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顶煤液压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77260发布日期:2020-08-25 19:10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放顶煤液压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液压控制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放顶煤液压支架。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现有的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的主要结构包括立柱、千斤顶、推移装置和液压控制系统。低位放顶煤支架在使用过程中,位于前部的立柱由于承受的压力过大,会使得位于后部的立柱存在拔后柱现象,减低了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的使用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解决或改善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放顶煤液压支架。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放顶煤液压支架,用于收煤、放煤,放顶煤液压支架包括:底座;顶梁,具有第一端,顶梁与底座相互间隔并相对设置;第一液压缸,一端与底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顶梁转动连接;第二液压缸,一端与底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顶梁转动连接;其中,第一液压缸与第二液压缸相互间隔并相对设置,且第一液压缸靠近第一端,第一液压缸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液压缸的横截面积。

在该技术方案中,顶梁的第一端位于前端,顶梁的第二端位于后端,通常情况下,前端受力相较后端先受力,且受力也更大,第一液压缸靠近第一端进行设置,第二液压缸靠近第二端进行设置,由于力的传递作用,第一端的受力会传递到第一液压缸上。考虑到可合理利用支架底座和顶梁之间的空间,当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均为圆柱体结构,第一液压缸的直径大于第二液压缸的直径,从而可以使第一液压缸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液压缸的横截面积,提高了第一液压缸的支撑能力和承压能力,减轻了第二液压缸的受力,从而可以避免拔后柱现象的发生,进一步保证了放顶煤液压支架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之间具有夹角;其中,第一液压缸与顶梁连接的一端靠近第一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液压缸的上端尽可能地向第一端靠近,使第一液压缸与第二液压缸之间的夹角越大,第一液压缸相对第二液压缸前移,能够有效管控顶梁,也就是,夹角越大越能够减少顶梁的第二端上翘的趋势,从而可以减少拔后柱现象。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放顶煤液压支架还包括:前梁,一端与第一端转动连接;前梁驱动机构,一端与前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顶梁转动连接,前梁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前梁向靠近或背离底座的方向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顶梁的第一端与前梁通过铰接可实现转动连接,前梁驱动机构可以为液压千斤顶,前梁驱动机构的两端分别与顶梁和前梁通过铰接实现转动连接,使前梁驱动机构可驱动前梁向上背离底座而转动一定角度,或前梁驱动机构可驱动前梁向下靠近底座而转动一定角度,在此过程中,前梁在承受较大的力时,作为前梁驱动机构的液压千斤顶的安全阀开启,前梁让压,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拔后柱现象。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底座包括:底板;第一分压部,与底板连接;第一柱窝,连接于第一分压部的上方,用于与第一液压缸转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柱窝与第一液压缸连接,第一分压部位于底板和第一柱窝之间,因此,第一分压部对第一液压缸起到有效分散压力的作用,能够防止第一柱窝被压穿。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分压部包括:第一支撑条,与底板连接;第二支撑条,与底板连接;其中,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相互交叉。