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在旋挖钻机的驱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挖钻机底盘和旋挖钻机。
背景技术:2.旋挖钻机在平常移动时,采用履带与地面接触,其接触面积大,受到地面的反作用力较为均匀。而旋挖钻机在上下板车时,由于斜坡与地面位置是呈钝角的,所以旋挖钻机与斜坡和地面接触的位置是线接触或点接触,接触面积急剧减小,而且受力的位置也可能会不对称。所以,旋挖钻机在上下板车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显著增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常是由技术娴熟的操作手一点一点慢慢上下板车,但只是用熟练的经验来尽量规避一些人工可控的意外,危险点并没有从根本上排除。
技术实现要素: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旋挖钻机底盘,解决了背景技术中钻杆承托装置的中心线和机械抓手中心线不同心的问题。
5.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旋挖钻机底盘,包括:底盘本体;以及行走装置支架,与所述底盘本体相对转动地设置,且所述底盘本体的相对的两个侧边各自转动连接有至少两个所述行走装置支架,与所述底盘本体的一个侧边转动连接的所述行走装置支架沿所述旋挖钻机底盘的前进方向排布。
6.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的旋挖钻机底盘,通过在底盘本体的两侧边各自转动连接有至少两个沿前进方向排布的行走装置支架,并且将这至少两个行走装置支架与底盘本体转动连接,可以实现旋挖钻机在上下板车时,可以使得每侧的至少一个行走装置支架上的行走装置与路面或板车或斜坡实现面接触,显著地增加了接触面积,大幅度地提高了上下板车时行走的稳定性,降低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多个浮动连接组件,每个所述浮动连接组件连接每个所述行走装置支架和所述底盘本体,所述浮动连接组件包括:摆动件,与所述底盘本体固定连接;以及阻尼浮动件,连接在所述摆动件与所述行走装置支架之间。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阻尼浮动件构造为,在所述摆动件的自由端运动的方向上进行浮动。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履带行走装置,安装在所述行走装置支架上。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摆动件的中部与所述底盘本体相对转动地连接,所述摆动件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端分别位于所述摆动件与所述底盘本体的连接部位的两侧;所述阻尼浮动件包括:第一阻尼浮动件,与所述第一端枢接,且与所述行走装置支架枢接;以及第二阻尼浮动件,与所述第二端枢接,且与所述行
走装置支架枢接;当所述第一阻尼浮动件和所述第二阻尼浮动件沿自身长度方向的浮动被锁定时,所述第一阻尼浮动件、所述摆动件、所述第二阻尼浮动件和所述行走装置支架形成四连杆机构。
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液压控制装置;所述阻尼浮动件包括:油缸,所述油缸的无杆腔与所述液压控制装置连通。
12.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与一个所述摆动件连接的所述油缸包括: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所述液压控制装置包括:溢流阀,所述溢流阀连通所述第一油缸与所述第二油缸,且连通所述第一油缸和所述第二油缸的两个所述溢流阀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溢流阀并联且反向设置。
13.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液压控制装置还包括:蓄能器;以及换向阀,包括: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一油缸连通;第二油口,与所述第二油缸连通;第三油口,构造为与蓄能器联通;所述换向阀构造为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油口、所述第二油口和所述第三油口两两联通,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油口、所述第二油口和所述第三油口两两隔断。
