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565268发布日期:2022-12-16 18:38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与流程
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属于石油开采与油田化学技术领域,涉及co2驱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


背景技术:

2.二氧化碳(co2)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法。应用最广的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包括: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理论与实验均表明co2混相驱的采收率明显高于非混相驱。co2与油藏原油间的最小混相压力(mmp)是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压力界限,当压力达到最小混相压力,co2可以通过与油藏原油多级接触实现混相。co2注入油藏如果能够与地层中的原油达到混相,将可以使co2驱的采收率大幅度提高。但我国油藏co2驱的最小混相压力普遍大于油藏原始地层压力,部分油藏的最小混相压力甚至大于地层的破裂压力,因此难以进行co2混相驱,导致co2提高采收率程度有限。在地层压力低于最小混相压力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最小混相压力,来实现co2混相驱,可以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
3.目前,向co2中混入大量的轻质烃类,是降低最小混相压力的常见方法之一。其中常见的轻质烃类为伴生天然气制干气过程中分离出的轻质烃类或石油液化气。目前主要采用了逐级减量法加入低分子量烃,来减少用量。该方法目前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操作性强,效果显著,但成本依然较高,没有大面积推广。美孚石油公司尝试注冷却剂降低局部油藏温度的方法,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该方法经济效益不高,对低渗油田的操作性也不强。
4.目前,通过向co2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来降低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受到关注。西南石油大学提出利用油溶性表面活性剂降低co2与原油间的最小混相压力(cn201110262474.x),所用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包括:柠檬酸正丁酷、柠檬酸正辛酷、柠檬酸异丁酷、柠檬酸异丙酷、柠檬酸异戊酉旨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出利用降混剂来降低二氧化碳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cn201510795178.4),包括甲醇、乙醇、乙二醇、丙醇、乙二胺和丁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提出利用亲co2的表面活性剂和助溶剂形成的微乳液(cn201510053933.1)来降低二氧化碳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其所用亲co2表面活性剂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或者两种表活剂的混合物,其所用的助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丙醇、丁醇、戊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中国石油提出的利用表面活性剂降低最小混相压力(cn201510661789.x)。所用的亲二氧化碳基团包括全氟醚、全氟烷烃、硅氧烷、叔胺、脂肪醚、炔醇和炔二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表面活性剂包括硅醚类表面活性剂和聚醚类表面活性剂;硅醚类表面活性剂选自烯丙基聚乙二醇(hmts)、三聚氧乙烯基七甲基三硅氧烷(nts-3)、七聚氧乙烯基七甲基三硅氧烷(nts-7)、十二聚氧乙烯基七甲基三硅氧烷(nts-12)和十六聚氧乙烯基七甲基三硅氧烷(nts-16)中的一种或几种;聚醚类表面活性剂选自十四醇五聚氧乙烯醚(c14(5))、十六醇三聚氧乙烯醚(c16(3))、十六醇五聚氧乙烯醚(c16
(5))和三聚乙二醇聚贝特十六醇醚(gc16(3))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但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条件和选择条件苛刻,且药剂本身受到与原油的配伍性、耐温性等影响。
5.综上,co2与原油间最小混相压力的现有方法开采效果不理想且成本较高。因此,特别需要一种开采率高且成本低的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开采率高且成本低的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包括:步骤1:判断目标油藏是否满足适用条件,若满足适用条件,则确定最佳脱气压力p

和所述最佳脱气压力对应的最佳气油比r

;步骤2:选择目标油藏中井位围压油藏顶部的井作为目标井,对目标井进行衰竭开采,将所述目标井的井底流压逐渐降低并保持在所述最佳脱气压力p

;步骤3:当所述目标井的生产气油比r逐渐下降至所述最佳气油比r

或不再产气后,所述目标井转为注入井,向所述目标井注入co2,进行co2混相驱,从其他井开采原油。
8.可选的,所述判断目标油藏是否满足适用条件包括:测定所述目标井的油藏含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0
;获取所述目标油藏常规注气的井底流压、所述目标油藏地层破裂压力p

和所述目标油藏常规注气压力;基于所述目标井的油藏含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0
、所述目标油藏常规注气的井底流压、所述目标油藏地层破裂压力p

