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通筛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70284发布日期:2021-10-30 10:24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旁通筛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旁通筛管,属于石油勘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对于小尺寸套管井压裂充填,由于受到井眼尺寸限制,服务管柱与中心管柱间隙非常小,作业过程磨阻很大,极大的限制了该工艺在小尺寸套管井中的应用效果,目前由于小尺寸套管的结构导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小尺寸套管空间有限,常规压裂充填工艺包含两层冲管,流动空间小,容易造成管柱内积砂,压裂充填风险高;2、常规小尺寸管柱压裂充填完井工艺较为复杂,时效性较差,充填失败率较高;3、长距离井段无法高效进行压裂充填防砂作业,作业难度高,效果较差。因此,现有技术中在小尺寸套管有限的空间应用压裂充填时需要降低循环摩阻。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在小尺寸套管有限的空间内应用压裂充填时如何降低循环摩阻的技术问题。
4.为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旁通筛管,包括多个旁通筛管单元依次连接构成一整根旁通筛管,旁通筛管单元包括连接密封套、接箍、基管、扶正套、上过流套、过滤套筒总成和下过流套;基管的一端的外周套设有接箍,接箍的外周套设有连接密封套;与连接密封套相邻的基管外周套设有上过流套的一端,与上过流套的另一端相邻的基管外周套设有过滤套筒总成的一端;与过滤套筒总成的另一端相邻的基管外周套设有下过流套的一端;与连接密封套相邻的上过流套的外周设有扶正套。
5.优选地,所述过滤套筒总成包括内护套、外护套和过滤层;基管的外周套设有内护套,内护套的外周套设有外护套;内护套和外护套之间设有过滤层。
6.优选地,所述扶正套设为可拆的形式,所述扶正套设为与连接密封套相邻用于限制连接密封套的轴向运动。
7.优选地,所述接箍通过螺纹与基管的一端连接。
8.优选地,所述连接密封套与接箍之间设有流道一。
9.优选地,所述上过流套通过固定销钉与基管连接;上过流套与基管之间设有流道二。
10.优选地,所述下过流套通过固定销钉与基管连接;下过流套与基管之间设有流道三;所述流道一、流道二、过滤套筒总成和流道三相通。
11.优选地,所述连接密封套与上过流套之间设有密封件。
12.优选地,所述外护套采用用于改变油流方向,避免流体直接冲击过滤层的结构。
13.优选地,所述外护套采用冲孔结构或中间凸起,两侧设缝的桥式结构。
14.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传统的内层服务工具管串由传统的两层冲管优化为一层冲管的方法,将反循环通道移植至筛管本体,筛管管柱加装开关装置,可提供后期的生产通道,以实现增大流通面积,降低循环摩阻。本实用新型解决的两个技术问题:第一是解决了筛管流道问题,使完井管柱拥有筛管夹层通道;第二是解决了两个筛管单元间的连接问题,便携式的连接方式方便在现场操作,使连接后的筛管成为一个整体。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6.1、筛管不打孔,滑套不开启的时候整个筛管串是一个密封系统。
17.2、筛管的基管和过滤层中间设计夹层,充填作业时提供流通通道。
18.3、外护套采用桥式结构,改变油流方向,避免流体对过滤层直接冲击。
19.4、筛管长短可以定制,可根据不同长度的产层配置不同长度筛管。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旁通筛管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旁通筛管的截面环型流道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旁通筛管单根筛管单元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旁通筛管多根筛管单元连接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旁通筛管的扶正套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旁通筛管的多根筛管单元连接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旁通筛管的过滤套筒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旁通筛管的外护套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1.接箍;2.基管;3.密封件;4.扶正套;5.上过流套.6.内护套;7.外护套;8.过滤层;9.下过流套;10.固定销钉;11.连接密封套。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31.如图1