14.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液压控制装置还包括:节流阀,连接在所述第一油缸和所述第二油缸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换向阀之间。
15.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挖钻机,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卸料斗安装不便的技术问题。
16.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的一种旋挖钻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旋挖钻机底盘;回转机构,安装在所述旋挖钻机底盘上;回转平台,与所述回转机构连接;以及钻机本体,安装在所述回转平台上。
17.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的旋挖钻机,由于包括了上述任一实现方式中的旋挖钻机底盘,因此具有了上述任一项旋挖钻机底盘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18.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实现方式提供的旋挖钻机底盘的示意图。
19.图2所示为图1所示的实现方式提供的旋挖钻机底盘在其前部行驶在斜坡上的示意图。
20.图3所示为图1所示的实现方式提供的旋挖钻机底盘在其前部行驶在板车上的示意图。
21.图4所示为图1所示的实现方式提供的旋挖钻机底盘中的液压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22.图5所示为多个图4所示的液压控制装置与蓄能器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4.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实现方式提供的旋挖钻机底盘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 所示
的实现方式提供的旋挖钻机底盘在其前部行驶在斜坡上的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1所示的实现方式提供的旋挖钻机底盘在其前部行驶在板车上的示意图。该旋挖钻机底盘,包括:底盘本体10;以及行走装置支架20,与底盘本体10相对转动地设置,且底盘本体10的相对的两个侧边各自转动连接有至少两个行走装置支架20,与底盘本体10的一个侧边转动连接的行走装置支架20沿旋挖钻机底盘的前进方向排布。
25.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底盘本体10每一侧转动设置两个行走装置支架20,两个行走装置支架20的转动轴线,均与旋挖钻机的前进方向垂直,且两个行走装置支架20的转动轴线也互相平行。实际上,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设置三个或四个行走装置支架20。在一侧设置更多的行走装置支架20,有利于在上坡过程中有更多的面可以分别与旋挖钻机下方的区域匹配,但是也增加了旋挖钻机的复杂程度和成本。
26.该旋挖钻机底盘,通过在底盘本体10的两侧边各自转动连接有至少两个沿前进方向排布的行走装置支架20,并且将这至少两个行走装置支架20与底盘本体10 转动连接,可以实现旋挖钻机在上下板车时,可以使得每侧的至少一个行走装置支架20上的行走装置与路面或板车或斜坡实现面接触,显著地增加了接触面积,大幅度地提高了上下板车时行走的稳定性,降低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多个浮动连接组件,每个浮动连接组件连接每个行走装置支架20和底盘本体10,浮动连接组件包括:摆动件31,与底盘本体10固定连接;以及阻尼浮动件,连接在摆动件31与行走装置支架20之间。
28.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摆动件31与连接轴32固定连接,连接轴32与底盘本体10转动连接。摆动件31的所处的角度可以为底盘本体10与多个连接轴32的多个连接点的连线的角度。摆动件31,指的是以行走装置支架20为参照物,该摆动件31是会发生摆动的,并非摆动件31会相对于底盘本体10进行摆动。
29.通过设置具有阻尼浮动件和摆动件31的浮动连接组件,可以在行走装置支架 20相对于底盘本体10转动时,为行走装置支架20摆动提供阻力,防止行走装置相对于底盘本体10的转动速度过快,而导致底盘本体10的震动过大。
