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常规油气藏井网部署优化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3765376发布日期:2021-01-29 20:0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非常规油气藏缝网模型构建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针对研究区,构建含天然裂缝的地质模型;其中,所述含天然裂缝的地质模型带有地应力参数;基于构建的含天然裂缝的地质模型,结合研究区已进行的压裂施工参数进行研究区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模拟,获得基础裂缝网络模型;对研究区已投产井进行微地震解释,获得研究区已投产井的微地震解释结果;基于研究区试井测试数据及日常生产数据,利用不稳定流分析方法,通过曲线拟合与反演确定研究区已投产井的不稳定流分析结果;基于所述微地震解释结果和所述不稳定流分析结果,对所述基础裂缝网络模型进行校准,得到研究区的裂缝网络模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构建含天然裂缝的地质模型包括:针对研究区,构建带有地应力参数的地质模型;定量表征包括层理缝在内的天然裂缝特征,在带有地应力参数的地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含层理缝的天然裂缝模型,从而得到所述含天然裂缝的地质模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构建带有地应力参数的地质模型包括:基于研究区地质实体的几何形态建模,建立地质体结构模型;基于地质体结构模型,求解地质体内部物理、化学属性参数,构建属性模型;获取研究区地应力场方向和大小,构建一维地应力模型;基于一维地应力模型,结合研究区地质资料、地震资料,模拟并构建研究区三维地应力场模型;综合属性模型及三维地应力场模型,结合岩石力学分布特征,构建研究区域的地质力学模型即考虑地应力场的地质模型。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定量表征包括层理缝在内的天然裂缝特征,在带有地应力参数的地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含层理缝的天然裂缝模型包括:1)、针对取心、成像测井及露头数据进行调研与分析,确定各类型天然裂缝;所述各类型天然裂缝包括构造裂缝和层理裂缝;2)、基于成像测井解释结果,分析裂缝钻遇特征,并统计各类型天然裂缝条数、走向、倾角产状特征;3)、基于地震数据进行研究区断层解释,分析研究区内的断层特征;4)、基于直井成像测井数据,分析层理裂缝密度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研究区层理裂缝发育程度与岩石密度、孔隙度、岩性、岩石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多元回归方法构建相应的定量方程;5)、基于水平井成像测井数据,分析构造裂缝密度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研究区构造裂缝发育程度与岩石密度、孔隙度、岩性、岩石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多元回归方法构建相应的定量方程;6)、采用分形理论方法,结合由地震数据解释得到的断层特征数据,明确研究区裂缝尺寸特征;7)、基于步骤1)-步骤6)得到的层理裂缝、构造裂缝的表征结果,结合研究区三维地应力场数值模拟,确定裂缝密度约束体;基于裂缝密度约束体,结合裂缝属性的统计信息,采
用密度约束的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方法逐层生成裂缝面上小平面;8)、在生成裂缝面上小平面的基础上,使用尺度升级方法合成相对尺度较大的裂缝,进而生成考虑层理裂缝的离散裂缝网络;9)、根据裂缝网络连通性分析约束法对考虑层理裂缝的离散裂缝网络进行校正形成离散天然裂缝网络,将离散天然裂缝网络与带有地应力参数的地质模型相结合进而构建含天然裂缝的地质模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基于微地震解释测定的已投产井裂缝参数、不稳定流分析确定的已投产井裂缝参数对所述基础裂缝网络模型进行校准过程中,利用微地震解释结果确定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裂缝外观长度,从而校正基础裂缝网络模型中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长度与该投产井的平均裂缝长度的比值。