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油气生产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2.近年来,塔里木油田已经投入开发的油气田中,存在着大量与原油共生的天然气。针对这类高气液比油井的举升问题,电潜泵采油和气举采油逐渐显现出自身的不足。
3.现有的气举与电潜泵组合举升系统通过耦合分析或数学建模的方式,根据油井生产阶段储层能量变化选择自喷、气举、电泵举升、电泵与气举耦合举升的不同举升方式,以回避和克服气举采油和电潜泵采油各自的技术缺陷,发挥两者各自的技术优势。
4.然而,上述的气举与电潜泵组合举升系统没有从工程角度出发,仅仅根据经验对组合举升系统参数进行设计,在实际大规模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无效的情况,导致系统举升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5.本技术提供一种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仅仅根据经验对组合举升系统参数进行设计,导致经常出现无效的情况,系统举升效率低下的问题。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举升系统包括气举阀和电潜泵,油管位于套管内部,举升系统安装在油管上,方法包括:
7.获取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其中,第一映射关系为油管压力与泵挂深度之间的关系,泵挂深度是指井口位置至电潜泵所在位置的深度,第二映射关系为套管压力与泵挂深度之间的关系;
8.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气举阀的备选参数;
9.根据气举阀的备选参数,确定电潜泵的第一入口压力;
10.若第一入口压力与第二入口压力的差值在误差范围内,则将气举阀的备选参数作为目标参数;
11.其中,第二入口压力为不带气举阀时电潜泵的入口压力。
12.可选地,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气举阀的备选参数,具体包括:
13.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注气点的深度;
14.根据注气点的深度,确定注气点的油管压力和注气点的环空压力;
15.根据注气点的油管压力和注气点的环空压力,确定气举阀的备选参数。
16.可选地,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注气点的深度,具体包括:
17.获取电潜泵的进出口压差,并确定第一关系曲线和第二关系曲线的交点;
18.根据第一关系曲线和第二关系曲线的交点和电潜泵的进出口压差,确定注气点的深度;
19.其中,第一映射关系包括第一关系曲线,第二映射关系包括第二关系曲线。
20.可选地,获取第一映射关系,具体包括:
21.获取井口的油管压力和电潜泵的泵挂深度;
22.根据井口的油管压力和电潜泵的泵挂深度,确定从井口位置至电潜泵所在位置之间的多个深度下的油管压力;
23.根据多个深度下的油管压力,确定第一映射关系。
24.可选地,获取第二关系曲线,包括:
25.根据预设沉没度和第二入口压力,确定井口的套管压力,预设沉没度为电潜泵与动液面的差值,动液面为油井在正常生产时,油管和套管环形空间中的液面;
26.根据井口的套管压力和电潜泵的泵挂深度,确定从井口位置至电潜泵所在位置之间的多个深度下的套管压力;
27.根据多个深度下的套管压力,确定第二映射关系。
28.可选地,方法还包括:
29.若第一入口压力与第二入口压力的差值不在误差范围内,则根据预设沉没度和第一入口压力,更新井口的套管压力;
30.根据更新后的井口的套管压力和电潜泵的泵挂深度,更新第二映射关系;
31.根据更新后的第二映射关系和第一映射关系,更新气举阀的备选参数;
32.根据更新后的气举阀的备选参数,更新第一入口压力。
33.可选地,获取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之前,方法还包括:
34.获取油井基本参数,油井基本参数包括油井生产压差和油井产能;
35.根据油井生产压差和油井产能,确定油井产量;
36.根据油井产量确定电潜泵的参数。
37.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装置,举升系统包括气举阀和电潜泵,油管位于套管内部,举升系统安装在油管上,装置包括:
38.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其中,第一映射关系为油管压力与泵挂深度之间的关系,泵挂深度是指井口位置至电潜泵所在位置的深度,第二映射关系为套管压力与泵挂深度之间的关系;
39.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气举阀的备选参数;
40.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气举阀的备选参数,确定电潜泵的第一入口压力;
41.处理模块,还用于若第一入口压力与第二入口压力的差值在误差范围内,则将气举阀的备选参数作为目标参数;
42.其中,第二入口压力为不带气举阀时电潜泵的入口压力。
43.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
44.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45.处理器,用于根据存储器存储的可执行指令,实现第一方面及可选方案涉及的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