和所述目标油藏常规注气压力,判断目标油藏是否满足适用条件。
9.可选的,所述目标油藏满足的适用条件为:所述目标油藏常规注气压力低于所述目标井的油藏含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0
、所述目标油藏的含气原油经过降压脱气后,获得的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小于所述目标油藏常规注气压力、所述目标油藏常规注气的井底流压小于所述目标油藏地层破裂压力p

且所述目标油藏的的储层不具有强应力敏感性。
10.可选的,所述确定最佳脱气压力p

和所述最佳脱气压力对应的最佳气油比r

包括:对所述目标井的油藏进行应力敏感性实验,并获取目标油藏的应力敏感性曲线,测定不同压力下储层渗透率的变化情况,确定所述最佳脱气压力p

;测定所述最佳脱气压力p

下的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当所述最佳脱气压力p

下的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等于所述目标油藏常规注气的井底流压或所述最佳脱气压力p

下的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与所述目标油藏常规注气的井底流压的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对应的脱气原油的气油比为最佳气油比r


11.可选的,利用油藏的自然压力对所述目标井进行衰竭开采。
12.可选的,所述步骤2包括:对所述目标井进行衰竭开采,直至生产压力逐渐降低,使井底流压降至所述最佳脱气压力p

后,在所述最佳脱气压力p

下进行衰竭开采。
13.可选的,采用计算法或实验法测定所述最佳脱气压力p

下的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14.可选的,所述实验法包括:pvt法、细管法、界面张力法、升泡法、界面消失法、威廉米吊片法、滴重法和滴体积法、悬滴法、静滴法和静泡法。
15.可选的,所述目标井转为注入井,向所述目标井注入co2,进行co2混相驱包括:向所述目标井注入co2,注入前期增大co2的注入速度,在注入压力大于所述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时,减小co2的注入速度,并保持注入压力处于常规注气压力。
16.可选的,减小co2的注入速度后,一直保持所述目标井的井底流压小于目标油藏地层破裂压力p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通过对目标井进行衰竭开采,降低目标井的井底流压进而使目标井降压脱气降低co2与原油间最小混相压力,再进行co2驱开采,成本低,能够经济实用地较大幅度提高co2驱油采收率。
18.本发明具有其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例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例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
附图说明
19.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20.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的流程图。
21.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的气油比为110l:1l下的最小混相压力的结果图。
22.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的气油比为20l:1l下的最小混相压力的结果图。
23.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的初始目标井的co2驱采收率。
24.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的衰竭开采后的目标井的co2驱采收率。
25.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的衰竭开采后的目标井的饱和压力对原油的气油比的影响。
26.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的衰竭开采后的目标井的原油的气油比变化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28.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包括:步骤1:判断目标油藏是否满足适用条件,若满足适用条件,则确定最佳脱气压力p

和最佳脱气压
力对应的最佳气油比r

;步骤2:选择目标油藏中井位围压油藏顶部的井作为目标井,对目标井进行衰竭开采,将目标井的井底流压逐渐降低并保持在最佳脱气压力p

;步骤3:当目标井的生产气油比r逐渐下降至最佳气油比r

或不再产气后,目标井转为注入井,向目标井注入co2,进行co2混相驱,从其他井开采原油。
29.具体的,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原油中甲烷的存在导致最小混相压力增加,且随着甲烷含量的增加,最小混相压力增大;且大概在0-40%范围内,两者呈直线关系,超出这个范围,最小混相压力随甲烷含量增幅增大。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通过原油脱气减少甲烷含量来降低co2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
30.油藏的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低于地层压力,效果较好。因此,首先需要实验测定目标油藏脱气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筛选适合实施本发明的区块。选择适合的油藏后,在进行混相驱油前,通过对目标井进行衰竭开采,降低井底流压使地层原油脱气,来降低最小混相压力。等到产气速度大幅度降低或不再产气后,目标井开始转为co2注气井,开始co2混相驱。通过使原油脱气,降低原油最小混相压力,从而实现co2混相驱,来提高采收率。
31.具体的,首先判断目标油藏条件是否适用本方法,并确定如果满足本方法的适用范围条件下的最佳脱气压力p