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支撑条可连接于底板上,也可连接于围合出凹槽结构的侧板上,第二支撑条与第一支撑条可十字交叉并与第一支撑条固定连接,第一柱窝连接于第一支撑条与第二支撑条相互交叉的交叉结构处,由于第二支撑条的部分结构悬空,使第一分压部具有了一定的弹性,因此,第一分压部可以很好地起到分散压力的作用,且该结构简单,易于实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底座还包括:第二分压部,与底板连接;第二柱窝,连接于第二分压部的上方,用于与第二液压缸转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柱窝与第二分压部连接,使第二分压部位于底板和第二柱窝之间,因此,第二分压部对第二液压缸起到了有效分散压力的作用,能够防止第二柱窝被压穿。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顶梁包括:顶板;第一泄压部,与顶板连接;第一柱帽,连接于第一泄压部的下方,用于与第一液压缸转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柱帽与第一泄压部连接,且第一柱帽与第一液压缸通过铰接而实现转动连接。第一泄压部位于顶板和第一柱帽之间,因此,第一泄压部对第一液压缸起到了有效分散压力的作用,能够防止第一柱帽被压穿。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泄压部包括:第一支撑杆,与顶板连接;第二支撑杆,与顶板连接;其中,第一支撑杆并排设置为多个,第二支撑杆连接于第一支撑杆的下方,且第二支撑杆具有中部凹陷且两端凸出的结构,用于容置第一柱帽的至少一部分。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支撑杆可连接于顶板上,也可连接于围合出凹陷结构的侧板上,多个第一支撑杆并排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一泄压部的结构强度,第二支撑杆的中部平直,可与多个第一支撑杆交叉连接,第二支撑杆的两端相对中部向外翘起,形成一个内凹的结构,第一柱帽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该内凹的结构并相互接触,因此,进一步达到了分散第一柱帽的压力的作用。同样地,由于第二支撑杆的部分结构悬空,使第一泄压部整体上具有了一定的弹性,因此,第一泄压部可以很好地起到分散压力的作用,且该结构简单,易于实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顶梁还包括:第二泄压部,与顶板连接;第二柱帽,连接于第二泄压部的下方,用于与第二液压缸转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泄压部位于顶板和第二柱帽之间,且第二柱帽与第二泄压部连接,因此,第二泄压部对第二液压缸起到了有效分散压力的作用,能够防止第二柱帽被压穿。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顶梁具有第二端,第二端与第一端相对,放顶煤液压支架还包括:掩护梁,一端与第二端转动连接;连杆,一端与掩护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底座转动连接;尾梁,一端与掩护梁远离顶梁的一端转动连接;尾梁驱动机构,一端与掩护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尾梁转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掩护梁的两端分别与顶梁和尾梁通过铰接而实现转动连接,尾梁驱动机构可以是液压千斤顶,作为尾梁驱动机构的液压千斤顶的两端分别与掩护梁和尾梁通过铰接而实现转动连接,使尾梁能够上下摆动,作为前梁驱动机构的液压千斤顶的安全阀开启,使尾梁可以分散压力,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底座和掩护梁通过铰接而实现转动连接,进一步分散了底座的压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放顶煤液压支架的使用安全性。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放顶煤液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放顶煤液压支架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放顶煤液压支架的顶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放顶煤液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放顶煤液压支架,110:底座,112:底板,1102:凹槽结构,114:第一分压部,1142:第一支撑条,1144:第二支撑条,116:第一柱窝,118:第二分压部,119:第二柱窝,120:顶梁,1202:第一端,1204:第二端,1206:凹陷结构,122:顶板,124:第一泄压部,1242:第一支撑杆,1244:第二支撑杆,126:第一柱帽,128:第二泄压部,129:第二柱帽,130:第一液压缸,140:第二液压缸,150:前梁,160:前梁驱动机构,102:伸缩梁,104:护帮机构,106:护帮千斤顶,108:伸缩梁千斤顶,109:小四连杆机构,170:掩护梁,180:连杆,182:第一连杆,184:第二连杆,190:尾梁,192:插板,194:插板千斤顶,200:尾梁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相关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紧凑轻型放顶煤液压支架,针对结构中后部掩护板和插板之间结构比较复杂,不便于拆装的问题,对插板与掩护板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了改进,通过导向套以及导向板能够对插板进行导向,但是没有解决拔后柱的技术问题。