46.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第一方面及可选方案涉及的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
47.第五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及可选方案涉及的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
48.本技术提供一种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获取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其中,第一映射关系为油管压力与泵挂深度之间的关系,泵挂深度是指井口位置至电潜泵所在位置的深度,第二映射关系为套管压力与泵挂深度之间的关系。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气举阀的备选参数。根据气举阀的备选参数,确定电潜泵的第一入口压力。若第一入口压力与第二入口压力的差值在误差范围内,则将气举阀的备选参数作为目标参数。其中,第二入口压力为不带气举阀时电潜泵的入口压力。从工程角度出发,对组合举升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系统的举升效率。
附图说明
49.图1为本技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举升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50.图2为本技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1.图3为本技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2.图4为利用pipesim软件展示的电潜泵的特性曲线;
53.图5为lna井原设计和本方案的井筒流动压力与油井深度的映射关系的对比图;
54.图6为本技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5.图7为本技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6.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7.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58.近年来,塔里木油田已经投入开发的油气田中,存在着大量与原油共生的天然气。这些天然气既有产自油气层的合采,也有产自于凝析气层,还有黑油油藏注气驱后的受效气。针对这类高气液比油井的举升问题,电潜泵采油和气举采油逐渐显现出自身的不足。电潜泵采油具有提液能力强的显著特点,在适宜采用电潜泵生产的采油井应用,可最大限度地满足对大产油(液)量的生产要求。电潜泵采油工艺技术的这一特点,更进一步强化了该技术在少井、高产能、高产量的海洋石油的开发生产的广泛应用。但是同时,电潜泵采油技术在海洋石油开采中的应用也有其受限的因素存在,经常涉及的影响因素有生产操作环境、工况恶劣,无故障运行时间较短,检泵作业频繁,且关井待修时间和修井作业时间长严重影响油井生产时效、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在有方便、充足的高压气源存在时,气举采油是
最为经济且操作管理极为方便的人工举升采油方式,对不同井况的油井生产有较好的适应性,能满足较大产量范围内的油井生产需要。气举采油工艺技术应用的局限在于,气举采油的最大能力有限,不能很好满足大产量油井生产的需要,多井使用时要求配套较大处理能力的油气分离器,用于海洋石油的生产开发会增加海上生产平台的投资和操作成本。
59.现有的气举与电潜泵组合举升系统通过耦合分析或数学建模的方式,根据油井生产阶段储层能量变化选择自喷、气举、电泵举升、电泵与气举耦合举升的不同举升方式,以回避和克服气举采油和电潜泵采油各自的技术缺陷,发挥两者各自的技术优势。例如,杨志等人提出了气举-电潜泵组合举升的设计原则和工作原理,并针对四种不同的气举-电潜泵举升管柱结构给出了相应的设计流程。aitken k j等人和程心平等人提出了利用本井自产气进行气举-电潜泵组合举升的管柱结构,并给出了设计流程。
60.然而,上述的气举与电潜泵组合举升系统没有从工程角度出发,仅仅根据经验对组合举升系统参数进行设计,在实际大规模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无效的情况,导致系统举升效率低下。
61.表1为现有的气举与电潜泵组合举升系统在塔里木油田实施的12井次举升实践的基础数据。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实施的12井次举升实践中,有效井次为4,成功率仅为33.33%的结论。在无效井中,有3井次为气举系统与电潜泵系统不匹配,其余4井次为套压低所致。现有的气举与电潜泵组合举升系统中气举阀的设计较为简单:下入级数从应用初期的2级变为后期的1级;气举阀下深恒定为300m或500m左右;测试台打开压力也几乎为固定值。因此,如何从工程角度出发优化气举与电潜泵组合举升系统的参数设计,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62.表1
[0063][0064]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根据油井的基本参数,确定油井产量。根据油井产量进行电潜泵设计。在电潜泵选择设计完成后,根据不带气举阀时电潜泵的入口压力,即第二入口压力,确定气举阀的备选参数。根据气举阀的备选参
