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38524发布日期:2022-02-16 16:31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格构柱近年来已经作为大型基坑支撑体系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隧道、地铁、车站的建设中,出现的形式也是更加的丰富多样,从早期的型钢或钢板设计成双轴对称或单轴对称设计,到后来的变截面格构柱,设计师们将格构柱如此频繁的运用,也侧面反映了格构柱便捷性,经济性和可适用性。
3.然而为了加强顶板的防水效果,后期施工需对格构柱进行清除以及清除后的孔洞封堵。但孔洞的封堵控制难度较大,且孔洞封堵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顶板的防水质量。在传统的封堵孔洞的处理中,孔洞内埋入钢筋,下部搭设封堵板后直接灌注混凝土,使用上述方法进行封堵的顶板的防水效果差,且施工工期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其封堵孔洞后的顶板防水效果好,且结构简单,施工工艺简单,施工工期短。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将封堵材料灌注至该装置以对孔洞进行封堵处理,包括:
6.钢筋笼,包括若干插入至孔洞的第一支撑杆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将若干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固定;
7.封堵板,设置在所述钢筋笼的下方,并与所述钢筋笼连接;
8.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杆包括主支架和与所述主支架连接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插入至孔洞的边缘以固定所述钢筋笼,若干所述主支架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封堵材料被灌注至所述空腔内以封堵所述孔洞。
9.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呈l型。
1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具有插接端,所述插接端呈锥形。
11.进一步地,所述主支架与所述支撑部一体成型设置。
12.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插入所述孔洞边缘后高于所述孔洞边缘。
13.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包括安装在所述封堵板上的副支架和与所述副支架连接的对拉部;
14.所述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孔洞上方的至少两个固定杆,所述对拉部与至少两个所述固定杆抵持。
15.进一步地,至少两个所述固定杆之间存在间距,所述副支架远离所述封堵板的一端被夹持在所述间距内,所述对拉部设置在所述固定杆的上方并与所述固定杆抵持。
16.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杆的长度大于所述孔洞的直径。
17.进一步地,所述封堵板与所述钢筋笼为可拆卸连接。
1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中轴线在水平方向垂直设置。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有主支架和与主支架连接的支撑部,在使用该装置封堵孔洞时,将主支架伸入至孔洞内,将支撑部插入至孔洞的边缘,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增强了整个钢筋笼的牢固性和安全性,从而提高了孔洞的封堵施工质量,提高了防水效果。
20.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24.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5.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示的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100用于封堵隧道顶板中清除格构柱后的孔洞,在进行封堵时,将封堵材料灌注至该装置100以进行对孔洞的封堵处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该装置100应用在其他场景,例如,应用在地铁中、房屋建造中等,因此,在此不对该装置100的应用场景做具体限定。
26.该装置100包括钢筋笼1和设置在钢筋笼1下方的封堵板2,该封堵板2用以将钢筋笼1封堵孔洞时与钢筋笼1连接。该钢筋笼1包括若干第一支撑件和连接件12。其中,连接件12用以将若干按照预设排布方式的若干第一支撑件连接固定,其固定方式可以为焊接等,在此不对连接方式做具体限定。工作人员将经过连接件12固定的第一支撑杆11下放至孔洞内,然后进行灌注封堵材料,以将孔洞封堵。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封堵板2和钢筋笼1为可拆卸连接。
