油管的内径,为减少因油管弯曲致使切割部件21反复摩擦油管内壁现象的发生。同时,切割部件21的端部设有圆弧倒角212,以防止切割部件21反复摩擦油管内壁致使油管损坏现象的发生。

如图4所示,连接杆1的两端设有连接头3,连接杆1通过连接头3与抽油杆或相邻井下混配器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头3包括依次连接的螺接段31、第一过渡连接段32、螺接驱动段33及第二过渡连接段34。

其中,螺接段31设置有外螺纹,通过带有内螺纹的短接头与抽油杆或相邻的井下配合器连接。第一过渡连接段32连接螺接段31与螺接驱动段33,第一过渡连接段32的直径大于螺接段31和螺接驱动段33的直径。螺接驱动段33为多边形驱动段,用于与外部扳手配合,使连接头3与短接头有效螺接。第二过渡连接段34连接螺接驱动段33与连接杆1;第二过渡连接段34包括相互连接的圆柱段及锥形段,圆柱段与螺接驱动段33连接,锥形段与连接杆1连接。

实施例2

图5及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井下混配器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搅拌组件2为导向部件22。导向部件22包括多个螺旋形通道222,多个螺旋形通道222沿连接杆1的周向间隔布置。在抽油杆上、下冲程时,螺旋形通道222对采出液施加圆周向旋转力,采出液在轴向上升的同时做圆周运动,从而起到了搅拌采出液,提高混配效果的目的。

如图7所示,螺旋形通道222的截面形状为弧形。在其他实施例中,螺旋形通道222的截面形状也可为矩形、梯形或三角形。本实施例中,螺旋形通道222的设置数量可根据连接杆1的规格及采出液的形式进行具体设置。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