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31708发布日期:2022-01-19 13:15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隧道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缆隧道排水设施通过是使用排水管路均就近单独引出隧道排入排水系统,但由于部分厂房内未设计有排水管系,造成隧道内排水泵排水管路无法就近单独引出电缆隧道,造成隧道内积水无法正常排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隧道排水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隧道内附近无排水系统导致积水的问题,能够在隧道内附近无排水系统也能自行排水,降低积水的概率。
4.本技术提供一种隧道排水系统,包括第一水泵、第二水泵和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与外部排水系统连通,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排水管道相连的第一支线管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一逆止阀和第一阀门,所述第二水泵与所述排水管道相连的第二支线管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二逆止阀和第二阀门,所述第二水泵的泵坑与所述排水管道相连的第一蓄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一蓄水阀。
5.可选的,所述排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排水阀门,所述第一排水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一蓄水管道和所述第二支线管道之间。
6.可选的,还包括:
7.第三水泵,所述第三水泵与所述排水管道相连的第三支线管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三逆止阀和第三阀门。
8.可选的,所述第三水泵的泵坑与所述排水管道相连的第二蓄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二蓄水阀。
9.可选的,所述排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排水阀门,所述第二排水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二蓄水管道和所述第三支线管道之间。
10.可选的,还包括:
11.第四水泵,所述第四水泵与所述排水管道相连的第四支线管道上依次设置有第四逆止阀和第四阀门。
12.可选的,所述第四水泵的泵坑与所述排水管道相连的第三蓄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三蓄水阀。
13.可选的,所述排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三排水阀门,所述第三排水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三蓄水管道和所述第四支线管道之间。
14.可选的,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一排水阀门、所述第二排水阀门和所述第三排水阀门均为单向阀。
15.可选的,所述第一蓄水阀、所述第二蓄水阀和所述第三蓄水阀均为单向阀。
16.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17.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排水管道与外部排水系统连通,第一水泵与排水管道相连的第一支线管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一逆止阀和第一阀门,如此,可以通过第一水泵将积水通过第一支线管道输入到排水管道中,再通过排水管道将积水输送到外部排水系统中;而且第二水泵与排水管道相连的第二支线管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二逆止阀和第二阀门,第二水泵的泵坑与排水管道相连的第一蓄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一蓄水阀;此时,还可以将第一水泵抽取的积水通过第一蓄水阀进入到第二水泵的泵坑中,再通过第二支线管道和排水管道将积水输入到外部排水系统中,如此,通过设置排水管道和第一蓄水阀能够实现第一水泵未靠近外部排水系统时仍能正常排水的效果,降低了第一水泵附近出现积水的概率。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隧道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本技术提供一种隧道排水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隧道内附近无排水系统导致积水的问题,能够在隧道内附近无排水系统也能自行排水,降低积水的概率。
21.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22.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隧道排水系统,包括第一水泵10、第二水泵 11和排水管道20,排水管道20与外部排水系统30连通,第一水泵10与排水管道20相连的第一支线管道10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逆止阀102和第一阀门 103,第二水泵11与排水管道20相连的第二支线管道111上依次设置有第二逆止阀112和第二阀门113,第二水泵11的泵坑110与排水管道20相连的第一蓄水管道40上设置有第一蓄水阀401。