和最佳脱气压力对应的脱气原油的气油比r

;然后选择目标油藏中井位围压油藏顶部的井作为目标井,利用油藏的自然压力对目标井进行衰竭开采,将目标井的井底流压逐渐降低并保持在最佳脱气压力p

,使目标井附近的原油脱气;待目标井的生产气油比r逐渐下降至达到最佳脱气压力对应的脱气原油的气油比r

或不再产气后,目标井转为注入井,向目标井注入co2,进行co2混相驱,并从其它井开采原油。
32.根据示例性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通过对目标井进行衰竭开采,降低目标井的井底流压进而使目标井降压脱气降低co2与原油间最小混相压力,再进行co2驱开采,成本低,能够经济实用地较大幅度提高co2驱油采收率。
33.作为可选方案,判断目标油藏是否满足适用条件包括:测定目标井的油藏含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0
;获取目标油藏常规注气的井底流压、目标油藏地层破裂压力p

和目标油藏常规注气压力;基于目标井的油藏含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0
、目标油藏常规注气的井底流压、目标油藏地层破裂压力p

和目标油藏常规注气压力,判断目标油藏是否满足适用条件。
34.具体的,判断目标油藏是否适用本方法的具体方法包括:
35.测定目标井的油藏含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0
;比较目标井的油藏含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0
、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目标油藏常规注气的井底流压、目标油藏地层破裂压力p

,综合评价判断本发明的方法是否适用于目标井油藏。
36.作为可选方案,目标油藏满足的适用条件为:目标油藏常规注气压力低于目标井的油藏含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0
、目标油藏的含气原油经过降压脱气后,获得的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小于目标油藏常规注气压力、目标油藏常规注气的井底流压小于目标油藏地层破裂压力p

且目标油藏的的储层不具有强应力敏感性。
37.具体的,本发明适用的目标油藏的判断标准如下:
38.①
目标油藏的常规注气压力低于原始地层含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即,常规注气难以实现co2混相驱);
39.②
目标油藏含气原油经过降压脱气后,得到的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应小于常规注气压力,优选地,在不引起应力敏感的前提下最小混相压力越小越好,(即,所述的地层含气原油,经过降压脱气再恢复注co2气后,则常规注气能够实现co2混相驱);
40.③
井底流压应始终保持小于地层破裂压力,以防止破坏油藏;
41.④
不适用于具有强应力敏感性的储层(即,目标井进行衰竭开发引起的地层压力下降,不能破坏目标油藏的渗流能力,导致后期co2无法注入)。
42.作为可选方案,确定最佳脱气压力p

和最佳脱气压力对应的最佳气油比r

包括:对目标井的油藏进行应力敏感性实验,并获取目标油藏的应力敏感性曲线,测定不同压力下储层渗透率的变化情况,确定最佳脱气压力p

;测定最佳脱气压力p

下的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当最佳脱气压力p

下的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等于目标油藏常规注气的井底流压或最佳脱气压力p

下的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与目标油藏常规注气的井底流压的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对应的脱气原油的气油比为最佳气油比r


43.具体的,对目标井的油藏进行应力敏感性实验,测定不同压力下储层渗透率的变化情况,优选地,选择测试2~4个脱气压力,并获取目标油藏的应力敏感性曲线,确定最佳脱气压力p

,测定最佳脱气压力p

下的降压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当脱气原油的气油比r对应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达到或略低于目标油藏常规注气的井底流压时,对应的脱气原油的气油比即为最佳气油比r


44.作为可选方案,利用油藏的自然压力对目标井进行衰竭开采。
45.作为可选方案,步骤2包括:对目标井进行衰竭开采,直至生产压力逐渐降低,使井底流压降至最佳脱气压力p

