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围岩加固的锚索支护托梁

文档序号:27890472发布日期:2021-12-08 18:49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围岩加固的锚索支护托梁

1.本实用新型属于支护托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围岩加固的锚索支护托梁。


背景技术:

2.我国煤矿主要是地下开采,需要在井下开掘大量巷道,采用巷道支护来保持巷道畅通和围岩稳定对煤矿建设与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3.对巷道进行支护的基本目的在于缓和及减少围岩的移动,使巷道断面不致过度缩小,同时防止已散离和破坏的围岩冒落。巷道支护的效果却不仅仅取决于支架本身的支承力,还受到围岩性质、支架力学性质(支承力和可缩性)、支架安设密度、安设支架时间的早晚、支架安设质量和与围岩的接触方式(点接触或面接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通常,为了使巷道支架在调节与控制围岩变形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支架应在围岩发生松动和破坏以前安设,以便支架在围岩尚保持有自承力的情况下与围岩共同起承载作用,而不是等围岩已发生松散、破坏,几乎完全丧失自承力的情况下再用支架去承担已冒落岩块的重量,也就是说,应当使支架与围岩在相互约束和相互依赖的条件下实现共同承。
4.目前的支护结构基本上是通过支架与锚索,通过锚索向拉力使支架产生对围岩的支撑,目前采用的支架基本上是钢筋网与混凝土,锚索与支架通过一块锚索托板实现连接,其应力相对集中致使锚索托板中部容易发生凹陷,进而导致孔径变大或产生断裂现象,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围岩加固的锚索支护托梁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围岩加固的锚索支护托梁,包括顶梁、左支梁、右支梁、锚索和锚座,所述顶梁、左支梁与右支梁连接形成门架式结构,所述右支梁的上端借助第一销轴与所述顶梁的一端铰接,所述左支梁的上端借助第二销轴与所述顶梁铰接,所述顶梁上沿其长度方向等间距开设有多个沿竖直方向的第一过孔,所述左支梁、右支梁上均开设有沿水平方向的第二过孔,所述锚座包括多个,每个所述第一过孔对应一个所述锚座,每个所述第二过孔对应一个锚座,所述锚座中部开设有锥形通孔,每个所述锥形通孔内均贯穿设有锚索。
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位于所述顶梁上的所述锚座对应的所述锚索穿过第一过孔,位于所述左支梁和所述右支梁上的所述锚座对应的锚索穿过第二过孔,所述锚索与所述锚座的连接端设置有与所述锥形通孔相匹配的锥形块,所述锥形块位于所述锥形通孔内与其面接触。
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顶梁侧面中部开设朝向第一过孔的滑孔,所述滑孔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
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滑块位于所述滑孔内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过孔相对应位置开设有呈“v”形结构的卡槽,所述锚索位于所述卡槽内并与其相接触,所述顶梁上设置有能够顶紧所述滑块的顶紧机构。
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顶紧机构固定在所述顶梁上的支座,所述支座上沿水平方向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端部顶紧所述滑块。
1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顶紧机构包括沿顶梁长度方向的多个。
1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左支梁与所述顶梁之间设置有预紧构件,所述预紧构件包括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和预紧螺套,所述预紧螺套中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顶杆的一端与所述左支梁借助第三销轴铰接,其另一端设置有外螺纹与所述预紧螺套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顶杆一端与所述右支梁借助第四销轴铰接,其另一端设置通过外螺纹与所述预紧螺套螺纹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左支梁包括上支杆和下支杆,所述上支杆和所述下支杆借助第五销轴铰接,所述下支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挡板。
14.有益效果:
15.1.所述顶梁、左支梁与右支梁连接形成门架式结构,可以实现从安装到开掘的巷道内部形成初步支护结构;
16.2.通过锚索实现顶梁与围岩连接,对围岩实现支护,而且通过设置锚座以及锚索与锚座的连接端设置有与锥形通孔相匹配的锥形块,锥形块位于锥形通孔内与其面接触,实现锚索通过锚座与顶梁面接触,可以避免顶梁发生凹陷保证锚索与顶梁的连接强度。
17.3.位于所述左支梁、右支梁上的锚座对应的锚索穿过第二过孔,可以避免左支梁、右支梁发生凹陷保证锚索与左支梁、右支梁的连接强度。
18.4.锚索与锚座通过锥形块与锥形孔配合连接,保证两者连接的紧密性。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锚座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24.如图1

