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积体冲沟出露段隧道的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23947发布日期:2020-07-17 15:59阅读:629来源:国知局
坡积体冲沟出露段隧道的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坡积体冲沟出露段隧道的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



背景技术:

坡积体是山坡靠上部的风化产物,在重力和片流的联合作用下发生移动,在山坡中部或山麓处堆积的物质,常见于山地及山麓一带的高阶地。坡积物在气候湿润的山区较为常见,尤其在上坡植被稀少易受冲刷和下坡地势较平缓的山地最为常见。其特点颗粒分选程度差,岩屑磨圆程度不高,在山坡下部有与坡面平行的层次。坡积物受片流作用呈间歇性堆积,坡积体的结构比较复杂,有时可见古土壤的埋藏剖面。沙坡隧道位于重庆市黔江区黑溪镇苏维村三组,为双向四车道极小净距隧道,设计线间距为8.9m~11.2m,沙坡隧道左线长度448m,右线长度450.24m。沙坡隧道属构造剥蚀侵蚀深切低山-中山地貌,隧道与岩层走向相交角度71°~88°。隧址区内地形最高标高点位于k66+450山顶上,标高615m,隧道最大埋深约65m。隧址区在坡顶一代植被稀少,部分为基岩裸露,缓坡、沟谷地带多为第四系残坡积层覆盖。隧道右线yk66+250-yk66+285段设计为冲沟浅埋段,埋深在-6m-3m不等,拱部及拱腰右侧为全部出露,左侧拱腰在坡度约70°山体内,存在严重的地形偏压,因此,为了保证施工安全,需要提供一种坡积体冲沟出露段隧道的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坡积体冲沟出露段隧道的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的两端能够起到防护坡积体滑坡的作用,第一矩形钢筋笼和第二矩形钢筋笼能够承受坡积体滑坡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能够保证施工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坡积体冲沟出露段隧道的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包括护拱钢筋笼、围设在所述护拱钢筋笼外侧的护拱模板组件和分段分层浇筑成型的混凝土浇筑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拱钢筋笼包括弧形钢筋笼、分别水平设置在所述弧形钢筋笼两端的第一矩形钢筋笼和第二矩形钢筋笼,所述弧形钢筋笼包括上层弧形钢筋网和与所述上层弧形钢筋网相平行的下层弧形钢筋网,所述上层弧形钢筋网包括多个呈间距布设的上层弧形主筋和多个与所述上层弧形主筋交织布设的第一上层纵向钢筋,所述下层弧形钢筋网包括多个与所述上层弧形主筋一一对应的下层弧形主筋和多个与所述下层弧形主筋交织布设的第一下层纵向钢筋,相对应的第一上层纵向钢筋和第一下层纵向钢筋之间通过第一勾筋连接,所述第一矩形钢筋笼和所述第二矩形钢筋笼均包括上层矩形钢筋网和与所述上层矩形钢筋网相平行的下层矩形钢筋网,所述上层矩形钢筋网包括多个与所述上层弧形主筋一一对应的上层水平钢筋和多个与所述上层水平钢筋交织布设的第二上层纵向钢筋,所述下层矩形钢筋网包括多个与所述下层弧形主筋一一对应的下层水平钢筋和多个与所述下层水平钢筋交织布设的第二下层纵向钢筋,相对应的第二上层纵向钢筋和第二下层纵向钢筋之间通过第二勾筋连接,所述第一矩形钢筋笼的第二下层纵向钢筋和所述第二矩形钢筋笼的第二下层纵向钢筋之间的垂直距离h的取值范围为1m~1.5m。

上述的坡积体冲沟出露段隧道的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水平钢筋与所述上层弧形主筋连接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下层弧形主筋上。

上述的坡积体冲沟出露段隧道的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弧形主筋和所述下层弧形主筋之间的垂直间距的取值范围为80cm~90cm。