在相关现有技术中,还公开了一种轻型放顶煤液压支架,针对支架前部的伸缩梁只能够挡住顶部的煤层,不能够遮挡迎面的煤层,煤层容易从伸缩梁前部漏下问题进行优化,通过增加一块护帮板有效的挡住迎面的煤层,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还是没有解决拔后柱的技术问题。

在相关现有技术中,还公开了一种放顶煤液压支架,针对现有插板式放煤机构的插板为一整体,造成关闭不严,放煤效果差的问题进行了优化。通过两组千斤顶和插板组成的放煤机构改善了放煤效果,但是,依然没有解决拔后柱的技术问题。

在相关现有技术中,还公开了一种大采高放顶煤液压支架,通过对支架整体结构进行优化,进而实现大采高、高工作阻力、既能实现放顶煤、又能在煤厚4.5m时一次采全高的功能,但是,也没有解决如何处理拔后柱的技术问题。

另外,立柱直接与底座的外壳、顶梁的外壳直接连接,由于立柱要承受较大的压力,尤其是位于前端的立柱,因此,还存在使立柱压穿底座的外壳和顶梁的外壳的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放顶煤液压支架100,将逐一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放顶煤液压支架100,用于收煤、放煤,包括:底座110、顶梁120、第一液压缸130和第二液压缸140,顶梁120,具有第一端1202,顶梁120与底座110相互间隔并相对设置;第一液压缸130,一端与底座11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顶梁120转动连接;第二液压缸140,一端与底座11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顶梁120转动连接;其中,第一液压缸130与第二液压缸140相互间隔并相对设置,且第一液压缸130靠近第一端1202,第一液压缸130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液压缸140的横截面积。

本实施例中,顶梁120的第一端1202位于前端,顶梁120的第二端1204位于后端,通常情况下,前端靠近收煤,受力相较后端先受力,且受力也更大,第一液压缸130靠近第一端1202进行设置,第二液压缸140靠近第二端1204进行设置,由于力的传递作用,第一端1202的受力会传递到第一液压缸130上。考虑到可合理利用支架底座110和顶梁120之间的空间,当第一液压缸130和第二液压缸140均为圆柱体结构,第一液压缸130的直径大于第二液压缸140的直径,从而可以使第一液压缸130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液压缸140的横截面积,提高了第一液压缸130的支撑能力和承压能力,减轻了第二液压缸140的受力,从而可以避免拔后柱现象的发生,进一步保证了放顶煤液压支架100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其中,第一液压缸130可设置为多个,可分散受力,提高第一液压缸130的使用寿命,例如,可以是两个第一液压缸130并排设置,以能够使第一液压缸130受力更为均匀;同样地,第二液压缸140可设置为多个,例如两个第二液压缸140并排设置,可分散受力,以能够使第二液压缸140受力更为均匀,提高第二液压缸140的使用寿命,第一液压缸130与第二液压缸140前后相对设置,进一步保证了多个第一液压缸130和多个第二液压缸140的受力更倾向于均匀,避免其中的第一液压缸130或第二液压缸140在承受一定的压力后,由于受力不均而发生损坏,从而提高了整个放顶煤液压支架100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放顶煤液压支架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第一液压缸130和第二液压缸140之间具有夹角a;其中,第一液压缸130与顶梁120连接的一端靠近第一端1202。

本实施例中,第一液压缸130的上端尽可能地向第一端1202靠近,使第一液压缸130与第二液压缸140之间的夹角a越大,第一液压缸130相对第二液压缸140前移,能够有效管控顶梁120,也就是,夹角a越大越能够减少顶梁120的第二端1204上翘的趋势,从而可以减少拔后柱现象。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放顶煤液压支架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放顶煤液压支架100还包括:前梁150和前梁驱动机构160,前梁150的一端与第一端1202转动连接;前梁驱动机构160,一端与前梁15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顶梁120转动连接,前梁驱动机构160用于驱动前梁150向靠近或背离底座110的方向转动。

本实施例中,顶梁120的第一端1202与前梁150通过铰接可实现转动连接,前梁驱动机构160可以为液压千斤顶,前梁驱动机构160的两端分别与顶梁120和前梁150通过铰接实现转动连接,使前梁驱动机构160可驱动前梁150向上背离底座110而转动一定角度,或前梁驱动机构160可驱动前梁150向下靠近底座110而转动一定角度,在此过程中,前梁150在承受较大的力时,作为前梁驱动机构160的液压千斤顶的安全阀开启,前梁让压,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拔后柱现象。其中,前梁150可向上摆15°,向下摆20°。