23.此时,可以通过排水管道20与外部排水系统30连通,第一水泵10与排水管道20相连的第一支线管道10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逆止阀102和第一阀门 103,如此,可以通过第一水泵10将积水通过第一支线管道101、第一逆止阀 102和第一阀门103输入到排水管道20中,再通过排水管道20将积水输送到外部排水系统30中;由于第二水泵11的泵坑110与排水管道20相连的第一蓄水管道40上设置有第一蓄水阀401;此时,还可以将第一水泵10抽取的积水通过第一蓄水阀401进入到第二水泵11的泵坑110中,再通过第二支线管道111、第二逆止阀112和第二阀门113进入排水管道20,再通过排水管道20 将积水输入到外部排水系统30中,如此,通过设置排水管道20和第一蓄水阀 401能够实现第一水泵10未靠近外部排水系统30时仍能正常排水的效果,降低了第一水泵10附近出现积水的概率。
24.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排水管道20上设置有第一排水阀门201,第一排水阀门201设置在所述第一蓄水管道40和第二支线管道111之间。
25.具体来讲,可以将第一排水阀门201关闭,第一阀门103、第二阀门113 和第一蓄水阀401打开,此时,会将第一水泵10抽取的积水通过第一蓄水阀 401进入到第二水泵11的泵坑110中,再通过第二支线管道111、第二逆止阀 112和第二阀门113进入排水管道20。也可
以将第一蓄水阀401关闭,第一排水阀门201打开,第一阀门103和第二阀门113打开,如此,可以将第一水泵 10和第二水泵11附近的积水分别通过第一阀门103和第二阀门113输入到排水管道20中,再通过排水管道20输入到外部排水系统30中,如此,通过设置排水管道20或第一蓄水阀401均能够实现第一水泵10未靠近外部排水系统 30时仍能正常排水的效果,降低了第一水泵10附近出现积水的概率。
26.本说明书实施例中,隧道排水系统还包括第三水泵12,第三水泵12与排水管道20相连的第三支线管道121上依次设置有第三逆止阀122和第三阀门 123。
27.具体地,第三水泵12的泵坑120与排水管道20相连的第二蓄水管道41 上设置有第二蓄水阀411。
28.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排水管道20上设置有第二排水阀门202,第二排水阀门202设置在第二蓄水管道41和第三支线管道121之间。
29.本说明书实施例中,隧道排水系统还包括第四水泵,第四水泵13与排水管道20相连的第四支线管道131上依次设置有第四逆止阀132和第四阀门 133。
30.具体地,第四水泵13的泵坑130与排水管道20相连的第三蓄水管道42 上设置有第三蓄水阀421。
31.具体地,排水管道20上设置有第三排水阀门203,第三排水阀门203设置在第三蓄水管道42和第四支线管道131之间。
32.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第一阀门103、第二阀门113、第三阀门123、第四阀门133、第一排水阀门201、第二排水阀门202和第三排水阀门203均为单向阀。
33.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第一蓄水阀401、第二蓄水阀411和第三蓄水阀421 均为单向阀。
34.具体来讲,可以将第一排水阀门201、第二排水阀门202和第三排水阀门 203关闭,第一阀门103、第二阀门113、第三阀门123、第四阀门133、第一蓄水阀401、第二蓄水阀411和第三蓄水阀421打开,此时,会将第一水泵10 抽取的积水通过第一蓄水阀401进入到第二水泵11的泵坑110中,再将第二水泵的泵坑110中的积水通过第二蓄水阀411进入到第三水泵12的泵坑120 中,进一步将第三水泵12的泵坑120中的积水通过第三蓄水阀421进入第四水泵13的泵坑130,最后通过第四阀门133进入排水管道20,再通过排水管道20进入到外部排水系统30中;如此,可以使用蓄水阀将积水依次通过泵坑 110、泵坑120和泵坑130最后通过排水管道20输入到外部排水系统30中,进而实现了第一水泵10、第二水泵11和第三水泵12未靠近外部排水系统30 时仍能正常排水的效果,降低了第一水泵10、第二水泵11和第三水泵12附近出现积水的概率。
35.以及,还可以将第一蓄水阀401、第二蓄水阀411和第三蓄水阀421关闭,而将第一排水阀门201、第二排水阀门202和第三排水阀门203打开,第一阀门103、第二阀门113、第三阀门123和第四阀门133打开,使得上述4个水泵的泵坑中的积水均可以通过对应的阀门进入到排水管道20中,再通过排水管道20进入到外部排水系统30中;如此,通过设置排水管道20能够实现第一水泵10、第二水泵11和第三水泵12未靠近外部排水系统30时仍能正常排水的效果,降低了第一水泵10、第二水泵11和第三水泵12附近出现积水的概率。
36.当然,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水泵及其对应的排水结构可以根据积水位置距离外部排水系统30的距离来确定,其水泵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通常为大于2的值。
37.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38.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排水管道与外部排水系统连通,第一水泵与排水管道相连的第一支线管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一逆止阀和第一阀门,如此,可以通过第一水泵将积水通过第一支线管道输入到排水管道中,再通过排水管道将积水输送到外部排水系统中;而且第二水泵与排水管道相连的第二支线管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二逆止阀和第二阀门,第二水泵的泵坑与排水管道相连的第一蓄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一蓄水阀;此时,还可以将第一水泵抽取的积水通过第一蓄水阀进入到第二水泵的泵坑中,再通过第二支线管道和排水管道将积水输入到外部排水系统中,如此,通过设置排水管道和第一蓄水阀能够实现第一水泵未靠近外部排水系统时仍能正常排水的效果,降低了第一水泵附近出现积水的概率。
39.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40.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