上述的坡积体冲沟出露段隧道的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上层弧形主筋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两个所述下层弧形主筋之间的间距,相邻两个所述上层弧形主筋之间的间距的取值范围为20cm~25cm。

上述的坡积体冲沟出露段隧道的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勾筋和所述第二勾筋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勾筋和所述第二勾筋的两端均设置有弯勾。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护拱钢筋笼包括弧形钢筋笼、第一矩形钢筋笼和第二矩形钢筋笼,第一矩形钢筋笼和第二矩形钢筋笼分别水平设置在弧形钢筋笼的两端,在坡积体冲沟出露段隧道施工中,由于第一矩形钢筋笼和第二矩形钢筋笼均呈水平设置,当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浇筑成型完成后,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的两端能够起到防护坡积体滑坡的作用,而护拱钢筋笼作为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的钢筋骨架,具有结构稳定,强度大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的弧形钢筋笼包括上层弧形钢筋网和下层弧形钢筋网,下层弧形钢筋网和上层弧形钢筋网相平行,上层弧形钢筋网由多个上层弧形主筋和多个第一上层纵向钢筋交织而成,下层弧形钢筋网由多个下层弧形主筋和多个第一下层纵向钢筋交织而成,下层弧形主筋与上层弧形主筋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第一上层纵向钢筋和第一下层纵向钢筋之间通过第一勾筋连接,弧形钢筋笼的弧度能够满足坡积体冲沟出露段隧道的设计要求,结构简单,规律性强,互换性高,在绑扎弧形钢筋笼时,不需要复杂的定位装置,操作简便。

3、本实用新型的上层水平钢筋与上层弧形主筋连接的一端延伸至下层弧形主筋上,能够增强第一矩形钢筋笼与弧形钢筋笼之间以及第二矩形钢筋笼与弧形钢筋笼之间连接的牢固性,使得第一矩形钢筋笼和第二矩形钢筋笼能够承受坡积体滑坡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使用效果好。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制造成本低,便于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的两端能够起到防护坡积体滑坡的作用,第一矩形钢筋笼和第二矩形钢筋笼能够承受坡积体滑坡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能够保证施工安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上层弧形主筋;1-2—第一上层纵向钢筋;2-1—下层弧形主筋;

2-2—第一下层纵向钢筋;3—第一勾筋;

4—第二勾筋;5-1—上层水平钢筋;

5-1—第二上层纵向钢筋;6-1—下层水平钢筋;

6-2—第二下层纵向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护拱钢筋笼、围设在所述护拱钢筋笼外侧的护拱模板组件和分段分层浇筑成型的混凝土浇筑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拱钢筋笼包括弧形钢筋笼、分别水平设置在所述弧形钢筋笼两端的第一矩形钢筋笼和第二矩形钢筋笼,所述弧形钢筋笼包括上层弧形钢筋网和与所述上层弧形钢筋网相平行的下层弧形钢筋网,所述上层弧形钢筋网包括多个呈间距布设的上层弧形主筋1-1和多个与所述上层弧形主筋1-1交织布设的第一上层纵向钢筋1-2,所述下层弧形钢筋网包括多个与所述上层弧形主筋1-1一一对应的下层弧形主筋2-1和多个与所述下层弧形主筋2-1交织布设的第一下层纵向钢筋2-2,相对应的第一上层纵向钢筋1-2和第一下层纵向钢筋2-2之间通过第一勾筋3连接,所述第一矩形钢筋笼和所述第二矩形钢筋笼均包括上层矩形钢筋网和与所述上层矩形钢筋网相平行的下层矩形钢筋网,所述上层矩形钢筋网包括多个与所述上层弧形主筋1-1一一对应的上层水平钢筋5-1和多个与所述上层水平钢筋5-1交织布设的第二上层纵向钢筋5-2,所述下层矩形钢筋网包括多个与所述下层弧形主筋2-1一一对应的下层水平钢筋6-1和多个与所述下层水平钢筋6-1交织布设的第二下层纵向钢筋6-2,相对应的第二上层纵向钢筋5-2和第二下层纵向钢筋6-2之间通过第二勾筋4连接,所述第一矩形钢筋笼的第二下层纵向钢筋6-2和所述第二矩形钢筋笼的第二下层纵向钢筋6-2之间的垂直距离h的取值范围为1m~1.5m。