30.以车辆的上坡过程为例,如果行走装置支架20与底盘本体10直接枢接,而并未设置包括阻尼浮动件的浮动连接组件,当车辆的前部从斜坡上到达板车的平面上时,底盘本体10与摆动件31的连接点一旦超过斜坡与板车平面的连接处,底盘本体10对行走支架装置的压力会相对于斜坡和板车的连接点形成一个力矩,该力矩可以使行走装置支架20和底盘本体10之间的夹角迅速改变,使得行走装置迅速拍在或砸在板车的上表面。这一过程会产生明显的冲击,无论是板车、行走装置支架 20、行走装置还是底盘本体10,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31.而设置阻尼浮动件,可以使得行走装置支架20和行走装置相对于底盘本体10 的转动速度降低,在行走装置支架20和底盘本体10相对转动的过程中阻碍这种相对转动的运动,从而降低了行走装置支架20和行走装置所受到的冲击。
3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阻尼浮动件构造为,在摆动件31的自由端运动的方向上进行浮动。具体的,阻尼浮动件在其自身的长度方向上可以伸缩。
33.使得阻尼浮动件在上述的方向上浮动,可以使得行走装置在通过地面与斜坡的连接点、斜坡与板车平面的连接点时,行走装置支架20与底盘本体10的夹角改变速度变小,使
得行走装置能够更加平稳地落在相应的斜坡或板车平面上,从而减少了行走装置、行走装置支架20和底盘本体10受到的冲击。
3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履带行走装置50,安装在行走装置支架 20上。
35.采用履带行走装置50作为行走装置,可以增加行走装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不但有利于分担压强,提高旋挖钻机的通过性。而且,可以增加在通过斜坡上下板车时与板车、斜坡或地面的接触面积,将线接触变为面接触,从而提高上下板车时的稳定性。
3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摆动件31的中部与底盘本体10相对转动地连接,摆动件31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与第一端分别位于摆动件31与底盘本体10 的连接部位的两侧;阻尼浮动件包括:第一阻尼浮动件,与第一端枢接,且与行走装置支架20枢接;以及第二阻尼浮动件,与第二端枢接,且与行走装置支架20枢接;当第一阻尼浮动件和第二阻尼浮动件沿自身长度方向的浮动被锁定时,第一阻尼浮动件、摆动件31、第二阻尼浮动件和行走装置支架20形成四连杆机构。
37.通过将第一阻尼浮动件、摆动件31、第二阻尼浮动件和行走装置设置成,当第一阻尼浮动件和第二阻尼浮动件沿自身长度方向的浮动被锁定时,第一阻尼浮动件、摆动件31、第二阻尼浮动件和行走装置支架20形成四连杆机构。可以使得摆动件 31可以相对于行走装置支架20进行摆动。由于在摆动件31的与底板本体的连接部位的两侧都分别通过第一阻尼浮动件和第二阻尼浮动件与行走装置支架20连接。所以,无论是旋挖钻机沿上板车的方向还是下板车的方向经过斜坡与板车上表面之间的连接位置时,均可以减缓行走装置支架20相对于底盘本体10的角度改变速度和行走装置支架20相对于经过的表面的角度改变速度,减少了对行走装置的冲击。
38.图4所示为图1所示的实现方式提供的旋挖钻机底盘中的液压控制装置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液压控制装置;阻尼浮动件包括:油缸,油缸的无杆腔与液压控制装置连通。
39.通过采用油缸作为阻尼浮动件,可以利用液压控制装置控制液压油从油缸的流进和流出速度的方式,来控制液压缸的活塞的移动速度,进而控制角度改变速度,以减缓行走装置支架20的角度改变速率。
4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与一个摆动件31连接的油缸包括:第一油缸33和第二油缸34;液压控制装置包括:溢流阀42,溢流阀42连通第一油缸33与第二油缸34,且连通第一油缸33和第二油缸34的两个溢流阀4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溢流阀42并联且反向设置。具体的,第一油缸33和第二油缸34可以选用尺寸、规格相同的两个油缸。
41.采用第一油缸33作为第一阻尼浮动件,采用第二油缸34作为第二阻尼浮动件,并且利用两个溢流阀42连接第一油缸33和第二油缸34的无杆腔,在其中一个油缸受到压缩,该油缸的无杆腔体积缩小,液压油从该无杆腔中流出并向另一个油缸的无杆腔中流入时,如果此时液压油的压力过大,可以利用溢流阀42来将过大的油压释放,显著地减小了油缸爆缸的可能性。而且,将两个溢流阀42并联且反向设置,无论是从第一油缸33的无杆腔中流入到第二油缸34的无杆腔,还是从第二油缸34的无杆腔流入到第一油缸33的无杆腔,都可以防止流出液压油的无杆腔压力过大而造成的爆缸风险。