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基于微地震解释测定的已投产井裂缝参数、不稳定流分析确定的已投产井裂缝参数对所述基础裂缝网络模型进行校准过程中,利用微地震解释结果确定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裂缝角度,从而校正基础裂缝网络模型中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裂缝角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基于微地震解释测定的已投产井裂缝参数、不稳定流分析确定的已投产井裂缝参数对所述基础裂缝网络模型进行校准过程中,利用不稳定流分析结果确定各已投产井的裂缝有效半长即该投产井的平均裂缝半长,从而校正基础裂缝网络模型中各已投产井的平均裂缝半长。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基于所述微地震解释测定的已投产井裂缝参数、所述不稳定流分析确定的已投产井裂缝参数对所述基础裂缝网络模型进行校准包括:1)基于微地震解释结果,确定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裂缝外观长度,进而确定各已投产井中每条裂缝的长度与该投产井的平均裂缝长度的比值即第一裂缝长度比值;基于不稳定流分析结果,确定已投产井的裂缝有效半长即该投产井的第一平均裂缝半长;2)校正基础裂缝网络模型中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长度与该投产井的平均裂缝长度的比值:基于基础裂缝网络模型,确定已投产井中每条裂缝的长度与该投产井的平均裂缝长度的比值即第二裂缝长度比值;分别对比各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第一裂缝长度比值与第二裂缝长度比值;若两者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0%,则继续进行步骤3);若两者的平均误差大于10%,调整含天然裂缝的地质模型、结合研究区已进行的压裂施工参数重新进行研究区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模拟获得新的基础裂缝网络模型、并重新进行步骤2)直至所述两者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0%,使用此时的基础裂缝网络模型进行步骤3);3)校正基础裂缝网络模型中各已投产井的平均裂缝半长:基于步骤2)后的基础裂缝网络模型确定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平均半长即该投产井的第二平均裂缝半长;分别对比各已投产井的第一平均裂缝半长与平均裂缝半长;若两者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0%,则完成校正基础裂缝网络模型中各已投产井的平均裂缝半长;若两者的平均误差大
于10%,调整含天然裂缝的地质模型、结合研究区已进行的压裂施工参数重新进行研究区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模拟获得新的基础裂缝网络模型、并重新进行步骤2)-步骤3)直至各已投产井的第一平均裂缝半长与平均裂缝半长两者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0%,完成校正基础裂缝网络模型中各已投产井的平均裂缝半长。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基于所述微地震解释测定的已投产井裂缝参数、所述不稳定流分析确定的已投产井裂缝参数对所述基础裂缝网络模型进行校准进一步包括:a、基于微地震解释结果,确定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裂缝角度即第一裂缝角度;b、校正基础裂缝网络模型中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角度:基于基础裂缝网络模型,确定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裂缝角度即第二裂缝角度;分别对比各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第一裂缝角度与第二裂缝角度;若两者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0%,则完成校正基础裂缝网络模型中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角度;若两者的平均误差大于10%,调整含天然裂缝的地质模型、结合研究区已进行的压裂施工参数重新进行研究区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模拟获得新的基础裂缝网络模型、并重新进行步骤b直至所述两者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0%,完成校正基础裂缝网络模型中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角度。10.