数,确定带气举阀时电潜泵的入口压力,即第一入口压力。将第一入口压力和第二入口压力作差,得到差值。若差值在误差范围内,则气举阀的备选参数作为目标参数,根据目标参数,得到气举与电潜泵组合举升系统。从工程角度出发,对组合举升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系统的举升效率。
[0065]
图1为本技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举升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举升系统包括:气举阀100和电潜泵200。油管300位于套管400内部,举升系统安装在油管300上。为发挥电潜泵和气举采油的各自优点并克服其不足,在不影响电潜泵正常生产的情况下,采用气举采油管柱在上、电潜泵采油管柱在下相结合的“y”型管柱结构。因此,气举阀100的最大下入深度就要受到限制,必须下到电潜泵200在井下的位置以上。在电潜泵需要检修等待作业时,利用同一平台上的高压气源对油井进行气举,以气举采油维持油井生产。通过注气降低注气点以上油管内液体压力梯度、增大生产压差而达到举升液体的目的。
[0066]
图2为本技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基于图1所示的举升系统,该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67]
s101、获取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其中,第一映射关系为油管压力与泵挂深度之间的关系,泵挂深度是指井口位置至电潜泵所在位置的深度,第二映射关系为套管压力与泵挂深度之间的关系。
[0068]
更具体地,获取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的步骤是在完成了电潜泵的设计之后进行的。根据电潜泵的设计,确定不带气举阀时电潜泵的入口压力。第一映射关系是油管压力和深度的映射关系。根据井口的油管压力和电潜泵的泵挂深度,确定从井口位置至电潜泵所在位置之间的多个深度下的油管压力,以此得到第一映射关系。其中,井口位置的深度为0,电潜泵所在位置一般为2km至3km。第二映射关系是套管压力和深度的映射关系。根据电潜泵的参数,确定电潜泵的第二入口压力。第二入口压力是为不带气举阀时电潜泵的入口压力。根据第二入口压力、预设沉没度和泵挂深度,确定从井口位置至电潜泵所在位置之间的多个深度下的套管压力,以此得到第二映射关系。
[0069]
s102、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气举阀的备选参数。
[0070]
更具体地,气举阀的备选参数包括气举阀级数、气举阀下深、气举阀孔径、测试台打开压力、地面打开压力以及地面关闭压力。以压力为横坐标,深度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绘制第一关系曲线和第二关系曲线。第一关系曲线表示油管压力与深度的映射关系。第二关系曲线表示套管压力与深度的映射关系。油管中有大量油水,套管中有大量气体,油水密度远大于气体密度,因此,第二关系曲线的斜率远大于第一关系曲线。第一关系曲线与第二关系曲线必然存在交点。获取交点处的深度。考虑到气体通过气举阀时的压差,不能直接将交点处的深度作为注气点深度,而是根据气体通过气举阀时的压差将交点处的深度向井口方向进行调整一段距离,将调整后的深度作为注气点深度。例如,气体通过气举阀时的压差为0.1mpa,则将交点处的深度向井口方向调整10.2m左右,以得到注气点深度。根据注气点深度,确定注气点的油管压力p
ti
和注气点的环空压力p
ci
。注气点的油管压力p
ti
根据第一关系曲线确定。注气点的环空压力p
ci
根据第二关系曲线确定。由于套管中气体的密度为1.29kg/m3,可以认为注气点的环空压力p
ci
与注气点
的套管压力是近似相等的。根据注气点的油管压力p
ti
和注气点的环空压力p
ci
,确定气举阀的备选参数。
[0071]
s103、根据气举阀的备选参数,确定电潜泵的第一入口压力。
[0072]
更具体地,电潜泵的第一入口压力为带气举阀时电潜泵的入口压力。根据测试台打开压力、地面打开压力以及地面关闭压力,计算带气举阀时电潜泵的入口压力,即气举和电潜泵组合举升系统中的电潜泵的入口压力。
[0073]
s104、若第一入口压力与第二入口压力的差值在误差范围内,则将气举阀的备选参数作为目标参数。其中,第二入口压力为不带气举阀时电潜泵的入口压力。
[0074]
更具体地,误差范围为[-0.35,0.35],单位为mpa。将第一入口压力和第二入口压力相减,得到两者之间的差值。若差值在误差范围内,则将气举阀的备选参数作为目标参数。根据目标参数,确定气举和电潜泵组合举升系统,以完成举升系统的设计。
[0075]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获取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其中,第一映射关系为油管压力与泵挂深度之间的关系,泵挂深度是指井口位置至电潜泵所在位置的深度,第二映射关系为套管压力与泵挂深度之间的关系。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气举阀的备选参数。根据气举阀的备选参数,确定电潜泵的第一入口压力。若第一入口压力与第二入口压力的差值在误差范围内,则将气举阀的备选参数作为目标参数。其中,第二入口压力为不带气举阀时电潜泵的入口压力。从工程角度出发,对组合举升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系统的举升效率。
[0076]
图3为本技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77]
s201、获取油井基本参数,油井基本参数包括油井生产压差和油井产能;根据油井生产压差和油井产能,确定油井产量;根据油井产量确定电潜泵的参数。
[0078]
