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高压注浆的注浆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2764发布日期:2021-04-13 22:23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高压注浆的注浆孔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注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高压注浆的注浆孔装置。


背景技术:

2.隧道全断面注浆技术是隧道工程中针对过软弱富水地层、破碎带等土质较差的异常段常采用的施工方法,通过对隧道围岩施工小导管进行注浆起到加固土体与防水的作用,目前在现场施工时,通常采取岩性观测对比法、测试化法等,但以往采用的这些方法具有工程量大、费用高、准确率低等特点。
3.但是现有的注浆孔装置在使用时,无法根据实际孔的大小进行调节出浆量和出浆速度,容易导致溢出或者出现气泡,遇到不同孔径大小的孔需要拆卸下注浆头,重新更换,浪费人力物力,且降低了工作效率。
4.因此,发明一种基于高压注浆的注浆孔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高压注浆的注浆孔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高压注浆的注浆孔装置,包括注浆头主体和底块,所述注浆头主体底端固定设置有底块,所述注浆头主体内部下端固定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内部开设有转槽,所述转槽内部活动设置有与转槽相适配的转块,所述固定块顶端中部贯穿开设有开槽,所述转块顶端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槽底中部贯穿开设有四个第一通槽,且四个第一通槽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凹槽槽底边缘前端和后端均贯穿开设有第二通槽,所述底块底端中部开设有注浆口,所述注浆口顶端内壁两侧均固定贯穿设置有两个注浆管,所述注浆管的顶端贯穿底块上表面,并延伸至转块底端,所述转槽两侧内壁中部均开设有第一连接槽,所述注浆头主体两侧底端均贯穿开设有与第一连接槽相对应的滑槽,所述第一连接槽内部贯穿设置有连接杆,且滑槽的一端与转块的一侧中部固定连接,所述注浆头主体底端活动套接设置有环形板,且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环形板内侧壁中部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转块顶端边缘环绕设置有第一活动密封圈,且第一活动密封圈的顶端与转槽顶端内壁贴合连接,四个所述注浆管顶端开口均环绕设置有第二活动密封圈,且四个第二活动密封圈的顶端均与转块底端贴合连接。
8.优选的,所述转槽槽底边缘环绕开设有限位槽,所述转块底端边缘环绕设置有限位环,且限位环与限位槽相适配。
9.优选的,所述滑槽顶端内壁两端中部均开设有卡槽,所述连接杆顶端中部开设有与其中一个卡槽对应的圆槽,所述圆槽槽底开设有方槽。
10.优选的,所述圆槽内部活动贯穿设置有卡杆,且卡杆的顶端延伸至卡槽内部,所述方槽内部活动设置有活动板,且活动板的顶端中部与卡杆的底端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所述活动板底端中部固定设置有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的底端与方槽槽底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卡杆远离注浆头主体内部的一侧底端开设有斜口槽,所述圆槽一侧内壁中不要贯穿开设有第二连接槽,所述环形板内部开设有与第二连接槽对应的直槽。
12.优选的,所述直槽内部活动设置有推杆,且推杆的一端贯穿直槽一侧内壁中部和第二连接槽,并延伸至斜口槽内部。
13.优选的,所述推杆的另一端贯穿直槽另一侧内壁中部并延伸至环形板一侧,所述推杆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推块,且推杆的另一端表面呈倾斜设置,所述推杆中部固定套接设置有活动环,且活动环位于直槽内部。
14.优选的,所述活动环靠近注浆头主体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且第二弹簧活动套接于推杆中部,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直槽一侧内壁固定连接。
1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块的设置,可以通过环形板和两个连接杆转动转块,使两个第二通槽与外侧的两个注浆管对齐,使四个注浆管同时注浆,则会增加注浆量,反之则降低注浆量,有利于方便调节注浆速率和注浆量大小;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卡槽和卡杆的设置,能够将连接杆卡住,有利于防止转块发生相对滑动,导致无法出浆;
18.3、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活动密封圈和第二活动密封圈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密封性,防止漏浆。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b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块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侧视图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注浆头主体;2、底块;3、固定块;4、转槽;5、转块;6、凹槽;7、第一通槽;8、第二通槽;9、注浆口;10、注浆管;11、第一连接槽;12、滑槽;13、连接杆;14、环形板;15、第一活动密封圈;16、限位槽;17、限位环;18、第二活动密封圈;19、卡槽;20、圆槽;21、方槽;22、活动板;23、卡杆;24、斜口槽;25、第一弹簧;26、第二连接槽;27、直槽;28、推杆;29、推块;30、活动环;31、第二弹簧;32、开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