图4所示。一种围岩加固的锚索4支护托梁,包括顶梁1、左支梁2、右支梁3、锚索4和锚座5,所述顶梁1、左支梁2与右支梁3连接形成门架式结构,右支梁3的上端借助第一销轴与顶梁1的一端铰接、左支梁2的上端借助第二销轴与顶梁1铰接,顶梁1上沿其长度方向等间距开设有多个沿竖直方向的第一过孔,所述左支梁2、右支梁3上均开设有沿水平方向的第二过孔,锚座5包括多个,每一个第一过孔对应一个锚座5,每一个第二过孔对应一个锚座5,锚座5中部开设有锥形通孔6,每一个锥形通孔6内均设置有锚索4,位于顶梁1上的锚座5对应的锚索4穿过第一过孔,位于左支梁2、右支梁3上的锚座5对应的锚索4穿过第二过孔,锚索4与锚座5的连接端设置有与锥形通孔6相匹配的锥形块7,锥形块7位于锥形通孔6内与其面接触。
25.使用时随之巷道掘进逐步安装现有的金属网以及顶梁1、左支梁2与右支梁3,在安
装锚索4和锚座5,安装完成后进性喷浆形成完整支护。
26.所述顶梁1、左支梁2与右支梁3连接形成门架式结构,右支梁3的上端借助第一销轴与顶梁1的一端铰接、左支梁2的上端借助第二销轴与顶梁1铰接,便于将顶梁1、左支梁2与右支梁3安装到开掘的巷道内部形成初步支护。顶梁1上沿其长度方向等间距开设有多个沿竖直方向的第一过孔,所述左支梁2、右支梁3上均开设有沿水平方向的第二过孔,锚座5包括多个,每一个第一过孔对应一个锚座5,每一个第二过孔对应一个锚座5,锚座5中部开设有锥形通孔6,每一个锥形通孔6内均设置有锚索4,位于顶梁1上的锚座5对应的锚索4穿过第一过孔,通过锚索4实现顶梁1与围岩连接,对围岩实现支护,而且通过设置锚座5以及锚索4与锚座5的连接端设置有与锥形通孔6相匹配的锥形块7,锥形块7位于锥形通孔6内与其面接触,实现锚索4通过锚座5与顶梁1面接触,可以避免顶梁1发生凹陷保证锚索4与顶梁1的连接强度。位于左支梁2、右支梁3上的锚座5对应的锚索4穿过第二过孔,可以避免左支梁2、右支梁3发生凹陷保证锚索4与左支梁2、右支梁3的连接强度。锚索4与锚座5通过锥形块7与锥形孔配合连接,保证两者连接的紧密性。
27.所述顶梁1侧面中部开设朝向第一过孔的滑孔8,滑孔8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9,滑块9位于滑孔8内部的一端与第二过孔相对应位置开设有呈“v”形结构的卡槽10,锚索4位于卡槽10内并与其相接触,顶梁1上设置有能够顶紧滑块9的顶紧机构,可以进一步保证顶梁1与锚索4的连接稳定性,避免锚索4回退。
28.所述顶紧机构固定在顶梁1上的支座11,支座11上沿水平方向螺纹连接有螺栓12,螺栓12端部顶紧滑块9。实现对滑块9的顶紧作用。
29.所述顶紧机构包括沿顶梁1长度方向的多个。
30.所述左支梁2与顶梁1之间设置有预紧构件,预紧构件包括第一顶杆13、第二顶杆14和预紧螺套15,预紧螺套15中部开设有螺纹孔,第一顶杆13一端与左支梁2借助第三销轴铰接,其另一端设置有外螺纹与预紧螺套15螺纹连接,第二顶杆14一端与右支梁3借助第四销轴铰接,其另一端设置有外螺纹与预紧螺套15螺纹连接,可以在安装锚索4前对左支梁2与顶梁1进行预紧,便于锚索4的安装。
31.所述左支梁2包括上支杆16和下支杆17,上支杆16与下支杆17借助第五销轴铰接,下支杆17侧面固定有限位挡板18,进一步便于将左支梁2、右支梁3与顶梁1折叠逐步送到巷道的更深的位置。
32.有益效果:
33.1.所述顶梁、左支梁与右支梁连接形成门架式结构,右支梁的上端借助第一销轴与顶梁的一端铰接、左支梁的上端借助第二销轴与顶梁铰接,便于将顶梁、左支梁与右支梁安装到开掘的巷道内部形成初步支护;
34.2.所述顶梁上沿其长度方向等间距开设有多个沿竖直方向的第一过孔,所述左支梁、右支梁上均开设有沿水平方向的第二过孔,锚座包括多个,每一个第一过孔对应一个锚座,每一个第二过孔对应一个锚座,锚座中部开设有锥形通孔,每一个锥形通孔内均设置有锚索,位于顶梁上的锚座对应的锚索穿过第一过孔,通过锚索实现顶梁与围岩连接,对围岩实现支护,而且通过设置锚座以及锚索与锚座的连接端设置有与锥形通孔相匹配的锥形块,锥形块位于锥形通孔内与其面接触,实现锚索通过锚座与顶梁面接触,可以避免顶梁发生凹陷保证锚索与顶梁的连接强度;
35.3.位于所述左支梁、右支梁上的锚座对应的锚索穿过第二过孔,可以避免左支梁、右支梁发生凹陷保证锚索与左支梁、右支梁的连接强度;
36.4.锚索与锚座通过锥形块与锥形孔配合连接,保证两者连接的紧密性。
3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