更具体地,为完成电潜泵的设计,获取电潜泵的参数的过程如下:
[0079]
步骤1、获取油井基本参数,油井基本参数包括井身结构、油气水的性质,油井产能、井口的油管压力、油井生产压差、泵挂深度、设计产液量以及预设沉没度等数据,为下面的步骤提供设计所需的基本原始数据。
[0080]
步骤2、根据实际生产过程中井下气体分离器对进泵含气率的要求,从进泵含气率fgl表中查找出相应的泵入口压力,表示为ps。进泵含气率fgl表包括多个电潜泵、各电潜泵的进泵含气率以及各电潜泵的泵入口压力。
[0081]
步骤3、根据泵入口压力,利用单相流方法计算油层中部流动压力。
[0082]
步骤4、根据油层中部流动压力,从油井流入动态关系(inflow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简称:ipr)表中查找出相应的油井产量。ipr表是油藏产能等数据确定的。
[0083]
步骤5、根据油井产量、井口的油管压力以及泵挂深度,利用单相液流方法计算泵的排出压力,表示为pd,其中,油井产量是根据油井生产压差和油井产能确定的,井口的油管压力和泵挂深度是根据现有技术获得的。
[0084]
步骤6、根据泵入口压力和泵的排出压力,确定油井总动压头,表示为h,单位为米。h=100*(pd-ps)/rl,其中,rl为混合液的比重。
[0085]
步骤7、根据油井总动压头和电潜泵特性曲线,确定电潜泵的参数,电潜泵的参数包括电潜泵的级数、排量与扬程。电潜泵特性曲线是根据现有技术获得的。
[0086]
s202、获取井口的油管压力和电潜泵的泵挂深度;根据井口的油管压力和电潜泵的泵挂深度,确定从井口位置至电潜泵所在位置之间的多个深度下的油管压力;根据多个深度下的油管压力,确定第一映射关系。
[0087]
s203、根据预设沉没度和第二入口压力,确定井口的套管压力,预设沉没度为电潜泵与动液面的差值,动液面为油井在正常生产时,油管和套管环形空间中的液面;根据井口的套管压力和电潜泵的泵挂深度,确定从井口位置至电潜泵所在位置之间的多个深度下的套管压力;根据多个深度下的套管压力,确定第二映射关系。
[0088]
s204、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注气点的深度。
[0089]
可选地,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注气点的深度,具体包括:获取电潜泵的进出口压差,并确定第一关系曲线和第二关系曲线的交点;根据第一关系曲线和第二关系曲线的交点和电潜泵的进出口压差,确定注气点的深度;其中,第一映射关系包括第一关系曲线,第二映射关系包括第二关系曲线。
[0090]
更具体地,以压力为横坐标,深度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绘制第一关系曲线和第二关系曲线。第一关系曲线表示油管压力与深度的映射关系。第二关系曲线表示套管压力与深度的映射关系。第一关系曲线与第二关系曲线存在交点。获取交点处的深度。考虑到气体通过气举阀时的压差,不能直接将交点处的深度作为注气点深度,而是根据气体通过气举阀时的压差将交点处的深度向井口方向进行调整一段距离,将调整后的深度作为注气点深度。例如,气体通过气举阀时的压差为0.1mpa,则将交点处的深度向井口方向调整10.2m左右,以得到注气点深度。
[0091]
s205、根据注气点的深度,确定注气点的油管压力和注气点的环空压力。
[0092]
更具体地,根据注气点深度,确定注气点的油管压力p
ti
和注气点的环空压力p
ci
。注气点的油管压力p
ti
根据第一关系曲线确定。注气点的环空压力p
ci
根据第二关系曲线确定。由于套管中气体的密度为1.29kg/m3,可以认为注气点的环空压力p
ci
与注气点的套管压力是近似相等的。
[0093]
s206、根据注气点的油管压力和注气点的环空压力,确定气举阀的备选参数。
[0094]
更具体地,注气点的油管压力p
ti
和注气点的环空压力p
ci
,确定气举阀的备选参数。
[0095]
s207、根据气举阀的备选参数,确定电潜泵的第一入口压力。
[0096]
其中,步骤s207与图2实施例中的步骤s103实现方式类似,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0097]
s208、判断第一入口压力与第二入口压力的差值是否在误差范围内。
[0098]
更具体地,误差范围为[-0.35,0.35],单位为mpa。若差值不在误差范围内,说明此次求得的气举阀的备用参数不能够使气举和电潜泵组合举升系统稳定运行,则进入步骤s209。若差值在误差范围内,说明此次求得的气举阀的备用参数能够使气举和电潜泵组合举升系统稳定运行,则进入步骤s210。
[0099]
s209、若第一入口压力与第二入口压力的差值不在误差范围内,则根据预设沉没度和第一入口压力,更新井口的套管压力;根据更新后的井口的套管压力和电潜泵的泵挂深度,更新第二映射关系;根据更新后的第二映射关系和第一映射关系,更新气举阀的备选参数;根据更新后的气举阀的备选参数,更新第一入口压力。
[0100]
更具体的,若第一入口压力与第二入口压力的差值不在误差范围内,根据预设沉默度和第一入口压力,更新井口的套管压力;根据更新后的井口的套管压力和电潜泵的泵挂深度,更新从井口位置至电潜泵所在位置之间的多个深度下的套管压力。根据更新后的多个深度下的套管压力,更新第二映射关系,即更新第二关系曲线。根据第一关系曲线和更新后的第二关系曲线,更新注气点的深度。根据更新后的注气点深度,更新注气点的油管压力和注气点的环空压力。根据更新后的注气点的油管压力和更新后的注气点的环空压力,更新气举阀的备选参数。根据更新后的气举阀的备选参数,更新第一入口压力。进入步骤s08,判断更新后的第一入口压力与第二入口压力的差值是否在误差范围内,其中,第二入口压力为不带气举阀时电潜泵的入口压力。
[0101]
s210、若第一入口压力与第二入口压力的差值在误差范围内,则将气举阀的备选参数作为目标参数。
[0102]
