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区高原特长隧道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52589发布日期:2021-11-18 01:07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山区高原特长隧道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排水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山区高原特长隧道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山区高原进行隧道施工时,由于地形特点,经常要修建特长的隧道。而在隧道施工时,往往会在隧道内形成大量的积水,而又由于隧道过长,就需要进行长距离的铺设排水管道,当管道过长时,由于管道内外的压力差,会极大地影响排水设备的排水速度,导致排水效率降低,极大地影响了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山区高原特长隧道排水装置,旨在解决在山区高原地区的进行特长隧道施工时,如何有效地提高特长隧道的排水效率的问题。
4.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山区高原特长隧道排水装置,包括:
5.主排水单元,用于将隧道内的水源排出;其中,
6.所述主排水单元包括第一移动平台、过滤水箱、抽水泵、排水泵和压力控制模块,所述过滤水箱、抽水泵和排水泵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平台的上侧面上,所述第一移动平台的下侧设置有车轮,所述第一移动平台用于带动所述过滤水箱、抽水泵和排水泵在所述隧道内移动,所述抽水泵和排水泵分别设置在所述过滤水箱相对的两侧,所述抽水泵用于将所述隧道内的水源输送至所述过滤水箱内,所述过滤水箱用于对其内部的水源进行过滤,所述排水泵用于将所述过滤水箱内经过滤后的水源排出过滤水箱,所述压力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过滤水箱的内侧壁上,所述压力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过滤水箱的水位高度控制所述排水泵的开启与关闭;
7.中继排水单元,其设置若干个,且若干所述中继排水单元串联在所述主排水单元的排水管路上,所述中继排水单元用于将所述排水泵排出的水源排出所述隧道外。
8.进一步地,所述压力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过滤水箱的水位高度达到预设高度后,控制所述排水泵开启,在所述过滤水箱的水位高度未达到预设高度时,控制所述排水泵关闭。
9.进一步地,所述中继排水单元包括第二移动平台、中继水箱和中继水泵,所述中继水箱和中继水泵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平台的上侧面上,所述第二移动平台用于带动所述中继水箱和中继水泵在所述隧道内移动,所述中继水箱用于盛放所述排水泵排出的水源,所述中继水泵与所述中继水箱相连通,所述中继水泵用于将所述中继水箱内的水源排出。
10.进一步地,所述的山区高原特长隧道排水装置还包括:
11.控制器,设置在其中一所述中继排水单元上,所述控制器一端与电源连接,另一端与压力控制模块、排水泵、抽水泵和中继水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排水泵、抽水泵和中继水泵的开启与关闭。
12.进一步地,所述压力控制模块包括联动杆、压力传感器和漂浮件,所述联动杆与所述过滤水箱的内侧壁可转动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设在所述过滤水箱的内侧壁上,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漂浮件设置在所述联动杆的端部,所述漂浮件用于在过滤水箱内的水位上升后带动所述联动杆转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在与所述联动杆的端部接触后输出压力信号。