实施例4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放顶煤液压支架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底座110包括:底板112、第一分压部114和第一柱窝116,第一分压部114,与底板112连接;第一柱窝116,连接于第一分压部114的上方,用于与第一液压缸130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底座110包括底架,底架由底板112和侧板拼接而成,底板112可直接支撑于基础面上,其中,为了增加第一液压缸130与底座110进行连接时的结构稳定性,底板112和侧板可围合出凹槽结构1102,第一分压部114位于凹槽结构1102内,第一柱窝116与第一分压部114连接,且第一柱窝116与第一液压缸130通过铰接而实现转动连接。第一分压部114位于底板112和第一柱窝116之间,因此,第一分压部114对第一液压缸130起到有效分散压力的作用,能够防止第一柱窝116被压穿。另外的第一液压缸130也同样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5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放顶煤液压支架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第一分压部114包括:第一支撑条1142和第二支撑条1144,第一支撑条1142与底板112连接;第二支撑条1144,与底板112连接;其中,第一支撑条1142和第二支撑条1144相互交叉。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条1142可连接于底板112上,也可连接于围合出凹槽结构1102的侧板上,第二支撑条1144与第一支撑条1142可十字交叉并与第一支撑条1142固定连接,第一柱窝116连接于第一支撑条1142与第二支撑条1144相互交叉的交叉结构处,由于第二支撑条1144的部分结构悬空,使第一分压部114具有了一定的弹性,因此,第一分压部114可以很好地起到分散压力的作用,且该结构简单,易于实施。

第二分压部118的结构与第一分压部114相同,保证了第二分压部118对第二柱窝119进行分散压力的作用,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6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放顶煤液压支架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底座110还包括:第二分压部118和第二柱窝119,第二分压部118与底板112连接;第二柱窝119,连接于第二分压部118的上方,用于与第二液压缸140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第二液压缸140与底座110进行连接时的结构稳定性,与第二液压缸140通过铰接而实现转动连接的第二柱窝119也设于凹槽结构1102内,同样为了能够防止第二柱窝119被压穿,在另外的凹槽结构1102内设置第二分压部118,第二柱窝119与第二分压部118连接,使第二分压部118位于底板112和第二柱窝119之间,因此,第二分压部118对第二液压缸140起到了有效分散压力的作用,能够防止第二柱窝119被压穿。另外的第二液压缸140也同样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7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放顶煤液压支架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顶梁120包括:顶板122、第一泄压部124和第一柱帽126,第一泄压部124,与顶板122连接;第一柱帽126,连接于第一泄压部124的下方,用于与第一液压缸130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第二液压缸140与顶梁120进行连接时的结构稳定性,顶板122和侧板可围合出凹陷结构1206,第一泄压部124位于凹陷结构1206内,第一柱帽126与第一泄压部124连接,且第一柱帽126与第一液压缸130通过铰接而实现转动连接。第一泄压部124位于顶板122和第一柱帽126之间,因此,第一泄压部124对第一液压缸130起到了有效分散压力的作用,能够防止第一柱帽126被压穿。另外的第一液压缸130也同样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8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放顶煤液压支架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第一泄压部124包括:第一支撑杆1242和第二支撑杆1244,第一支撑杆1242,与顶板122连接;第二支撑杆1244,与顶板122连接;其中,第一支撑杆1242并排设置为多个,第二支撑杆1244连接于第一支撑杆1242的下方,且第二支撑杆1244具有中部凹陷且两端凸出的结构,用于容置第一柱帽126的至少一部分。

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1242可连接于顶板122上,也可连接于围合出凹陷结构1206的侧板上,多个第一支撑杆1242并排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一泄压部124的结构强度,第二支撑杆1244的中部平直,可与多个第一支撑杆1242交叉连接,第二支撑杆1244的两端相对中部向外翘起,形成一个内凹的结构,第一柱帽12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该内凹的结构并相互接触,因此,进一步达到了分散第一柱帽126的压力的作用。同样地,由于第二支撑杆1244的部分结构悬空,使第一泄压部124整体上具有了一定的弹性,因此,第一泄压部124可以很好地起到分散压力的作用,且该结构简单,易于实施。