后,在最佳脱气压力p

下进行衰竭开采。
46.具体的,对目标井采用衰竭开发,直至生产压力逐渐降低,使井底流压降至所述的最佳脱气压力p

,并保持稳压生产,使所述井底流压稳定在所述的最佳脱气压力p

下进行衰竭开采,使目标井附近的原油脱气。
47.作为可选方案,采用计算法或实验法测定最佳脱气压力p

下的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48.作为可选方案,实验法包括:pvt法、细管法、界面张力法、升泡法、界面消失法、威廉米吊片法、滴重法和滴体积法、悬滴法、静滴法和静泡法。
49.作为可选方案,目标井转为注入井,向目标井注入co2,进行co2混相驱包括:向目标井注入co2,注入前期增大co2的注入速度,在注入压力大于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时,减小co2的注入速度,并保持注入压力处于常规注气压力。
50.具体的,等到目标井的产气速度大幅度降低或不再产气后,开始向衰竭开采后的目标井注入co2,在注气的初期,提高注气速度,使井底流压增加到超过原始地层压力,并超过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然后降低注气速度,并保持井底流压小于地层破裂压力,开始co2混相驱。
51.作为可选方案,减小co2的注入速度后,一直保持目标井的井底流压小于目标油藏地层破裂压力p


52.具体的,减小co2的注入速度后,井底流压应始终保持小于所述地层破裂压力,以防止破坏油藏。
53.实施例
54.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的流程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的气油比为110l:1l下的最小混相压力的结果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的气油比为20l:1l下的最小混相压力的结果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的初始目标井的co2驱采收率。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的衰竭开采后的目标井的co2驱采收率。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的衰竭开采后的目标井的饱和压力对原油的气油比的影响。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的衰竭开采后的目标井的原油的气油比变化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
55.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该基于油藏脱气的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包括:
56.步骤1:判断目标油藏是否满足适用条件,若满足适用条件,则确定最佳脱气压力p

和最佳脱气压力对应的最佳气油比r


57.其中,判断目标油藏是否满足适用条件包括:测定目标井的油藏含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0
;获取目标油藏常规注气的井底流压、目标油藏地层破裂压力p

和目标油藏常规注气压力;基于目标井的油藏含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0
、目标油藏常规注气的井底流压、目标油藏地层破裂压力p

和目标油藏常规注气压力,判断目标油藏是否满足适用条件。
58.其中,目标油藏满足的适用条件为:目标油藏常规注气压力低于目标井的油藏含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0
、目标油藏的含气原油经过降压脱气后,获得的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小于目标油藏常规注气压力、目标油藏常规注气的井底流压小于目标油藏地层破裂压力p

且目标油藏的的储层不具有强应力敏感性。
59.其中,确定最佳脱气压力p

和最佳脱气压力对应的最佳气油比r

包括:对目标井的油藏进行应力敏感性实验,并获取目标油藏的应力敏感性曲线,测定不同压力下储层渗透率的变化情况,确定最佳脱气压力p

;测定最佳脱气压力p

下的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当最佳脱气压力p

下的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等于目标油藏常规注气的井底流压或最佳脱气压力p

下的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与目标油藏常规注气的井底流压的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对应的脱气原油的气油比为最佳气油比r


60.其中,采用计算法或实验法测定最佳脱气压力p

下的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61.其中,实验法包括:pvt法、细管法、界面张力法、升泡法、界面消失法、威廉米吊片法、滴重法和滴体积法、悬滴法、静滴法和静泡法。
62.以国内某油藏为例,实例油藏为中低渗砂岩油藏,渗透率在90md~450md,地层破
裂压力54mpa,油藏应力敏感性为弱应力敏感。目前,实例油藏地层压力为20.2mpa,地层温度90.6℃,地层含气原油的气油比为110l:1l,体积系数为1.32,泡点压力为18mpa。
63.开展含气原油膨胀性实验,所用的原油为按照油藏生产气油比配制的含气原油。
64.采用细管法测定co2与原油间的最小混相压力,测定实验步骤如下:按照油藏生产气油比用天然气和脱气原油在中间容器中配制的含气原油。将配制好的油样转入细管最小混相压力仪,在90.6℃的条件下,用细管法测定含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结果如图2所示,为22.8mpa。将中间容器中的含气原油的压力分别降压至15mpa、10mpa、5mpa,并在各压力条件下将中间容器内脱出的气相排除,并测定原油脱气后的气油比,结果如图6所示,脱气压力越低原油的气油比越低。
65.因为岩心的应力敏感性为弱应力敏感性,压力降低至5mpa不会引起渗透率明显降低,为了提高衰竭开发的产油速度(即,提高单日产量),选择5mpa为最佳脱气压力。在5mpa条件下脱气后的原油气油比为20l:1l,体积系数为1.07。将脱气后的油样转入细管最小混相压力仪,在90.6℃的条件下,用细管法测定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结果如图3所示,为16.8mpa。说明含气原油降压、脱气可以使co2与原油间的最小混相压力降低。为了说明原油的气油比变化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本实施例利用细管混相压力仪测定了15mpa和10mpa下的最小混相压力,结果如图6所示,脱气原油的气油比越低,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就越低。
66.步骤2:选择目标油藏中井位围压油藏顶部的井作为目标井,对目标井进行衰竭开采,将目标井的井底流压逐渐降低并保持在最佳脱气压力p


