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水井采油工艺管柱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旋转脱开同心管柱及其专用双管反扣接头。
背景技术:2.目前,油田注水井管柱中有诸多的同心双管的管柱段(插入式双管管柱段除外),由于外管的外径较大,容易砂卡造成大修作业,既增加作业成本,又延长作业周期。
3.公开(公告)号:cn104879098b,公开(公告)日:2017-10-13公开了一种同心双管气井生产管柱,它包括有套管、小油管挂、小油管四通、大油管挂、外管柱、井下安全阀、内管柱、环空井下安全阀、双管封隔器、小直径油管短节、小工作筒、单管封隔器和大工作筒,外管柱通过大油管挂吊挂在套管中,单管封隔器对套管进行封隔,大工作筒对接在外管柱上;小油管四通设在套管的顶部的原有四通上,内管柱套装在外管柱内,并通过小油管挂吊挂在小油管四通上,双管封隔器将外管柱进行封隔,小工作筒对接在内管柱上,小直径油管短节固定在双管封隔器上,环空井下安全阀设在小直径油管短节的上端,井下安全阀对接在内管柱上。该管柱具有采气速度快,后期无需修井,降低作业成本、环境污染小的特点。
4.公开(公告)号:cn105156061b,公开(公告)日:2018-04-03涉及一种井下可洗井注水插管密封装置,包括管状的主体接头、护套和下接头,护套和下接头的内径相等,管状的主体接头的内径为渐变状,由下及上内径逐渐变大,且其最小内径等于护套和下接头的内径;主体接头的管壁上还设有穿透管壁的安装孔,该安装孔内装有单流阀,使得主体接头由管壁外到管壁内部单向导通,这种井下可洗井注水插管密封装置在能满足分注井同心双管分注插管密封的同时,还可以有效解决常规同心双管分注密封机构因无法进行自清洗而导致插管密封处易结垢和落物沉积,最终插管密封件失效的问题,增强插管密封件的密封可靠性,提高同心双管分注作业成功率,实现油田分注井的高效开发效果。
5.公开(公告)号:cn105909896b,公开(公告)日:2018-08-07提供了一种可脱开式旋转接头,包括壳体、转轴和安装在壳体内部的脱开装置,壳体上开设有用于接入流体介质的进口和阀孔;阀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的进口,另一端连通有导向孔;脱开装置包括滑阀和静环,滑阀置于阀孔内,滑阀与阀孔密封连接并可沿轴向移动;静环和导向孔之间保持密封并可沿轴向移动;转轴插入壳体内,转轴与静环同轴相对安装可互相贴合密封,静环向滑阀方向移动时转轴和静环可互相分离脱开,在有介质输送时,旋转接头的密封部件可以相互接触,实现密封起到旋转接头的功能;在旋转接头没有输送介质时原本接触的密封部件可以分开,避免干摩擦,杜绝了温升,防止了干摩擦的快速磨损,大大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6.公开(公告)号:cn2695603y,公开(公告)日:2005-04-27公开了一种安全双接头,用于石油开采试油管柱遇卡时能够使管柱连接处顺利脱开,安全双接头由上接头、下接头、密封圈组成,在上、下接头中间有一个中间接头,中间接头上端和下端均为反扣,中间接头与上下接头连接处设有密封圈,将原来的单反扣螺纹接头设计为双反扣螺纹的接头,使管柱的旋开的机率降提高一倍,确保了旋开的可靠性。
7.总之,以上公开技术的技术方案以及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产生的有益效果均与本实用新型不相同,针对本实用新型更多的技术特征和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有益效果,以上公开技术文件均不存在技术启示。
技术实现要素:8.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旋转脱开同心管柱及其专用双管反扣接头,遇卡时正转双管反扣接头上部的管柱可实现管柱脱开。
9.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10.一种旋转脱开同心管柱,包括同心的外管、内管;
11.还包括双管反扣接头,所述双管反扣接头包括中间接头;
12.所述外管包括上外管、下外管;所述内管包括上内管、下内管;
13.所述中间接头中心为轴向贯通中空结构;所述中间接头上半段为大径段,下半段为小径段,即小径段的外径小于大径段的外径,其中中间接头的大径段上端外壁开设反扣外螺纹,中间接头的大径段下端外壁开设正扣外螺纹;其中中间接头的小径段下端内壁开设正扣内螺纹;所述中间接头的小径段开设径向通孔;
14.所述上外管下端内壁开设反扣内螺纹,并与中间接头的大径段的反扣外螺纹连接,所述下外管上端内壁开设正扣内螺纹,并与中间接头的大径段的正扣外螺纹连接;