42.图5所示为多个图4所示的液压控制装置与蓄能器44连接的示意图。如图4 和图5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液压控制装置还包括:蓄能器44;以及换向阀43。换向阀43
包括:第一油口,与第一油缸33连通;第二油口,与第二油缸 34连通;第三油口,构造为与蓄能器44联通;换向阀43构造为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两两联通,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两两隔断。其中,以一个旋挖钻机底盘连接四个行走装置支架20为例,每个行走装置支架20与一个具有如图4所示的液压控制装置,4个如图4所示的液压控制装置并联,均与一个蓄能器44连通。
43.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两位四通换向阀,在第一状态时,两位四通换向阀的各个油口之间均两两隔断,在第二状态时,两位四通换向阀的第一油口、第二油口、第三油口均连通。本实施例中,虽然采用的是两位四通换向阀,但实际上也可以采用两位三通换向阀来完成对油路的控制,只要两位三通换向阀可以满足上述的限定即可。
44.通过设置换向阀43,可以在需要浮动时使换向阀43处于第一状态,第一油缸 33的无杆腔和第二油缸34的无杆腔相连通,在外部有负载时,液压油可在第一油缸33的无杆腔和第二油缸34的无杆腔流动,达到浮动效果;在不需要浮动时,使换向阀43处在第二状态,断开第一油缸33的无杆腔和第二油缸34的无杆腔。液压管路末端通过回油管路连接回油油箱45,中间增加蓄能器,保持压强平稳;两油缸之间增加液压锁,防止爆缸。
4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液压控制装置还包括:节流阀41,连接在第一油缸 33和第二油缸34中的至少一者与换向阀43之间。
46.通过设置节流阀41,可以限制向油缸的无杆腔流入液压油的流量,也可以限制液压油从油缸的无杆腔流出的流量,从而限制了活塞杆的伸出或缩回速度。
47.本实施例的动作原理为:
48.以旋挖钻机的前部,即图1、图2和图3中旋挖钻机的右半部经过斜坡与板车的表面的连接处为例。
49.图2所示的状态为这一过程的起始状态,此时,旋挖钻机的后部的两个履带行走装置50处在路面上,并且与路面完全贴合,而前部的两个履带行走装置50的大部分则与斜坡贴合,前部的两个履带行走装置50的前部突出于斜坡。
50.旋挖钻机继续向前运动,即向图2和图3中的右侧运动。
51.由于底盘本体10的前部不断升高,而底盘本体10的后部仍然保持在地面上,所以底盘本体10与地面的夹角增大。此时,前部的履带行走装置50,仍然与斜坡保持面接触的状态。可以提高旋挖钻机在上坡过程中的稳定性。所以,这一过程中,前部的行走装置支架20的角度不变,自然,前部的行走装置支架20,与底盘本体 10的夹角变小,二者之间的状态,沿逐渐平行的趋势变化。此时,第一油缸33在逐步伸长,第二油缸34逐步缩短,第一油缸33的有杆腔中的液压油经过节流阀41 和溢流阀42,流动到第二油缸34的无杆腔中。
52.当连接轴32运动超过斜坡与板车的连接点。斜坡对履带行走装置50的作用力是向图中的左上方,相对于底盘本体10和行走装置支架20连接点——连接轴32 处产生顺时针的力矩。如果没有阻尼浮动件,该力矩,会使行走装置支架20相对于底盘本体10迅速发生顺时针的旋转,从而使得行走装置支架20和履带行走装置 50猛烈地拍在板车上,底盘本体10也会受到剧烈的震动。
53.而通过设置由液压控制装置来控制的阻尼浮动件,当行走装置支架20相对于底盘本体10发生转动时,第一油缸33的活塞杆向第一油缸33的缸筒内缩回,第一油缸33的无杆
腔体积被压缩,其中的液压油通过节流阀41和溢流阀42流动到第二油缸34的无杆腔中,相应的,如果不考虑溢流因素,第二油缸34的无杆腔的体积增加速度则与第一油缸33的无杆腔的体积减少速度一致。即,第二油缸34的活塞杆的伸出速度与第一油缸33的活塞杆的缩回速度一直。液压油的流量被节流阀41控制,所以也就限制了第一油缸33的活塞杆的运动速度,自然也就限制了行走装置支架20顺时针转动的速度,防止了履带行走装置50过快地拍在板车上而造成履带行走装置50损坏或底盘损坏。
54.而当旋挖钻机在平地行走时,或处于工作状态时,可以使得换向阀43处于第一状态,利用蓄能器44来调节压力。
5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旋挖钻机,包括上述任一项的旋挖钻机底盘;回转机构,安装在所述旋挖钻机底盘上;回转平台,与所述回转机构连接;以及钻机本体,安装在所述回转平台上。
56.该旋挖钻机,由于包括了上述任一实现方式中的旋挖钻机底盘,因此具有了上述任一项旋挖钻机底盘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5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