一种非常规油气藏井网优化缝网模型构建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使用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非常规油气藏缝网模型构建方法获得研究区的裂缝网络模型;基于研究区的裂缝网络模型以及不稳定流分析结果获取研究区各已投产井的裂缝半长校正系数;其中,所述已投产井的裂缝半长校正系数为基于不稳定流分析结果确定的该已投产井的有效裂缝有效半长与由研究区的裂缝网络模型确定的该已投产井的平均裂缝半长的比值;分析研究区的各已投产井的裂缝半长校正系数与压裂施工参数以及岩石力学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获取裂缝半长校正系数关于压裂施工参数以及岩石力学参数的数学关系式作为裂缝半长校正系数计算公式;确定研究区中待布井区域的优化井网布井方案;基于研究区的裂缝网络模型,在待布井区域按照优化井网布井方案进行布井,并结合预设的压裂施工参数进行研究区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模拟,获得基础井网优化裂缝网络模型;基于基础井网优化裂缝网络模型,获取待布井区域中按照优化井网布井方案所布的各井的平均裂缝半长;基于待布井区域的岩石力学参数及预设的压裂施工参数,利用所述裂缝半长校正系数计算公式确定待布井所布的各井的裂缝半长校正系数,从而对基础井网优化裂缝网络模型中按照优化井网布井方案所布的各井的平均裂缝半长进行校正,得到校正后的井网优化裂缝网络模型。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确定研究区中待布井区域的优化井网布井方案包括:基于研究区的裂缝网络模型决定已投产井的裂缝高度;分析研究区的各已投产井的裂缝高度与距井筒的距离、压裂施工参数以及岩石力学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获取裂缝高度关于距井筒的距离、压裂施工参数以及岩石力学参数的数学关系式作为裂缝高度计算公
式;基于待布井区域的岩石力学参数及预设的压裂施工参数,利用所述裂缝高度计算公式确定待布区域不同位置处的裂缝高度随井筒距离的变化关系;基于待布井区域不同位置处的裂缝高度随井筒距离的变化关系,结合地质及工程甜点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划分待布井区域的开发层系,从而实现开发层系的组合,并形成纵向布井方案;基于纵向布井方案,在每个开发层系内分别设定平面布井方案,初步形成立体布井方案;基于研究区的裂缝网络模型,在待布井区域按照初步形成的立体布井方案进行布井,并结合预设的压裂施工参数进行研究区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模拟,获得基础井网优化裂缝网络模型;基于获得基础井网优化裂缝网络模型,确定在待布井区域按照初步形成的立体布井方案所布各井的裂缝高度即第一裂缝高度;基于待布井区域的岩石力学参数及预设的压裂施工参数,利用所述裂缝高度计算公式确定在待布井区域按照初步形成的立体布井方案所布各井的裂缝高度即第二裂缝高度;若第一裂缝高度与第二裂缝高度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0%,则采用此时的纵向布井方案;若第一裂缝高度与第二裂缝高度的平均误差大于10%,则利用第一裂缝高度重新划分开发层系从而形成新的纵向布井方案。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基于待布井区域不同位置处的裂缝高度随井筒距离的变化关系,结合地质及工程甜点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划分待布井区域的开发层系包括:分析地质及工程甜点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利用基于待布井区域不同位置处的裂缝高度随井筒距离的变化关系,确定最大裂缝高度与最小裂缝高度,在最大裂缝高度与最小裂缝高度之间选取特定数值作为层系的约束高度,将该约束高度的1-2倍范围内的储层作为一个开发层系,从而实现开发层系的组合,并形成纵向布井方案。13.一种非常规油气藏井网部署优化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使用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非常规油气藏井网优化缝网模型构建方法,分别获得研究区不同优化井网的井网优化缝网模型;其中,所述不同优化井网包括不同井距的优化井网和/或不同井网部署模式的优化井网;将获得的不同优化井网的井网优化缝网模型分别转化为基于非结构化网格的油气藏动态流动模拟模型;基于不同优化进网的油气藏动态流动模拟模型,根据预设的油气藏开发工作制度进行油气藏开发数值模拟,获取不同优化井网条件下的单井产量指标以及研究区产量指标;基于不同优化井网条件下的单井产量指标以及研究区产量指标分析单井产量指标以及研究区产量指标随井网部署模式和/或井距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技术最优综合布井方案;和/或;基于不同优化井网条件下的单井产量指标以及研究区产量指标,结合经济评估,确定不同油价及成本投资情况下内部收益率随井网部署模式和/或井距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经济最优综合布井方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优化方法,其中,所述不同井网部署模式包括:平面裂缝分离布井,平面裂缝交错布井,立体w型布井,立体正对布井,水平井、直井、定向井多井型混合布井中的至少两种。