13.进一步地,所述过滤水箱的内侧壁上沿水平方向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联动杆的中部可转动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过滤水箱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放置板和第二放置板,所述第一放置板和第二放置板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下侧。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放置板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放置板斜向设置在所述过滤水箱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放置板的下侧面之间,所述压力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放置板上,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放置板上。
16.进一步地,所述联动杆的第一端下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用于与所述第一传感器接触。
17.进一步地,所述联动杆的第二端下侧设置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用于与所述第二传感器接触。
18.进一步地,所述联动杆的第二端还设置有弧形杆,所述弧形杆的一端与所述联动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漂浮件连接。
19.进一步地,所述过滤水箱包括箱体和滤网,所述箱体为一上端开口的方形盒体结构,所述滤网呈l型设置在所述箱体相对的两内侧壁之间,以将所述箱体内部分割为方形的过滤空间和l型的盛水空间,所述压力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过滤空间内。
20.进一步地,所述滤网包括水平滤网和竖直滤网,所述水平滤网和竖直滤网设置在所述箱体相对的两内侧壁之间,所述水平滤网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箱体内侧壁的中部,所述竖直滤网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侧壁中部,且所述水平滤网和竖直滤网垂直相交,所述水平滤网和竖直滤网相互连接形成一 l型结构。
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移动平台包括第一平板和第一车轮,所述第一车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平板下侧面的四角位置,所述过滤水箱、抽水泵、和排水泵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一平板的上侧面上。
2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移动平台包括第二平板和第二车轮,所述第二车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平板下侧面的四角位置,所述控制器、中继水箱和中继水泵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二平板的上侧面上。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主排水单元对长隧道内的积水起始位置进行水源的抽取与过滤,并通过设置的多个中继排水单元,进行串联连接,以将主排水单元抽取的水源输送至中继排水单元,通过中继排水单元对水源进行逐级的排放,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长隧道内的积水排放效率。
24.进一步地,主排水单元为可移动的平台,能够随时的调整其设置位置,单人即可完成移动作业,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
25.进一步地,中继排水单元的设置数量根据长隧道的长度实时的进行增加与减少,
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排水速度,进而提高施工效率。
26.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控制器,在主排水单元设置压力控制模块,根据主排水单元内的水位高度控制主排水单元的排水泵的开启与关闭,防止主排水单元内水量较少时排水泵继续工作,从而能够极大地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27.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山区高原特长隧道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1.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山区高原特长隧道排水装置,包括主排水单元1和中继排水单元5,主排水单元1用于将隧道内的水源排出,即,通过主排水单元1对将隧道内的积水点进行抽取,抽取后在将抽取的水源输送至后续的排水管31路上串联的中继排水单元5内,通过后续的中继排水单元5 进行依次的接力传递,从而将隧道内的积水排出隧道。