27.具体的,每个第一支撑杆11包括主支架111和与主支架111连接的支撑部112。在进行对孔洞封堵时,被连接件12固定连接在一起的主支架111放入至孔洞中,封堵板2从孔洞的下方与主支架111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主支架111与支撑部112为一体成型设置,以防止在进行封堵孔洞的过程中,主支架111与支撑部112发生断裂,从而影响封堵质量。
28.该支撑部112呈l型,该l型支撑部112包括与主支架111连接的第一支撑部1121和与第一支撑部1121连接的第二支撑部1122,l型支架远离主支架111的一端插入至孔洞洞口的边缘,即,第二支撑部1122插入至孔洞边缘,以实现对主支架111的固定。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122具有插接端,该插接端呈锥形设置,进一步使得支撑部112能够更稳定的插入至孔洞洞口的边缘中,从而使得主支架111在孔洞中更加稳定,继而提高封堵质量。若干第一支撑杆11的主支架111之间形成有空腔113,在进行对孔洞封堵时,需要将封堵材料灌注至空腔113内。
29.为了提高孔洞封堵的质量,在封堵材料将主支架111的空腔113灌注满后,即,封堵材料与孔洞洞口齐平后,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12插入孔洞边缘后高于孔洞的边缘,即,第二支撑部1122插入至孔洞边缘后在高度方向上高于孔洞边缘,将封堵材料沿着高于孔洞边缘的第二支撑部1122继续灌入,并使得封堵完成后的封堵材料的最高点高于孔洞边缘,且可以将上述最高点到孔洞边缘设置为弧形,以方便水流沿该弧形面流出至地面上,从而进一步加强防水效果。
30.该装置100还包括设置在空腔113内的两个第二支撑杆13,该第二支撑杆13与封堵板2为可拆卸连接。具体的,每个第二支撑杆13包括安装在封堵板2上的副支架131和与副支架131连接的对拉部132,装置100还包括安装在孔洞上方的两个固定杆(未图示),对拉部132与固定杆抵持设置。
31.更具体的,两个固定杆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3,副支架131远离封堵板2的一端被夹持在上述间距3内,即,两个固定杆和两个第二支撑杆13的对拉部132呈井字型设置,且对拉部132设置在固定杆的上方并与固定杆抵持。在施工过程中,先将主支架111放入至孔洞中,再将副支架131放入至孔洞中,使得两个对拉部132抵持两个固定件,此时,只需将封堵板2从下方与副支架131连接即可。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固定杆的长度需大于孔洞的直径,且固定杆的一端被固定件固定在孔洞的边缘,以防止固定杆移动或掉落至孔洞内。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固定杆的长度设置为与孔洞的直径相同,也可以达到上述效果,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32.连接件12包括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且第一连接部121的中轴线与第二连接部122的中轴线在水平方向垂直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各设置有九个,每三个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为一层相互交错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可以使得第二支撑杆13能够更加稳定的安装在空腔113内,防止由于灌注至空腔113内的封堵材料将第二支撑杆13挤压而产生偏移;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第二支撑杆13的垂直度,从而提高封堵质量,继而有效提高该处的防水效果。
33.本技术中的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在施工中的施工步骤为:
34.剔除格构柱处孔洞内混凝土;
35.清除孔洞四周混凝土保护层;
36.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清除格构柱后的孔洞内残留比较多的格构柱的混凝土层和杂物,在进行孔洞封堵前,需对孔洞周围的混凝土层和杂物先进行清除。
37.将钢筋笼先放入至孔洞中,然后在孔洞上方安装两个固定杆,接着将两个第二支撑杆卡持在两个固定杆之间的间距内,从下方将封堵板与第二支撑杆和第一支撑杆连接固定;
38.往放入至孔洞内的装置洒水湿润;
39.洒水湿润以防止混凝土内的水分流失,加强密实度。
40.灌注混凝土;
41.该混凝土为与原顶板材料高一等级的膨胀防水混凝土,在灌注过程中加强混凝土的振捣,保证混凝土的结构质量。
42.收面养护、四周做弧形面或斜坡处理;
43.弧形面或斜坡处理便于排水,提高防水效果。
44.涂刷防水涂料;
45.防水卷材加强层施工;
46.铺设无防布;
47.混凝土保护层施工。
4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的装置采用l型支撑部,加固了位于孔洞内的钢筋笼,提高了顶板封堵施工质量及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牢固性。并且本装置在施工过程中减少了不必要的工序,对其他工序没有影响,保证了施工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使用材料上来说,本装置大大减少了项目材料不必要的浪费,在满足各项要求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施工材料,节能环保。
4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