第二泄压部128的结构与第一泄压部124相同,保证了第二泄压部128对第二柱帽129进行分散压力的作用,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9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放顶煤液压支架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顶梁120还包括:第二泄压部128和第二柱帽129,第二泄压部128与顶板122连接;第二柱帽129,连接于第二泄压部128的下方,用于与第二液压缸140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第二液压缸140与顶梁120进行连接时的结构稳定性,与第二液压缸140通过铰接而实现转动连接的第二柱帽129也设于凹陷结构1206内,第二泄压部128位于顶板122和第二柱帽129之间,且第二柱帽129与第二泄压部128连接,因此,第二泄压部128对第二液压缸140起到了有效分散压力的作用,能够防止第二柱帽129被压穿。同样地,另外的第二液压缸140也同样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0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放顶煤液压支架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顶梁120具有第二端1204,第二端1204与第一端1202相对,放顶煤液压支架100还包括:掩护梁170,一端与第二端1204转动连接;连杆180,一端与掩护梁17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底座110转动连接;尾梁190,一端与掩护梁170远离顶梁120的一端转动连接;尾梁驱动机构200,一端与掩护梁17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尾梁190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掩护梁170的两端分别与顶梁120和尾梁190通过铰接而实现转动连接,尾梁驱动机构200可以是液压千斤顶,作为尾梁驱动机构200的液压千斤顶的两端分别与掩护梁170和尾梁190通过铰接而实现转动连接,使尾梁190能够上下摆动,作为前梁驱动机构160的液压千斤顶的安全阀开启,使尾梁190可以分散压力,连杆180的两端分别与底座110和掩护梁170通过铰接而实现转动连接,进一步分散了底座110的压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放顶煤液压支架100的使用安全性。

实施例11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放顶煤液压支架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放顶煤液压支架100包括:前梁150、伸缩梁102、顶梁120、掩护梁170、尾梁190、第一液压缸130、第二液压缸140、千斤顶、底座110、推移装置和液压控制系统,其中,与底座110的第一柱窝116铰接的第一液压缸130的直径为470mm,与第二柱窝119铰接的第二液压缸140的直径为420mm,使第一液压缸130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第二液压缸140的横截面的面积,第一液压缸130还与第一柱帽126铰接,第二液压缸140还与第二柱帽129铰接。顶梁120前后端分别铰接前梁150和掩护梁170,其中,前梁150可上摆15°,下摆20°,前梁150的下端前梁驱动机构160与顶梁120铰接,前梁150的内部设有伸缩梁102,伸缩梁102通过伸缩梁千斤顶108与前梁150铰接。伸缩梁102的前端铰接有护帮机构104,护帮机构104可以挑平并上翘3°。

护帮机构104通过小四连杆机构109与护帮千斤顶106铰接,护帮千斤顶106的另一端与前梁150铰接。掩护梁170的后端铰接尾梁190,掩护梁170的下端通过尾梁千斤顶作为尾梁驱动机构200与尾梁190铰接,尾梁190可上摆20°,下摆40°。

尾梁190内部设有插板192和插板千斤顶194,插板千斤顶194的一端与尾梁190铰接,插板千斤顶194的另一端与插板192铰接。

掩护梁170通过第一连杆182和第二连杆184与底座110铰接。

底座110的柱窝下端设有十字筋构成的分压部,顶梁120的柱帽的上方设有十字筋构成的泄压部。

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表述,将柱窝分成第一柱窝116和第二柱窝119,同样地,将柱帽分成第一柱帽126和第二柱帽129,这里的第一、第二只是为了便于区分,方便对相关的部件进行描述。

本发明利用了第一液压缸130和第二液压缸140前大后小不同的特点,使第一液压缸130比后第二液压缸140的缸径大一规格,提高了第一液压缸130的支撑能力,减少了拔后柱现象。同时,采用铰接顶梁120和前梁150的结构形式,使前梁150在受力大时,前梁千斤顶安全阀开启,前梁让压,从而减少拔后柱现象。另外,为防止顶梁120的柱帽和底座110的柱窝被压穿,在顶梁的柱帽与顶板之间增加十字筋结构,提高了强度,有效分散了压力;在底座110的柱窝与底板之间增加了十字筋结构,提高了强度,有效分散了压力。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第一液压缸130的横截面大于第二液压缸140的横截面积,且第一液压缸130和第二液压缸140共用底座110,预防了拔后柱现象。

2.顶梁120的柱帽与顶板122之间增加十字筋结构,提高了柱帽的强度,有效分散了压力。

3.底座110的柱窝与底板112之间增加十字筋结构,提高了柱窝的强度,有效分散了压力。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