32.具体而言,主排水单元1包括第一移动平台2、过滤水箱、抽水泵4、排水泵3和压力控制模块6。过滤水箱、抽水泵4和排水泵3并排设置在第一移动平台2的上侧面上,第一移动平台2的下侧设置有车轮,第一移动平台2用于带动过滤水箱、抽水泵4和排水泵3在隧道内移动,从而便于主排水单元1 的移动和运输,节省人力的搬运,提高工作效率。
33.具体而言,第一移动平台2包括第一平板21和第一车轮22,第一车轮22 设置在第一平板21下侧面的四角位置,过滤水箱、抽水泵4、和排水泵3并排设置在第一平板21的上侧面上。
34.具体而言,通过在主排水单元1对长隧道内的积水起始位置进行水源的抽取与过滤,并通过设置的多个中继排水单元5,进行串联连接,以将主排水单元1抽取的水源输送至中继排水单元5,通过中继排水单元5对水源进行逐级的排放,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长隧道内的积水排放效率。
35.具体而言,抽水泵4和排水泵3分别设置在过滤水箱相对的两侧,抽水泵 4用于将隧道内的水源输送至过滤水箱内。抽水泵4通过抽水管道41将隧道内积水点处的水源抽送至过滤水箱内,过滤水箱用于对其内部的水源进行过滤,即,抽水泵4将积水抽送至过滤水箱内后,通过过滤水箱对抽送至其内部的水源进行水源进行过滤,以过滤水源中的杂质,防
止堵塞后续的排水管道。
36.具体而言,排水泵3用于将过滤水箱内经过滤后的水源排出过滤水箱。排水泵3通过排水管31与过滤水箱连通,通过排水泵3抽取过滤水箱内过滤后的水源,并将水源通过排水管31输送至中继排水单元5进行逐级排放,以最终将积水排出隧道。
37.具体而言,压力控制模块6设置在过滤水箱的内侧壁上,压力控制模块6 用于根据过滤水箱的水位高度控制排水泵3的开启与关闭。压力控制模块6设置在过滤水箱内侧壁的预设高度位置处,通过压力控制模块6感应过滤水箱内的水位高度,并根据过滤水箱内的水位高度控制排水泵3的开启与关闭。
38.具体而言,压力控制模块6用于在过滤水箱的水位高度达到预设高度后,控制排水泵3开启,即,当抽水泵4向过滤水箱内抽取的水源到达一定高度后,压力控制模块6被触发,压力控制模块6输出开启的控制指令,使得排水泵3 进行排水作业;在过滤水箱的水位高度未达到预设高度时,压力控制模块6未被触发,压力控制模块6输出关闭指令,控制排水泵3关闭。
39.具体而言,过滤水箱包括箱体11和滤网14,箱体11为一上端开口的方形盒体结构,其内部能够容纳水源。滤网14呈l型设置在箱体11相对的两内侧壁之间,及滤网14为一l型结构,通过l型结构的滤网14将箱体11内部分割为方形的过滤空间13和l型的盛水空间12,并将压力控制模块6设置在过滤空间13内,且过滤空间13和盛水空间12之间设置的滤网14能够使得盛水空间12内的水源经过滤后进入过滤空间13内。
40.具体而言,滤网14包括水平滤网142和竖直滤网141,水平滤网142和竖直滤网141设置在箱体11相对的两内侧壁之间,水平滤网142沿水平方向设置在箱体11内侧壁的中部,竖直滤网141沿竖直方向设置在箱体11的内侧壁中部,且水平滤网142和竖直滤网141垂直相交,水平滤网142和竖直滤网141 相互连接形成一l型结构。
41.具体而言,抽水泵4将抽取的积水点的水源输送至盛水空间12内,即,抽水泵4的抽水管道41的输出端与盛水空间12连通。排水泵3与过滤空间13 相连通,以将过滤水箱内过滤后的水源排出过滤水箱,即,排水泵3通过排水管31与过滤空间13相连通。
42.具体而言,中继排水单元5设置若干个,且若干中继排水单元5串联在主排水单元1的排水管31路上,中继排水单元5用于将排水泵3排出的水源排出隧道外。中继排水单元5通过排水管31与排水泵3连通,以将排水泵3排出的水源输送至中继排水单元5内。中继排水单元5的设置数量根据长隧道的长度实时的进行增加与减少,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排水速度,进而提高施工效率。
43.具体而言,中继排水单元5包括第二移动平台、中继水箱51和中继水泵 52,中继水箱51和中继水泵52设置在第二移动平台的上侧面上,第二移动平台用于带动中继水箱51和中继水泵52在隧道内移动,中继水箱51用于盛放排水泵3排出的水源,排水泵3通过排水管31与中继水箱51相连通,以将过滤水箱内的水源排放至中继水箱51内。中继水泵52与中继水箱51通过管道相连通,中继水泵52用于将中继水箱51内的水源排出,并且,相邻的中继排水单元5之间通过中继管道55相连通,以进行水源的传输。
44.具体而言,第二移动平台包括第二平板53和第二车轮54,中继水箱51 和中继水泵52设置在第二平板53的上侧面上,第二车轮54设置在第二平板 53的下侧面的四角位置。