其中,步骤s210与图2实施例中的步骤s104实现方式类似,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0103]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有机地整合了电潜泵与气举两个子系统,设计得到气举和电潜泵组合举升系统,对举升系统的参数进行了优化,使举升系统稳定运行,提高了举升系统的效率。
[0104]
值得说明的是,目前在举升系统的设计上,还存在着现场设计软件缺乏的问题。本技术依托主流商业软件pipesim,利用excel vba技术,整合了气举和电潜泵两个子体系,编写了一套软件,并进行了多井次的自产气气举和电潜泵组合举升系统的参数设计,证明了其运行稳定性、可以应用于现场。
[0105]
图4为利用pipesim软件展示的电潜泵的特性曲线。如图4所示,根据油井总动压头和电潜泵特性曲线,确定电潜泵的参数,电潜泵的参数包括电潜泵的级数、排量与扬程。根据电潜泵参数建立电潜泵模型,以完成电潜泵的设计。
[0106]
图5为lna井原设计和本方案的井筒流动压力与油井深度的映射关系的对比图。如图5所示,横坐标为井筒流动压力,纵坐标为油井深度。原设计标准状态下的产液量是188.0859m3/day。本方案通过优化设计举升系统的参数,标准状态下的产液量是196.0813m3/day。相比于原设计,本技术提供的方法提高了产液量。
[0107]
表2为lna井原设计和本方案的举升系统参数设计的对比表。从表2可以看出,原设计的举升系统中,气举阀的下入级数为2级。气举阀下深恒定为300m或500m左右。本技术提供的方法从电潜泵排量与扬程、气举阀级数、气举阀下深、气举阀孔径、测试台打开压力和地面打开压力等方面对举升系统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0108]
表2
[0109][0110]
图6为本技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装置40,举升系统包括气举阀和电潜泵,油管位于套管内部,举升系统安装在油管上,装置40包括:
[0111]
获取模块41,用于获取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其中,第一映射关系为油管
压力与泵挂深度之间的关系,泵挂深度是指井口位置至电潜泵所在位置的深度,第二映射关系为套管压力与泵挂深度之间的关系。
[0112]
处理模块42,用于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气举阀的备选参数。
[0113]
处理模块42,还用于根据气举阀的备选参数,确定电潜泵的第一入口压力。
[0114]
处理模块42,还用于若第一入口压力与第二入口压力的差值在误差范围内,则将气举阀的备选参数作为目标参数。
[0115]
其中,第二入口压力为不带气举阀时电潜泵的入口压力。
[0116]
具体地,本实施例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其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不再赘述。
[0117]
图7为本技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50包括:处理器51以及存储器52;其中,
[0118]
存储器52,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0119]
处理器51,用于根据存储器存储的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举升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具体可以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0120]
可选地,存储器52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跟处理器51集成在一起。
[0121]
当存储器52独立设置时,该电子设备50还包括总线53,用于连接存储器52和处理器51。
[0122]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
[0123]
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存储介质,也可以是通信介质。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位于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用户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通信设备中。
[0124]
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0125]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包括执行指令,该执行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设备的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执行指令,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该执行指令使得设备实施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
[0126]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
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