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优化方法,其中,所述不同井距的井距大小为油气藏动态流动模拟基础模型中相邻两口井的裂缝半长之和的50%-500%。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优化方法,其中,所述预设的油气藏开发工作制度包括压裂前注入流体开发方式、衰竭开发方式、中后期补充能量开发方式及提高采收率开发方式中的一种或这两种以上方式的组合。17.一种非常规油气藏缝网模型构建系统,其中,该系统包括:天然裂缝地质模型构建单元:用于针对研究区,构建含天然裂缝的地质模型;其中,所述含天然裂缝的地质模型带有地应力参数;基础缝网模型构建单元:用于基于构建的含天然裂缝的地质模型,结合研究区已进行的压裂施工参数进行研究区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模拟,获得基础裂缝网络模型;微地震解释单元:用于对研究区已投产井进行微地震解释,获得研究区已投产井的微地震解释结果;不稳定流分析单元:用于基于研究区试井测试数据及日常生产数据,利用不稳定流分析方法,通过曲线拟合与反演确定研究区已投产井的不稳定流分析结果;基础裂网模型校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微地震解释结果和所述不稳定流分析结果,对所述基础裂缝网络模型进行校准,得到研究区的裂缝网络模型。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中,天然裂缝地质模型构建单元包括:地质力学模型构建模块:用于针对研究区,构建带有地应力参数的地质模型;天然裂缝地质模型构建模块:用于定量表征包括层理缝在内的天然裂缝特征,在带有地应力参数的地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含层理缝的天然裂缝模型,从而得到所述含天然裂缝的地质模型。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系统,其中,地质力学模型构建模块包括:构造模型构建子模块:用于基于研究区地质实体的几何形态建模,建立地质体结构模型;属性模型构建子模块:用于基于地质体结构模型,求解地质体内部物理、化学属性参数,构建属性模型;一维地应力模型构建子模块:用于获取研究区地应力场方向和大小,构建一维地应力模型;三维地应力场模型构建子模块:用于基于一维地应力模型,结合研究区地质资料、地震资料,模拟并构建研究区三维地应力场模型;地质力学模型构建子模块:用于综合属性模型及三维地应力场模型,结合岩石力学分布特征,构建研究区域的地质力学模型即考虑地应力场的地质模型。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系统,其中,天然裂缝地质模型构建模块包括:裂缝类型确定子模块:用于针对取心、成像测井及露头数据进行调研与分析,确定各类型天然裂缝;所述各类型天然裂缝包括构造裂缝和层理裂缝;裂缝产状分析子模块:用于基于成像测井解释结果,分析裂缝钻遇特征,并统计各类型
天然裂缝条数、走向、倾角产状特征;裂缝产状分析子模块:用于基于地震数据进行研究区断层解释,分析研究区内的断层特征;层理裂缝密度量化子模块:用于基于直井成像测井数据,分析层理裂缝密度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研究区层理裂缝发育程度与岩石密度、孔隙度、岩性、岩石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多元回归方法构建相应的定量方程;构造裂缝密度量化子模块:用于基于水平井成像测井数据,分析构造裂缝密度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研究区构造裂缝发育程度与岩石密度、孔隙度、岩性、岩石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多元回归方法构建相应的定量方程;裂缝尺寸分析子模块:用于采用分形理论方法,结合由地震数据解释得到的断层特征数据,明确研究区裂缝尺寸特征;裂缝小平面构建子模块:用于基于裂缝类型确定子模块、裂缝产状分析子模块、裂缝产状分析子模块、层理裂缝密度量化子模块、构造裂缝密度量化子模块以及裂缝尺寸分析子模块得到的层理裂缝、构造裂缝的表征结果,结合研究区三维地应力场数值模拟,确定裂缝密度约束体;基于裂缝密度约束体,结合裂缝属性的统计信息,采用密度约束的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方法逐层生成裂缝面上小平面;离散裂缝网络生成子模块:用于在生成裂缝面上小平面的基础上,使用尺度升级方法合成相对尺度较大的裂缝,进而生成考虑层理裂缝的离散裂缝网络;天然裂缝地质模型构建子模块:用于根据裂缝网络连通性分析约束法对考虑层理裂缝的离散裂缝网络进行校正形成离散天然裂缝网络,将离散天然裂缝网络与带有地应力参数的地质模型相结合进而构建含天然裂缝的地质模型。