15.所述中间接头的小径段的正扣内螺纹与下内管外壁的正扣外螺纹连接,所述上内管下端与下内管上端为插封式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接头内壁与下内管外壁之间构成第一环空通道,另外中间接头的小径段外壁与下外管内壁之间构成第二环空通道,所述中间接头的径向通孔使第一环空通道与第二环空通道连通。
17.进一步地,还包括外插接头,所述外插接头中心为轴向贯通中空结构;所述外插接头上半段为大径段,下半段为小径段,即小径段的外径小于大径段的外径,其中外插接头的大径段上端外壁开设密封槽并安装密封圈,外插接头的大径段下端外壁开设正扣外螺纹并与上外管上端内壁的正扣内螺纹连接;其中外插接头的小径段下端内壁开设正扣螺纹并与上内管外壁的正扣外螺纹连接;所述外插接头的小径段开设径向通孔。
18.进一步地,所述外插接头内壁与上内管外壁之间构成第三环空通道,另外外插接头的小径段外壁与上外管内壁之间构成第四环空通道,所述外插接头的径向通孔使第三环空通道与第四环空通道连通。
19.进一步地,所述上内管上端连接油管接箍。
20.进一步地,所述下内管下端连接内管接头。
21.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22.一种旋转脱开同心管柱专用双管反扣接头,包括中间接头;
23.所述中间接头中心为轴向贯通中空结构;
24.所述中间接头上半段为大径段,下半段为小径段,即小径段的外径小于大径段的外径,其中中间接头的大径段上端外壁开设反扣外螺纹,中间接头的大径段下端外壁开设正扣外螺纹;其中中间接头的小径段下端内壁开设正扣内螺纹;
25.所述中间接头的小径段开设径向通孔。
26.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接头的大径段的反扣外螺纹的端部开设密封槽并安装密封圈;所述中间接头的大径段的正扣外螺纹的端部开设密封槽并安装密封圈。
27.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8.普通同心双管管柱为整体管柱,为了解决外管遇卡造成大修作业的问题,将同心双管分为上下两部分,同心双管外管由双管反扣接头连接,内管由插封相连接,如遇卡,让双管反扣接头处于中和点,正转双管反扣接头上部的管柱,中间接头上的反扣螺纹卸扣,内管下端的插管旋转,使同心双管管柱脱开,提出上部管柱,再进行下部管柱作业工序。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旋转脱开同心管柱(包含双管反扣接头) 的示意图。
30.图中:1-油管接箍,2-上内管,3-密封圈,4-外插接头,5 -密封圈,6-径向通孔,7-上外管,8-密封圈,9-下内管,10 -密封圈,11-中间接头,12-密封圈,13-密封圈,14-径向通孔, 15-下外管,16-内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实施例1:
33.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34.一种旋转脱开同心管柱专用双管反扣接头,包括中间接头11;
35.所述中间接头中心为轴向贯通中空结构;
36.所述中间接头上半段为大径段,下半段为小径段,即小径段的外径小于大径段的外径,其中中间接头的大径段上端外壁开设反扣外螺纹,中间接头的大径段下端外壁开设正扣外螺纹;其中中间接头的小径段下端内壁开设正扣内螺纹;
37.所述中间接头的小径段开设径向通孔14。
38.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接头的大径段的反扣外螺纹的端部开设密封槽并安装密封圈10、12;所述中间接头的大径段的正扣外螺纹的端部开设密封槽并安装密封圈13。
39.一种旋转脱开同心管柱,包括同心的外管、内管;
40.还包括双管反扣接头,所述双管反扣接头包括中间接头;
41.所述外管包括上外管7、下外管15;所述内管包括上内管2、下内管9;
42.所述中间接头中心为轴向贯通中空结构;所述中间接头上半段为大径段,下半段为小径段,即小径段的外径小于大径段的外径,其中中间接头的大径段上端外壁开设反扣外螺纹,中间接头的大径段下端外壁开设正扣外螺纹;其中中间接头的小径段下端内壁开设正扣内螺纹;所述中间接头的小径段开设径向通孔14;
43.所述上外管下端内壁开设反扣内螺纹,并与中间接头的大径段的反扣外螺纹连接,所述下外管上端内壁开设正扣内螺纹,并与中间接头的大径段的正扣外螺纹连接;
44.所述中间接头的小径段的正扣内螺纹与下内管外壁的正扣外螺纹连接,所述上内
管2下端与下内管9上端为插封式连接。
45.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接头内壁与下内管外壁之间构成第一环空通道,另外中间接头的小径段外壁与下外管内壁之间构成第二环空通道,所述中间接头的径向通孔14使第一环空通道与第二环空通道连通。