4所示的一种基于高压注浆的注浆孔装置,包括注浆头主体1和底块2,所述注浆头主体1底端固定设置有底块2,所述注浆头主体1内部下端固定设置有固定块3,所述固定块3内部开设有转槽4,所述转槽4内部活动设置有与转槽4相适配的
转块5,所述固定块3顶端中部贯穿开设有开槽32,所述转块5顶端中部开设有凹槽6,所述凹槽6槽底中部贯穿开设有四个第一通槽7,且四个第一通槽7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凹槽6槽底边缘前端和后端均贯穿开设有第二通槽8,所述底块2底端中部开设有注浆口9,所述注浆口9顶端内壁两侧均固定贯穿设置有两个注浆管10,所述注浆管10的顶端贯穿底块2上表面,并延伸至转块5底端,所述转槽4两侧内壁中部均开设有第一连接槽11,所述注浆头主体1两侧底端均贯穿开设有与第一连接槽11相对应的滑槽12,所述第一连接槽11内部贯穿设置有连接杆13,且滑槽12的一端与转块5的一侧中部固定连接,所述注浆头主体1底端活动套接设置有环形板14,且连接杆13的另一端与环形板14内侧壁中部固定连接,通过转块5的设置,可以通过环形板14和两个连接杆13转动转块5,使两个第二通槽8与外侧的两个注浆管10对齐,使四个注浆管10同时注浆,则会增加注浆量,反之则降低注浆量,有利于方便调节注浆速率和注浆量大小。
27.进一步的,所述滑槽12顶端内壁两端中部均开设有卡槽19,所述连接杆13顶端中部开设有与其中一个卡槽19对应的圆槽20,所述圆槽20槽底开设有方槽21,所述圆槽20内部活动贯穿设置有卡杆23,且卡杆23的顶端延伸至卡槽19内部,通过卡槽19和卡杆23的设置,能够将连接杆13卡住,有利于防止转块5发生相对滑动,导致无法出浆,所述方槽21内部活动设置有活动板22,且活动板22的顶端中部与卡杆23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22底端中部固定设置有第一弹簧25,且第一弹簧25的底端与方槽21槽底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卡杆23远离注浆头主体1内部的一侧底端开设有斜口槽24,所述圆槽20一侧内壁中不要贯穿开设有第二连接槽26,所述环形板14内部开设有与第二连接槽26对应的直槽27,所述直槽27内部活动设置有推杆28,且推杆28的一端贯穿直槽27一侧内壁中部和第二连接槽26,并延伸至斜口槽24内部。
28.所述推杆28的另一端贯穿直槽27另一侧内壁中部并延伸至环形板14一侧,所述推杆28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推块29,且推杆28的另一端表面呈倾斜设置,所述推杆28中部固定套接设置有活动环30,且活动环30位于直槽27内部,所述活动环30靠近注浆头主体1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31,且第二弹簧31活动套接于推杆28中部,所述第二弹簧31的一端与直槽27一侧内壁固定连接。
29.其次,所述转块5顶端边缘环绕设置有第一活动密封圈15,且第一活动密封圈15的顶端与转槽4顶端内壁贴合连接,四个所述注浆管10顶端开口均环绕设置有第二活动密封圈18,且四个第二活动密封圈18的顶端均与转块5底端贴合连接,通过第一活动密封圈15和第二活动密封圈18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密封性,防止漏浆,所述转槽4槽底边缘环绕开设有限位槽16,所述转块5底端边缘环绕设置有限位环17,且限位环17与限位槽16相适配,通过限位槽16和限位环17的设置,有利于防止转块5转动时扭斜。
30.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31.使用时,浆液通过注浆头主体1和开槽32,进入凹槽6内部,紧接着通过两个第一通槽7进入两个内侧的注浆管10,最后通过注浆口9喷出,当需要调节出浆量时,通过按压两个推块29,使两个推杆28的一端分别向斜口槽24内部移动,同时卡杆23被带动向下移动,当推杆28的一端完全卡入斜口槽24内部时,卡杆23完全脱离卡槽19,此时转动环形板14,和两个连接杆13,从而带动转块5转动,转动90
°
后,两个圆槽20分别与另外两个卡槽19对齐,此时放开两个推块29,两个第二弹簧31均恢复形变,带动推杆28恢复原来位置,同时第一弹簧25
恢复形变,带动卡杆23卡入另外的卡槽19内部,此时两个第二通槽8与外侧的两个注浆管10开口对齐,同时另外两个第一通槽7与内侧两个注浆管10对齐,此时四个注浆管10均可出浆,从而提高了出浆量和出浆速度。
3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