67.其中,利用油藏的自然压力对目标井进行衰竭开采。
68.其中,步骤2包括:对目标井进行衰竭开采,直至生产压力逐渐降低,使井底流压降至最佳脱气压力p

后,在最佳脱气压力p

下进行衰竭开采。
69.步骤3:当目标井的生产气油比r逐渐下降至最佳气油比r

或不再产气后,目标井转为注入井,向目标井注入co2,进行co2混相驱,从其他井开采原油。
70.其中,目标井转为注入井,向目标井注入co2,进行co2混相驱包括:向目标井注入co2,注入前期增大co2的注入速度,在注入压力大于脱气原油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p
mmp
时,减小co2的注入速度,并保持注入压力处于常规注气压力。
71.其中,减小co2的注入速度后,一直保持目标井的井底流压小于目标油藏地层破裂压力p


72.具体的,加大对目标井中油管和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内天然气的开采速度,使油管和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内的气压远低于原油泡点压力。通过调整目标井的抽油机参数,来控制目标井中原油的采出速度,进一步来调节油管和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内液位高度,通过限制原油的采出速度,调节油管和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内油管的沉没度来控制井底流压低于原油泡点压力。
73.具体的,等到目标井的产气速度大幅度降低或不再产气后,开始向衰竭开采后的目标井注入co2,在注气的初期,提高注气速度,使井底流压增加到超过原始地层压力,然后降低注气速度,并保持井底流压小于地层破裂压力,开始co2混相驱。
74.以国内某油藏为例,对降低co2驱油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其中,油藏目前地层压力为20.2mpa,地层温度90.6℃,地层含气原油的气油比为110l:1l,体积系数
为1.32,泡点压力为18mpa。实验验证具体步骤如下:
75.1.选择两块性质相似的岩心进行驱替实验。其中,两块岩心的均质性较好,其渗透率均为200md,孔隙度均为20%,长度均为30cm,直径均为2.5cm。
76.2.在20.2mpa、90.6℃的条件下,用天然气和脱气原油按照气油比为110l:1l在中间容器中配制的含气原油。
77.3.将第一块岩心内的空气抽出,将脱气原油注入岩心,并增压到20.2mpa。用含气原油驱替岩心,直至采出气油比达到110l:1l。
78.4.用co2以0.2ml/min的流速恒流驱替第一块岩心,并实时记录驱替压差、产油量和产气量计算co2驱采收率,结果如图4所示,最终co2驱采收率为62%。
79.5.将第二块岩心内的空气抽出,将脱气原油注入岩心,并增压到20.2mpa。用含气原油驱替岩心,直至采出气油比达到110l:1l。
80.6.将第二块岩心的回压逐渐降低至5mpa,进行衰竭开采,并实时记录驱替压差、产油量和产气量计算co2驱采收率,结果如图5所示,衰竭开采的最终采收率为26.5%。
81.7.用co2以0.2ml/min的流速恒流驱替第二块岩心,并实时记录驱替压差、产油量和产气量计算co2驱采收率,结果如图5所示,累计采收率为90.7%。
82.实验验证结果说明含气原油通过降压、脱气开采,可以使co2与原油间的最小混相压力降低,提高co2驱采收率。
83.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