45.具体而言,上述山区高原特长隧道排水装置还包括控制器50,控制器50 设置在其
中一中继排水单元5上,控制器50一端与电源连接,另一端与压力控制模块6、排水泵3、抽水泵4和中继水泵52连接,即,将控制器50与外接电源进行连接,同时,通过控制器50对电源进行管理,以使得压力控制模块6、排水泵3、抽水泵4和中继水泵52通过控制器50与外接电源连接,控制器50用于控制排水泵3、抽水泵4和中继水泵52的开启与关闭,同时,控制器50还用于接收压力控制模块6的压力数据,根据压力数据控制排水泵3 的开启与关闭。
46.结合图2所示,具体而言,压力控制模块6包括联动杆61、压力传感器和漂浮件62,联动杆61与过滤水箱的内侧壁可转动连接,即,使得联动杆61 在箱体11的内侧壁上转动;压力传感器设在过滤水箱的内侧壁上,并与控制器50电连接,将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箱体11的内侧壁上,且设置联动杆61的下侧,通过联动杆61与压力传感器的接触,以使得压力传感器感应压力数据。漂浮件62设置在联动杆61的端部,漂浮件62用于在过滤水箱内的水位上升后带动联动杆61转动,压力传感器用于在与联动杆61的端部接触后输出压力信号。
47.具体而言,漂浮件62为一空心球体,其优选为空心塑料球,能够漂浮在水面上。通过漂浮件62带动联动杆61的运动,以使得压力传感器能够及时的根据箱体11内的水位变化感应的压力信息。
48.具体而言,过滤水箱的内侧壁上沿水平方向设置有连接板112,连接板112 设置在过滤空间13的中部,即,连接板112设置在箱体11内,连接板112的第一端与箱体1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第二端与联动杆61的中部可转动连接。具体的,联动杆61设置在连接板112的其中一侧,且两者通过连接轴65连接在一起,联动杆61则以连接轴65为转轴进行转动,即,通过漂浮件62的升降以带动联动杆61的转动。
49.具体而言,过滤水箱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放置板111和第二放置板113,第一放置板111和第二放置板113位于连接板112的下侧。具体的,第一放置板111沿水平方向设置箱体11内,第一放置板111与连接板112相对平行设置,且第一放置板111设置在连接班的正下方。
50.具体而言,第二放置板113斜向设置在过滤水箱的内侧壁与第一放置板 111的下侧面之间。具体的,第二放置板113设置在第一放置板111的正下方,第二放置板113斜向设置,且第二放置板113的一端箱体11的内侧壁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放置板111的下侧面连接。
51.具体而言,压力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67和第二传感器68,第一传感器 67设置在第一放置板111上,联动杆61的第一端下侧设置有凸起63,凸起63 用于与第一传感器67接触。凸起63的设置位置与第一传感器67的设置位置相对设置,以使得联动杆61转动时能够使得凸起63与第一传感器67接触,从而在凸起63与第一传感器67接触后,第一传感器67感应到压力后输出排水泵3开启的指令。第二传感器68设置在第二放置板113上。联动杆61的第二端下侧设置有弧形板64,弧形板64用于与第二传感器68接触。弧形板64 的设置位置与第二传感器68的设置位置相对设置,在联动杆61转动时能够使得弧形板64与第二传感器68接触,从而在弧形板64与第二传感器68接触后,第二传感器68感应到压力后输出排水泵3关闭的指令。
52.具体而言,当箱体11内水位持续上升,漂浮件62随水位上升,漂浮件62 带动联动杆61转动,当凸起63与第一传感器67接触后,第一传感器67感应到压力,从而使得排水泵3开启进行排水;当箱体11内的水位持续下降时,漂浮件62随水位下降,此时,凸起63与第一传感器67分开,但此时使得排水泵3继续运转,直至漂浮件62下降至最低位置时,弧形板64
与第二传感器 68接触,从而第二传感器68输出压力控制指令,通过控制器50控制排水泵3 停止运转,此时,则停止箱体11内的排水作业,直至箱体11内部的水位在此上升至一定高度后再开启排水泵3。
53.具体而言,联动杆61的第二端还设置有弧形杆66,弧形杆66沿联动杆 61的设置方向进行设置,弧形杆66的一端与联动杆61连接,另一端与漂浮件 62连接,即,通过弧形杆66将漂浮件62与联动杆61连接为一体。
54.可以看出,通过设置压力控制模块6,能够使得排水泵3根据箱体11内部的水位高度进行排水作业,根据主排水单元1内的水位高度控制主排水单元1 的排水泵3的开启与关闭,防止主排水单元1内水量较少时排水泵3继续工作,从而能够极大地节约能源。
55.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