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旁通筛管,包括多个旁通筛管单元依次连接构成一整根旁通筛管,旁通筛管单元包括连接密封套11、接箍1、基管2、扶正套4、上过流套5、过滤套筒总成和下过流套9;基管2的一端的外周套设有接箍1,接箍1的外周套设有连接密封套11;与连接密封套11相邻的基管2外周套设有上过流套5的一端,与上过流套5的另一端相邻的基管2外周套设有过滤套筒总成的一端;与过滤套筒总成的另一端相邻的基管2外周套设有下过流套9的一端;与连接密封套11相邻的上过流套5的外周设有扶正套4。过滤套筒总成包括内护套6、外护套7和过滤层8;基管2的外周套设有内护套6,内护套6的外周套设有外护套7;内护套6和外护套7之间设有过滤层8。扶正套4设为可拆的形式,扶正套4与连接密封套11相邻用于限制连接密封套11的轴向运动。接箍1通过螺纹与基管2的一端连接。连接密封套11与接箍1之间设有流道一。上过流套5通过固定销钉10与基管2连接;上过流套5与基管2之间设有流道二。下过流套9通过固定销钉10与基管2连接;下过流套9与基管2之间设有流道三;流道一、流道二、过滤套筒总成和流道三相通。连接密封套11与上过流套5之间设有密封件3。外护套7采用用于改变油流方向,避免流体直接冲击过滤层的结构。外护套7采用冲孔结构或中间凸起,两侧设缝的桥式结构。
32.实施例
33.一种旁通筛管结构,包括接箍1、基管2、密封件3、扶正套4、上过流套5、内护套6、外护套7、过滤层8、下过流套9、固定销钉10和连接密封套11。接箍1属于特制接箍,其外径小于常规接箍,与基管2通过螺纹拧接组成旁通筛管的基管,也可以通过标准的api油套管直接加工成型。上过流套5套在基管2上,选定位置后通过若干固定销钉10进行固定,安装后上过流套5与基管2中间有若干流道,见图3,示意图只是一种实例,其形状不局限于环型,可以是方形,三角形等任意形式。内护套6、外护套7、过滤层8组合成过滤套筒总成,(不限于复合金属网过滤套、绕丝过滤套、预充填过滤套等结构),过滤套筒总成套在基管2上,过滤套筒总成的上端面与上过流套5下端面靠齐,可以通过焊接固定,也可以不焊接。下过流套9套在基管2上,下过流套9的上端面与过滤套筒组成的下端面靠齐,可以通过焊接固定,也可以不焊接。下过流套9和基管2通过固定销钉10进行固定,安装后下过流套9与基管2中有若干流道,见图3。单根筛管连接完成,见图4。
34.两根筛管的连接时,先将连接密封套11套在下端筛管的上过流套5和接箍1上,上端筛管的基管2的螺纹与下端筛管的接箍1螺纹拧接。拧接完成后,将预先套在下端筛管上的连接密封套11上移,上端面与上端筛管的下过流套9靠齐,在下端筛管的上过流套5上安装可拆分的扶正套4,实例中两片半圆形扶正器4

1组合成一个扶正套,安装在上过流套5的卡槽内,通过几组螺栓4

2固定,扶正套不局限于半圆形,固定形式也不局限于螺栓。安装后的连接密封套11被上端筛管的下过流套9和下端筛管的扶正套4限制住轴向的位移,只能转动。
35.如图7所示,特殊设计的连接接头,连接后的两个筛管成为一个整体。液体可以从上端筛管的环空流入基管2外的夹层和过滤套筒总成,通过下过流套9和基管2之间的通道进入接箍1和连接密封套11之间的通道,再流向下一根筛管的上过流套5和基管2之间的通道,再进入下一根筛管过滤套筒总成和基管2外的夹层,使所有筛管的通道连接成循环通道。
36.特殊设计的连接接头是整体设计,分开安装。下过流套9安装在上一个筛管上,上过流套5安装在下一个筛管上,两根筛管之间的接箍1经过特殊设计,其特征是外径比常规接箍小。两根筛管通过螺纹拧接后,连接密封套11和密封件3保证了连接部分的密封性,通过扶正套4固定连接密封套11的轴向位移。扶正套如图6所示,通过半圆型的设计,方便现场操作安装,同时扶正套是筛管的最大外径,起到扶正器作用,采用棱块设计加大筛管的流通面积。
37.如图8所示,过滤套筒总成是个整体,其组成部分为内层是内护套6。内护套6套在基管2上,与基管2刚性接触的部分,起到支撑作业,不与基管2接触的部分,起到流通通道的作用。实例给了波纹形式,也可以是三角形,方形,棱柱,模具冲压等,中间层是过滤层8,可以是一层或者多次过滤网叠加,最主要的作用是过滤。外护套7可以用直接冲孔结构,也可以用桥式结构(中间凸起,两边留缝)。采用桥式结构时(如图9所示),可以改变油流方向,避免流通对过滤层直接冲击。
38.本实用新型同时具备了多项功能,其一,筛管的过滤套筒内和基管外增加一条夹层通道,使完井管柱拥有筛管外环空通道、筛管夹层通道和筛管内通道三条通道,筛管内服务管柱减少一层;其二,筛管的端头采用特殊的连接机构,接头有外壳,外壳与基管及接箍
之间形成夹层空间,与过滤套筒连接后夹层空间互通。其三,多根筛管连接成管柱,筛管上的夹层通道是串联互通的,配合筛管产生滑套,充填时携砂液在外环空堆积,而经过筛套过滤的反循环液体通过通道循环至滑套,再循环出井。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前提下,还将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上述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