本实施例中,所述护拱钢筋笼包括弧形钢筋笼、第一矩形钢筋笼和第二矩形钢筋笼,第一矩形钢筋笼和第二矩形钢筋笼分别水平设置在所述弧形钢筋笼的两端,在坡积体冲沟出露段隧道施工中,由于第一矩形钢筋笼和第二矩形钢筋笼均呈水平设置,当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浇筑成型完成后,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的两端能够起到防护坡积体滑坡的作用,而所述护拱钢筋笼作为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的钢筋骨架,具有结构稳定,强度大的优点。

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钢筋笼包括上层弧形钢筋网和下层弧形钢筋网,下层弧形钢筋网和上层弧形钢筋网相平行,所述上层弧形钢筋网由多个上层弧形主筋1-1和多个第一上层纵向钢筋1-2交织而成,所述下层弧形钢筋网由多个下层弧形主筋2-1和多个第一下层纵向钢筋2-2交织而成,下层弧形主筋2-1与所述上层弧形主筋1-1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第一上层纵向钢筋1-2和第一下层纵向钢筋2-2之间通过第一勾筋3连接,所述弧形钢筋笼的弧度能够满足坡积体冲沟出露段隧道的设计要求,结构简单,规律性强,互换性高,在绑扎弧形钢筋笼时,不需要复杂的定位装置,操作简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矩形钢筋笼和所述第二矩形钢筋笼均包括上层矩形钢筋网和下层矩形钢筋网,所述上层矩形钢筋网由多个上层水平钢筋5-1和多个第二上层纵向钢筋5-2交织而成,且多个上层水平钢筋5-1与多个所述上层弧形主筋1-1一一对应,所述下层矩形钢筋网包括多个下层水平钢筋6-1和多个第二下层纵向钢筋6-2交织而成,且多个所述下层水平钢筋6-1与所述下层弧形主筋2-1一一对应,相对应的第二上层纵向钢筋5-2和第二下层纵向钢筋6-2之间通过第二勾筋4连接,所述第一矩形钢筋笼和所述第二矩形钢筋笼的结构相同,强度高,稳定性好,施工强度低,效率高。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层水平钢筋5-1与所述上层弧形主筋1-1连接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下层弧形主筋2-1上,能够增强第一矩形钢筋笼与弧形钢筋笼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矩形钢筋笼与弧形钢筋笼之间连接的牢固性,使得第一矩形钢筋笼和第二矩形钢筋笼能够承受坡积体滑坡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使用效果好。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层弧形主筋1-1和所述下层弧形主筋1-2之间的垂直间距的取值范围为80cm~90cm。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上层弧形主筋1-1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两个所述下层弧形主筋1-2之间的间距,相邻两个所述上层弧形主筋1-1之间的间距的取值范围为20cm~25cm。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勾筋3和所述第二勾筋4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勾筋3和所述第二勾筋4的两端均设置有弯勾。

实际使用时,在反压回填施工完成后,进行本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的施工,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的厚度为1m,在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绑扎护拱钢筋笼,并进行护拱钢筋笼的吊装;其次,在护拱钢筋笼吊装完毕后,在护拱钢筋笼的外侧铺设护拱模板组件,护拱模板组件中的顶端模板采用方木和钢管进行加固,而护拱模板组件中的底端模板采用回填土进行加固;接着,采用分段分层泵送c30砼的方式进行混凝土浇筑,每次浇筑的长度为9m,每层浇筑的高度不大于1.5m,且分层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从而保证钢筋混凝土护拱结构成型质量,保证施工安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