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中,基础裂网模型校准单元包括:裂缝参数确定模块:用于基于微地震解释结果,确定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裂缝外观长度,进而确定各已投产井中每条裂缝的长度与该投产井的平均裂缝长度的比值即第一裂缝长度比值;用于基于不稳定流分析结果,确定已投产井的裂缝有效半长即该投产井的第一平均裂缝半长;第一校正模块:用于校正基础裂缝网络模型中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长度与该投产井的平均裂缝长度的比值;其中,所述第一校正模块包括:长度比值确定子模块:用于基于基础裂缝网络模型,确定已投产井中每条裂缝的长度与该投产井的平均裂缝长度的比值即第二裂缝长度比值;长度比值对比子模块:用于分别对比各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第一裂缝长度比值与第二裂缝长度比值;若两者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0%,则继续进行实现第二校正模块的功能;若两者的平均误差大于10%,调整含天然裂缝的地质模型、结合研究区已进行的压裂施工参数重新进行研究区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模拟获得新的基础裂缝网络模型、并重新实现第一校正模块的功能直至所述两者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0%,使用此时的基础裂缝网络模型实现第二校正模块的功能;第二校正模块:用于校正基础裂缝网络模型中各已投产井的平均裂缝半长:其中,所述第二校正模块包括:平均裂缝半长确定子模块:用于基于基础裂缝网络模型确定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平均
半长即该投产井的第二平均裂缝半长;平均裂缝半长对比子模块:用于分别对比各已投产井的第一平均裂缝半长与平均裂缝半长;若两者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0%,则完成第二校正模块的功能;若两者的平均误差大于10%,调整含天然裂缝的地质模型、结合研究区已进行的压裂施工参数重新进行研究区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模拟获得新的基础裂缝网络模型、并重新实现第一校正模块、第二校正模块的功能直至各已投产井的第一平均裂缝半长与平均裂缝半长两者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0%,完成第二校正模块的功能。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系统,其中,基础裂网模型校准单元包括进一步包括:第一裂缝角度确定模块:用于基于微地震解释结果,确定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裂缝角度即第一裂缝角度;第三校正模块:用于校正基础裂缝网络模型中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角度:其中,所述第三校正模块包括:第二裂缝角度确定子模块:用于基于基础裂缝网络模型,确定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裂缝角度即第二裂缝角度;裂缝角度对比子模块:用于分别对比各已投产井中各裂缝的第一裂缝角度与第二裂缝角度;若两者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0%,则完成第三校正模块的功能;若两者的平均误差大于10%,调整含天然裂缝的地质模型、结合研究区已进行的压裂施工参数重新进行研究区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模拟获得新的基础裂缝网络模型、并重新实现第三校正模块的功能直至所述两者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0%,完成第三校正模块的功能。23.一种非常规油气藏井网优化缝网模型构建系统,其中,该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7-22任一项所述的非常规油气藏缝网模型构建系统:用于构建研究区的裂缝网络模型;校正系数确定单元:用于基于研究区的裂缝网络模型以及不稳定流分析结果获取研究区各已投产井的裂缝半长校正系数;其中,所述已投产井的裂缝半长校正系数为基于不稳定流分析结果确定的该已投产井的有效裂缝有效半长与由研究区的裂缝网络模型确定的该已投产井的平均裂缝半长的比值;校正系数计算确定单元:用于分析研究区的各已投产井的裂缝半长校正系数与压裂施工参数以及岩石力学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获取裂缝半长校正系数关于压裂施工参数以及岩石力学参数的数学关系式作为裂缝半长校正系数计算公式;布井方案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研究区中待布井区域的优化井网布井方案;井网优化裂缝网络模型确定单元:用于基于研究区的裂缝网络模型,在待布井区域按照优化井网布井方案进行布井,并结合预设的压裂施工参数进行研究区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模拟,获得基础井网优化裂缝网络模型;井网优化裂缝网络模型校正单元:用于基于基础井网优化裂缝网络模型,获取待布井区域中按照优化井网布井方案所布的各井的平均裂缝半长;基于待布井区域的岩石力学参数及预设的压裂施工参数,利用所述裂缝半长校正系数计算公式确定待布井所布的各井的裂缝半长校正系数,从而对基础井网优化裂缝网络模型中按照优化井网布井方案所布的各井的平均裂缝半长进行校正,得到校正后的井网优化裂缝网络模型。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布井方案确定单元包括:
裂缝高度计算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研究区的裂缝网络模型决定已投产井的裂缝高度;分析研究区的各已投产井的裂缝高度与距井筒的距离、压裂施工参数以及岩石力学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获取裂缝高度关于距井筒的距离、压裂施工参数以及岩石力学参数的数学关系式作为裂缝高度计算公式;待布区域裂缝高度确定模块:用于基于待布井区域的岩石力学参数及预设的压裂施工参数,利用所述裂缝高度计算公式确定待布区域不同位置处的裂缝高度随井筒距离的变化关系;纵向布井方案确定模块:用于基于待布井区域不同位置处的裂缝高度随井筒距离的变化关系,结合地质及工程甜点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划分待布井区域的开发层系,从而实现开发层系的组合,并形成纵向布井方案;立体布井方案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纵向布井方案,在每个开发层系内分别设定平面布井方案,初步形成立体布井方案;井网优化裂缝网络模型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研究区的裂缝网络模型,在待布井区域按照初步形成的立体布井方案进行布井,并结合预设的压裂施工参数进行研究区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模拟,获得基础井网优化裂缝网络模型;纵向布井方案校正模块:基于获得基础井网优化裂缝网络模型,确定在待布井区域按照初步形成的立体布井方案所布各井的裂缝高度即第一裂缝高度;基于待布井区域的岩石力学参数及预设的压裂施工参数,利用所述裂缝高度计算公式确定在待布井区域按照初步形成的立体布井方案所布各井的裂缝高度即第二裂缝高度;若第一裂缝高度与第二裂缝高度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0%,则采用此时的纵向布井方案;若第一裂缝高度与第二裂缝高度的平均误差大于10%,则利用第一裂缝高度重新划分开发层系从而形成新的纵向布井方案。25.一种非常规油气藏井网部署优化系统,其中,该系统包括: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非常规油气藏井网优化缝网模型构建系统:用于构建研究区不同优化井网的井网优化缝网模型;其中,所述不同优化井网包括不同井距的优化井网和/或不同井网部署模式的优化井网;数值模拟模型构建单元:用于将获得的不同优化井网的井网优化缝网模型分别转化为基于非结构化网格的油气藏动态流动模拟模型;产量指标预测单元:用于基于不同优化进网的油气藏动态流动模拟模型,根据预设的油气藏开发工作制度进行油气藏开发数值模拟,获取不同优化井网条件下的单井产量指标以及研究区产量指标;井网部署优化单元:用于基于不同优化井网条件下的单井产量指标以及研究区产量指标分析单井产量指标以及研究区产量指标随井网部署模式和/或井距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技术最优综合布井方案;和/或;用于基于不同优化井网条件下的单井产量指标以及研究区产量指标,结合经济评估,确定不同油价及成本投资情况下内部收益率随井网部署模式和/或井距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经济最优综合布井方案。26.一种非常规油气藏缝网模型构建装置,包括处理器及存储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非常规油
气藏缝网模型构建方法的步骤。27.一种非常规油气藏井网优化缝网模型构建装置,包括处理器及存储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非常规油气藏井网优化缝网模型构建方法的步骤。28.一种非常规油气藏井网部署优化装置,包括处理器及存储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3-16任一项所述的非常规油气藏井网部署优化方法的步骤。2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非常规油气藏缝网模型构建方法的步骤。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非常规油气藏井网优化缝网模型构建方法的步骤。3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权利要求13-16任一项所述的非常规油气藏井网部署优化方法的步骤。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