46.进一步地,还包括外插接头4,所述外插接头中心为轴向贯通中空结构;所述外插接头上半段为大径段,下半段为小径段,即小径段的外径小于大径段的外径,其中外插接头的大径段上端外壁开设密封槽并安装密封圈3,外插接头的大径段下端外壁开设正扣外螺纹并与上外管上端内壁的正扣内螺纹连接;其中外插接头的小径段下端内壁开设正扣螺纹并与上内管外壁的正扣外螺纹连接;所述外插接头的小径段开设径向通孔6。
47.进一步地,所述外插接头内壁与上内管外壁之间构成第三环空通道,另外外插接头的小径段外壁与上外管内壁之间构成第四环空通道,所述外插接头的径向通孔使第三环空通道与第四环空通道连通。
48.进一步地,所述上内管上端连接油管接箍1。
49.进一步地,所述下内管下端连接内管接头16。
50.作用:外管外径较大,作业如遇卡,通过中间接头上的反扣螺纹卸扣,内管下端的插管旋转,使同心双管管柱脱开,实现解卡。
51.工作原理:当外管遇卡时,让中间接头11处于中和点,正转双管反扣接头上部的管柱即上外管7,中间接头上的反扣螺纹卸扣,下内管9下端的插管旋转,使同心双管管柱脱开,提出上部管柱,再进行下部管柱作业工序。
52.关键结构:中间接头11与上外管7通过反扣螺纹连接,与下外管 15通过正扣螺纹连接,遇卡时正转双管反扣接头上部的管柱可实现管柱脱开。
53.双管反扣接头将同心双管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正常情况作业时可整体提出同心双管,当遇卡时,通过正转双管反扣接头上部的管柱,中间接头上的反扣螺纹卸扣,内管下端的插管旋转,使同心双管管柱脱开,提出上部管柱,再进行下部管柱作业工序。
54.实施例2:
55.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56.一种旋转脱开同心管柱,包括同心的外管、内管;
57.还包括双管反扣接头,所述双管反扣接头包括中间接头;
58.所述外管包括上外管7、下外管15;所述内管包括上内管2、下内管9;
59.所述中间接头中心为轴向贯通中空结构;所述中间接头上半段为大径段,下半段为小径段,即小径段的外径小于大径段的外径,其中中间接头的大径段上端外壁开设反扣外螺纹,中间接头的大径段下端外壁开设正扣外螺纹;其中中间接头的小径段下端内壁开设正扣内螺纹;所述中间接头的小径段开设径向通孔14;
60.所述上外管下端内壁开设反扣内螺纹,并与中间接头的大径段的反扣外螺纹连接,所述下外管上端内壁开设正扣内螺纹,并与中间接头的大径段的正扣外螺纹连接;
61.所述中间接头的小径段的正扣内螺纹与下内管外壁的正扣外螺纹连接,所述上内管2下端与下内管9上端为插封式连接。
62.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接头内壁与下内管外壁之间构成第一环空通道,另外中间接头的小径段外壁与下外管内壁之间构成第二环空通道,所述中间接头的径向通孔14使第一
环空通道与第二环空通道连通。
63.实施例3:
64.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65.一种旋转脱开同心管柱,包括同心的外管、内管;
66.还包括双管反扣接头,所述双管反扣接头包括中间接头;
67.所述外管包括上外管7、下外管15;所述内管包括上内管2、下内管9;
68.所述中间接头中心为轴向贯通中空结构;所述中间接头上半段为大径段,下半段为小径段,即小径段的外径小于大径段的外径,其中中间接头的大径段上端外壁开设反扣外螺纹,中间接头的大径段下端外壁开设正扣外螺纹;其中中间接头的小径段下端内壁开设正扣内螺纹;所述中间接头的小径段开设径向通孔14;
69.所述上外管下端内壁开设反扣内螺纹,并与中间接头的大径段的反扣外螺纹连接,所述下外管上端内壁开设正扣内螺纹,并与中间接头的大径段的正扣外螺纹连接;
70.所述中间接头的小径段的正扣内螺纹与下内管外壁的正扣外螺纹连接,所述上内管2下端与下内管9上端为插封式连接。
71.虽然以上所有的实施例均使用图1,但作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不用给出单独的图纸来表示,只要实施例中缺少的零部件或者结构特征在图纸中拿掉即可。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当然部件或结构特征越多的实施例,只是最优实施例,部件越少的实施例为基本实施例,但是也能实现基本的本实用新型目的,所以所有这些变形实施例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72.本技术中凡是没有展开论述的零部件本身、本技术中的各零部件连接方式均属于本技术领域的公知技术,不再赘述。比如焊接、丝扣式连接等。
73.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74.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